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家庭的影响(1) (2/2)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自卑与超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发掘的,社会感会指引一个人排除各种外界的限制因素。
假如我们歧视女性,家庭的和谐必定会受到不良影响,一个对孩子完全不感兴趣的女人,一定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关怀、了解孩子。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她就不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她与孩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她总是想要证明她的能力,而孩子却成了她证明自己的阻碍。如果我们找到生活中典型的失败母亲案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产生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母亲并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她给孩子的人生起点是不愉快的。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失败的母亲,既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那么,人类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我们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母亲,她们并不是元凶。或许,在她们童年的时候,没有人教育她们如何为人母,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或许她们在婚姻中非常不开心。对于良好的家庭而言,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说,母亲身体不舒服,虽然她想要和孩子相处,却感觉无能为力;如果她的工作非常操劳,在她回家时一定非常劳累;如果一个母亲经济不宽裕,那么,她为孩童所提供的各种物品的质量就不会太高。此外,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我们可以从问题少年的自述中发现他与母亲所存在的问题,然而,表现优良的孩子与母亲之间同样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这里,让我们来巩固一下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儿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会用经验作为参考,虽然特征的发展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比如,对于一个营养不良的儿童,我们必须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判断他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武断地说他一定会犯罪。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女人对自身角色感到不满,那么生活中就会招致很多困难和慌张情绪。关于母道的力量,我们并不陌生。经研究证明:比起其他的各种心理,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是最强烈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种之间(如老鼠和猿),母道的力量比其他力量都强,甚至强于性和饥饿。假如它只能选择一种,它一定会选择母道。这种欲望的出发点是合作,而不是性。一般来说,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子女,她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己可以主宰生死。在每位母亲身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一种相似的感觉:她们都认为子女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件作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母亲认为自己就是创造生命的上帝。其实,追求母道就是追求一种优越感,就像对神的地位的追求。这个例子清晰地体现了这样的道理:为了人类利益着想,我们会想方设法在社会感的指引下,将优越感目标运用到与人合作的过程中。
母亲可以强迫子女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她或许想要完全控制并让孩子依赖她,无法离开她。请看下面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农妇,当儿子50岁时,却依旧和她共处一室,并一起患有急性肺炎。母亲在医治后并无大碍,而儿子却因病去世了。当她得知这个噩耗后,说道:“我预感到他是长不大的。”她从没有想过让他离开自己,她想要对他的一生负责。然而,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作为母亲,她并没有成功地让孩子与其他人产生关联,并与他人进行合作。
母亲不应该强调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因为她和外界的关系是复杂的。无论是从孩子还是父母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过分放大一个问题时,就会忽略其他的问题。就算我们遇到的问题再简单,采取重视的态度也远远好过毫不在意。不光是孩子和丈夫会和母亲发生关系,与她发生关系的还有周围的社会。她必须同时重视这三种联系,并采取冷静的态度。如果太过于关注子女的成长,势必会宠坏子女。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很难独立或者学会与人合作。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对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就会失败。之后,她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多样的,她必须在最开始赢得孩子的信赖,然后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任。
假如母亲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她可能会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对外界产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从母亲那里寻找帮助,并用敌对的态度来对待与她争夺母亲注意力的竞争者。当母亲对其他人显示出关心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他的权益被削弱了。这个孩子会认为母亲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多数心理学家对这样的情况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学派在俄狄浦斯理论中认为,孩子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依恋母亲,并且想要与她建立婚姻关系,同时对父亲产生敌对情绪,甚至想要杀了他。假如我们仔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俄狄浦斯情结的群体是那些希望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孩子。这样的心理与性是没有关联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想要完全控制和支配母亲,并让母亲成为他的奴仆的欲望。只有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并且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找不到合作伙伴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病态的心理。在很少的一些例子中,男孩因为一直跟母亲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面临婚姻和爱情的时候才会错误地把母亲当作对象,这样做的意义是:他不愿意和母亲之外的任何人进行合作。他认为,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臣服于他。所以说,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必认为这是由于遗传而导致的乱伦天性,也不用思索这样的变态行径与性有怎样的关联。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束缚在母亲身边,当他进入一个没有母亲的情境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麻烦。比如,当他到公园或者学校与其他孩子玩耍时,与母亲建立联系依然是他的首要目标。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下,他都想和母亲在一起,他渴望母亲永远在他的身边关心他。他希望利用一切方法博取母亲的喜爱,他会永远展现出弱势的一面,向母亲撒娇、博取母亲的同情。或许,他会很轻易地流泪或生病,用来证明他很脆弱,是需要照顾的。此外,他可能经常生气,用顶撞母亲的方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有很多问题少年都曾经被宠溺过,他们不希望被束缚,希望随时获得来自母亲的关心。
