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永乐大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元璋压抑住心中的怒火,走进学堂内,坐在了教书先生的位置上,同时吩咐侍从为朱标、刘伯温以及设座。这表明了他在对待知识和学习的态度上十分尊重,并且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从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教书先生只能站在一旁,这并不是因为朱元璋不尊重他,而是因为在这个场合下,他没有和朱标、刘伯温平起平坐的资格。毕竟,朱标是皇帝的儿子,而刘伯温则是朝廷的重臣,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都远高于教书先生。。
朱元璋首先转向朱樉,以严肃的语气问道:“你是老二,这里你最大,平日里你都学了些什么?”朱樉小心翼翼地回答说:“四书五经,论语都学。”
朱元璋轻轻翻动眼前的《论语》,坦白说,他自己也并不完全熟悉这本书的内容。他把书递给身旁的刘伯温,略带客气地说:“还请先生出题,考一考。”刘伯温一时有些犹豫,朱元璋见状,语气不容置疑地说:“先生出题,务必考一考。”
刘伯温接过书籍,翻了几页,寻思着出了一个题目:“请问二皇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哪一章节?”朱樉听后沉默不语,刘伯温又追问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一句是什么?”朱樉犹豫地回答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标在一旁听得直捂脸,这些内容是《论语》中最基本的,当初开设学堂的时候,自己就领头学过一段时间。现在二弟居然答不上来。刘伯温暗自叹了口气,又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何解释?”
朱樉一脸懵逼地看着刘伯温,朱元璋冷笑一声,道:“怪不得上学期间,领着兄弟们胡闹,原来根本就没有学进去。”说完抄起书本就给朱樉打去,直砸得他咧嘴。发泄完之后,朱元璋道:“去门外给我跪着,什么时候长记性了再起来。”朱樉不敢多言,只好去门外跪着。
接下来轮到朱棡了,他心里有点紧张,虽然他还是认真听了的,但怕自己记不住。刘伯温发问:“请问三皇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哪一章节?”朱棡想了想回答道:“出自《论语》为政。”
刘伯温继续问道:“那么这句话作何解释?原文又是什么?”朱棡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原文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刘伯温点了点头又说:“还是继续二皇子的题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何解释?”朱棡也懵了,这是今天教的内容,但是自己在老二的鼓动下就没有去认真听。怎么办?也去跪着吗?
旁边的先生赶紧解围道:“启奏圣上,这是微臣今天所教。可能皇子们尚未弄懂。”朱元璋摆了摆手阻止了先生。他说:“我就不打你了,自己去跪着吧,好好反省。”
这时,马秀英也匆匆赶来。她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却迅速转化为坚定的决心。她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安抚两个皇子的情绪,让他们明白父王的严厉背后藏着深深的爱。于是,她沉稳地走向他们,轻轻扶起跪在地上的两人,用温柔的语气宽慰他们,给予他们鼓励和安慰。
在孩子们的眼中,马秀英不仅是他们的母亲,更是他们的保护者。她时刻教导他们要尊师重道,明理诚信。而现在,她更是以实际行动向他们展示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强。
安抚好两个皇子后,马秀英转身走进学堂。她并没有急于为孩子们求情,而是选择了坐在朱元璋的旁边。她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尊重朱元璋的权威,让他在众人面前展示出他的威严。只有当他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时,他才会更加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朱元璋看着朱棣,脸上带着一丝怒意。他严厉地说道:“你两个兄长跪在那里痛哭,我看你在那里昏昏欲睡,想必你是学进去了的。但如果你考核不合格,你们三人都得一起跪到天黑。”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地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他明白,和朱元璋争辩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而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他决定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于是,朱棣打起十分精神,全神贯注地准备接下来的考核。他知道,这次考核是对他学习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也是他向朱元璋证明自己的一个重要机会。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地准备着。
朱棣首先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回顾了一下先生讲解的知识点,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内容。
朱元璋示意刘伯温开始,刘伯温便合上书本,对朱棣说道:“四皇子,请你背诵一些有关学习的论语名句。”朱棣略作思考,便开始流畅地背诵:“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朱棣一口气背出了七八条,刘伯温听后频频点头,表示满意。他决定加大难度,于是问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何而来,作何解?”
