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满清浮沉四百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熊廷弼再次出关】
熊廷弼本不愿接手辽东这个烂摊子了,朝臣让他再赴辽东的时候,他多次拒绝了。当时他抱病在家,从辽东回到家里,心志颇受打击。
天启元年五月,天启皇帝给熊廷弼写了一道敕书,召唤他回京任职。朱由校主动认错,语气相当诚恳,其文大意是这么说的:你经略辽东这一年,威慑夷酋,力保危城,后来我却听信朝臣谗言把你停职了,现在想来非常后悔。辽阳沦陷后,导致你之前所作的工作功亏一篑。希望你念在皇祖环召之恩,不计前嫌(熊廷弼曾打死1名生员,被弹劾回籍,后被明神宗重新启用)。我正直冲年,碰上边患问题,恳请你能勉强为我再度出任辽东,平定边患。希望你始终念及君臣大义,尽快来京报到。
这封敕书可能不是出自天启皇帝之手,但绝对是天启本人意思的体现。像这种类似“罪己”或者“道歉”的上谕,没有皇帝本人亲自示意,臣子可是不敢乱写的。
熊廷弼看到敕书后,也被朱由校的诚恳所打动。他告别乡亲父老,再次踏上前往辽东的征程。
六月,熊廷弼入朝后,熊廷弼陈述了自己的三方布置方案。第一,在广宁集结大量步兵和骑兵阻挡努尔哈赤八旗南下,由广宁巡抚统领;第二,在TJ组建水师,由TJ巡抚统领;第三,在登、莱组建水师,由登莱巡抚统领。一旦交战,用广宁的重兵凭城固守,拖住八旗主力;TJ、登莱水师则从水路进攻金国控制的辽东半岛区域(金州、海州、复州、盖州等)熊廷弼自己坐镇山海关,统领三部巡抚。此外,还要联结朝鲜一起发兵助威。
策略制定了,接下来就是做备战工作了。熊廷弼他开口就是要兵20万,银子百万,还顺带要尚方宝剑,方便他去砍人,并强烈督促户部、工部、兵部立刻去办,态度蛮横那是自然的。
这些要求虽然苛刻,刚继位不久的天启皇帝还是咬牙答应了。七月,在熊廷弼临行之际,天启皇帝朱由校大摆宴席为他送行,让百官给熊廷弼敬酒送行,这样的待遇是一般臣子享受不到的。
兵部尚书张鹤鸣喝下送行酒,准备就辽东事务来个即兴讲话。熊廷弼一拍桌子,挥手说道:“今日不谈边事!”
张鹤鸣话到嘴边了,不得不咽了下去,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张尚书脸色比猪肝还难看,也只能强忍着奉旨把熊廷弼送到三十里外。
熊廷弼到了辽东后,才发现问题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严峻。之前他辛苦募集到的13万人在辽沈之战中精锐尽失,尤其是最精锐的川军和浙军全军覆没。所谓无川不成军,努尔哈赤自与明开战以来,遇到最强烈的一次血战当属与川军在浑HB岸的肉搏战。川军以一万精锐对抗数倍于己的八旗精锐,士气丝毫不落下风。这些宝贝疙瘩,就这样被袁应泰全部糟蹋了。当时的辽东,只剩下五万不到的残兵分散在广宁附近,还有一些逃到了登莱和朝鲜沦为难民。按照熊廷弼的标准,剩下的这些士兵全部不能用,留着也是浪费粮食。
除了兵员匮乏,粮草和器械也几乎丢失殆尽。根据熊廷弼上疏所言,到泰昌元年九月(万历四十八年),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共计铸造百斤大炮上百门、四十斤火炮上千门,鸟铳和三眼铳七千多件,盔甲、战车、刀枪不计其数。为了打造这些东西,熊廷弼不可谓呕心沥血,现在这一切都没了,只得从头再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头再来又如何?只要给我时间,我有信心重振辽东。
就金国当时的情况来看,熊廷弼是有这个时间的做准备的,这个时间不多,差不多也就一年多左右。这个在后面再说,留个悬念。
【经抚之争】
熊廷弼上任后,立刻着手做战争准备。之前皇帝答应了,给钱给兵,相关部门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是到了兑现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兵部说好的抽调20万兵,迟迟不见人影;要求打造的军备器械,也不见送到辽东战场。整个辽东,除了熊廷弼很着急以外,其他部门好像都漠不关心。
在这节骨眼上,王化贞跟熊廷弼闹翻脸了,倒是解救了朝廷那些相关部门,把所有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到了这两人的骂战之中。
这两个是怎么闹翻脸的呢?
