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大隋第三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轰轰烈烈的入城仪式结束,一般众臣自行散去,这是惯例。杨侗出征是归来当天是不会处理政务的,若非必要,众臣自也不会在这一天打扰。
不过今天打破了以住的惯例,杨恭仁等一干重臣一路跟到杨侗居住的秦王府。杨侗以为他们有要事禀报,便带着一群人到了王府正殿。
众人坐定。
杨恭仁道:“圣上,洛阳位居天下之中,把国都建于国土之心,有利于对四方的管控,从政治、军事上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四方天下若一处有变,身在天下之心洛阳的帝王都能及时应对,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还便于政令迅速通达,地方朝觑和交纳贡赋,体现帝业不偏安的积极奋进精神、不偏袒一方的公正精神。”
“秦汉建都关中,闭关四以自卫是一回事,但如果没有八百里秦川产生的粮食优先保障,也无法立足。到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天下战乱频繁,作为关中农业命脉的郑国渠、白渠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又因河床下切等因素,灌溉面积减少四分之三,严重时甚至减少十分之九,导致产量急剧下降,使关中粮食供应发生困难,不得不严重仰赖槽运来的东关粮食。到我大隋灭陈统一天下后,‘地狭人繁’的关中粮食,已远不能满足数目庞大的中枢官吏、驻军和众多入京安居的人口需要,供应极端困难,东南粮食可以转输至洛阳,但转输至大兴得改用陆路绕过三门峡天险,既运量有限,又耗费耗时,到了大兴,一斗米价格飞涨十多二十倍,得不偿失。平时尚能勉强满足供给,一遇灾荒,连官员吃饭都成问题,如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文帝只得亲率关中官员和百姓就食于洛阳,到富庶的关东经济区的洛阳解决吃的问题,这消息到了西域都成了笑柄,突厥甚至笑称文帝为‘逐粮天子’。这还是和平年代,但若战事一起,关东为敌方管制,将无一颗关东之粮能进关中,我军占据并州,把控黄河之后,伪唐再无关东之粮便是最好的例子。”
“相对于关中,洛阳临近冀州、幽州、辽东、江淮、江南等产粮重地,各地之粮食能够通过海运源源不断运至,特别是运河疏通以后,就更便利了!这里为国都,根本没有缺粮之险。且因为便利的水利条件,任何一方有乱,将士、武器、粮食即可登上商船战船开往前线,到了战场,将士们至于还能立刻以六七成战力投入战场作战,还不用担心后勤。”
“武帝营造东都,虽然有政治、军事、文化、地理,乃至关陇集团等因素的考虑,但营造东都时,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故而臣认为武帝最注重的还是最现实的吃饭问题,没有充足粮食保障,国都就不可能形成中心,甚至导致国家沦为天下笑柄,尊严尽失。至于坐镇天下之心御四方这一层因素则位居其次;关陇集团固然势大,但是相对于当时的太平环境,以及武帝对天下的把控力而言,似乎显得不是太过重要。”
杨侗聆听至此,大致明白了杨恭仁的意思,笑问道:“听伯父的意思,难道有人对国都设立之地提出了不同意见?”
“正是如此!”杨恭仁点头。
杨侗好奇的问道:“都提了哪些地方?”
