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吴三桂 (2/2)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草原上的骏马zha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顺治二年以其隶于阿济格部下西征李自成余部之外,下江南、征福王均未让他参加。而且在军事活动异常频繁的顺治二年八月,反将他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此,吴三桂了然于心,此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有鉴于此,三年后,清政府又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军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西南抗清义军余部。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和故明士大夫,他也不遗余力地斩尽杀绝。几年之中,先后定陕入川。顺治十四年,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下云南。十八年,师出缅甸,擒杀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为清政府效尽了犬马之劳。
吴三桂的权势在平定云南之后达到一个新峰。顺治十七年,清政府命他以平西王镇守云南,暂时总管军民事务。康熙元年进爵亲王,兼管贵州。“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其子吴应熊还当上了驸马爷。手握重权的吴三桂并纳变质的李自成、张献忠遗部,编为忠勇五营、义勇五营,加紧训练;人事上,凭仗自己开藩的特殊地位,向云、贵和其他地区选派官吏,称为“西选”一时出现“西选之官满天下”的情况;经济上,他“籍沐天波庄田七百顷为藩庄”自铸货币,垄断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官卖各种土特产品,加重税收,积蓄财力。而且他不断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挑衅,又借口用兵,扩军索饷,吴三桂在分裂割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他成为当时分裂割据势力的总代表。这势必与清朝中央发生矛盾。
清朝廷对此洞若观火。康熙二年,清朝廷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停止为理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六年,又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以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疏请求移藩,实际上是试探朝廷的意向。不料康熙皇帝毅然决定同撤三藩,并批出:“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
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随及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
撤藩令下,吴三桂铤而走险,同年十一月底,称兵反叛于云南。为了给自己反叛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后,又扯起了“复明”旗号。反叛之前,他装模作样地率领部下祭扫桂王陵墓“恸哭,伏地不能起”;反叛之后又声称“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令部下蓄发,易衣冠。
由于反叛蓄谋已久,故而在反叛之初,便连下贵州、湖南,福建靖南、广东平南二藩和吴在各地的党羽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似乎有利。在他看来,在军事上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远胜八旗;在政治上,揭起反满复明旗帜,可以争取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就指挥而言,年轻的康熙皇帝又决非自己对手。所以,在这次冒险中,自己以可以稳操胜券了。但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一是清朝入主中原已近三十年,民族矛盾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二是吴三桂降清以来自我表演太充分了,一会声泪俱下地要“复君之仇”一会又信势旦旦地表示要“夭忠新朝”现在他又声称要“举大明之文物”了。人无信不立,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复无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对之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再则,和吴三桂的估计相反,康熙帝虽然年轻,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故而,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消息时,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城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同时,在军事上,毫不迟疑地调动军队,进行讨伐。这样,虽然战争爆发之初,清政府在军事上有所失利,但是,由于在政治上是讨逆平叛,经济上是以全国制一隅,时间不长。便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进攻的吴军不能越长江一步。康熙十五年后双方在战场上暂时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吴三桂开始感到兵力财力不足。而且,由于支持吴三桂叛乱的军队多为乌合之众,形势有利时,蜂拥而来;形势不利时,又纷纷离去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撕下复明的面纱,演出了一出称帝的丑剧。建国号周,改元昭武,置官封拜,颁制新历,举行云贵乡试。但是这并没有给这个野心家带来什么好运,前线告急文书仍如雪片一样飞来,吴三桂气急败坏,称帝不久便病倒在床,是年八月死于衡州,从而结束了这个身经两朝,历事三主,反复无常,一无可取的野心家的可耻一生,时年六十七岁。
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燔继位于贵阳,控制地盘越来越小,内部也更加分崩离析。乘此时机,清政府加强了政治和军事进攻。三年中,先后收复川、湘、黔、滇,直捣其昆明老巢。康熙二十年冬,城破,吴世燔自杀,余部投降。由吴三桂掀起的持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叛至此全部平定。
