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影帝的诞生[美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决定有点不同寻常,不仅组委会连续做了两次确认,连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都亲自打电话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询问《米尔克》真的不准备在北美点映或是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吗,是不是要在柏林进行全球首次亮相?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迪特·考斯里克立刻决定将《米尔克》作为本届电影节的最大亮点来宣传。
不怪柏林电影节组委会慎重,而是柏林电影节恰好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前一个多月举行,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名导新作、众星云集的这种,真的很少在这个时间节点,选择将影片的第一次公映地点放在海外而非北美的。
各大电影节的首映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世界首映、国际首映和地区首映。顾名思义,世界首映指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公开放映,国际首映指影片在制片国家以外地区的首次公映,地区首映多指洲际地区的公映,比如说北美首映、欧洲首映、亚洲首映等等。
从优先级别上来说,世界首映自然是最高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明确要求参加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必须在电影节上进行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仅次于世界首映,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的要求没有威尼斯电影节那么严苛,入围影片有世界首映的也有国际首映的,但是如果参赛影片是世界首映,又足够优秀的话,评审团很有可能会给与一些优待。
好莱坞电影一向喜欢去欧洲电影节上镀金,近年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影片并不少,也不乏斩获金熊奖银熊奖的佳作,像是《木兰花》、《死囚之舞》、《毒品网络》、《女魔头》等等,不过这些电影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全都在十二月底之前在北美的个别城市进行过小规模的公映,然后才去柏林举行国际首映,最终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些荣誉与口碑,为一个月后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造势。
也有一些成本更低、冲击奥斯卡无望的独立电影,会现在一月份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寻求北美各大制片公司与片商们的关注,然后再去欧洲寻找其他机会,例如今年同样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一名十七岁高中生为主角,蒂尔达·斯文顿、基努·里维斯有参演的好莱坞电影《吮拇指的人》,就已经提前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像《米尔克》这种由顶级导演拍摄、群星云集的好莱坞电影,又选择在柏林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次亮相的,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在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和众多德国媒体、影迷看来,这简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并且有种比过了戛纳和威尼斯的自豪感。
因此,组委会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不仅在电影节的各种宣传里都将《米尔克》摆在首位,开幕式上也将《米尔克》的剪辑片段放在主竞赛单元电影展示里的第一个,而且影片的首映时间也是最好的——电影节开幕后一日的晚上八点,是电影首映的黄金时间,不仅方便邀请嘉宾出席,而且媒体与专业影评人们看完电影后,也有时间准备稿件在第二天一早刊发,有利于口碑的最快发酵。
不止如此,《米尔克》首映当日,包括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以及弗兰卡·波坦特、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博伟达、尼诺·塞鲁迪等在内的所有评委,都来参加了首映礼,还有其他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的导演或影星,也都有出席。比如说《孔雀》导演顾长卫,《吮拇指的人》主演基努·里维斯,还有因主演电影参与了电影节展映而来到柏林的凯特·布兰切特与丹尼尔·戴·刘易斯。
红毯上可谓热闹之极,群星璀璨的程度比之电影节开幕红毯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当威廉·布兰德利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偕同出现的时候,闪光灯制造出来的亮光,瞬间将红毯周围映的如同白昼,现场突然爆发出来的欢呼和尖叫,让不少人都感到轻微的耳鸣,
第二天《世界报》上的电影节专栏里刊登了这样的描述,能从侧面感受到红毯上的星光:“所有稍具影响力的德国媒体都来了,连《汽车画报》都派出了两名记者,并且他们还见到了来自欧洲、亚洲、北美、南美甚至非洲的记者同行。采访区里充斥着德语和各种口音的英语,美音、英音、澳音、苏格兰音,还有来自日本和印度的难听懂的英语,简直像在开一场联合国大会。”
总之,《米尔克》是这一届柏林电影节上,人气最高、期待值也最高的电影,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抢走它的风头。
这时候影片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了,如果首映结束后媒体和影评人们的反馈不好,那么一个不小心,就会和首映前的盛况形成非常尴尬鲜明的对比。
不过《米尔克》从放映开始,就让人感叹这一不愧为一部大师之作。
“斯皮尔伯格这次的风格很纪实啊。”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看着开幕镜头,在心里做了个评价。
影片最开始的几十秒钟,是截取的《石墙之后》等相关纪录片里的一些片段,警察持械闯入酒吧,随意的对里面的顾客进行逮捕,大多数人顺从的抱头等待警察给他们戴上手铐,也有少数人试图反抗,遭到了更加暴力的镇压。无论是拍照录像的记者还是围观者,都对此见怪不怪,这在六七十年代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
在装满了男同性恋的警车开走之后,画面一转,威廉·布兰德利饰演的哈维·米尔克和其他一些人在深夜里被从警局放了出来,他们边揉着手腕边声讨着警察的暴力。
这个仿佛时空对接,直接从纪录片融入现实的镜头让人拍案叫绝。
哈维·米尔克与斯科特·史密斯在纽约警局门口邂逅,他们都是因为参加了酒吧的同性恋组织聚会而被警察逮捕审问的,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坠入了爱河,一起同居、一起过生日。
