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绍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出了邸报院,来到御街之上,寻到路边的自家驴车后直接坐上,而车子载着自家主人启动,却并未归家,反是往另外一位朝廷大员的府邸而去。
到了此处,此家主人尚未归来,但陈公辅却如入无人之境,直接进入此家人的后堂并坐到了客席之上。非只如此,此家女主人更是直接出来见了陈尚书一面,并留下三个儿子一起在后堂伺候。
很显然,陈公辅与此家主人关系莫逆,双方交情已经到了一定份上了。
大约等了两刻钟,此家主人回来,闻得家人来报,也似乎早有预料,然后便直接入后堂去见陈公辅……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御史中丞李光李泰发。
二人见面,也不寒暄,陈公辅将手中邸报放下,端起茶来饮下两口,这才开口相对:“怪不得泰发当日不愿与我说,张德远真就是把天掀了呗?!”
李光闻言,不顾三个儿子尚在旁边侍立,直接坐下苦笑:“其实倒不只是为了张德远此番搅的如何厉害,而是当日官家当面有吩咐,为人臣的实在是要讲究一些……当然,张德远确实闹得太出挑了些,以至于我当时竟然被当场镇住,一时难做抗辩。”
“掀翻天归掀翻天,却未必一定要抗辩的。”陈公辅摇头以对。“虽然有些条略过于出格了,但一意北伐的道理还是对的,北伐事关国家立身根本的道理也是对的……何必求全责备?”
李光先是一怔,继而叹气:“事到如今,还能如何呢?”
陈公辅皱了皱眉头:“相较于此,先说另外一件事……这五条进言,真是张德远本人的能耐?”
“自然不是。”李光再度叹气。“我想了许多日,是这么想的……扩军、联盟属于题中应有之意,不必多言;所谓安后,也就是派权邦彦和郭仲荀这两个宗忠武旧部去江西领兵坐镇,却未免狠辣了一些,怕是吕祉这厮出的主意;而第五件事,建财,也就是预做三五载的北伐进度,应该是林尚书的主意,他是有内秀的……唯独第四件事,也就是正名,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是谁出的主意,想来想去,大约刘子羽的可能性大些,总不能是曲端吧?”
“这种事怕是只有张德远一人能说清楚,但他又绝不会将此事说清楚的。”陈公辅也是摇头。“不过无所谓了,不管是谁出的主意,都说明此次内外调换以后,张德远夹袋中有了能出、敢出这些主意的人物,而张德远本人敢把这五条当众捅出来,也确实称得上是为了官家与大局一往无前了……从今往后,无论是谁都不能再只将他视为官家用来钳制赵相公的手段,而是真真切切的西府相公。”
李光沉默了一阵子,方才重重颔首。
“是不是在想如何与东南李公相做交代?”陈公辅瞅着老友面色,忽然再问。
“是。”李光再三叹气。“难呀……不说别的,安后、正名这两件事,要如何与李公相解释,我当日明明在御前,却居然一言不发任由此二事通过?”
“要我说,解释什么?”陈公辅嗤笑摇头。“你比我还小两岁,却还是那般老套思维……只因为有了李公相的知遇之恩,便要为他做一辈子马前卒吗?真要说知遇之恩,当今官家对你难道不是知遇之恩?”
“官家是天子……”
“报天子之恩便要死谏,报宰相之恩便要做犬马?”陈公辅愈发不耐。“你可知道,李伯纪那般强横作风,连他亲弟都有些忍受不住了吗?你还守着所谓李公相一派,想做什么领袖?殊不知,这个所谓李公相一党早就没了,便是有,也不是昔日那个天下名望所系的一党了,更轮不到你来做领袖!”