说到王化贞,不得不说他也算是个人才,只不过不是打仗的人才。王化贞同志,出生年月不详,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是当朝首辅叶向高的门生。他投入工作后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东林党靠拢。
此人嘴皮利索,对上擅长拍马屁,深得领导喜欢;对下擅长搞安抚工作,深受百姓拥护。辽沈沦陷后,无论官兵,争相往关内逃命。当时王化贞驻守广宁,手头只有老弱病残千人。眼看八旗兵就要打过来了,但是王化贞丝毫不退缩,大力招抚流民,安抚百姓。朝廷得知后非常震惊,认为王化贞带着一群老弱,独守孤城,胆气过人。
都察院副都御史朱童蒙到辽东视察工作回朝后,大力推荐王化贞。朝臣也对王化贞多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杨镐被逮捕以后,让薛国用代替他的工作。薛国用患病难以任职,就让王化贞暂时经略辽东,巡抚广宁。
王化贞重任在肩,就防御工作积极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他先是沿着辽河驻扎了六个营的兵力,首尾相望,抵挡八旗军渡HN下;接着又在又分别在西平、镇武、柳河、盘山诸要害驻军,驻军密集,丝毫机会不留给金国。
熊廷弼到任后,看了王化贞的防御部署,基本上可以确定他是个智障了,直接全盘否定了王巡抚的方案。
王化贞忙活半天,没讨到一句好话,自己的方案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人都是好面子的,熊廷弼激烈的言辞让王化贞难以接受,两个就此杠上了。
王化贞认为,沿河布置军队,首尾相顾。只要敌军敢渡河,来一个我杀一个,来一队我杀一队。他们无论打我哪个地方,其他地方的军队闻风而动,过来支援,他们怎么有机可乘?
说得好像没毛病!
熊廷弼则认为,辽河太狭窄,金国轻骑兵一旦过河集中击溃一个营,其他营地会不战而逃;边防堡垒也过小,容不下太多士兵武器,无法抵抗八旗大军的进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集中兵力部署在广宁这样的大城,在敌人进攻的路上多设置一些哨堡侦察即可。一旦发现敌情,就放烽火通知,全部退回广宁,凭城固守。从辽阳到广宁有360里路,就是骑兵也难在一天到达,所以发现敌情后有足够时间备战防守。
没跟八旗军交战过,都是这样不知死活,熊廷弼也懒得跟他耐心解释,直接上疏驳斥,丝毫情面不给王化贞。朝臣还是有明白人的,大家认真思考过后,认为熊廷弼说的更有道理,天启皇帝特别下旨表扬了熊廷弼同志。
在王化贞看来,金军一旦和任何一处明军交战,其他处的明军可以立刻支援,进行围歼。熊廷弼根据自己的实际调研经验得出,这是不可能的。明军士气低落,只要有一处战败,其他各处立刻逃跑,根本不会应战,更别说围歼敌人了。
这才是两人争论的焦点所在。王化贞错在太相信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了。
第一回合交手,王化贞失败了。
现在第二回合开始,王化贞给募集而来的四路援军命名为“平辽军”,熊廷弼则要给士兵取名为“平东军”或“征东军”。当时辽东还未完全沦陷,王化贞取名让辽东多有不悦,而熊廷弼取的名字又让王化贞很不爽。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吵到朝堂之上,这两个人也真够闲的。
既然都不喜欢,可以把援军命名为北伐军、关东军,真不行叫解放军总行了吧。
第二回合,王化贞又失败了。
连续两次失败,王化贞直接撂挑子不干了,愿意主动把广宁的兵权交给熊廷弼。你牛你来指挥,我坐一边当吃瓜群众总行了吧。
熊廷弼根本不搭理王化贞,上疏说自己统领整个辽东战区,广宁的地方归王化贞管理,老王不能把责任推卸掉。
来硬的被搞,服软也被搞,这个熊廷弼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王化贞被他折磨得无所适从,情绪低落。熊廷弼还是不依不饶,讽刺王化贞工作态度不端正。
朝臣这时对熊廷弼也颇多不满,认为他上任后一直赖着山海关不走,整天除了打王化贞小报告,就没过什么正经事。人家王化贞好歹还驻守广宁,身处前线。