朱棣从容应对,解释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曾子说的。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刘伯温听后称赞道:“四皇子果然用心良苦。”然后向朱元璋汇报:“四皇子天资聪颖,比之这些皇子更为适合学习。微臣所讲他基本都能够理解和背诵,就是字写的差了些。”
马秀英和朱标听后都松了口气。对于字这一点,朱标和刘伯温都不以为然,小孩的字差些很正常。只有朱棣自己知道前世的记忆影响着自己,自己后期就是提笔忘字,钢笔字都没有写好,何况现在的毛笔字。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转头问先生:“四儿在课堂上睡觉是怎么回事?”朱棣一脸无辜地回答:“我没有在课堂上睡觉,是因为先生没有讲学了,我闭目养神而已。”
朱元璋一时不知该如何驳斥这句话,确实因为闹腾,先生没有讲学了,他闭目养神也没有错。他转而问朱棣:“你最近除了论语还学了什么?”
朱棣回答说:“先生还教了我们如何赋诗。先生在一旁搭话说,也不算教,是因为书中有圣人对句,便给皇子们解释了下。”
马秀英看着朱棣,心中又添了几分欣慰。这个儿子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态度端正,勤奋好学。她心中暗自祈祷:希望他能顺利成长,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
朱元璋沉默了会说,我考下你的诗句呢?朱棣一下就有点懵了,自己前世就没有学过什么做诗,这个老先生在教的时候自己就没有怎么听,因为压根就没有想过学做诗。朱元璋继续说道:“也请刘先生出题。”刘伯温心想,这小孩怎么做的出来什么诗,但是君命难违,于是想着出个简单的,也许朱棣能够做点什么打油诗应付呢?于是说:“请四皇子以池塘里的蛙叫为题做个诗吧。只要符合意境就是了。”一旁的教书先生坐不住了,你特么找麻烦呢,我只是课堂上解读了下,还没有到教那一步呢,这要是做不出来,我被皇上给责备事小,罢官才麻烦。于是准备开口准备求情。朱标也同样知道这个教学进度,自己都才开始听着对诗句讲解,现在这几个幼学都没有学完还做诗,也准备开口,都正要张嘴。
朱元璋的威严在殿内弥漫,他沉声说道:“我考下你的诗句,你就以池塘里的蛙叫为题做个诗吧。”声音落下,大殿内陷入了片刻的寂静。
朱棣心头微微一震,他看着朱元璋,内心涌起一股疑惑。前世的记忆中... -->>
朱元璋压抑住心中的怒火,走进学堂内,坐在了教书先生的位置上,同时吩咐侍从为朱标、刘伯温以及设座。这表明了他在对待知识和学习的态度上十分尊重,并且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从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教书先生只能站在一旁,这并不是因为朱元璋不尊重他,而是因为在这个场合下,他没有和朱标、刘伯温平起平坐的资格。毕竟,朱标是皇帝的儿子,而刘伯温则是朝廷的重臣,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都远高于教书先生。。
朱元璋首先转向朱樉,以严肃的语气问道:“你是老二,这里你最大,平日里你都学了些什么?”朱樉小心翼翼地回答说:“四书五经,论语都学。”
朱元璋轻轻翻动眼前的《论语》,坦白说,他自己也并不完全熟悉这本书的内容。他把书递给身旁的刘伯温,略带客气地说:“还请先生出题,考一考。”刘伯温一时有些犹豫,朱元璋见状,语气不容置疑地说:“先生出题,务必考一考。”
刘伯温接过书籍,翻了几页,寻思着出了一个题目:“请问二皇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哪一章节?”朱樉听后沉默不语,刘伯温又追问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一句是什么?”朱樉犹豫地回答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标在一旁听得直捂脸,这些内容是《论语》中最基本的,当初开设学堂的时候,自己就领头学过一段时间。现在二弟居然答不上来。刘伯温暗自叹了口气,又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何解释?”
朱樉一脸懵逼地看着刘伯温,朱元璋冷笑一声,道:“怪不得上学期间,领着兄弟们胡闹,原来根本就没有学进去。”说完抄起书本就给朱樉打去,直砸得他咧嘴。发泄完之后,朱元璋道:“去门外给我跪着,什么时候长记性了再起来。”朱樉不敢多言,只好去门外跪着。
接下来轮到朱棡了,他心里有点紧张,虽然他还是认真听了的,但怕自己记不住。刘伯温发问:“请问三皇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哪一章节?”朱棡想了想回答道:“出自《论语》为政。”
刘伯温继续问道:“那么这句话作何解释?原文又是什么?”朱棡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原文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刘伯温点了点头又说:“还是继续二皇子的题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何解释?”朱棡也懵了,这是今天教的内容,但是自己在老二的鼓动下就没有去认真听。怎么办?也去跪着吗?