李光一时愕然,但旋即摇头:“哪里只是给李公相交代,主要是我自己难安,不说别的,太上渊圣皇帝那里又怎么说?那毕竟也是对你我有知遇之恩的天子……”
“还是那句话,若说知遇之恩,当今官家对你便不是知遇之恩?”陈公辅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况且,太上渊圣皇帝对你的知遇之恩何其浅薄?你初时有拥立之功,他也要用主战之人收拾人心,便将你一朝提拔为侍御史,可是等到他想议和,便又一朝将你贬斥为汀州酒税……如此三心二意,把人才当筹码手段,这是人君该有的气象吗?倒是今上,对你一擢再擢,两三年而位至御史台台长,享半相之尊多载,连白马之变都不忘专门挽留你,反倒不算是知遇之恩?”
李光再度沉默。
“你可知我今日为何来找你?”陈公辅却紧追不舍。
李光勉力摇头相对:“不是为邸报上张枢相这五件事而来的吗?”
“是也不是。”陈公辅终于也喟然起来。“泰发,我固然是为此事而来,但根本想说的话却不是落在这些事上面,而是在担忧你……”
李光终于一怔。
“要我说,你这人家学渊源、才识高明、孚有人望,总归是有名臣风度,但性情上却有两个天大的毛病。”陈公辅面色严肃,直接在李光三个成年儿子面前冷冷揭短。“先是负气好名,明明知道事情的大略对错,明明知道人的根底优劣,却总是要为一口气一点名声在小节上去强辩强争,行无谓之事!”
“这个毛病我也知道。”李光尴尬举起茶碗,以作遮掩。“也不是你一个人说,我尽量去改……”
“这倒也罢了。”陈公辅不顾李氏父子尴尬,继续冷冷言道。“关键是不识大体!小事情上负气好名倒也罢了,大事情上还要负气好名,殊不知为了一点小名徒劳断送大局,将来史书上落到一个丑角名声也说不定,却还在沾沾自喜。”
李光终于忍耐不住:“国佐兄莫要血口喷人……我何时做过断送大局的行径?”
“我问你,北伐对是不对?”陈公辅怡然不惧。
李光张口欲言,却不料对方直接再问:“是不是大局?!”
李光还要再说,陈公辅却早已经再问:“邸报上奏对原文写了,官家说待此事登报以后,且观谁有什么话说……你这些日子是不是已经写好了相关奏疏,还修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准备明日就去说张枢相第三、第四件事哪里稍有不妥?”
李光终于面色大变,而他与陈公辅下方,其长子李孟博也跟着色变……别人不知道,李孟博却是一清二楚,自家父亲是有这么一封奏疏的,而且的确更改了许多遍,毕竟嘛,每次都是他这个长子帮着润色、誊抄的。
“有什么不妥,不就是觉得自己不说话就会被江南旧日同僚指责吗,然后失了舆论支持?”陈公辅坐着不动,直接将手中茶杯掷在地上,摔了个粉碎。“说到底还是沽名钓誉,还是想两面讨好!李泰发!你以为到了眼下这种局面,还容得你做个四面光亮之人吗?!”
李光三个儿子早已经惊愕失语,而李光看着地上的瓷杯碎片,虽然同样面色惨白,却还是勉力辩驳:“国佐兄何至于此?官家既然把赵张二位比作房杜,却难道不能容我做个魏征吗?”
“魏征的名声是天天给李建成说好话得来的,还是劝太宗皇帝不要打突厥换来的?”陈公辅戏谑相对。“今日我与你明说好了,李泰发,你此番行径,看似是耿耿直言,在我眼中却是在两面讨好,为人不齿!”
“国佐兄!”李光一时气急。“咱们几十年的交情,少年相识总是真的吧?今日何至于连番出此恶言?”
“你还知道咱们几十年交情是真的便好。”陈公辅捻着花白胡子幽幽一叹。“李泰发,明日大朝,你最好看在咱们几十年交情面上不要上那个奏疏,否则我自然也有一封弹劾你私德的奏疏紧随其后,然后还有一篇绝交书,投稿给吕本中的小报……”
言至此处,陈公辅起身将桌上邸报拿起,负在身后,却又扭头对着早已经目瞪口呆的老友说了最后一句话:“泰发,若非是为几十年交情,我今日何至于匆匆至此,出此恶言,望你好生思量。”
言罢,这位吏部尚书到底是负手捏着邸报出门离去了。
“爹爹!”
