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作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很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待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儿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得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大凌河之战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儿不答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了,且越想越怕,连夜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把莽古尔泰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尽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参考消息
四大贝勒
一、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受封和硕大贝勒,因功获封“古英巴图鲁”称号。对顺治帝福临及孝庄后忠心耿耿,清代世袭罔替的八个“铁帽子王”中,代善及其子孙就占了三个;二、阿敏,舒尔哈奇与那其亚之子,努尔哈赤之侄,受封和硕二贝勒。因为作战勇猛,脾性刚硬,不怎么听话,皇太极后来把他给关了禁闭,十年后郁郁死去;三、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受封和硕三贝勒,因为死得早(崇祯五年),死后被夺爵;四、皇太极,努尔哈赤八子,天命元年受封和硕四贝勒。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即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史称清太宗。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火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的思考,祖大寿作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何可纲反对。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词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参考消息
壮烈的何可纲
袁崇焕对何可纲的评价是这样的:“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大凌河明军被围,祖大寿在清军劝降军将的面前将何可纲斩杀,弃尸街头,尸体随即被饥民分食干净。祖大寿更在奏疏上如是写道:“副总兵何可纲,因体恤部属民众城困粮贫,主动把自己送给他们吃(献身为食)。”此事后来由直隶巡按王道直查明并上奏朝廷,何可纲之死才算真相大白。后来又有多次异议,也有一说认为,何可纲是知道祖大寿的意思而不能说,主动找死一是为了尽忠义,二是为了祖大寿取信清军,以便再次逃回明廷范围。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际,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的面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儿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儿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孙承宗的历史地位
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开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历经三朝风云,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的提拔者,忠诚的爱国者,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孙承宗,就这么不干了。
但这并不是他的终点,七年之后,他将在另一个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以最壮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极走了,孙承宗也走了,这就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结果。
但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没有料到的。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和袁崇焕同志有莫大的关系。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皮岛的局势很稳定,过了一年,就开始闹事。
闹事的根本原因,还是毛文龙,因为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至于他在岛上的时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汉人,还招满人。
毕竟不管汉人、满人,都认钱,而且满人作战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龙会忽悠,越招越多,许多关外的人还专程坐船来参军,到最后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龙死后,继任的人能力差点儿,没法控制局面,就兵变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后是将领互砍,最后总兵黄龙专程带兵上岛,才算把事镇住。
但这件事一闹,许多人都不想在岛上待了,其中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里,还是个问题,这二位仁兄都是山东人,原先还是矿工,出来闯关东,现在闯不下去,一合计,还是回老家。
当然,回去挖矿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还是当兵合算,找来找去,听说登莱巡抚孙元化那里缺人,就去了。
孙元化,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学友,特长是炸药学、弹道学,简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据说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学,还懂葡萄牙语,当年还上过葡萄牙火炮培训班,属于放炮专家。
当时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学试验(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带人跑过来,十分之高兴,当即就把人给收编了。
其实孙先生虽说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曾打过仗,之前还曾当过宁远副使,给袁崇焕打过工,也见过世面。可惜,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nb... -->>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作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很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待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儿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得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大凌河之战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儿不答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了,且越想越怕,连夜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把莽古尔泰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尽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参考消息
四大贝勒
一、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受封和硕大贝勒,因功获封“古英巴图鲁”称号。对顺治帝福临及孝庄后忠心耿耿,清代世袭罔替的八个“铁帽子王”中,代善及其子孙就占了三个;二、阿敏,舒尔哈奇与那其亚之子,努尔哈赤之侄,受封和硕二贝勒。因为作战勇猛,脾性刚硬,不怎么听话,皇太极后来把他给关了禁闭,十年后郁郁死去;三、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受封和硕三贝勒,因为死得早(崇祯五年),死后被夺爵;四、皇太极,努尔哈赤八子,天命元年受封和硕四贝勒。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即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史称清太宗。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火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的思考,祖大寿作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何可纲反对。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词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参考消息
壮烈的何可纲
袁崇焕对何可纲的评价是这样的:“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大凌河明军被围,祖大寿在清军劝降军将的面前将何可纲斩杀,弃尸街头,尸体随即被饥民分食干净。祖大寿更在奏疏上如是写道:“副总兵何可纲,因体恤部属民众城困粮贫,主动把自己送给他们吃(献身为食)。”此事后来由直隶巡按王道直查明并上奏朝廷,何可纲之死才算真相大白。后来又有多次异议,也有一说认为,何可纲是知道祖大寿的意思而不能说,主动找死一是为了尽忠义,二是为了祖大寿取信清军,以便再次逃回明廷范围。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际,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的面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儿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儿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孙承宗的历史地位
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开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历经三朝风云,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的提拔者,忠诚的爱国者,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孙承宗,就这么不干了。
但这并不是他的终点,七年之后,他将在另一个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以最壮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极走了,孙承宗也走了,这就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结果。
但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没有料到的。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和袁崇焕同志有莫大的关系。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皮岛的局势很稳定,过了一年,就开始闹事。
闹事的根本原因,还是毛文龙,因为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至于他在岛上的时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汉人,还招满人。
毕竟不管汉人、满人,都认钱,而且满人作战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龙会忽悠,越招越多,许多关外的人还专程坐船来参军,到最后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龙死后,继任的人能力差点儿,没法控制局面,就兵变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后是将领互砍,最后总兵黄龙专程带兵上岛,才算把事镇住。
但这件事一闹,许多人都不想在岛上待了,其中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里,还是个问题,这二位仁兄都是山东人,原先还是矿工,出来闯关东,现在闯不下去,一合计,还是回老家。
当然,回去挖矿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还是当兵合算,找来找去,听说登莱巡抚孙元化那里缺人,就去了。
孙元化,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学友,特长是炸药学、弹道学,简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据说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学,还懂葡萄牙语,当年还上过葡萄牙火炮培训班,属于放炮专家。
当时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学试验(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带人跑过来,十分之高兴,当即就把人给收编了。
其实孙先生虽说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曾打过仗,之前还曾当过宁远副使,给袁崇焕打过工,也见过世面。可惜,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