兵部尚书张鹤鸣非常讨厌熊廷弼,却非常欣赏王化贞。张尚书让他别听熊廷弼的话,放手大胆去干一番。
八月,毛文龙传来捷报,奇袭镇江成功,举朝欢喜。按理说,熊廷弼此时是辽东一把手,应该先向他汇报战功。可是这个毛文龙跟王化贞比较投缘,直接绕过了熊廷弼。
满朝听到王化贞的奏报,都觉得开心。辽祸起来这么久,还没有人像毛文龙这样直接打入敌人后方,简直是奇功一件。
当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中,熊廷弼直接对着王化贞和满朝乐观派开火:“还奇功?三方兵力未集合完成,毛文龙就过早暴露进攻意图,打乱了原先的进攻谋略,看着像奇功,实际是奇祸也。”
熊廷弼一大波冷水泼下去,把朝臣都得罪了,谁看到他的奏疏都烦,也懒得听他说什么,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王化贞身上。
众人拾柴火焰高,得到朝廷支持的王化贞,胆子也变大了。之前他因为防守的方式跟熊廷弼闹出了矛盾,现在他转换思维,直接抛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大致思路是这样的:西边联合蒙古察哈尔出兵四十万,东边联合朝鲜出兵,南边由毛文龙率皮岛将士进攻,他自己以李永发为内应,率广宁六万大军直捣黄龙。
如果认为王化贞一开始就坚持要进攻努尔哈赤,故意和熊廷弼捣乱,那是有点误解王化贞了。他这个人虽然本事不大,做事还是很认真的,无论对领导还是对百姓,把关系处理得都不错,唯独他跟熊廷弼搞不好关系。纵观熊廷弼的为官生涯,确实是个比较难相处的人。在两个人矛盾逐渐升级中,王化贞也被带的逐渐失去了理智,加上张鹤鸣等一堆朝臣支持他单独行动,所以他也想找努尔哈赤练练了。
熊廷弼在争吵中,跟所有人都闹翻了,渐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经略。他的三方布置策略成为一纸空谈,募集过来的人马全给了王化贞,他自己只有五千军队。每天他除了上疏骂王化贞和朝臣,几乎无所作为。他多次责问张鹤鸣为何把调来的士兵都给了王化贞,老张也懒得回复他了,全当没看见。
【灾难重演】
&nbs...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熊廷弼再次出关】
熊廷弼本不愿接手辽东这个烂摊子了,朝臣让他再赴辽东的时候,他多次拒绝了。当时他抱病在家,从辽东回到家里,心志颇受打击。
天启元年五月,天启皇帝给熊廷弼写了一道敕书,召唤他回京任职。朱由校主动认错,语气相当诚恳,其文大意是这么说的:你经略辽东这一年,威慑夷酋,力保危城,后来我却听信朝臣谗言把你停职了,现在想来非常后悔。辽阳沦陷后,导致你之前所作的工作功亏一篑。希望你念在皇祖环召之恩,不计前嫌(熊廷弼曾打死1名生员,被弹劾回籍,后被明神宗重新启用)。我正直冲年,碰上边患问题,恳请你能勉强为我再度出任辽东,平定边患。希望你始终念及君臣大义,尽快来京报到。
这封敕书可能不是出自天启皇帝之手,但绝对是天启本人意思的体现。像这种类似“罪己”或者“道歉”的上谕,没有皇帝本人亲自示意,臣子可是不敢乱写的。
熊廷弼看到敕书后,也被朱由校的诚恳所打动。他告别乡亲父老,再次踏上前往辽东的征程。
六月,熊廷弼入朝后,熊廷弼陈述了自己的三方布置方案。第一,在广宁集结大量步兵和骑兵阻挡努尔哈赤八旗南下,由广宁巡抚统领;第二,在TJ组建水师,由TJ巡抚统领;第三,在登、莱组建水师,由登莱巡抚统领。一旦交战,用广宁的重兵凭城固守,拖住八旗主力;TJ、登莱水师则从水路进攻金国控制的辽东半岛区域(金州、海州、复州、盖州等)熊廷弼自己坐镇山海关,统领三部巡抚。此外,还要联结朝鲜一起发兵助威。
策略制定了,接下来就是做备战工作了。熊廷弼他开口就是要兵20万,银子百万,还顺带要尚方宝剑,方便他去砍人,并强烈督促户部、工部、兵部立刻去办,态度蛮横那是自然的。
这些要求虽然苛刻,刚继位不久的天启皇帝还是咬牙答应了。七月,在熊廷弼临行之际,天启皇帝朱由校大摆宴席为他送行,让百官给熊廷弼敬酒送行,这样的待遇是一般臣子享受不到的。
兵部尚书张鹤鸣喝下送行酒,准备就辽东事务来个即兴讲话。熊廷弼一拍桌子,挥手说道:“今日不谈边事!”
