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对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免手忙脚乱。
她只能用这理由来解释。
当她心烦意乱地给自己找台阶时,常天浩、云飞扬和彪子已在小饭店里各自碰杯:“来来来,为生活所迫干一杯!”,冰镇的青岛啤酒随着这阵碰撞声还从玻璃杯里晃荡了出来不少。
所谓“生活所迫”当然不是开玩笑,比他俩早毕业的彪子这两天已开始上工了,真是去运输公司开卡车,这两天白天在公司熟悉情况、熟悉人头,一有空就静下来学习驾考教材,准备去把驾照给考出来。
对常天浩来说同样也是“生活所迫”,如果不是这样,以他的性格,估分知道自己的大概成绩后肯定毫不犹豫地填报北大历史系,根本不会犹豫沪江金融的事——毕竟是北大,说出去多牛×?
但云飞扬放弃旅游系、报考警察学院的例子在先,彪子踏踏实实去运输公司做时机的例子在后,让他萌生不一样的想法:不要慕虚名!
重生后的发展道路已选择好了:那就是走投资发家致富,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和投资王国,成就无上财富人生,至于学术完全可以附带。
没错,读历史系也可以搞投资,从来没人说投资非得科班出身,但如果非科班出身又去搞投资,还要走专业道路,这条路就会比较艰辛,就算最终走通,也失去了现在读历史系的意义?难道非得证明一下:你们都是渣渣,我读历史系怎么了,照样投资玩得比你们好?野路子出身的投资理念照样碾压你们?
这是小孩子才有的幼稚想法,都40岁的人了,能不能学着成熟点?
读经济金融专业,可更好地入行业,更快地融入节奏,重生优势不可能一直无穷无尽利用下去,一定会有用完的那一天,没有专业知识甚至很难保证走得长远。
再退一万步说,走金融、经济这条路后就不能搞历史研究、不能搞哲学、国际政治等其他学术研究了?显然不是。在常天浩的认知里,这方面有明显反证——沈志华先生。
沈志华夫妇在冷战史研究中独树一帜,拥有大量成果,是其天赋异禀么?显然不能这么说,其师齐世荣先生带了那么多弟子,研究成果能与沈志华相提并论的并不多,而沈在1993年前甚至都不在体制内搞研究,奠定其学术地位的关键原因说出来很匪夷所思——钱!
80年代后期沈志华下海经商成为颇有实力的商人,在苏联解体特别是大量倒爷产生后,他敏锐察觉到其中机遇,断然放弃生意和夫人一起跑到俄罗斯,当工薪阶层普遍年收入还只有1万出头时,当中国倒爷忙着从独联体倒运废旧设备、旧勋章、废弃军火甚至飞机回国时,只有他一人想到倒运档案——个人耗资100多万元从前苏联档案馆里“买”回了2万多件档案。
这种财力是何等惊人?其他人或许也想到了,但他们既没有沈的灵活,更没有他的财力,只能望而兴叹。
利用这批原先从未面世的资料,两夫妻迅速成为该领域专家,推翻了很多模糊不清的结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而这也是毛老师反复对常天浩提到国家二档在南京,研究近代史要去南京大学的原因:研究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有大量史料和档案作为基础,占有越充分,越能出成果,价值也越高。
所以他很快规划好了思路:先发财,40岁后转行去搞学术研究,文史哲、经管法都摸一摸,如到时候不想果自己搞,那就出钱成立类似福特基金会这种专项学术基金,招徕学者研究感兴趣的领域,给他们多发点钱就是了。
至于基金名称,他一瞬间也想好了带有充分恶趣味的名词——“凯申基金”,至于为毛冠名凯申,懂行的人秒懂——这是某清北学者的“丰硕”成果,不懂的人说破天也不晓得,随他们去就是……
碰杯后他心情极好,一瞬间就把北大历史系从志愿表上划掉,再说从瞿天临这事看,北大亦不是当初那个北大了,他极其心安理得,所谓阿Q精神,大体不过如此……
免手忙脚乱。
她只能用这理由来解释。
当她心烦意乱地给自己找台阶时,常天浩、云飞扬和彪子已在小饭店里各自碰杯:“来来来,为生活所迫干一杯!”,冰镇的青岛啤酒随着这阵碰撞声还从玻璃杯里晃荡了出来不少。
所谓“生活所迫”当然不是开玩笑,比他俩早毕业的彪子这两天已开始上工了,真是去运输公司开卡车,这两天白天在公司熟悉情况、熟悉人头,一有空就静下来学习驾考教材,准备去把驾照给考出来。
对常天浩来说同样也是“生活所迫”,如果不是这样,以他的性格,估分知道自己的大概成绩后肯定毫不犹豫地填报北大历史系,根本不会犹豫沪江金融的事——毕竟是北大,说出去多牛×?