“提出的地方还真不少,有人说涿郡是圣上的起家之地,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为屏障,又能威慑北方、东北异族,是国都之首选,但臣等认为涿郡对于凉州、巴蜀、江南、岭南而言,实在太过遥远,若是天下一统之后,此四境任何一处有变,得益于鹰信之便,涿郡或许及时收到消息,但朝廷军队到位时,恐怕叛乱分子已经据有全州了,即便事后平定,但也耗费时日,损失人力物力无数,臣等以为涿郡实非国都之地;也有人说太原好,可它存在的问题和关中类似,都有缺粮的危险,与其定都太原,那还不如在关中呢,毕竟,关中更有利于控制丝绸之路,文化底蕴也比太原强,粮食方向还有巴蜀为后援!也能通过汉水调江南之粮入关。”
“太原、涿郡也不行!”虽然涿郡成为明清之国都,但对于大隋肯定不适合,杨侗毫不犹豫就否决了。
杨恭仁又说道:“相对于太原、涿郡,支持邺城者最多!因为它有漳水、运河、黄河之便,又临近产粮重地的辽东平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
“邺城虽好,但还是不利于用兵。”杨侗摇了摇头,道:“打关中之战、凉州之战时,朕就觉得调度缓慢,尤其是关中之战,我们前后调度大半年,若非有梁师都掩饰,李渊就不会让李世民率领主力去打薛举,更不会以一个兵力空虚的关中与我们交战,我们也就取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相对来说,朕还是觉得洛阳适合当帝都。”
“臣完全赞同!”杨恭仁笑着说道:“至于洛阳的劣势,无非就是四战之地、不利防御!这倒没错。因为从防御上说洛阳不如有四塞之险的关中,甚至也不如涿郡、邺城。但现在形势和以往完全不同,我们不能再用小小诸侯的眼光来看待洛阳的防御问题。”杨恭仁顿了一顿,又继续说道:“如今大隋北方和关中相当稳定,随着李世民败退淅阳,洛阳已经处于弘农、淯阳、襄城、荥阳的团团保护之中,虽然东、南方向之贼尚未平息,但臣不认为他们有能力打到洛阳,大隋重新一统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以我们要以大一统的眼光来选定帝都,要从粮食和方便治理整个天下等等因素选定帝都。”
杨侗点了点头,他感觉杨恭仁这话说得很好很对很有水平:形势不同,洛阳的防御问题自然也不同,以大一统的眼光来看,大隋的敌人不是内部之敌,需要防御的将是来自北方、西北、辽东这三个方向的外敌,大隋只要牢牢把守长城和边关,那么洛阳不利防守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除掉这个,它的各种便利和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有人认为天下还没一大统,如果把洛阳定为帝都,是冒险之举,但正如杨恭仁说言,杨侗也不认为李渊、李密等人还有打到洛阳的本事,而且现在把帝都定于洛阳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展示出大隋君臣积极奋进之心,能够起到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的作用。
“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从龙势上说,洛阳龙脉起自嵩山,过峡时而北,变作岗龙。入手后分一支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于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汇于前,这是龙之右界水。稠桑、弘农、好阳等河流为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真可谓一大都会也。”
此言一出,满殿俱寂,一个二个不可思议的看着杨侗。
“难道朕又说错了?”杨侗心下发虚,好端端的,说什么龙势啊,这不是把脸送上去给人抽吗?
孔颖达笑道:“圣上没有说错!而是说得太好了,没有人这么详细说过洛阳龙势。圣上此番言辞当为洛阳龙势论之首!”
“这样啊!”杨侗呵呵一笑,放下心来,又继续道:“我大隋的国都就定在洛阳了,这种事情以后无须再议!”
“有圣上这独到的洛阳龙势说,反对者必然心服口服!”
“……”杨侗无语,你言下之意是:龙势、龙脉全是假的,完全是老子的牛吹得好。
