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百工匠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对中国瓷器影响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意为秘密之色,充满神秘感。实际上,秘色瓷算是越窑的改进版。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代地改进,历史上的越窑也是这样不停地改进。我们讲过,最早的越窑颜色叫糖黄色,有点儿像红糖的黄色。黄色肯定不如绿色好看,于是它就向绿色慢慢过渡,要追求这个绿色。秘色瓷的颜色就非常青绿了。
目前为止,明确发现秘色瓷的就是陕西法门寺。法门寺的物品入库有单,上面写着“秘色瓷“多少件。因为有了法门寺这批东西的出土,才把我们传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谜底揭开。原来谁也不知道“秘色“到底是什么色,它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是一个你甭想看到的颜色。
法门寺在陕西扶风法门镇,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七个函套装着,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因为法门寺的塔突然塌陷,国家在抢救性挖掘时,发现塔下有个地宫。这个地宫从埋好到发现,中间没有任何人骚扰过,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下,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其中,对中国陶瓷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因为法门寺秘色瓷的出现,民间很多过去不能解释的事全都迎刃而解了。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所有人都的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在1151年到清河郡王张俊家里巡幸,可能出门走到他这儿,就进他们家了。那张俊当然受宠若惊了,皇上都到他们家了。他就拿了一批汝窑瓷器进奉给皇帝,这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周密才在《武林旧事》中做了详细的笔记。
这里说的汝窑瓷器大部分很容易理解,比如“香炉“,我们大致想想也知道是什么样子;“香合“,肯定是有盖的。那么,“大奁一、小奁一“是什么呢?有人猜测是一种盒式炉,有的专业书上就把它称之为“奁“。这个事很巧,这种奁现在全世界就存两个,一大一小。大点儿的那个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直径23.8公分;小的一件直径18公分,现藏在北京故宫。所以有人认为古书里的那两件就是这两件,“大奁一、小奁一“,说得很清楚。北京故宫的那个奁我亲手拿过,很轻。
汝窑为什么珍贵呢?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这里有个巧合,周为什么这么写?汝州这个地方本来就产玛瑙。所以,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过玛瑙。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玛瑙究竟能不能对釉色产生好处,至今没有结论。
汝窑究竟卖过没有呢?历史上公开卖过。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只,是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公分。这个盘子有点儿变形,当时没烧好,有点儿拧着,北京话叫翘棱。估计烧出来以后,工匠一看不合格,顺手就给扔到废料堆里掩埋了。由于盘子小,一个巧劲儿没摔碎,很多年前出土后,就被人认出来了。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国,这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当时卖了154万美金。当时像今天特别值钱的元青花、清代粉彩、永宣青花等等,这些非常名贵的瓷器都卖不到这价钱。甚至现在卖到上亿人民币的珐琅彩,当时也就卖个二三十万美金,你想想汝窑的价钱。历史上就公开地卖过这么一个。我当时非常震惊,不能想象154万美金买一个小盘子。
因为汝窑的崇高地位,很多人就特别想收藏到汝窑。我有一个朋友,他把官、哥、钧、定,都收藏齐了,就想凑这汝窑。他跟我一个想法,我也是官、哥、钧、定全有了,也在凑汝窑。我自个儿凑了二十多年了,估计也快凑成了,是不是?
