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开战(一) (1/2)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念春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h2> 太子看完战报,面色阴沉难看之极,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颠倒黑白,无耻之尤!”
谋逆造反的人,大多要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找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比如“诛乱臣清君侧”之类的。哪怕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要厚颜无耻的给自己脸上贴金。可赵王颠倒黑白的功力委实令人惊叹。
从赵州流传出来的檄文上写了满满一页纸,大意是这样的:
我赵王年轻时战功赫赫,就藩之后也是老实本分。这么多年来从未生过异心。却因为朝野名声太好遭来太子嫉恨。我的长子周珣自幼饱读圣贤书最是孝顺忠悌,怎么可能对自己的祖父下手?这一切,分明都是太子暗中设谋,陷害周珣。父皇日渐老迈,处处倚重太子,被太子蒙蔽而不自知,平白让儿子孙子都受了莫大的冤屈。派到赵州的两个太医也都是太子的人,明为照顾我的身体,实则暗中做了手脚,致使我一病不起,身体一日不一日。手不能动口不能言,不知还能活上几天。父要子死,儿子不得不死。可儿子不甘心父皇被太子蒙住了双眼双耳,看不清听不见真相。所以,儿子拼了这条性命,也要向太子讨回这个公道。这大秦江山,父皇愿意交给谁都行,总之,绝不能由心思歹毒的太子继位。否则,国无明君,将是大秦之祸,也是百姓之祸。等事情了了,儿子自会向父皇请罪,任由父皇发落。
行文流畅,委屈愤慨之情在字里行间毕露无疑。如果不知晓内情的,看到这样一篇檄文,大概会义愤填膺的跳出来,和赵王一起痛骂太子不仁不义心狠手辣!
如此颠倒事实强按罪名,怎能不让太子恼火!
这份檄文上有赵王的印信,新年初一那一天张贴在赵州的大街小巷。然后迅速的流传开来,五天后终于流传到了京城。
太子一脸怒容,面色铁青的吩咐:“周琰,你来将这份檄文念给大家听一听。”
周琰应了声是,从太子手中接过那份檄文,一句一句念了出来。越念越觉得心惊愤怒,待到后来,语气再也无法维持平稳。
群臣们更是一阵哗然,一个个义愤填膺。
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众人都看在眼底。亏得赵王有脸发这样的檄文,真是恬不知耻!
平远侯上前一步,拱手说道:“还请殿下息怒。赵王肆意污蔑殿下,真正的意图昭然若揭。殿下于十四岁便被立为太子,迄今已有二十余年。品行端方,忠孝仁厚,极得民心,百姓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绝不会被这等奸佞小人所蒙蔽。”
平远侯位高权重,最重要的是太子的亲家,在朝堂上身份超然。此时由他开口安抚太子,最合适不过。
太子心中的怒焰熊熊燃烧,不过,他很清楚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平远侯言之有理,孤不会被愤怒冲昏头脑。赵王野心毕露,既已发了檄文,必然很快就会有大的举动。诸位爱卿不妨群策群力,想想如何应对。”
早在半年前,众人就开始防备赵王造反,早已暗中有了部署。只是谁也没想到,边关又起战火。举国之力,应付两边的战事却也有些吃力,总得有个轻重缓急和先后之别。
在这一点上,大臣们的意见很明显的分为两派。
一派以平远侯在内的武将为首,认为应该先安内再攘外。内乱不息,民心不稳,何以拒外敌?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和鞑靼人征战不休,消耗了国力兵力。岂不是让赵王坐收渔翁之利?
另一派则是文官们,他们坚持要先攘外再安内。理由同样充分,若是不拒外敌只顾着内战,到时候只怕大秦江山会被鞑靼人的马蹄踏遍了。纵然平定了赵王乱党又有何益?
满殿的文武百官几乎都加入了辩论的阵营。一个个都有理有据,两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下。
太子原本一脸怒色,待到后来反而平静了不少。不知心中在想些什么,目光深不可测。
除了太子之外,金銮殿里还有两个人一直都没出声。一个是周琰,另一个是齐王。周琰皱着眉头,似想说什么,看了看太子的脸色,默默的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齐王眸光微闪,自始至终一言未发。
如今的赵王,只比死人多口气,天天只能躺在床上。这份“文采俱佳”“慷慨激昂”的檄文,显然是出自韩越的手笔。韩越此人,果然心狠手辣算无遗策。暗中勾结鞑靼入侵边关,再趁着此时兴兵作乱。就是看准了太子... -->>
h2> 太子看完战报,面色阴沉难看之极,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颠倒黑白,无耻之尤!”
