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各路诸侯接受周天子的分封时,

    稳定的封建秩序和广泛的统一战线

    便都建立起来了。

    一箭三雕,这是一种智慧。

    山雨已来

    周公从东方战区回来了。

    他很疲惫。胜利了的周公忧心忡忡,满脸倦容,一肚子心思。迎接他的,也不是鲜花,而是挑战。

    局势确实严重。

    周公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叛乱的武庚、三叔和东夷何等地嚣张,反对的力量又何等地强大。那些周族内部的反对派,居然罔顾占卜的神示,公开跳出来大唱反调,企图阻止平叛和东征。自己的亲兄弟管叔和蔡叔则在京城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不可不防云云。

    这可真是内外交困。幸亏后来召公站在了自己一边,成王也消除了猜疑,还亲临前线劳军。否则,里外不是人的周公真会成为别人盘子里的三明治。

    战争也进行得十分惨烈,甚至导致了当地大批象群的迁徙。因为东征部队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才能深入不毛与敌交手,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于是,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将士们这样唱道——

    用坏了我们的手斧,

    累坏了我们的工兵。

    周公率师东征,

    叛乱得以扫平。

    我们这些苦命的人啊,

    但愿从此得到安宁。[1]

    周公,能给天下带来和平吗?

    能,但先要反思。周公一定想过:敌对势力为什么那样强大?破坏分子为什么那样繁多?新世界为什么这样不素净?新政权又为什么这样不安宁?

    说到底,还是人心不服。

    不服也不奇怪。“小邦周”要取代“大邑商”,原本就不是一场战争能够搞掂的。何况“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延续了六百年之久的殷商并不是纸老虎,残余力量的伺机反扑和妄图复辟势在必然,没有才不正常。

    奇怪的是东夷。

    所谓东夷,就是生活在今天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北部沿海地区的氏族、部落和部落国家。他们跟西羌一样,原本也是被殷商欺压的。因为受欺压,东夷屡屡反抗。武王伐纣前,他们还跟商人血战,周人才得以乘虚而入。

    这样看,东夷应该像西羌的姜族一样,与姬周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才是,至少也可以像牧野之战时那样袖手旁观,为什么要掺和到叛乱里来呢?管叔、蔡叔、霍叔的反目就更不可思议,他们可是亲兄弟、自家人。

    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东夷的反抗,原因就很复杂。东夷也叫“鸟夷”。他们跟殷商一样,都是东方的民族,也都以鸟为图腾,文化上是相通的。因此,东夷与殷商,只有利害冲突,没有文化冲突。与姬周,则不但有利害冲突,还可能有文化冲突。

    再说他们也“不服周”。是啊,凭什么灭商的是你们姬周,不是我们东夷?因此,他们很可能会像后来秦灭六国时的楚人,一肚子的不服气。何况周革殷命,他们也没得到好处。现在殷顽叛乱,周人内乱,岂不正好渔翁得利?

    利益,是关键的关键。

    事实上,反对周公的三股力量,都未尝没有利益的驱动。殷人,是要夺回失去的江山;东夷,是要趁机捞他一把;管叔,则是不满周公的大权独揽。按照“兄终弟及”的殷商传统,摄政称王的应该是他,因为武王姬发是老二,周公姬旦是老四,而管叔姬鲜是老三。周公摄政,凭什么?

    其实,武庚、三叔和东夷只是出头的椽子。不动声色心里嘀咕的,恐怕不在少数。看热闹、看笑话、看风向,蛇一样蛰伏着,窥测时机准备出手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对付这些人,唱道德高调是没有用的,一味地武力镇压也不是办法。在这山雨已来之时,需要的是政治智慧。

    周公,有这个智慧吗?

    有。他只用一个办法,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

    这个办法,就是分封诸侯。

    一箭三雕

    分封诸侯,是周初的一件大事。

    所谓分封,包括分和封。分的是殷商地盘,封的是自家兄弟。换句话说,就是把殷商的土地和人民,封给姬周的嫡系部队和同盟军。这当然首先是为了对付殷商的残余势力。要知道,那些家伙人还在,心不死,既不能不防,又不能大开杀戒。毕竟,屠杀是最愚蠢的,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也会激起更多的民变和叛乱。

    可行的办法是分化瓦解,让他们成不了气候,也抱不成团。试想,一架飞机如果大卸八块,发动机、驾驶舱、起落架、机翼和尾翼都放在不同地方,它还飞得起来吗?