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顺治二年以其隶于阿济格部下西征李自成余部之外,下江南、征福王均未让他参加。而且在军事活动异常频繁的顺治二年八月,反将他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此,吴三桂了然于心,此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有鉴于此,三年后,清政府又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军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西南抗清义军余部。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和故明士大夫,他也不遗余力地斩尽杀绝。几年之中,先后定陕入川。顺治十四年,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下云南。十八年,师出缅甸,擒杀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为清政府效尽了犬马之劳。
吴三桂的权势在平定云南之后达到一个新峰。顺治十七年,清政府命他以平西王镇守云南,暂时总管军民事务。康熙元年进爵亲王,兼管贵州。“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其子吴应熊还当上了驸马爷。手握重权的吴三桂并纳变质的李自成、张献忠遗部,编为忠勇五营、义勇五营,加紧训练;人事上,凭仗自己开藩的特殊地位,向云、贵和其他地区选派官吏,称为“西选”一时出现“西选之官满天下”的情况;经济上,他“籍沐天波庄田七百顷为藩庄”自铸货币,垄断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官卖各种土特产品,加重税收,积蓄财力。而且他不断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挑衅,又借口用兵,扩军索饷,吴三桂在分裂割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他成为当时分裂割据势力的总代表。这势必与清朝中央发生矛盾。
清朝廷对此洞若观火。康熙二年,清朝廷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停止为理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六年,又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以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疏请求移藩,实际上是试探朝廷的意向。不料康熙皇帝毅然决定同撤三藩,并批出:“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
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随及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
撤藩令下,吴三桂铤而走险,同年十一月底,称兵反叛于云南。为了给自己反叛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后,又扯起了“复明”旗号。反叛之前,他装模作样地率领部下祭扫桂王陵墓“恸哭,伏地不能起”;反叛之后又声称“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令部下蓄发,易衣冠。
由于反叛蓄谋已久,故而在反叛之初,便连下贵州、湖南,福建靖南、广东平南二藩和吴在各地的党羽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似乎有利。在他看来,在军事上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远胜八旗;在政治上,揭起反满复明旗帜,可以争取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就指挥而言,年轻的康熙皇帝又决非自己对手。所以,在这次冒险中,自己以可以稳操胜券了。但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一是清朝入主中原已近三十年,民族矛盾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二是吴三桂降清以来自我表演太充分了,一会声泪俱下地要“复君之仇”一会又信势旦旦地表示要“夭忠新朝”现在他又声称要“举大明之文物”了。人无信不立,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复无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对之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再则,和吴三桂的估计相反,康熙帝虽然年轻,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故而,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消息时,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城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同时,在军事上,毫不迟疑地调动军队,进行讨伐。这样,虽然战争爆发之初,清政府在军事上有所失利,但是,由于在政治上是讨逆平叛,经济上是以全国制一隅,时间不长。便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进攻的吴军不能越长江一步。康熙十五年后双方在战场上暂时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吴三桂开始感到兵力财力不足。而且,由于支持吴三桂叛乱的军队多为乌合之众,形势有利时,蜂拥而来;形势不利时,又纷纷离去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撕下复明的面纱,演出了一出称帝的丑剧。建国号周,改元昭武,置官封拜,颁制新历,举行云贵乡试。但是这并没有给这个野心家带来什么好运,前线告急文书仍如雪片一样飞来,吴三桂气急败坏,称帝不久便病倒在床,是年八月死于衡州,从而结束了这个身经两朝,历事三主,反复无常,一无可取的野心家的可耻一生,时年六十七岁。
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燔继位于贵阳,控制地盘越来越小,内部也更加分崩离析。乘此时机,清政府加强了政治和军事进攻。三年中,先后收复川、湘、黔、滇,直捣其昆明老巢。康熙二十年冬,城破,吴世燔自杀,余部投降。由吴三桂掀起的持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叛至此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