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北冥之鱼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早结识余秋雨的文字约略是中学时候,正值懵懂初霁,对人世充满好奇,对新知如饥似渴。阅毕家中父亲陈年的藏书,便始向外界探出了触角,在日常的零用钱中抽俭出节余大肆购书。琼瑶的书是不读的,除了骗取些青春少女的眼泪外并没有多少可兹汲取的内涵。诗歌除去席派的朦胧诗以外,大多嫌太抽象,领会不深。于是散文成了我的至爱。
印象中那时的书品和文品都是今日所不能及的,文风笃实、厚重,全然不若时下处处沾染了些商业的俗气和势利。在我心中颇有些影响和份量的作家还能排举出些许:张承志、史铁生、林染、周继红、张抗抗、张志扬余秋雨是后来渐渐才熟识的,随着他的“文化苦旅”系列问世。读到的他的第一篇散文是在一部汇集各名家的散文选集里,其中收录了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抒写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辉煌散尽之后仓皇逃遁的末代皇朝。那种写史非一律陈述历史事件从而逃脱历史散文一味说教之窠臼的写法和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忽觉眼前一亮。那段镌刻着民族屈辱的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下子灵动起来,有了与教科书异样的版本,也着实为我重塑历史观上了一堂生动的启蒙课。
后来读了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便也随他游历了一遍祖国山水和异国风情。其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以一种文化和历史交叠的视角从一个文人的角度去审视各中细节,论史不独独发古之悠情,论今不一味地厚古薄今,加之其潇洒的文风,他的打着余氏标签的散文于是掀开了现代散文的一道先河。连续的几部著作都被摆上了畅销书架。略有些文化和历史修养的人争相传看,并隆重推荐给相熟的人。一时间余氏散文的火爆形成了难得一见、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首先,余秋雨是一个文人。文人自古以来是一个表面上淡于政治之外又与政治纠缠不清的忽强忽弱的群体。“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难以逃脱的命运。自然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后被政治采而用之,以及科举制度的戕害分不开。时有文人为官不能融于主流而被罢黜、流放的事情发生,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因为文学或者思想上的斐然成就载入史册遂为后人熟知的人有之,另有多少被历史巨澜吞噬而已无证可查的名字?可以想见,更是比比皆是。这种境遇,古人称之为“不得志”想必,古人所谓的文人“得志”也不过是与政治相苟合。这些“不得志”的文人便移情于山水,托物言“志”印制不住愤懑便伤古伤今,悲悲切切。而另一些“识势”的文人更是大加倡导“归隐”哲学,如陶渊明和“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人。而余秋雨同样作为文人,游历间见诸前世同仁的足迹、墨迹,追忆其时身世遭遇,自然不免发出伤时伤世的叹嗟来,这是不难理解的。经历过文化革命动荡的年月,想来余秋雨体会起先人的境遇竟也有些体己的感同身受吧。
但即便同为文人,余秋雨的眼界必是有些不同的,世异时移,文明发展到今天虽未进步到多少,但看起前朝的事情终是隔上了光阴。真相已经无从辩驳,解读的自由更是大把地赋予了今人。加之赶上了后现代“文化多元”的潮流,多说几句是没有人横加指责的。
后来,因为学业繁忙,加之大学期间我的阅读趣味由文学转到了哲学,余秋雨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2002年下半年肆业。毕业之初忙于生计,无瑕盘桓于文字之中。待工作渐渐稳定后,常常因商务繁忙辗转于各地。见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也时常... -->>
最早结识余秋雨的文字约略是中学时候,正值懵懂初霁,对人世充满好奇,对新知如饥似渴。阅毕家中父亲陈年的藏书,便始向外界探出了触角,在日常的零用钱中抽俭出节余大肆购书。琼瑶的书是不读的,除了骗取些青春少女的眼泪外并没有多少可兹汲取的内涵。诗歌除去席派的朦胧诗以外,大多嫌太抽象,领会不深。于是散文成了我的至爱。
印象中那时的书品和文品都是今日所不能及的,文风笃实、厚重,全然不若时下处处沾染了些商业的俗气和势利。在我心中颇有些影响和份量的作家还能排举出些许:张承志、史铁生、林染、周继红、张抗抗、张志扬余秋雨是后来渐渐才熟识的,随着他的“文化苦旅”系列问世。读到的他的第一篇散文是在一部汇集各名家的散文选集里,其中收录了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抒写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辉煌散尽之后仓皇逃遁的末代皇朝。那种写史非一律陈述历史事件从而逃脱历史散文一味说教之窠臼的写法和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忽觉眼前一亮。那段镌刻着民族屈辱的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下子灵动起来,有了与教科书异样的版本,也着实为我重塑历史观上了一堂生动的启蒙课。
后来读了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便也随他游历了一遍祖国山水和异国风情。其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以一种文化和历史交叠的视角从一个文人的角度去审视各中细节,论史不独独发古之悠情,论今不一味地厚古薄今,加之其潇洒的文风,他的打着余氏标签的散文于是掀开了现代散文的一道先河。连续的几部著作都被摆上了畅销书架。略有些文化和历史修养的人争相传看,并隆重推荐给相熟的人。一时间余氏散文的火爆形成了难得一见、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首先,余秋雨是一个文人。文人自古以来是一个表面上淡于政治之外又与政治纠缠不清的忽强忽弱的群体。“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难以逃脱的命运。自然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后被政治采而用之,以及科举制度的戕害分不开。时有文人为官不能融于主流而被罢黜、流放的事情发生,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因为文学或者思想上的斐然成就载入史册遂为后人熟知的人有之,另有多少被历史巨澜吞噬而已无证可查的名字?可以想见,更是比比皆是。这种境遇,古人称之为“不得志”想必,古人所谓的文人“得志”也不过是与政治相苟合。这些“不得志”的文人便移情于山水,托物言“志”印制不住愤懑便伤古伤今,悲悲切切。而另一些“识势”的文人更是大加倡导“归隐”哲学,如陶渊明和“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人。而余秋雨同样作为文人,游历间见诸前世同仁的足迹、墨迹,追忆其时身世遭遇,自然不免发出伤时伤世的叹嗟来,这是不难理解的。经历过文化革命动荡的年月,想来余秋雨体会起先人的境遇竟也有些体己的感同身受吧。
但即便同为文人,余秋雨的眼界必是有些不同的,世异时移,文明发展到今天虽未进步到多少,但看起前朝的事情终是隔上了光阴。真相已经无从辩驳,解读的自由更是大把地赋予了今人。加之赶上了后现代“文化多元”的潮流,多说几句是没有人横加指责的。
后来,因为学业繁忙,加之大学期间我的阅读趣味由文学转到了哲学,余秋雨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2002年下半年肆业。毕业之初忙于生计,无瑕盘桓于文字之中。待工作渐渐稳定后,常常因商务繁忙辗转于各地。见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也时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