汝窑非常难得、稀少,我们先不谈它的价值,即使你碰到它,可能也买不起,是这个问题。碰见汝窑的机会非常罕见,所以我们只能到博物馆去看。收藏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事,碰见了是缘分,碰不见也得心安理得。
中国历代皇帝都对汝窑有所追求,尤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对汝窑非常赞赏,所以雍正时期仿汝窑的成就最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天的仿制手段也非常高,有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我见过很多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汝窑来给我看。由于汝窑窑址的发现,使我们对汝窑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了汝窑不仅仅有青灰色,还有其他颜色,所以大量仿品也出现了。
我曾经给一个老工程师看过汝窑。他70多岁了,一看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通过一个熟人的介绍找到我,掏出一件汝窑。我那天因为有点儿急事,所以话说得就比较急。我一看就是作伪的,马上说:“你这个东西不真。“这位老先生立马就开始发抖,哆嗦,汗如雨下。我当时就知道话重了,也急了,所以赶紧往回找补。我就说:“我说了也不算,您先坐下喝点儿水。“我赶紧让工作人员给他倒水。但老先生喝不下去,坐都坐不下去,就在那儿站着。我估计他花了很多钱,就问:“您花了多少钱啊?“他说:“我花了很多钱。“他先不告诉我花了多少钱。我问:“您在哪儿弄的这东西?“他说:“河南,人家领我去买的。我不是为买这汝窑去的,我为买别的。但是我走到那儿,人家正在挖菜窖呢,一铁锹连沙子带土带这件汝窑,一下子扔到我脚底下来了,我眼瞅着挖出来的!“他也不想,这世界上的事怎么这么巧合啊!扔得那么好?我估计头天晚上练好几回了,不能扔碎了,扔碎了卖不出钱去,对不对?这汝窑带着沙子土,扔他脚底下以后,这帮人就扑上去了,不给他,给多少钱都不卖,成心吊着他。最后,老先生用一生的积蓄,我估计包括过去科研成果的奖金,一共花了124万,把这汝窑盘子买回来了,给我瞧。我当时惟一的担心,就是怕老先生犯心脏病,他在那儿直哆嗦。
这是一个人生惨痛的经验,眼见未必是实。你是亲眼看着他挖出来的吧?可你得想想,怎么就平白无故那么准?老先生不想,认为一定是真的。还有一点,就是所有人做戏都做得比较足。人家不卖给你,是你非要买。对不对?所以人到什么时候都应该冷静地判断事物。我估计他事后也能想出这事儿不那么真,让人听着都是个笑话。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你注意看,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第四点就是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
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
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件汝窑不要说看照片,就是看实物,都看不清楚。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 -->>
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对中国瓷器影响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意为秘密之色,充满神秘感。实际上,秘色瓷算是越窑的改进版。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代地改进,历史上的越窑也是这样不停地改进。我们讲过,最早的越窑颜色叫糖黄色,有点儿像红糖的黄色。黄色肯定不如绿色好看,于是它就向绿色慢慢过渡,要追求这个绿色。秘色瓷的颜色就非常青绿了。
目前为止,明确发现秘色瓷的就是陕西法门寺。法门寺的物品入库有单,上面写着“秘色瓷“多少件。因为有了法门寺这批东西的出土,才把我们传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谜底揭开。原来谁也不知道“秘色“到底是什么色,它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是一个你甭想看到的颜色。
法门寺在陕西扶风法门镇,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七个函套装着,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因为法门寺的塔突然塌陷,国家在抢救性挖掘时,发现塔下有个地宫。这个地宫从埋好到发现,中间没有任何人骚扰过,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下,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其中,对中国陶瓷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因为法门寺秘色瓷的出现,民间很多过去不能解释的事全都迎刃而解了。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所有人都的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在1151年到清河郡王张俊家里巡幸,可能出门走到他这儿,就进他们家了。那张俊当然受宠若惊了,皇上都到他们家了。他就拿了一批汝窑瓷器进奉给皇帝,这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周密才在《武林旧事》中做了详细的笔记。
