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战国野心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老子?小国寡民》章原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中马王堆帛书甲本“小国”、“邻国”之“国”作“邦”,乙本作“国”。作“国”,乃避汉高祖刘邦讳。又“不远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无“不”字。而历来对这两句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谈这两句的问题,并略谈全章主旨。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对它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是
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语。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国家小,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使国小,使民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以上四种解释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哪种解释比较符合老子的本意呢?对此,我们应当从文本的校对以及结合全书的整体思想来考虑。
首先,我们试着透过字面来透视“小国寡民”。在此,要提出的是,古代的“国”和现在的“国”不是同一个概念。《说文?口部》“国,邦也。”《广韵?德韵》也说“国,邦国。”《周礼?春官?职丧》“凡国谓诸侯国”。《周礼?天官?大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以居亦曰国。”可见,古代的“国”指的是诸侯国。《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说“国之利器。”王先慎集解“喻老篇国作邦,此作国,汉人改也。”也就是说,汉代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作“国”。帛书甲本中则称“小邦寡民”,故“小国寡民”中,“国”的真正内涵与现在的主权国家有本质区别,其含义为“邦”。《尚书?尧典》上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的“万邦”显然指的是诸侯国。《礼记?礼运》上也说“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另《中庸》上有“天下国家可均也。”这里的“国家”指的也是诸侯国。总之,古代的“国”,都不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它只相当于政府下的一个政区或一个村落。
因此,也就不能从“小国寡民”中得出老子要使国家变小、人民变少的结论。仔细研读历史,就会发现“小国寡民”其实就是上古社会的一种现实,“从夏商开始,乃至周天下,不论是周王朝,还是周王朝属下的诸侯国,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因此在这里,“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的主观愿望,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第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春秋时期,虽然整个社会的基础还是小国寡民,还是以小的城邦为主,但当时由于历史发展,却也产生了较大的城邦国家,如齐秦晋楚,这些国家,是主要以小的城邦为基础组成的大的城邦联盟,是大的城邦国家。《老子》中也提到过大的城邦国家,如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老子为什么要用小国寡民来作陈述呢?这是因为,在老子的辩证哲学中,没有绝对的“大”和“小”,判定一个国家真正的大小,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强弱,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以老子的治国思想来看,即在于统治者能否顺应民心,无为而治。
我们再看“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一句。此句中“使民重死”与“不远徙”究竟为并...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老子?小国寡民》章原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中马王堆帛书甲本“小国”、“邻国”之“国”作“邦”,乙本作“国”。作“国”,乃避汉高祖刘邦讳。又“不远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无“不”字。而历来对这两句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谈这两句的问题,并略谈全章主旨。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对它有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是
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语。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国家小,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使国小,使民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是指“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以上四种解释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哪种解释比较符合老子的本意呢?对此,我们应当从文本的校对以及结合全书的整体思想来考虑。
首先,我们试着透过字面来透视“小国寡民”。在此,要提出的是,古代的“国”和现在的“国”不是同一个概念。《说文?口部》“国,邦也。”《广韵?德韵》也说“国,邦国。”《周礼?春官?职丧》“凡国谓诸侯国”。《周礼?天官?大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以居亦曰国。”可见,古代的“国”指的是诸侯国。《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说“国之利器。”王先慎集解“喻老篇国作邦,此作国,汉人改也。”也就是说,汉代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作“国”。帛书甲本中则称“小邦寡民”,故“小国寡民”中,“国”的真正内涵与现在的主权国家有本质区别,其含义为“邦”。《尚书?尧典》上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的“万邦”显然指的是诸侯国。《礼记?礼运》上也说“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另《中庸》上有“天下国家可均也。”这里的“国家”指的也是诸侯国。总之,古代的“国”,都不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它只相当于政府下的一个政区或一个村落。
因此,也就不能从“小国寡民”中得出老子要使国家变小、人民变少的结论。仔细研读历史,就会发现“小国寡民”其实就是上古社会的一种现实,“从夏商开始,乃至周天下,不论是周王朝,还是周王朝属下的诸侯国,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因此在这里,“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的主观愿望,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第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春秋时期,虽然整个社会的基础还是小国寡民,还是以小的城邦为主,但当时由于历史发展,却也产生了较大的城邦国家,如齐秦晋楚,这些国家,是主要以小的城邦为基础组成的大的城邦联盟,是大的城邦国家。《老子》中也提到过大的城邦国家,如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老子为什么要用小国寡民来作陈述呢?这是因为,在老子的辩证哲学中,没有绝对的“大”和“小”,判定一个国家真正的大小,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强弱,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以老子的治国思想来看,即在于统治者能否顺应民心,无为而治。
我们再看“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一句。此句中“使民重死”与“不远徙”究竟为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