陈公辅既走,李光愣在当场,倒是其长子反应的快,依然亲自送出,然后复又匆匆折返,来到后堂,面对自家亲父。“陈世伯走了。”
李光这才回过神来,怔怔去看自家儿子:“他到底是何意?如何便要绝交?”
李孟博低头想了一想,然后小心以对:“儿子大略猜测,陈世伯的意思有这么几层……一个是东南李公相那里,多年闲散,早就不成气候了;另一个则是陈世伯到底是被张枢相给说服了,正该举国安内联外,一意北伐,真就认定了父亲此时进言,有些悖逆大局……否则何至于说出绝交的言语?”
李光沉默以对……他虽然不语,但心中却已经是觉得自己儿子说的没错了。
作为几十年的老友,陈公辅了解他,他同样了解对方,李光心里非常清楚陈公辅不是个跟着局势走的见风使舵小人,见风使舵小人不会在道学大兴的情况下坚持批评程学几十年,更不会因为反对蔡京和主战弄到和自己一样五六十岁才见到仕途的光芒。
但是话又说回来,就好像陈公辅认定李光负气好名一般,李光也早就察觉到陈公辅性格上的一个大问题——可能是早年蹉跎了很久的缘故,这个人为了所谓内心认可的大局,常常愿意在一些小问题上做出妥协。
这件事情正是如此,应该就是陈公辅被张德远说服,认可了北伐关乎国家存身根基的说法,认定了北伐是所谓眼下第一大局,那么为了这个大局,他就愿意接受了诸如要二圣写检讨书,要派兵去南方镇压反对派种种出格的行为,以促成事情的顺利执行。
相对来说,他李光其实同样也有点被张浚说服,认可北伐是大势所趋,但他的毛病就在于不愿意接受那些出格的动作。
长久以来,两人性格一直如此,类似分歧也一直存在,但是让李光想不到的是,这种分歧居然到了要让二人几十年友谊断绝的地步。
自己真的错了吗?
还是陈公辅错了?
又或者两人都没错,而是赵官家对张浚言语的态度已经预示着局势到了一个新的地步,一个赵官家为了北伐必须要摒弃反对派,或者反对派已经不成气候的地步?
当然,是不是陈公辅这厮在故意吓唬自己,这也是有可能的吧?
总之,李光一夜难眠。
翌日,三月初一,乃是大朝会的日子,所以虽然精神不足,但李光还是早早起床,准备上朝,但也就是此时,这位御史中丞惊讶发现,自己那封早已经准备好,却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麻烦的奏疏消失不见了。
就在自己书房正桌上摆着的奏疏,凭空消失不见了。
李泰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如释重负,最后迫于时间压力,仓促穿好官服走出门来,看着候在门前自家三个儿子,却才彻底醒悟……原来,陈公辅这厮昨日过来,根本不是吓唬自己来了,而居然是来专门吓唬自己儿子?
快六十岁的老家伙,欺负三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还讲不讲武德了?
不过,这日上午,李光便再度刷新了自己对老朋友的认识,有些人确实不讲武德——这位吏部尚书居然在朝会开始后,第一个抢先出列上奏,建议几名在御史台久任的御史,转出州郡,然后提拔新人进入台谏!