“对了,朕离开洛阳才短短几天,这大动干戈,呃,大兴土木的,又是怎么一回事?”
杨恭仁笑道:“圣上,臣等知道圣上一直要把帝都定在洛阳,也很支持,但洛阳经过多年战乱,早已不比曾经,此番唐郑之战,城墙、城门、城楼都遭到一定的损毁,当然都要修复!帝都当然要有帝都的气象,城中水渠、河道要疏浚,洛水河堤要加固,城中街道、各坊街道像邺城那般,一律铺上青石;大雨之天千街不积水鞋不沾泥、干旱之时城不扬尘是最基本要求。”
工部尚书姜行本接道:“紫微城皇城部分,历来是文武百官理政之所,但先帝兴建布局之时,考虑的是当时的官制,而我大隋现行官制又是不同,从当初的三省六部,衍生出了三省九部,而工部、礼部又衍生出部的职能‘司’,因此各部各司的衙门都要重新分配、布局。尚书省以前坐落在紫微城的东城,远离宫城、皇城,但是臣等皆认为尚书省是我朝的核心所在,应该把它迁入皇城之中办公,不仅可以就近向圣上汇报各项事务、及时接受圣上传召,还节省大量时间,提升办事效率!其他诸如十二卫、九寺等部门也要调整,这样就有很多官舍不合理,需要推倒重建!再考虑到各部以后或许会有新的司级衙门会诞生,因此各部所在地都要预置一些官舍备用,... -->>
轰轰烈烈的入城仪式结束,一般众臣自行散去,这是惯例。杨侗出征是归来当天是不会处理政务的,若非必要,众臣自也不会在这一天打扰。
不过今天打破了以住的惯例,杨恭仁等一干重臣一路跟到杨侗居住的秦王府。杨侗以为他们有要事禀报,便带着一群人到了王府正殿。
众人坐定。
杨恭仁道:“圣上,洛阳位居天下之中,把国都建于国土之心,有利于对四方的管控,从政治、军事上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四方天下若一处有变,身在天下之心洛阳的帝王都能及时应对,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还便于政令迅速通达,地方朝觑和交纳贡赋,体现帝业不偏安的积极奋进精神、不偏袒一方的公正精神。”
“秦汉建都关中,闭关四以自卫是一回事,但如果没有八百里秦川产生的粮食优先保障,也无法立足。到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期间,天下战乱频繁,作为关中农业命脉的郑国渠、白渠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又因河床下切等因素,灌溉面积减少四分之三,严重时甚至减少十分之九,导致产量急剧下降,使关中粮食供应发生困难,不得不严重仰赖槽运来的东关粮食。到我大隋灭陈统一天下后,‘地狭人繁’的关中粮食,已远不能满足数目庞大的中枢官吏、驻军和众多入京安居的人口需要,供应极端困难,东南粮食可以转输至洛阳,但转输至大兴得改用陆路绕过三门峡天险,既运量有限,又耗费耗时,到了大兴,一斗米价格飞涨十多二十倍,得不偿失。平时尚能勉强满足供给,一遇灾荒,连官员吃饭都成问题,如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文帝只得亲率关中官员和百姓就食于洛阳,到富庶的关东经济区的洛阳解决吃的问题,这消息到了西域都成了笑柄,突厥甚至笑称文帝为‘逐粮天子’。这还是和平年代,但若战事一起,关东为敌方管制,将无一颗关东之粮能进关中,我军占据并州,把控黄河之后,伪唐再无关东之粮便是最好的例子。”
“相对于关中,洛阳临近冀州、幽州、辽东、江淮、江南等产粮重地,各地之粮食能够通过海运源源不断运至,特别是运河疏通以后,就更便利了!这里为国都,根本没有缺粮之险。且因为便利的水利条件,任何一方有乱,将士、武器、粮食即可登上商船战船开往前线,到了战场,将士们至于还能立刻以六七成战力投入战场作战,还不用担心后勤。”
“武帝营造东都,虽然有政治、军事、文化、地理,乃至关陇集团等因素的考虑,但营造东都时,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故而臣认为武帝最注重的还是最现实的吃饭问题,没有充足粮食保障,国都就不可能形成中心,甚至导致国家沦为天下笑柄,尊严尽失。至于坐镇天下之心御四方这一层因素则位居其次;关陇集团固然势大,但是相对于当时的太平环境,以及武帝对天下的把控力而言,似乎显得不是太过重要。”
杨侗聆听至此,大致明白了杨恭仁的意思,笑问道:“听伯父的意思,难道有人对国都设立之地提出了不同意见?”
“正是如此!”杨恭仁点头。
杨侗好奇的问道:“都提了哪些地方?”
