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逍遥小地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中书省,政事堂。
十一位宰相在早朝后齐聚。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政事堂。以前门下省权重,宰相们自然都在门下省议事。而长孙无忌致仕辞职,朝中便以中书令李绩资格最老。
于是,李治迁政事堂至中书省,这也表示皇帝虽取消了李绩主持朝政的头衔,但诸相之中,依然对李绩最为尊重。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政事堂迁到中书省,改名中书门下最大的变化还是宰相轮流执笔之变,中书门下常设十一名宰相,皆统一名号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而仆射、尚书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则不能进中书门下会议、决策军国大事。
这一切变化,其实都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对权力的平衡。
比如唐初政事堂设在尚书省,三高官官中以尚书令权最高,后因尚书令权太重,又借口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便从此不再实授此官于臣子,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主官,兼做宰相之首。
一开始宰相只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三人,后来尚书令实际空缺,于是便变成了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四人。
最初之时是没有政事堂这个宰相集议制度的,李世民本不是太子,杀兄逼父夺位才登上帝位,在刚当皇帝之初执政并不稳固,当时朝廷内部派别繁多,政治形势自然也是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合各派意见,均衡其间利益分配,就成了李世民最棘手的问题。
为了达到巩固皇位的目的,他一面保留了高社老臣们的高位,给裴寂加司空,让萧瑀、封德彝等仍保其职。一面又把自己的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任以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要职,以掌政权。
同时,又用原太子建成旧部如魏征、王珪等为审议、论谏之官,让他们分任黄门侍郎、谏议大夫,利用失势者急于表诚立功的心理,来监察政事,防止群下蒙蔽。
又提拔了众多的庶族地主入仕,缓解当时的士庶矛盾。
为了适应这各方面的需要,于是打破旧例,在原有的三高官官之外,又增加了不少各种名号的宰相,比如参预朝政,参加政事等。
如此,随着宰相数量的不多增加,采取集议制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李世民广任贤良,高居深视,他对朝堂的驾驭能力比较自信,于是也敢于搞出了宰相众多的群相议政制度。
虽然群相制度,其实最初是为了调和各派系不得已而为之,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表明了李世民高超的驾驭能力。
于是朝廷的中枢便从尚书省移到了门下省,李世民为了分散宰相们过于庞大的权力,便大力提高门下省的地位,充分利用其审议职能,借以均衡三省的权力分配,以达成均势,让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尤其是改变高祖时以尚书省一省独大的局面...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中书省,政事堂。
十一位宰相在早朝后齐聚。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政事堂。以前门下省权重,宰相们自然都在门下省议事。而长孙无忌致仕辞职,朝中便以中书令李绩资格最老。
于是,李治迁政事堂至中书省,这也表示皇帝虽取消了李绩主持朝政的头衔,但诸相之中,依然对李绩最为尊重。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政事堂迁到中书省,改名中书门下最大的变化还是宰相轮流执笔之变,中书门下常设十一名宰相,皆统一名号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而仆射、尚书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则不能进中书门下会议、决策军国大事。
这一切变化,其实都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对权力的平衡。
比如唐初政事堂设在尚书省,三高官官中以尚书令权最高,后因尚书令权太重,又借口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便从此不再实授此官于臣子,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主官,兼做宰相之首。
一开始宰相只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三人,后来尚书令实际空缺,于是便变成了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四人。
最初之时是没有政事堂这个宰相集议制度的,李世民本不是太子,杀兄逼父夺位才登上帝位,在刚当皇帝之初执政并不稳固,当时朝廷内部派别繁多,政治形势自然也是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合各派意见,均衡其间利益分配,就成了李世民最棘手的问题。
为了达到巩固皇位的目的,他一面保留了高社老臣们的高位,给裴寂加司空,让萧瑀、封德彝等仍保其职。一面又把自己的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任以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要职,以掌政权。
同时,又用原太子建成旧部如魏征、王珪等为审议、论谏之官,让他们分任黄门侍郎、谏议大夫,利用失势者急于表诚立功的心理,来监察政事,防止群下蒙蔽。
又提拔了众多的庶族地主入仕,缓解当时的士庶矛盾。
为了适应这各方面的需要,于是打破旧例,在原有的三高官官之外,又增加了不少各种名号的宰相,比如参预朝政,参加政事等。
如此,随着宰相数量的不多增加,采取集议制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李世民广任贤良,高居深视,他对朝堂的驾驭能力比较自信,于是也敢于搞出了宰相众多的群相议政制度。
虽然群相制度,其实最初是为了调和各派系不得已而为之,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表明了李世民高超的驾驭能力。
于是朝廷的中枢便从尚书省移到了门下省,李世民为了分散宰相们过于庞大的权力,便大力提高门下省的地位,充分利用其审议职能,借以均衡三省的权力分配,以达成均势,让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尤其是改变高祖时以尚书省一省独大的局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