当先一个,就是李经。
而有意思的是,李经居然没有反对,而是顺水推舟,接受了吏部的安排,出知兴庆府。
除此之外,当日大朝会,因刑部尚书马伸上书言枢相张浚奏对不妥事,赵官家当堂下旨,着秘阁重臣公议、百官群议。
其中,秘阁重臣赞同枢相张浚者27人,以为不妥者6人;百官群议,赞同枢相张浚者136人,以为不妥者17人。
随即,赵官家将赞同者的名单展示给以为不妥者,并正式下旨:“朝廷已有定论,依枢相张浚所言行事。”
出了邸报院,来到御街之上,寻到路边的自家驴车后直接坐上,而车子载着自家主人启动,却并未归家,反是往另外一位朝廷大员的府邸而去。
到了此处,此家主人尚未归来,但陈公辅却如入无人之境,直接进入此家人的后堂并坐到了客席之上。非只如此,此家女主人更是直接出来见了陈尚书一面,并留下三个儿子一起在后堂伺候。
很显然,陈公辅与此家主人关系莫逆,双方交情已经到了一定份上了。
大约等了两刻钟,此家主人回来,闻得家人来报,也似乎早有预料,然后便直接入后堂去见陈公辅……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御史中丞李光李泰发。
二人见面,也不寒暄,陈公辅将手中邸报放下,端起茶来饮下两口,这才开口相对:“怪不得泰发当日不愿与我说,张德远真就是把天掀了呗?!”
李光闻言,不顾三个儿子尚在旁边侍立,直接坐下苦笑:“其实倒不只是为了张德远此番搅的如何厉害,而是当日官家当面有吩咐,为人臣的实在是要讲究一些……当然,张德远确实闹得太出挑了些,以至于我当时竟然被当场镇住,一时难做抗辩。”
“掀翻天归掀翻天,却未必一定要抗辩的。”陈公辅摇头以对。“虽然有些条略过于出格了,但一意北伐的道理还是对的,北伐事关国家立身根本的道理也是对的……何必求全责备?”
李光先是一怔,继而叹气:“事到如今,还能如何呢?”
陈公辅皱了皱眉头:“相较于此,先说另外一件事……这五条进言,真是张德远本人的能耐?”
“自然不是。”李光再度叹气。“我想了许多日,是这么想的……扩军、联盟属于题中应有之意,不必多言;所谓安后,也就是派权邦彦和郭仲荀这两个宗忠武旧部去江西领兵坐镇,却未免狠辣了一些,怕是吕祉这厮出的主意;而第五件事,建财,也就是预做三五载的北伐进度,应该是林尚书的主意,他是有内秀的……唯独第四件事,也就是正名,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是谁出的主意,想来想去,大约刘子羽的可能性大些,总不能是曲端吧?”
“这种事怕是只有张德远一人能说清楚,但他又绝不会将此事说清楚的。”陈公辅也是摇头。“不过无所谓了,不管是谁出的主意,都说明此次内外调换以后,张德远夹袋中有了能出、敢出这些主意的人物,而张德远本人敢把这五条当众捅出来,也确实称得上是为了官家与大局一往无前了……从今往后,无论是谁都不能再只将他视为官家用来钳制赵相公的手段,而是真真切切的西府相公。”
李光沉默了一阵子,方才重重颔首。
“是不是在想如何与东南李公相做交代?”陈公辅瞅着老友面色,忽然再问。
“是。”李光再三叹气。“难呀……不说别的,安后、正名这两件事,要如何与李公相解释,我当日明明在御前,却居然一言不发任由此二事通过?”
“要我说,解释什么?”陈公辅嗤笑摇头。“你比我还小两岁,却还是那般老套思维……只因为有了李公相的知遇之恩,便要为他做一辈子马前卒吗?真要说知遇之恩,当今官家对你难道不是知遇之恩?”
“官家是天子……”
“报天子之恩便要死谏,报宰相之恩便要做犬马?”陈公辅愈发不耐。“你可知道,李伯纪那般强横作风,连他亲弟都有些忍受不住了吗?你还守着所谓李公相一派,想做什么领袖?殊不知,这个所谓李公相一党早就没了,便是有,也不是昔日那个天下名望所系的一党了,更轮不到你来做领袖!”