张鹤鸣话到嘴边了,不得不咽了下去,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张尚书脸色比猪肝还难看,也只能强忍着奉旨把熊廷弼送到三十里外。
熊廷弼到了辽东后,才发现问题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严峻。之前他辛苦募集到的13万人在辽沈之战中精锐尽失,尤其是最精锐的川军和浙军全军覆没。所谓无川不成军,努尔哈赤自与明开战以来,遇到最强烈的一次血战当属与川军在浑HB岸的肉搏战。川军以一万精锐对抗数倍于己的八旗精锐,士气丝毫不落下风。这些宝贝疙瘩,就这样被袁应泰全部糟蹋了。当时的辽东,只剩下五万不到的残兵分散在广宁附近,还有一些逃到了登莱和朝鲜沦为难民。按照熊廷弼的标准,剩下的这些士兵全部不能用,留着也是浪费粮食。
除了兵员匮乏,粮草和器械也几乎丢失殆尽。根据熊廷弼上疏所言,到泰昌元年九月(万历四十八年),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共计铸造百斤大炮上百门、四十斤火炮上千门,鸟铳和三眼铳七千多件,盔甲、战车、刀枪不计其数。为了打造这些东西,熊廷弼不可谓呕心沥血,现在这一切都没了,只得从头再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头再来又如何?只要给我时间,我有信心重振辽东。
就金国当时的情况来看,熊廷弼是有这个时间的做准备的,这个时间不多,差不多也就一年多左右。这个在后面再说,留个悬念。
【经抚之争】
熊廷弼上任后,立刻着手做战争准备。之前皇帝答应了,给钱给兵,相关部门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是到了兑现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兵部说好的抽调20万兵,迟迟不见人影;要求打造的军备器械,也不见送到辽东战场。整个辽东,除了熊廷弼很着急以外,其他部门好像都漠不关心。
在这节骨眼上,王化贞跟熊廷弼闹翻脸了,倒是解救了朝廷那些相关部门,把所有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到了这两人的骂战之中。
这两个是怎么闹翻脸的呢?
说到王化贞,不得不说他也算是个人才,只不过不是打仗的人才。王化贞同志,出生年月不详,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是当朝首辅叶向高的门生。他投入工作后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东林党靠拢。
此人嘴皮利索,对上擅长拍马屁,深得领导喜欢;对下擅长搞安抚工作,深受百姓拥护。辽沈沦陷后,无论官兵,争相往关内逃命。当时王化贞驻守广宁,手头只有老弱病残千人。眼看八旗兵就要打过来了,但是王化贞丝毫不退缩,大力招抚流民,安抚百姓。朝廷得知后非常震惊,认为王化贞带着一群老弱,独守孤城,胆气过人。
都察院副都御史朱童蒙到辽东视察工作回朝后,大力推荐王化贞。朝臣也对王化贞多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杨镐被逮捕以后,让薛国用代替他的工作。薛国用患病难以任职,就让王化贞暂时经略辽东,巡抚广宁。
王化贞重任在肩,就防御工作积极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他先是沿着辽河驻扎了六个营的兵力,首尾相望,抵挡八旗军渡HN下;接着又在又分别在西平、镇武、柳河、盘山诸要害驻军,驻军密集,丝毫机会不留给金国。
熊廷弼到任后,看了王化贞的防御部署,基本上可以确定他是个智障了,直接全盘否定了王巡抚的方案。
王化贞忙活半天,没讨到一句好话,自己的方案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人都是好面子的,熊廷弼激烈的言辞让王化贞难以接受,两个就此杠上了。
王化贞认为,沿河布置军队,首尾相顾。只要敌军敢渡河,来一个我杀一个,来一队我杀一队。他们无论打我哪个地方,其他地方的军队闻风而动,过来支援,他们怎么有机可乘?
说得好像没毛病!