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发掘的,社会感会指引一个人排除各种外界的限制因素。
假如我们歧视女性,家庭的和谐必定会受到不良影响,一个对孩子完全不感兴趣的女人,一定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关怀、了解孩子。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她就不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她与孩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她总是想要证明她的能力,而孩子却成了她证明自己的阻碍。如果我们找到生活中典型的失败母亲案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产生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母亲并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她给孩子的人生起点是不愉快的。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失败的母亲,既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那么,人类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我们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母亲,她们并不是元凶。或许,在她们童年的时候,没有人教育她们如何为人母,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或许她们在婚姻中非常不开心。对于良好的家庭而言,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比如说,母亲身体不舒服,虽然她想要和孩子相处,却感觉无能为力;如果她的工作非常操劳,在她回家时一定非常劳累;如果一个母亲经济不宽裕,那么,她为孩童所提供的各种物品的质量就不会太高。此外,决定儿童行为特点的是他通过所发生的事件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经历本身。我们可以从问题少年的自述中发现他与母亲所存在的问题,然而,表现优良的孩子与母亲之间同样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这里,让我们来巩固一下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儿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会用经验作为参考,虽然特征的发展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比如,对于一个营养不良的儿童,我们必须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判断他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武断地说他一定会犯罪。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女人对自身角色感到不满,那么生活中就会招致很多困难和慌张情绪。关于母道的力量,我们并不陌生。经研究证明:比起其他的各种心理,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是最强烈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种之间(如老鼠和猿),母道的力量比其他力量都强,甚至强于性和饥饿。假如它只能选择一种,它一定会选择母道。这种欲望的出发点是合作,而不是性。一般来说,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子女,她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己可以主宰生死。在每位母亲身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发现一种相似的感觉:她们都认为子女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件作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母亲认为自己就是创造生命的上帝。其实,追求母道就是追求一种优越感,就像对神的地位的追求。这个例子清晰地体现了这样的道理:为了人类利益着想,我们会想方设法在社会感的指引下,将优越感目标运用到与人合作的过程中。
母亲可以强迫子女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她或许想要完全控制并让孩子依赖她,无法离开她。请看下面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农妇,当儿子50岁时,却依旧和她共处一室,并一起患有急性肺炎。母亲在医治后并无大碍,而儿子却因病去世了。当她得知这个噩耗后,说道:“我预感到他是长不大的。”她从没有想过让他离开自己,她想要对他的一生负责。然而,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作为母亲,她并没有成功地让孩子与其他人产生关联,并与他人进行合作。
母亲不应该强调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因为她和外界的关系是复杂的。无论是从孩子还是父母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过分放大一个问题时,就会忽略其他的问题。就算我们遇到的问题再简单,采取重视的态度也远远好过毫不在意。不光是孩子和丈夫会和母亲发生关系,与她发生关系的还有周围的社会。她必须同时重视这三种联系,并采取冷静的态度。如果太过于关注子女的成长,势必会宠坏子女。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很难独立或者学会与人合作。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对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就会失败。之后,她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所以,母亲的责任是多样的,她必须在最开始赢得孩子的信赖,然后让其他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任。
假如母亲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她可能会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对外界产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从母亲那里寻找帮助,并用敌对的态度来对待与她争夺母亲注意力的竞争者。当母亲对其他人显示出关心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他的权益被削弱了。这个孩子会认为母亲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多数心理学家对这样的情况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学派在俄狄浦斯理论中认为,孩子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依恋母亲,并且想要与她建立婚姻关系,同时对父亲产生敌对情绪,甚至想要杀了他。假如我们仔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俄狄浦斯情结的群体是那些希望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孩子。这样的心理与性是没有关联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想要完全控制和支配母亲,并让母亲成为他的奴仆的欲望。只有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并且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找不到合作伙伴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病态的心理。在很少的一些例子中,男孩因为一直跟母亲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面临婚姻和爱情的时候才会错误地把母亲当作对象,这样做的意义是:他不愿意和母亲之外的任何人进行合作。他认为,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臣服于他。所以说,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必认为这是由于遗传而导致的乱伦天性,也不用思索这样的变态行径与性有怎样的关联。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束缚在母亲身边,当他进入一个没有母亲的情境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麻烦。比如,当他到公园或者学校与其他孩子玩耍时,与母亲建立联系依然是他的首要目标。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下,他都想和母亲在一起,他渴望母亲永远在他的身边关心他。他希望利用一切方法博取母亲的喜爱,他会永远展现出弱势的一面,向母亲撒娇、博取母亲的同情。或许,他会很轻易地流泪或生病,用来证明他很脆弱,是需要照顾的。此外,他可能经常生气,用顶撞母亲的方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有很多问题少年都曾经被宠溺过,他们不希望被束缚,希望随时获得来自母亲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