李光一时愕然,但旋即摇头:“哪里只是给李公相交代,主要是我自己难安,不说别的,太上渊圣皇帝那里又怎么说?那毕竟也是对你我有知遇之恩的天子……”
“还是那句话,若说知遇之恩,当今官家对你便不是知遇之恩?”陈公辅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况且,太上渊圣皇帝对你的知遇之恩何其浅薄?你初时有拥立之功,他也要用主战之人收拾人心,便将你一朝提拔为侍御史,可是等到他想议和,便又一朝将你贬斥为汀州酒税……如此三心二意,把人才当筹码手段,这是人君该有的气象吗?倒是今上,对你一擢再擢,两三年而位至御史台台长,享半相之尊多载,连白马之变都不忘专门挽留你,反倒不算是知遇之恩?”
李光再度沉默。
“你可知我今日为何来找你?”陈公辅却紧追不舍。
李光勉力摇头相对:“不是为邸报上张枢相这五件事而来的吗?”
“是也不是。”陈公辅终于也喟然起来。“泰发,我固然是为此事而来,但根本想说的话却不是落在这些事上面,而是在担忧你……”
李光终于一怔。
“要我说,你这人家学渊源、才识高明、孚有人望,总归是有名臣风度,但性情上却有两个天大的毛病。”陈公辅面色严肃,直接在李光三个成年儿子面前冷冷揭短。“先是负气好名,明明知道事情的大略对错,明明知道人的根底优劣,却总是要为一口气一点名声在小节上去强辩强争,行无谓之事!”
“这个毛病我也知道。”李光尴尬举起茶碗,以作遮掩。“也不是你一个人说,我尽量去改……”
“这倒也罢了。”陈公辅不顾李氏父子尴尬,继续冷冷言道。“关键是不识大体!小事情上负气好名倒也罢了,大事情上还要负气好名,殊不知为了一点小名徒劳断送大局,将来史书上落到一个丑角名声也说不定,却还在沾沾自喜。”
李光终于忍耐不住:“国佐兄莫要血口喷人……我何时做过断送大局的行径?”
“我问你,北伐对是不对?”陈公辅怡然不惧。
李光张口欲言,却不料对方直接再问:“是不是大局?!”
李光还要再说,陈公辅却早已经再问:“邸报上奏对原文写了,官家说待此事登报以后,且观谁有什么话说……你这些日子是不是已经写好了相关奏疏,还修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准备明日就去说张枢相第三、第四件事哪里稍有不妥?”
李光终于面色大变,而他与陈公辅下方,其长子李孟博也跟着色变……别人不知道,李孟博却是一清二楚,自家父亲是有这么一封奏疏的,而且的确更改了许多遍,毕竟嘛,每次都是他这个长子帮着润色、誊抄的。
“有什么不妥,不就是觉得自己不说话就会被江南旧日同僚指责吗,然后失了舆论支持?”陈公辅坐着不动,直接将手中茶杯掷在地上,摔了个粉碎。“说到底还是沽名钓誉,还是想两面讨好!李泰发!你以为到了眼下这种局面,还容得你做个四面光亮之人吗?!”
李光三个儿子早已经惊愕失语,而李光看着地上的瓷杯碎片,虽然同样面色惨白,却还是勉力辩驳:“国佐兄何至于此?官家既然把赵张二位比作房杜,却难道不能容我做个魏征吗?”
“魏征的名声是天天给李建成说好话得来的,还是劝太宗皇帝不要打突厥换来的?”陈公辅戏谑相对。“今日我与你明说好了,李泰发,你此番行径,看似是耿耿直言,在我眼中却是在两面讨好,为人不齿!”
“国佐兄!”李光一时气急。“咱们几十年的交情,少年相识总是真的吧?今日何至于连番出此恶言?”
“你还知道咱们几十年交情是真的便好。”陈公辅捻着花白胡子幽幽一叹。“李泰发,明日大朝,你最好看在咱们几十年交情面上不要上那个奏疏,否则我自然也有一封弹劾你私德的奏疏紧随其后,然后还有一篇绝交书,投稿给吕本中的小报……”
言至此处,陈公辅起身将桌上邸报拿起,负在身后,却又扭头对着早已经目瞪口呆的老友说了最后一句话:“泰发,若非是为几十年交情,我今日何至于匆匆至此,出此恶言,望你好生思量。”
言罢,这位吏部尚书到底是负手捏着邸报出门离去了。
“爹爹!”
