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从不在意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午,我还在地里干活,吃过饭,我和父亲才一起骑着自行车赶到离家大约10公里的学校,我所在的高中,在全县来讲还是相对较好的。高一第一学期的报名费和书本费总共下来大概是31元多,因为是父亲给我办的,具体数目我也不记得了。小学初中的时候,离家都比较近,每天都是步行回家吃饭,但是到高中以后,就得住校了。我们的宿舍是11个人的大通铺,每个铺位正对着的墙上有个挂钩,可以挂自己带来的馍袋等东西。我们宿舍基本是农村的,每个周日的下午,大家都从家里背一大袋的馍,再拿些咸菜,这些干粮基本可以吃到周三或周四,不足的部分,就在学校灶上买点。那时候每周家里能给贴补1元的伙食,灶上的菜也很便宜,1角2角的,饭票是通过自己带了自家的麦子来换的。高一的时候,学校不允许学生在校外吃,基本都上灶,到了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有的学生怕在灶上挤,就跑外面吃去了。到学校外面不是下馆子,而是到学校外面的私人家里去吃。我到高三的时候,每周自带的干粮吃完之后,我也基本不在学校吃了,因为学校外面相对方便,花样也多点,但直到高中毕业,每周用在吃饭上的钱也不突破2元。高中几年,班上有好几个脾气相投的同学,我们常在一起,谈理想,论学习,其乐融融。高三补习那年,学校不给安排住宿的地方,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就住在学校外面私人家里,每月共20元的房租轮流出。晚上下自习的时候,从学校带点开水回来。因为晚上学习时间长,热水基本就用完了。房主人在屋外准备了个翁,放满水供我们每天洗脸用。冬天特别难熬,往往水都结冰了,就用缸子将上面的冰层砸烂,从下面取了水来洗脸,好在那时年轻,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苦,而且我们在一起,除了紧张的学习,也特别开心。后来一个个都考上了大学,聚在一起回忆过去往事的时候,大家都感慨良多,回忆起在校的那段时光,都特别珍惜。
91年的时候,我考上了省内一所二流大学,自己也觉得不如意,心情很是低落。虽是在省内,离家里也要好几百公里。那时考上大学在我们那大家都很重视,因为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成了公家人了,端上了公家饭碗,彻底和泥土地告别了。家里备了薄酒,亲戚们也都前来祝贺。我是和父亲一起,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才到达我要就学的那个城市的。因为早去了一天,学校没有人来接站,我还带了只大木箱,便只好在车站的旅馆里将就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学校就派人到车站接了。那时的报到比较简单,没有学杂费住宿费什么的,就是书费、押金、校服等,大概交了二百多元,报完名,我和父亲到学校周边的地方转了转,父亲就回家了。大学的伙食远比高中好多了,每顿饭的花样比较多,而且那时候,国家给我们在校大学生每个人每月补助31斤粮票和28元钱,自己补的也不多。但是上了大学后离家更远了,一切吃穿用度都要自己去计划,去解决。那时每个学期的花费总起算下来就是200到300元,但当时要家里拿出这200到300元也很不容易。母亲每个学期喂一头猪,等我开学的时候一卖,便成为了我一学期的开销。说老实话,那时上学的时候日子过得也比较艰苦,不敢和人家条件好的比,班上有些家里比较富裕的,每学期的花销也有一、两千元的。但相比家里的父母亲们,我觉得自己还是相对幸福的,至少每顿饭都有菜吃,而且不管怎么样,家里都是先尽着我,能凑合就尽量凑合。回想起来,也令人很是心酸。母亲常说,我那时上学的时候,比较艰苦,好像总觉得对我有所亏欠,但对我来讲,和现在的有些靠自己打工供给自己上学的人比起来,不知自惭形秽多少倍。记得上大一的时候还弄了个笑话。那年冬季特别冷,看到别的同学都穿皮夹克(实际是人造革),宿舍的几个也一起到商场去看,有个同学冒充内行似的嫌人家的不是真皮,被商场的售货员还嘲笑了一回,说是你二十几块钱还想买个真皮,真皮的至少要五六百元,我们几个被他说得好没面子,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过去了。
参加工作之后,情况慢慢地好起来,相比起过去求学时简直有天壤之别。有时应酬也比较多,吃一顿便饭能花过去一个学期的钱,想想真是作孽。今天流水账似的把自己的过去记了下来,算作回忆吧。