熊廷弼则认为,辽河太狭窄,金国轻骑兵一旦过河集中击溃一个营,其他营地会不战而逃;边防堡垒也过小,容不下太多士兵武器,无法抵抗八旗大军的进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集中兵力部署在广宁这样的大城,在敌人进攻的路上多设置一些哨堡侦察即可。一旦发现敌情,就放烽火通知,全部退回广宁,凭城固守。从辽阳到广宁有360里路,就是骑兵也难在一天到达,所以发现敌情后有足够时间备战防守。
没跟八旗军交战过,都是这样不知死活,熊廷弼也懒得跟他耐心解释,直接上疏驳斥,丝毫情面不给王化贞。朝臣还是有明白人的,大家认真思考过后,认为熊廷弼说的更有道理,天启皇帝特别下旨表扬了熊廷弼同志。
在王化贞看来,金军一旦和任何一处明军交战,其他处的明军可以立刻支援,进行围歼。熊廷弼根据自己的实际调研经验得出,这是不可能的。明军士气低落,只要有一处战败,其他各处立刻逃跑,根本不会应战,更别说围歼敌人了。
这才是两人争论的焦点所在。王化贞错在太相信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了。
第一回合交手,王化贞失败了。
现在第二回合开始,王化贞给募集而来的四路援军命名为“平辽军”,熊廷弼则要给士兵取名为“平东军”或“征东军”。当时辽东还未完全沦陷,王化贞取名让辽东多有不悦,而熊廷弼取的名字又让王化贞很不爽。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吵到朝堂之上,这两个人也真够闲的。
既然都不喜欢,可以把援军命名为北伐军、关东军,真不行叫解放军总行了吧。
第二回合,王化贞又失败了。
连续两次失败,王化贞直接撂挑子不干了,愿意主动把广宁的兵权交给熊廷弼。你牛你来指挥,我坐一边当吃瓜群众总行了吧。
熊廷弼根本不搭理王化贞,上疏说自己统领整个辽东战区,广宁的地方归王化贞管理,老王不能把责任推卸掉。
来硬的被搞,服软也被搞,这个熊廷弼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王化贞被他折磨得无所适从,情绪低落。熊廷弼还是不依不饶,讽刺王化贞工作态度不端正。
朝臣这时对熊廷弼也颇多不满,认为他上任后一直赖着山海关不走,整天除了打王化贞小报告,就没过什么正经事。人家王化贞好歹还驻守广宁,身处前线。
兵部尚书张鹤鸣非常讨厌熊廷弼,却非常欣赏王化贞。张尚书让他别听熊廷弼的话,放手大胆去干一番。
八月,毛文龙传来捷报,奇袭镇江成功,举朝欢喜。按理说,熊廷弼此时是辽东一把手,应该先向他汇报战功。可是这个毛文龙跟王化贞比较投缘,直接绕过了熊廷弼。
满朝听到王化贞的奏报,都觉得开心。辽祸起来这么久,还没有人像毛文龙这样直接打入敌人后方,简直是奇功一件。
当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中,熊廷弼直接对着王化贞和满朝乐观派开火:“还奇功?三方兵力未集合完成,毛文龙就过早暴露进攻意图,打乱了原先的进攻谋略,看着像奇功,实际是奇祸也。”
熊廷弼一大波冷水泼下去,把朝臣都得罪了,谁看到他的奏疏都烦,也懒得听他说什么,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王化贞身上。
众人拾柴火焰高,得到朝廷支持的王化贞,胆子也变大了。之前他因为防守的方式跟熊廷弼闹出了矛盾,现在他转换思维,直接抛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大致思路是这样的:西边联合蒙古察哈尔出兵四十万,东边联合朝鲜出兵,南边由毛文龙率皮岛将士进攻,他自己以李永发为内应,率广宁六万大军直捣黄龙。
如果认为王化贞一开始就坚持要进攻努尔哈赤,故意和熊廷弼捣乱,那是有点误解王化贞了。他这个人虽然本事不大,做事还是很认真的,无论对领导还是对百姓,把关系处理得都不错,唯独他跟熊廷弼搞不好关系。纵观熊廷弼的为官生涯,确实是个比较难相处的人。在两个人矛盾逐渐升级中,王化贞也被带的逐渐失去了理智,加上张鹤鸣等一堆朝臣支持他单独行动,所以他也想找努尔哈赤练练了。
熊廷弼在争吵中,跟所有人都闹翻了,渐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经略。他的三方布置策略成为一纸空谈,募集过来的人马全给了王化贞,他自己只有五千军队。每天他除了上疏骂王化贞和朝臣,几乎无所作为。他多次责问张鹤鸣为何把调来的士兵都给了王化贞,老张也懒得回复他了,全当没看见。
【灾难重演】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