陈公辅既走,李光愣在当场,倒是其长子反应的快,依然亲自送出,然后复又匆匆折返,来到后堂,面对自家亲父。“陈世伯走了。”
李光这才回过神来,怔怔去看自家儿子:“他到底是何意?如何便要绝交?”
李孟博低头想了一想,然后小心以对:“儿子大略猜测,陈世伯的意思有这么几层……一个是东南李公相那里,多年闲散,早就不成气候了;另一个则是陈世伯到底是被张枢相给说服了,正该举国安内联外,一意北伐,真就认定了父亲此时进言,有些悖逆大局……否则何至于说出绝交的言语?”
李光沉默以对……他虽然不语,但心中却已经是觉得自己儿子说的没错了。
作为几十年的老友,陈公辅了解他,他同样了解对方,李光心里非常清楚陈公辅不是个跟着局势走的见风使舵小人,见风使舵小人不会在道学大兴的情况下坚持批评程学几十年,更不会因为反对蔡京和主战弄到和自己一样五六十岁才见到仕途的光芒。
但是话又说回来,就好像陈公辅认定李光负气好名一般,李光也早就察觉到陈公辅性格上的一个大问题——可能是早年蹉跎了很久的缘故,这个人为了所谓内心认可的大局,常常愿意在一些小问题上做出妥协。
这件事情正是如此,应该就是陈公辅被张德远说服,认可了北伐关乎国家存身根基的说法,认定了北伐是所谓眼下第一大局,那么为了这个大局,他就愿意接受了诸如要二圣写检讨书,要派兵去南方镇压反对派种种出格的行为,以促成事情的顺利执行。
相对来说,他李光其实同样也有点被张浚说服,认可北伐是大势所趋,但他的毛病就在于不愿意接受那些出格的动作。
长久以来,两人性格一直如此,类似分歧也一直存在,但是让李光想不到的是,这种分歧居然到了要让二人几十年友谊断绝的地步。
自己真的错了吗?
还是陈公辅错了?
又或者两人都没错,而是赵官家对张浚言语的态度已经预示着局势到了一个新的地步,一个赵官家为了北伐必须要摒弃反对派,或者反对派已经不成气候的地步?
当然,是不是陈公辅这厮在故意吓唬自己,这也是有可能的吧?
总之,李光一夜难眠。
翌日,三月初一,乃是大朝会的日子,所以虽然精神不足,但李光还是早早起床,准备上朝,但也就是此时,这位御史中丞惊讶发现,自己那封早已经准备好,却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麻烦的奏疏消失不见了。
就在自己书房正桌上摆着的奏疏,凭空消失不见了。
李泰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如释重负,最后迫于时间压力,仓促穿好官服走出门来,看着候在门前自家三个儿子,却才彻底醒悟……原来,陈公辅这厮昨日过来,根本不是吓唬自己来了,而居然是来专门吓唬自己儿子?
快六十岁的老家伙,欺负三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还讲不讲武德了?
不过,这日上午,李光便再度刷新了自己对老朋友的认识,有些人确实不讲武德——这位吏部尚书居然在朝会开始后,第一个抢先出列上奏,建议几名在御史台久任的御史,转出州郡,然后提拔新人进入台谏!
当先一个,就是李经。
而有意思的是,李经居然没有反对,而是顺水推舟,接受了吏部的安排,出知兴庆府。
除此之外,当日大朝会,因刑部尚书马伸上书言枢相张浚奏对不妥事,赵官家当堂下旨,着秘阁重臣公议、百官群议。
其中,秘阁重臣赞同枢相张浚者27人,以为不妥者6人;百官群议,赞同枢相张浚者136人,以为不妥者17人。
随即,赵官家将赞同者的名单展示给以为不妥者,并正式下旨:“朝廷已有定论,依枢相张浚所言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