上午,我还在地里干活,吃过饭,我和父亲才一起骑着自行车赶到离家大约10公里的学校,我所在的高中,在全县来讲还是相对较好的。高一第一学期的报名费和书本费总共下来大概是31元多,因为是父亲给我办的,具体数目我也不记得了。小学初中的时候,离家都比较近,每天都是步行回家吃饭,但是到高中以后,就得住校了。我们的宿舍是11个人的大通铺,每个铺位正对着的墙上有个挂钩,可以挂自己带来的馍袋等东西。我们宿舍基本是农村的,每个周日的下午,大家都从家里背一大袋的馍,再拿些咸菜,这些干粮基本可以吃到周三或周四,不足的部分,就在学校灶上买点。那时候每周家里能给贴补1元的伙食,灶上的菜也很便宜,1角2角的,饭票是通过自己带了自家的麦子来换的。高一的时候,学校不允许学生在校外吃,基本都上灶,到了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有的学生怕在灶上挤,就跑外面吃去了。到学校外面不是下馆子,而是到学校外面的私人家里去吃。我到高三的时候,每周自带的干粮吃完之后,我也基本不在学校吃了,因为学校外面相对方便,花样也多点,但直到高中毕业,每周用在吃饭上的钱也不突破2元。高中几年,班上有好几个脾气相投的同学,我们常在一起,谈理想,论学习,其乐融融。高三补习那年,学校不给安排住宿的地方,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就住在学校外面私人家里,每月共20元的房租轮流出。晚上下自习的时候,从学校带点开水回来。因为晚上学习时间长,热水基本就用完了。房主人在屋外准备了个翁,放满水供我们每天洗脸用。冬天特别难熬,往往水都结冰了,就用缸子将上面的冰层砸烂,从下面取了水来洗脸,好在那时年轻,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苦,而且我们在一起,除了紧张的学习,也特别开心。后来一个个都考上了大学,聚在一起回忆过去往事的时候,大家都感慨良多,回忆起在校的那段时光,都特别珍惜。
91年的时候,我考上了省内一所二流大学,自己也觉得不如意,心情很是低落。虽是在省内,离家里也要好几百公里。那时考上大学在我们那大家都很重视,因为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成了公家人了,端上了公家饭碗,彻底和泥土地告别了。家里备了薄酒,亲戚们也都前来祝贺。我是和父亲一起,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才到达我要就学的那个城市的。因为早去了一天,学校没有人来接站,我还带了只大木箱,便只好在车站的旅馆里将就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学校就派人到车站接了。那时的报到比较简单,没有学杂费住宿费什么的,就是书费、押金、校服等,大概交了二百多元,报完名,我和父亲到学校周边的地方转了转,父亲就回家了。大学的伙食远比高中好多了,每顿饭的花样比较多,而且那时候,国家给我们在校大学生每个人每月补助31斤粮票和28元钱,自己补的也不多。但是上了大学后离家更远了,一切吃穿用度都要自己去计划,去解决。那时每个学期的花费总起算下来就是200到300元,但当时要家里拿出这200到300元也很不容易。母亲每个学期喂一头猪,等我开学的时候一卖,便成为了我一学期的开销。说老实话,那时上学的时候日子过得也比较艰苦,不敢和人家条件好的比,班上有些家里比较富裕的,每学期的花销也有一、两千元的。但相比家里的父母亲们,我觉得自己还是相对幸福的,至少每顿饭都有菜吃,而且不管怎么样,家里都是先尽着我,能凑合就尽量凑合。回想起来,也令人很是心酸。母亲常说,我那时上学的时候,比较艰苦,好像总觉得对我有所亏欠,但对我来讲,和现在的有些靠自己打工供给自己上学的人比起来,不知自惭形秽多少倍。记得上大一的时候还弄了个笑话。那年冬季特别冷,看到别的同学都穿皮夹克(实际是人造革),宿舍的几个也一起到商场去看,有个同学冒充内行似的嫌人家的不是真皮,被商场的售货员还嘲笑了一回,说是你二十几块钱还想买个真皮,真皮的至少要五六百元,我们几个被他说得好没面子,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过去了。
参加工作之后,情况慢慢地好起来,相比起过去求学时简直有天壤之别。有时应酬也比较多,吃一顿便饭能花过去一个学期的钱,想想真是作孽。今天流水账似的把自己的过去记了下来,算作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