这里说的汝窑瓷器大部分很容易理解,比如“香炉“,我们大致想想也知道是什么样子;“香合“,肯定是有盖的。那么,“大奁一、小奁一“是什么呢?有人猜测是一种盒式炉,有的专业书上就把它称之为“奁“。这个事很巧,这种奁现在全世界就存两个,一大一小。大点儿的那个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直径23.8公分;小的一件直径18公分,现藏在北京故宫。所以有人认为古书里的那两件就是这两件,“大奁一、小奁一“,说得很清楚。北京故宫的那个奁我亲手拿过,很轻。
汝窑为什么珍贵呢?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这里有个巧合,周为什么这么写?汝州这个地方本来就产玛瑙。所以,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过玛瑙。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玛瑙究竟能不能对釉色产生好处,至今没有结论。
汝窑究竟卖过没有呢?历史上公开卖过。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只,是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公分。这个盘子有点儿变形,当时没烧好,有点儿拧着,北京话叫翘棱。估计烧出来以后,工匠一看不合格,顺手就给扔到废料堆里掩埋了。由于盘子小,一个巧劲儿没摔碎,很多年前出土后,就被人认出来了。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国,这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当时卖了154万美金。当时像今天特别值钱的元青花、清代粉彩、永宣青花等等,这些非常名贵的瓷器都卖不到这价钱。甚至现在卖到上亿人民币的珐琅彩,当时也就卖个二三十万美金,你想想汝窑的价钱。历史上就公开地卖过这么一个。我当时非常震惊,不能想象154万美金买一个小盘子。
因为汝窑的崇高地位,很多人就特别想收藏到汝窑。我有一个朋友,他把官、哥、钧、定,都收藏齐了,就想凑这汝窑。他跟我一个想法,我也是官、哥、钧、定全有了,也在凑汝窑。我自个儿凑了二十多年了,估计也快凑成了,是不是?
汝窑非常难得、稀少,我们先不谈它的价值,即使你碰到它,可能也买不起,是这个问题。碰见汝窑的机会非常罕见,所以我们只能到博物馆去看。收藏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事,碰见了是缘分,碰不见也得心安理得。
中国历代皇帝都对汝窑有所追求,尤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对汝窑非常赞赏,所以雍正时期仿汝窑的成就最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天的仿制手段也非常高,有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我见过很多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汝窑来给我看。由于汝窑窑址的发现,使我们对汝窑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了汝窑不仅仅有青灰色,还有其他颜色,所以大量仿品也出现了。
我曾经给一个老工程师看过汝窑。他70多岁了,一看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通过一个熟人的介绍找到我,掏出一件汝窑。我那天因为有点儿急事,所以话说得就比较急。我一看就是作伪的,马上说:“你这个东西不真。“这位老先生立马就开始发抖,哆嗦,汗如雨下。我当时就知道话重了,也急了,所以赶紧往回找补。我就说:“我说了也不算,您先坐下喝点儿水。“我赶紧让工作人员给他倒水。但老先生喝不下去,坐都坐不下去,就在那儿站着。我估计他花了很多钱,就问:“您花了多少钱啊?“他说:“我花了很多钱。“他先不告诉我花了多少钱。我问:“您在哪儿弄的这东西?“他说:“河南,人家领我去买的。我不是为买这汝窑去的,我为买别的。但是我走到那儿,人家正在挖菜窖呢,一铁锹连沙子带土带这件汝窑,一下子扔到我脚底下来了,我眼瞅着挖出来的!“他也不想,这世界上的事怎么这么巧合啊!扔得那么好?我估计头天晚上练好几回了,不能扔碎了,扔碎了卖不出钱去,对不对?这汝窑带着沙子土,扔他脚底下以后,这帮人就扑上去了,不给他,给多少钱都不卖,成心吊着他。最后,老先生用一生的积蓄,我估计包括过去科研成果的奖金,一共花了124万,把这汝窑盘子买回来了,给我瞧。我当时惟一的担心,就是怕老先生犯心脏病,他在那儿直哆嗦。
这是一个人生惨痛的经验,眼见未必是实。你是亲眼看着他挖出来的吧?可你得想想,怎么就平白无故那么准?老先生不想,认为一定是真的。还有一点,就是所有人做戏都做得比较足。人家不卖给你,是你非要买。对不对?所以人到什么时候都应该冷静地判断事物。我估计他事后也能想出这事儿不那么真,让人听着都是个笑话。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你注意看,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第四点就是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
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
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件汝窑不要说看照片,就是看实物,都看不清楚。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