“提出的地方还真不少,有人说涿郡是圣上的起家之地,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为屏障,又能威慑北方、东北异族,是国都之首选,但臣等认为涿郡对于凉州、巴蜀、江南、岭南而言,实在太过遥远,若是天下一统之后,此四境任何一处有变,得益于鹰信之便,涿郡或许及时收到消息,但朝廷军队到位时,恐怕叛乱分子已经据有全州了,即便事后平定,但也耗费时日,损失人力物力无数,臣等以为涿郡实非国都之地;也有人说太原好,可它存在的问题和关中类似,都有缺粮的危险,与其定都太原,那还不如在关中呢,毕竟,关中更有利于控制丝绸之路,文化底蕴也比太原强,粮食方向还有巴蜀为后援!也能通过汉水调江南之粮入关。”
“太原、涿郡也不行!”虽然涿郡成为明清之国都,但对于大隋肯定不适合,杨侗毫不犹豫就否决了。
杨恭仁又说道:“相对于太原、涿郡,支持邺城者最多!因为它有漳水、运河、黄河之便,又临近产粮重地的辽东平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
“邺城虽好,但还是不利于用兵。”杨侗摇了摇头,道:“打关中之战、凉州之战时,朕就觉得调度缓慢,尤其是关中之战,我们前后调度大半年,若非有梁师都掩饰,李渊就不会让李世民率领主力去打薛举,更不会以一个兵力空虚的关中与我们交战,我们也就取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相对来说,朕还是觉得洛阳适合当帝都。”
“臣完全赞同!”杨恭仁笑着说道:“至于洛阳的劣势,无非就是四战之地、不利防御!这倒没错。因为从防御上说洛阳不如有四塞之险的关中,甚至也不如涿郡、邺城。但现在形势和以往完全不同,我们不能再用小小诸侯的眼光来看待洛阳的防御问题。”杨恭仁顿了一顿,又继续说道:“如今大隋北方和关中相当稳定,随着李世民败退淅阳,洛阳已经处于弘农、淯阳、襄城、荥阳的团团保护之中,虽然东、南方向之贼尚未平息,但臣不认为他们有能力打到洛阳,大隋重新一统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以我们要以大一统的眼光来选定帝都,要从粮食和方便治理整个天下等等因素选定帝都。”
杨侗点了点头,他感觉杨恭仁这话说得很好很对很有水平:形势不同,洛阳的防御问题自然也不同,以大一统的眼光来看,大隋的敌人不是内部之敌,需要防御的将是来自北方、西北、辽东这三个方向的外敌,大隋只要牢牢把守长城和边关,那么洛阳不利防守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除掉这个,它的各种便利和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有人认为天下还没一大统,如果把洛阳定为帝都,是冒险之举,但正如杨恭仁说言,杨侗也不认为李渊、李密等人还有打到洛阳的本事,而且现在把帝都定于洛阳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展示出大隋君臣积极奋进之心,能够起到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的作用。
“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从龙势上说,洛阳龙脉起自嵩山,过峡时而北,变作岗龙。入手后分一支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于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汇于前,这是龙之右界水。稠桑、弘农、好阳等河流为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真可谓一大都会也。”
此言一出,满殿俱寂,一个二个不可思议的看着杨侗。
“难道朕又说错了?”杨侗心下发虚,好端端的,说什么龙势啊,这不是把脸送上去给人抽吗?
孔颖达笑道:“圣上没有说错!而是说得太好了,没有人这么详细说过洛阳龙势。圣上此番言辞当为洛阳龙势论之首!”
“这样啊!”杨侗呵呵一笑,放下心来,又继续道:“我大隋的国都就定在洛阳了,这种事情以后无须再议!”
“有圣上这独到的洛阳龙势说,反对者必然心服口服!”
“……”杨侗无语,你言下之意是:龙势、龙脉全是假的,完全是老子的牛吹得好。
“对了,朕离开洛阳才短短几天,这大动干戈,呃,大兴土木的,又是怎么一回事?”
杨恭仁笑道:“圣上,臣等知道圣上一直要把帝都定在洛阳,也很支持,但洛阳经过多年战乱,早已不比曾经,此番唐郑之战,城墙、城门、城楼都遭到一定的损毁,当然都要修复!帝都当然要有帝都的气象,城中水渠、河道要疏浚,洛水河堤要加固,城中街道、各坊街道像邺城那般,一律铺上青石;大雨之天千街不积水鞋不沾泥、干旱之时城不扬尘是最基本要求。”
工部尚书姜行本接道:“紫微城皇城部分,历来是文武百官理政之所,但先帝兴建布局之时,考虑的是当时的官制,而我大隋现行官制又是不同,从当初的三省六部,衍生出了三省九部,而工部、礼部又衍生出部的职能‘司’,因此各部各司的衙门都要重新分配、布局。尚书省以前坐落在紫微城的东城,远离宫城、皇城,但是臣等皆认为尚书省是我朝的核心所在,应该把它迁入皇城之中办公,不仅可以就近向圣上汇报各项事务、及时接受圣上传召,还节省大量时间,提升办事效率!其他诸如十二卫、九寺等部门也要调整,这样就有很多官舍不合理,需要推倒重建!再考虑到各部以后或许会有新的司级衙门会诞生,因此各部所在地都要预置一些官舍备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