... -->>
这个决定有点不同寻常,不仅组委会连续做了两次确认,连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都亲自打电话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询问《米尔克》真的不准备在北美点映或是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吗,是不是要在柏林进行全球首次亮相?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迪特·考斯里克立刻决定将《米尔克》作为本届电影节的最大亮点来宣传。
不怪柏林电影节组委会慎重,而是柏林电影节恰好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前一个多月举行,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名导新作、众星云集的这种,真的很少在这个时间节点,选择将影片的第一次公映地点放在海外而非北美的。
各大电影节的首映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世界首映、国际首映和地区首映。顾名思义,世界首映指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公开放映,国际首映指影片在制片国家以外地区的首次公映,地区首映多指洲际地区的公映,比如说北美首映、欧洲首映、亚洲首映等等。
从优先级别上来说,世界首映自然是最高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明确要求参加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必须在电影节上进行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仅次于世界首映,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的要求没有威尼斯电影节那么严苛,入围影片有世界首映的也有国际首映的,但是如果参赛影片是世界首映,又足够优秀的话,评审团很有可能会给与一些优待。
好莱坞电影一向喜欢去欧洲电影节上镀金,近年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影片并不少,也不乏斩获金熊奖银熊奖的佳作,像是《木兰花》、《死囚之舞》、《毒品网络》、《女魔头》等等,不过这些电影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全都在十二月底之前在北美的个别城市进行过小规模的公映,然后才去柏林举行国际首映,最终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些荣誉与口碑,为一个月后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造势。
也有一些成本更低、冲击奥斯卡无望的独立电影,会现在一月份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寻求北美各大制片公司与片商们的关注,然后再去欧洲寻找其他机会,例如今年同样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一名十七岁高中生为主角,蒂尔达·斯文顿、基努·里维斯有参演的好莱坞电影《吮拇指的人》,就已经提前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像《米尔克》这种由顶级导演拍摄、群星云集的好莱坞电影,又选择在柏林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次亮相的,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在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和众多德国媒体、影迷看来,这简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并且有种比过了戛纳和威尼斯的自豪感。
因此,组委会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不仅在电影节的各种宣传里都将《米尔克》摆在首位,开幕式上也将《米尔克》的剪辑片段放在主竞赛单元电影展示里的第一个,而且影片的首映时间也是最好的——电影节开幕后一日的晚上八点,是电影首映的黄金时间,不仅方便邀请嘉宾出席,而且媒体与专业影评人们看完电影后,也有时间准备稿件在第二天一早刊发,有利于口碑的最快发酵。
不止如此,《米尔克》首映当日,包括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以及弗兰卡·波坦特、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博伟达、尼诺·塞鲁迪等在内的所有评委,都来参加了首映礼,还有其他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的导演或影星,也都有出席。比如说《孔雀》导演顾长卫,《吮拇指的人》主演基努·里维斯,还有因主演电影参与了电影节展映而来到柏林的凯特·布兰切特与丹尼尔·戴·刘易斯。
红毯上可谓热闹之极,群星璀璨的程度比之电影节开幕红毯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当威廉·布兰德利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偕同出现的时候,闪光灯制造出来的亮光,瞬间将红毯周围映的如同白昼,现场突然爆发出来的欢呼和尖叫,让不少人都感到轻微的耳鸣,
第二天《世界报》上的电影节专栏里刊登了这样的描述,能从侧面感受到红毯上的星光:“所有稍具影响力的德国媒体都来了,连《汽车画报》都派出了两名记者,并且他们还见到了来自欧洲、亚洲、北美、南美甚至非洲的记者同行。采访区里充斥着德语和各种口音的英语,美音、英音、澳音、苏格兰音,还有来自日本和印度的难听懂的英语,简直像在开一场联合国大会。”
总之,《米尔克》是这一届柏林电影节上,人气最高、期待值也最高的电影,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抢走它的风头。
这时候影片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了,如果首映结束后媒体和影评人们的反馈不好,那么一个不小心,就会和首映前的盛况形成非常尴尬鲜明的对比。
不过《米尔克》从放映开始,就让人感叹这一不愧为一部大师之作。
“斯皮尔伯格这次的风格很纪实啊。”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看着开幕镜头,在心里做了个评价。
影片最开始的几十秒钟,是截取的《石墙之后》等相关纪录片里的一些片段,警察持械闯入酒吧,随意的对里面的顾客进行逮捕,大多数人顺从的抱头等待警察给他们戴上手铐,也有少数人试图反抗,遭到了更加暴力的镇压。无论是拍照录像的记者还是围观者,都对此见怪不怪,这在六七十年代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
在装满了男同性恋的警车开走之后,画面一转,威廉·布兰德利饰演的哈维·米尔克和其他一些人在深夜里被从警局放了出来,他们边揉着手腕边声讨着警察的暴力。
这个仿佛时空对接,直接从纪录片融入现实的镜头让人拍案叫绝。
哈维·米尔克与斯科特·史密斯在纽约警局门口邂逅,他们都是因为参加了酒吧的同性恋组织聚会而被警察逮捕审问的,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坠入了爱河,一起同居、一起过生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