    周公便正是这样想的。

    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殷商的“发动机”被放到了洛阳,也就是成周。从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迁徙到这里的,主要是殷商的王族和为王室服务的士人。由于这里是周的东都,因此等于被安排在周的眼皮底下。商王的嫡系部队也被改编为所谓“殷八师”,成为成周的卫戍部队,等于是周人的看门狗。

    他们的“驾驶舱”则被放在了殷的旧都商丘,周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宋国。这一拨人,当然也是从朝歌迁徙过去的。但殷商的贵族迁到洛阳和商丘以后,周公并没有把朝歌变成空城,而是给了自己年轻的弟弟康叔姬封,建立了卫国。康叔不但得到了朝歌,还分到了殷商的七个部族,基本上都是技术人才,包括制陶、造旗、编篱笆、铸铁锅的专业户,分别叫陶氏、施氏等等。这就等于把殷商的“起落架”捏在手里了。

    这可真是全国一盘棋。

    分到了殷商部族的还有周公之子伯禽、成王之弟唐叔姬虞、召公之子姬克。伯禽分到六族,叔虞分到九族(这事有文献记载)。姬克也分到六族,但不全是殷商遗民(这事有文物证明)。三位新君也都带着这些族民远走他乡,去建设新的国家。伯禽的国号叫鲁,在今天的山东;叔虞的叫唐(后来叫晋),在今天的山西;姬克的叫燕,在今天的北京。

    周公这一招相当厉害。

    事实上,殷商的国族,原本由四种关系组成:血缘、地缘、行业、国家。血缘组织为族,地缘组织为邑,行业组织为氏,国家组织为姓。说白了,就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只从事一种行业;同行业的人,又集中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并世代通婚。同一种氏(行业),住在同一个邑(地区),就成了族。族相聚,即为国。现在,周公把这些氏(行业)整体迁徙到另一个邑(地区),殷商那个“国”,还能存在吗?

    也只能支离破碎。而且,归属于康叔,以及被伯禽、叔虞和姬克带走的殷商氏族,也只能融入周人的社会,成为新的国族。也许,多年之后,他们会被叫做“卫国人”或“鲁国人”,但在当时却都是“周人”。

    这就已经相当高明,何况还不止于此。

    实际上,建立宋国和卫国,跟建立鲁、晋、燕,用心是不同的。建宋封卫,都是为了对付殷顽,只不过宋为怀柔安抚,卫为监视改造,因此只是“近距离换防”。

    伯禽、叔虞和姬克这三支队伍,却是“远距离殖民”。而且所到之地,均为要冲。比如晋国和燕国,便接近戎狄,其实是姬周的边防前线。难怪后人会说周公分封诸侯,是给周天子“扎篱笆墙”了。[2]

    鲁国所在地,则是东夷的老窝。所以不但要让周公之子在那里建国,还让姜太公吕望建立齐国。这实在是妙不可言,简直等于二战后美国(姬族)和英国(姜族)跑到俄罗斯(东夷)建立殖民地,虽然他们都反法西斯(殷商)。

    毫无疑问,以太公和召公之丰功伟绩,受封必在武王之时。但武王是初封,国土也近;周公是移封,国土也远。事实上齐侯、鲁侯和燕侯,都相当于英国国王派出的总督,只不过齐、鲁、燕都不能叫“海外殖民地”,得叫“海内殖民地”。其中的深谋远虑,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总之,周公成功了。他瓦解了殷顽势力,控制了战略要地,酬劳了功臣盟友,岂非一举三得,一箭三雕?

    什么叫政治智慧?

