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播情浪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简直心有余悸,好象夜色的深处有一双怨愤的女鬼的目光在盯着。这是晴雯之死和黛玉之死给人的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极大美学反差。从这点上说,高鹗的续书,尤其是所写黛玉之死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审美创伤,同时也破坏了前八十回书在读者心目中塑造的黛玉的古典美和女诗人的艺术形象。

    美之越美,当其破灭时,观者之心越痛,其悲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在黛玉这样的超凡脱俗的女诗人眼里,落花的缤纷是美的凋落的悲剧;可在常人眼里,这不成为悲剧,反笑黛玉之痴。也许,常人眼里的悲剧是杀猪时猪的嚎叫与猪死时的挣扎,所以现在的农村一般自家人不亲手杀死自家养的猪,并一旦由亲朋杀死自家养的猪后,猪的主人家立即要烧纸钱并为死去的猪念上一段祈祷式的咒语,诸如下世投胎做人,不要做猪等等,算是对这场悲剧的怜悯,主人家的心里也就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吃起猪肉来也就心安理得。也许,常人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悲剧。拥有悲剧眼光的人,其心都是尚美高尚的,诸如红楼梦中之人物,则只宝玉和黛玉二人。这不是说我们从此就不应该吃猪肉了,猪肉还是要吃的,这是中国人的自然属性,我们逃不脱;然而,杀猪的悲剧和落花的悲剧之间则是存在着常人与诗人的差别。当然,诗人也吃猪肉,但同是吃猪肉的人的眼里,却只有黛玉这样的唯美多感的诗人才会认为并感受到落花的悲剧并葬花。高鹗之续书和雪芹原作中的黛玉之悲,犹如杀猪与葬花之间的差异;高鹗与雪芹的艺术眼光之别亦犹如屠夫和诗人的差异。

    令人欣慰的是晴雯死时雪芹尚未仙逝,其死而为芙蓉花神,她的死加大了其本身这一艺术人物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红楼梦中之绝唱。晴雯之死凄美动人,经过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的补描却又浪漫如斯,这是千古不朽的扣人心弦的艺术之美的所在。相比之下的黛玉之死则暗淡无光,这是黛玉这一艺术人物的大不幸。晴雯之死也是我们猜想、探秘黛玉之死的重要参照。

    三、高鹗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内容令人惊怪且不符合逻辑,人为穿凿的地方很多。高鹗写黛玉之死的九十七、九十八这两回书简直就是鬼怪小说聊斋志异的翻版,他为了“调包计”的上演,把贾宝玉随故事情节的需要写得一会清醒一会疯癫,处于人鬼之间,这真是光怪陆离。而且为了“调包计”作准备,高鹗还故意把黛玉的贴身丫鬟雪雁写得似乎和黛玉之间有裂痕。其文云:“原来雪雁因黛玉这几日嫌他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便把心也冷淡了”后来又写道:“却说雪雁看到这般光景,想起他家姑娘,也未免伤心”在高鹗的笔下,故事中的人物真是反复无常,奇怪得很。但倘若无雪雁,正如凤姐所说“这饥荒才难打呢”所以,偷梁换柱的“调包计”的罪责便坐实在雪雁和凤姐身上;可正如前人研究红楼梦的成果所说的那样,凤姐根本不可能会出“调包计”这样的坏主义。这一却都是高鹗为了实现“金玉良缘”之说而编的精巧谎话。想黛玉还活着,倘若宝玉尚清醒的话,他又如何肯娶宝钗,那偷梁换柱的“调包计”又如何上演。高鹗不顾小说中人物原有的一贯精神风貌,随意捏造故事情节,只为实现“金玉良缘”之说,其实这是为封建主义制度招魂。

    更有一段荒诞的文字说宝玉灵魂出窍,到阴司访黛玉不得,进而“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高鹗的荒诞实在可笑,宝玉在这里竟又有了孙猴子上天入地来去自由的本领,而且此段续文把宝玉对黛玉的真情抹杀了,不但黛玉临死时变了节,且宝玉也转眼就把黛玉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之间的恋情在高鹗眼里和笔下是靠不住的,是毫不足持的,进而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姑且猜测高鹗这样子写是有当时的社会政治约束和自身眼见的原因,但这样的续文确实给后世的读者造成了极大的误会和错觉,也减弱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再看“宝玉成家那日紫鹃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眼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黛玉临死前灌的是桂圆和的犁汁,这就怪了。高鹗暗示的“桂圆”当然是宝玉和宝钗成婚了“犁汁”指黛玉将魂返离恨天吧,但谁又听说过并吃过这样的汤汁?奇怪。而且一“灌”字尤其显眼;高鹗只想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黛玉和宝玉的自由恋情其结果是如此的没有价值和惨烈,这对当时的世人也许是一个警告吧。

    最让人莫名的是“当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有这么巧的事吗?一个正娶,一个恰死,这符合正常人的逻辑吗?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可以看到,故事中的人物确实如作者开篇所言的那样“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其行文何其的精严,奈何在兰墅笔下的续书中,其人物如此荒诞。