谋逆造反的人,大多要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找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比如“诛乱臣清君侧”之类的。哪怕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也要厚颜无耻的给自己脸上贴金。可赵王颠倒黑白的功力委实令人惊叹。
从赵州流传出来的檄文上写了满满一页纸,大意是这样的:
我赵王年轻时战功赫赫,就藩之后也是老实本分。这么多年来从未生过异心。却因为朝野名声太好遭来太子嫉恨。我的长子周珣自幼饱读圣贤书最是孝顺忠悌,怎么可能对自己的祖父下手?这一切,分明都是太子暗中设谋,陷害周珣。父皇日渐老迈,处处倚重太子,被太子蒙蔽而不自知,平白让儿子孙子都受了莫大的冤屈。派到赵州的两个太医也都是太子的人,明为照顾我的身体,实则暗中做了手脚,致使我一病不起,身体一日不一日。手不能动口不能言,不知还能活上几天。父要子死,儿子不得不死。可儿子不甘心父皇被太子蒙住了双眼双耳,看不清听不见真相。所以,儿子拼了这条性命,也要向太子讨回这个公道。这大秦江山,父皇愿意交给谁都行,总之,绝不能由心思歹毒的太子继位。否则,国无明君,将是大秦之祸,也是百姓之祸。等事情了了,儿子自会向父皇请罪,任由父皇发落。
行文流畅,委屈愤慨之情在字里行间毕露无疑。如果不知晓内情的,看到这样一篇檄文,大概会义愤填膺的跳出来,和赵王一起痛骂太子不仁不义心狠手辣!
如此颠倒事实强按罪名,怎能不让太子恼火!
这份檄文上有赵王的印信,新年初一那一天张贴在赵州的大街小巷。然后迅速的流传开来,五天后终于流传到了京城。
太子一脸怒容,面色铁青的吩咐:“周琰,你来将这份檄文念给大家听一听。”
周琰应了声是,从太子手中接过那份檄文,一句一句念了出来。越念越觉得心惊愤怒,待到后来,语气再也无法维持平稳。
群臣们更是一阵哗然,一个个义愤填膺。
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众人都看在眼底。亏得赵王有脸发这样的檄文,真是恬不知耻!
平远侯上前一步,拱手说道:“还请殿下息怒。赵王肆意污蔑殿下,真正的意图昭然若揭。殿下于十四岁便被立为太子,迄今已有二十余年。品行端方,忠孝仁厚,极得民心,百姓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绝不会被这等奸佞小人所蒙蔽。”
平远侯位高权重,最重要的是太子的亲家,在朝堂上身份超然。此时由他开口安抚太子,最合适不过。
太子心中的怒焰熊熊燃烧,不过,他很清楚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平远侯言之有理,孤不会被愤怒冲昏头脑。赵王野心毕露,既已发了檄文,必然很快就会有大的举动。诸位爱卿不妨群策群力,想想如何应对。”
早在半年前,众人就开始防备赵王造反,早已暗中有了部署。只是谁也没想到,边关又起战火。举国之力,应付两边的战事却也有些吃力,总得有个轻重缓急和先后之别。
在这一点上,大臣们的意见很明显的分为两派。
一派以平远侯在内的武将为首,认为应该先安内再攘外。内乱不息,民心不稳,何以拒外敌?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和鞑靼人征战不休,消耗了国力兵力。岂不是让赵王坐收渔翁之利?
另一派则是文官们,他们坚持要先攘外再安内。理由同样充分,若是不拒外敌只顾着内战,到时候只怕大秦江山会被鞑靼人的马蹄踏遍了。纵然平定了赵王乱党又有何益?
满殿的文武百官几乎都加入了辩论的阵营。一个个都有理有据,两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下。
太子原本一脸怒色,待到后来反而平静了不少。不知心中在想些什么,目光深不可测。
除了太子之外,金銮殿里还有两个人一直都没出声。一个是周琰,另一个是齐王。周琰皱着眉头,似想说什么,看了看太子的脸色,默默的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齐王眸光微闪,自始至终一言未发。
如今的赵王,只比死人多口气,天天只能躺在床上。这份“文采俱佳”“慷慨激昂”的檄文,显然是出自韩越的手笔。韩越此人,果然心狠手辣算无遗策。暗中勾结鞑靼入侵边关,再趁着此时兴兵作乱。就是看准了太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