    这就是。

    不仅仅是统战

    毫无疑问,这种智慧不是周公一个人的。西周建立的封国,也远远不止宋、齐、鲁、卫、晋、燕。它们甚至未必都是姬姓或姜姓,比如还有芈姓的楚国、姒姓的杞国(芈读如靡,姒读如四)。杞人忧天的故事,说的就是这号人。

    楚、杞之类,在当时无疑都是小邦,至多不过部落国家,甚至只不过部落或部落联盟。他们在殷商时代叫做“方国”,比如周、召、姜,就叫周方、召方和羌方。此外还有(读如鬼)姓的鬼方、风姓的人方。殷商对他们或者武力镇压,或者不闻不问,是很失策的。

    实际上这些方国,兵力少,数量多,规模小,来头大,动不动就号称神农、黄帝、尧、舜、禹之后,因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帮忙帮不上,添乱很容易。聪明的做法,当然是能团结的就团结,这样才能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至少,即便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能让他们成为敌人。要知道,这些哥们跨入文明并不久,还带着野蛮习气和部落遗风,可是说动粗就动粗的。

    何况其中一些还参加了伐纣战争。虽然不过一彪人马三五兵丁,只是打酱油的,却也算同盟国和参战国。现在胜利了,总得分他一杯羹,排排坐,吃果果吧?

    那好,统统给个师长旅长当当。

    于是,只要承认周王是天子,哪怕只是名义上认同周的领导,不管是氏族、部落、部落国家,也不管是诸夏、诸羌、百濮、群蛮,都纷纷弹冠相庆,人五人六地成为国君。

    说起来这倒是个互利互惠的双赢方案,而且双方做的都是无本生意。比如方国,就什么都没失去。土地、人民、军队、财产,周天子都不要他们的,反倒还会再赠送一点。他们在伐纣战争中捞到的油水,当然一律加盖公章予以承认。诸侯的国内事务,周天子却概不过问。这难道还不合算?

    更重要的是,这些方国不少是蛮族。因为文化落后,长期被殷商歧视,自己也自惭形秽。现在既已受封,也就成为列侯,可以跟中原诸国平起平坐,礼尚往来,这可真是咸鱼翻身,岂有不接受之理?

    但,赚了大头的还是周。

    首先,这些封国的土地、人民和财产,原本就是那些家伙的,周人并没有成本。周天子给出的,只是一个名义和头衔。但这张空头支票,却换取了对新政权的承认和支持,赎买了异动之心和武装力量,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统一战线,还没失去领导权。最重要的是,方国的加盟证明了周政权天命和人心的“双重合法性”,这可不仅仅是“统战”。[3]

    这就是西周统治者的一系列动作:再编组、大迁徙、广殖民、泛分封。总之,该镇压的镇压,该安抚的安抚,该酬劳的酬劳,该收编的收编。现在,他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不能。因为新秩序是否稳定,仍是问题。

    这就不能靠策略,只能靠制度。策略只是术(技术或权术),制度才是政(政治)。换句话说,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才是根本性的,也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事实上,就在周公他们下棋的时候,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也应运而生。这种制度本身是有“维稳功能”的,因此保证了五百年的太平。但它同时又有先天不足和内在矛盾,因此在春秋被破坏,在战国被颠覆,在秦汉被替代,只留下难忘的记忆和永远的惆怅。

    它的名字,就叫“邦国制度”。

    邦国制度

    邦国制度的核心,是“封建”。

    这里说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或封建主义,跟封建礼教或封建迷信更是两回事。其实迷信跟封建毫不相干,礼教前面冠以封建二字也是乱点鸳鸯谱。封建,通俗地说就是“分封”,但叫“封建”更准确。因为不但要封,而且要建。封就是封邦,建就是建国。封和建,都是动词。邦和国,是名词。封邦建国,是动宾词组。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封建”。

    先说“封”。

    封就是“爵诸侯之土”。这是许慎的解释,也是学界的共识。说白了,就是分封诸侯的时候,要给他一片领土,一个地盘,还要明确地划出疆界。

    这就得“封”。具体做法,是在边境线上挖沟,叫“沟封”。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高高隆起,叫“封土”。土堆上面还要再种树,叫“封树”。种树主要是为了加固隆起的封土,防止坍塌,同时也更醒目。至于那条沟,也有多用。它是疆界,也是渠道,平时蓄水养树,涝时可以排洪。

    显然,封的意义在“疆”,所以也叫“封疆”。封出来的政治实体,就叫“邦”。在古文字中,邦和封可以是同一个字,不过封是动词,邦是名词,相当于今天所谓“国家”,但又不能叫“国家”。因为在先秦,国是国,家是家,并不能混为一谈。而且春秋以前的邦,包括宋、齐、鲁、卫、晋、燕、楚等等,严格说来只有“半独立主权”。成为“独立主权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