但云飞扬放弃旅游系、报考警察学院的例子在先,彪子踏踏实实去运输公司做时机的例子在后,让他萌生不一样的想法:不要慕虚名!
重生后的发展道路已选择好了:那就是走投资发家致富,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和投资王国,成就无上财富人生,至于学术完全可以附带。
没错,读历史系也可以搞投资,从来没人说投资非得科班出身,但如果非科班出身又去搞投资,还要走专业道路,这条路就会比较艰辛,就算最终走通,也失去了现在读历史系的意义?难道非得证明一下:你们都是渣渣,我读历史系怎么了,照样投资玩得比你们好?野路子出身的投资理念照样碾压你们?
这是小孩子才有的幼稚想法,都40岁的人了,能不能学着成熟点?
读经济金融专业,可更好地入行业,更快地融入节奏,重生优势不可能一直无穷无尽利用下去,一定会有用完的那一天,没有专业知识甚至很难保证走得长远。
再退一万步说,走金融、经济这条路后就不能搞历史研究、不能搞哲学、国际政治等其他学术研究了?显然不是。在常天浩的认知里,这方面有明显反证——沈志华先生。
沈志华夫妇在冷战史研究中独树一帜,拥有大量成果,是其天赋异禀么?显然不能这么说,其师齐世荣先生带了那么多弟子,研究成果能与沈志华相提并论的并不多,而沈在1993年前甚至都不在体制内搞研究,奠定其学术地位的关键原因说出来很匪夷所思——钱!
80年代后期沈志华下海经商成为颇有实力的商人,在苏联解体特别是大量倒爷产生后,他敏锐察觉到其中机遇,断然放弃生意和夫人一起跑到俄罗斯,当工薪阶层普遍年收入还只有1万出头时,当中国倒爷忙着从独联体倒运废旧设备、旧勋章、废弃军火甚至飞机回国时,只有他一人想到倒运档案——个人耗资100多万元从前苏联档案馆里“买”回了2万多件档案。
这种财力是何等惊人?其他人或许也想到了,但他们既没有沈的灵活,更没有他的财力,只能望而兴叹。
利用这批原先从未面世的资料,两夫妻迅速成为该领域专家,推翻了很多模糊不清的结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而这也是毛老师反复对常天浩提到国家二档在南京,研究近代史要去南京大学的原因:研究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有大量史料和档案作为基础,占有越充分,越能出成果,价值也越高。
所以他很快规划好了思路:先发财,40岁后转行去搞学术研究,文史哲、经管法都摸一摸,如到时候不想果自己搞,那就出钱成立类似福特基金会这种专项学术基金,招徕学者研究感兴趣的领域,给他们多发点钱就是了。
至于基金名称,他一瞬间也想好了带有充分恶趣味的名词——“凯申基金”,至于为毛冠名凯申,懂行的人秒懂——这是某清北学者的“丰硕”成果,不懂的人说破天也不晓得,随他们去就是……
碰杯后他心情极好,一瞬间就把北大历史系从志愿表上划掉,再说从瞿天临这事看,北大亦不是当初那个北大了,他极其心安理得,所谓阿Q精神,大体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