旁边的先生赶紧解围道:“启奏圣上,这是微臣今天所教。可能皇子们尚未弄懂。”朱元璋摆了摆手阻止了先生。他说:“我就不打你了,自己去跪着吧,好好反省。”
这时,马秀英也匆匆赶来。她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却迅速转化为坚定的决心。她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安抚两个皇子的情绪,让他们明白父王的严厉背后藏着深深的爱。于是,她沉稳地走向他们,轻轻扶起跪在地上的两人,用温柔的语气宽慰他们,给予他们鼓励和安慰。
在孩子们的眼中,马秀英不仅是他们的母亲,更是他们的保护者。她时刻教导他们要尊师重道,明理诚信。而现在,她更是以实际行动向他们展示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强。
安抚好两个皇子后,马秀英转身走进学堂。她并没有急于为孩子们求情,而是选择了坐在朱元璋的旁边。她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尊重朱元璋的权威,让他在众人面前展示出他的威严。只有当他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时,他才会更加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朱元璋看着朱棣,脸上带着一丝怒意。他严厉地说道:“你两个兄长跪在那里痛哭,我看你在那里昏昏欲睡,想必你是学进去了的。但如果你考核不合格,你们三人都得一起跪到天黑。”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地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他明白,和朱元璋争辩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而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他决定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于是,朱棣打起十分精神,全神贯注地准备接下来的考核。他知道,这次考核是对他学习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也是他向朱元璋证明自己的一个重要机会。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地准备着。
朱棣首先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回顾了一下先生讲解的知识点,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内容。
朱元璋示意刘伯温开始,刘伯温便合上书本,对朱棣说道:“四皇子,请你背诵一些有关学习的论语名句。”朱棣略作思考,便开始流畅地背诵:“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朱棣一口气背出了七八条,刘伯温听后频频点头,表示满意。他决定加大难度,于是问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何而来,作何解?”
朱棣从容应对,解释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曾子说的。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刘伯温听后称赞道:“四皇子果然用心良苦。”然后向朱元璋汇报:“四皇子天资聪颖,比之这些皇子更为适合学习。微臣所讲他基本都能够理解和背诵,就是字写的差了些。”
马秀英和朱标听后都松了口气。对于字这一点,朱标和刘伯温都不以为然,小孩的字差些很正常。只有朱棣自己知道前世的记忆影响着自己,自己后期就是提笔忘字,钢笔字都没有写好,何况现在的毛笔字。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转头问先生:“四儿在课堂上睡觉是怎么回事?”朱棣一脸无辜地回答:“我没有在课堂上睡觉,是因为先生没有讲学了,我闭目养神而已。”
朱元璋一时不知该如何驳斥这句话,确实因为闹腾,先生没有讲学了,他闭目养神也没有错。他转而问朱棣:“你最近除了论语还学了什么?”
朱棣回答说:“先生还教了我们如何赋诗。先生在一旁搭话说,也不算教,是因为书中有圣人对句,便给皇子们解释了下。”
马秀英看着朱棣,心中又添了几分欣慰。这个儿子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态度端正,勤奋好学。她心中暗自祈祷:希望他能顺利成长,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
朱元璋沉默了会说,我考下你的诗句呢?朱棣一下就有点懵了,自己前世就没有学过什么做诗,这个老先生在教的时候自己就没有怎么听,因为压根就没有想过学做诗。朱元璋继续说道:“也请刘先生出题。”刘伯温心想,这小孩怎么做的出来什么诗,但是君命难违,于是想着出个简单的,也许朱棣能够做点什么打油诗应付呢?于是说:“请四皇子以池塘里的蛙叫为题做个诗吧。只要符合意境就是了。”一旁的教书先生坐不住了,你特么找麻烦呢,我只是课堂上解读了下,还没有到教那一步呢,这要是做不出来,我被皇上给责备事小,罢官才麻烦。于是准备开口准备求情。朱标也同样知道这个教学进度,自己都才开始听着对诗句讲解,现在这几个幼学都没有学完还做诗,也准备开口,都正要张嘴。
朱元璋的威严在殿内弥漫,他沉声说道:“我考下你的诗句,你就以池塘里的蛙叫为题做个诗吧。”声音落下,大殿内陷入了片刻的寂静。
朱棣心头微微一震,他看着朱元璋,内心涌起一股疑惑。前世的记忆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