    最后,黛玉死时“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这段扑朔迷离的文字作何解?人死的刹那会有奇怪的音乐之声,谁见识过?相传只有佛祖涅磐时,天上传来佛音,难道黛玉是佛祖或佛祖投胎转世吗?高鹗这样写目的何在?只越发的显得黛玉之死的恐怖诡异。

    四、“黛玉之死”的文字安排在贾府被查抄之前不符合红楼梦的主体叙事格局。红楼梦的大结局是“家散人亡各奔腾”“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随着贾府的败落,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梦想也随着沉浮破碎,人物的命运始终逃不脱贾府的政治起落的束缚制约。只有把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政治兴衰联系在一起,红楼梦及其中的大观园和众女儿的风花雪月才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也就是说,红楼梦的大旨谈情的“明线”和另一条贾府的政治兴衰的“暗线”是交织在一起的。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这两条线的相互交织下而囊括在“家散人亡各奔腾”“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主体格局中,可是惟独黛玉例外,家未散,食未尽,而黛玉已亡。至于可卿的死却又是一个特例,从来众说纷纭,为免生枝节,在此姑不论。想红楼梦的十二钗中,惟独排名首尾的两位女子黛玉和可卿跳出了受政治“暗线”牵制的“家散人亡各奔腾”“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主体叙事格局,这作何解释?作者的意图何在?倘若从“大指谈情”的立场来看,黛玉和可卿可谓是情之“意淫”和“皮肉之淫”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她们可谓是情的化身,她们的死全因情,和肮脏的政治没一点因果的瓜葛,这也许正是作者之史笔外的“怜笔”吧。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痴想。

    通过总结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黛玉之死是宝黛之恋的悲剧之高潮,亦是红楼梦“大旨谈情”之“情”的悲剧和高潮,其死必亦如晴雯之死的凄美和浪漫,且唯美而充满诗意。

    二、黛玉临死不可能悔情变节,其焚稿断痴情全属续书之伪,其含恨而死亦属荒诞。

    三、黛玉之死不可能如高鹗笔下的这样离奇古怪,不合乎逻辑。

    四、黛玉之死在查抄贾府之前或之后,还有待商榷。

    针对以上四点结论,结合前人的猜测,关于黛玉之死有如下假说:

    一、殉情之说。这是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说法,在“红学”的圈子里占上风;但是,关于殉情的方式却有很多的争论,其中的上吊之说和溺水之论又较为人所乐道。上吊之说的根据主要是来自十二钗判词之正册中的“玉带林中挂”之句和被“命芹溪删去”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情节的联想。溺水之说的主要根据是凹晶馆联句中的名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猜想。此两种说法各有其论调的依据,但首先值得怀疑的一点就是黛玉是否会殉情?刺激她殉情的诱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中恐怕找不到答案,我也很难回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红楼梦要在当时的社会里公开出版(比如目前市场上唯一可以看到的程高本),黛玉殉情的情节就是绝对不可以出现在书中的,倘若那样,这个自由恋爱而柔弱多病的小女子岂不是在用“死”向固若金汤的封建制度壁垒进行挑衅和宣战吗?而这样大无畏的宣战又会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当时的当权者和出书人必须考虑和担心的。

    二、病死之说。黛玉的“娇袭一身之病”再加上黛的多愁善感和多疑,正如宝玉所说的“你皆因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病似一日了”也正如我的小文诗魂情魄花为容——为黛玉画像中猜想的那样,倘若黛玉真的有心脏病等病痛,那么,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下,她突然夭亡的可能性的确是很大的,但这样的刺激又是什么人和事件呢?这也不好枉猜。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高鹗的续书中的“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成了黛玉速死的“丧钟”是有很大的怀疑的,这在前文已经说过,不重复。

    三、“泪尽而亡”之说。此说根据的是脂批之言和还泪之说。红楼梦明言绛珠下世是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但她无此水可还,于是也随着神瑛侍者下界为人,把一生的眼泪还他也算偿还得过了。而黛玉就是绛珠化身无疑。黛玉对宝玉之言“近日我只觉得酸楚,眼泪却少了些”脂批又言“情尽,泪亦尽”黛玉之死可谓“冤孽偿清好散场”倘黛玉不管因何而最后尽情一哭,不仅鸟兽惊心,恐怕必至死去的境地是无疑的,若从这点论,其“泪尽而亡”之说也不是荒诞无稽之谈吧。

    四、我的痴说。在一个落花缤纷的时节,贾府正处在家散人亡的危险边缘,大观园中也风声鹤唳;黛玉又来到葬花之丘,面对漫天的落红,昔日葬花之人百感交集,自感一身之病难愈,时日无多,而命运多舛,际遇嘘唏,归宿无着,逐缠绵悱恻,悲情重发,尽情一哭,鸟兽皆惊,万艳同悲,落花沾泪,花容失色,娇躯花葬,泪尽而香消,情亡而玉殒。宝玉寻来,只有葬花人之裹花丝带随风飘落,挂在林梢。

    诗曰:

    此情不渝且坚贞

    何须焚稿断痴情

    兰墅续貂大可疑

    谁识雪芹赤子心

    2009年5月,播情浪子写于凉山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