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兰陵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只是对自己的母亲来讲,不是良人——父亲的真情给了太多的女人,母亲又能占几分呢?
她压下心头的复杂,诚心向父亲行了一礼,道:“敬诺。”
行礼送别毕,道潇子回身洒然一甩袖,道:“先不安顿了。去你们日常商议的地方,说说疫情。”
“喏。”道门派到这边的药师负责人正是道潇子的八弟子至和,他闻声应喏,便与观主应鹤在前领路,往住持茶室去——那里已成为药师们商讨疫情的地方。为了进出方便,茶室内改置禅椅高案,水磨砖地上也撤了白苇席,众人不用脱履即入。
依序落座后,道侍上了煎茶,道潇子拿盏喝了一口,便问至和:“疫情如何?”
至和已经五十一岁,颌下长须,道袍下身材清瘦,眼圈下也隐有青色,说话的声音却是不疾不徐,给人一种踏实感,“众位医家对疫症的判断有些分歧,要讲清楚疫情,得从头讲起。”说着目光看向在座的太医丞胡汝邻和医学博士常焘,向常焘颔首道,“具体情况还是扬州医官局最了解——有劳常博士。”
医官局负责人常焘今年刚刚跨过六十大关,胡须还是乌黑的,只是两边鬓发有些花白,矮胖的身躯墩实,但那双浮泡眼下的青黑之色却比至和严重得多,连声音都有些嘶哑了,闻言也不客套,直接讲起了疫病的开端。
这些疫案中已经有提,但没那么详细,沈清猗和至桓都是认真倾听。道潇子却靠在椅上半眯着眼,拿着茶盏时而啜一口,也不知是不是在认真听。但包括胡汝邻和常焘在内都没什么异色,道门药殿的长老向来都是炼丹的,如何会有心思去研究疫病?这位长老过来不过是体现道门对疫情的重视,这已足以让胡、常二人心中感激了,遇到这么猛烈的疫情谁还会想争功啊?只盼着来援的医家越多越好。
常焘说疫情的时候,胡汝邻端着茶盏,暗暗注意着沈清猗与至桓两人。
去岁庭州鼠疫时,他正在负责一项重要的药研方剂,是由另一位太医丞曾祖望率医过去,回来后就提到道门的十几位药师,其中最出色的就有至元、至桓这二位。
而至桓就是胡汝邻曾经共事的同僚钟敬亭,十年前在太医署就很有名,三十七岁已经是主管一科的医正,是少负奇才的人物。胡汝邻那时也是医正,和钟敬亭是同僚,年龄却比他大了十六岁,可称其父辈了,而这位前程远大的后辈却在任医正的三年后就递了辞呈,说悟道要辞官静修,令署中哗然。但居官之人忽然悟道而辞官为僧或道,在大唐并不是奇谈:易学高僧一行出家前任职司天台,西明寺住持如净出家前任职太府寺;嵩阳观观主含虚出家前任职国子监,景阳观观主法邃出家前任职刑部……钟敬亭在其中还不算官高位显的,不过在长治朝算是头一位,引起了一番谈议,但时隔不久就被另外的新鲜事给冲淡了,直到无人提起。
但胡汝邻却是个心思极细的,便关注到在钟敬亭之前就有一些地方名医“失踪”了,在钟敬亭之后也有一些名医辞馆或游历无消息了……当时他心中就有各种揣测,至曾医丞一行从庭州回来,与太医署高层说起包括至桓道师在内的道门药师都是谁谁谁,众人都恍然了,原来那些医家是“出家”“游历”到道门药殿去了。胡汝邻心中有些艳羡,却不算太嫉妒,药殿名声虽高,他却是俗人,舍不得这红尘富贵,儿孙环绕,艳羡两下也就罢了。
这位至元女道师曾医丞曾重点提到,似乎是药殿的重要人物,但不知其名姓和出身,然观其行止气度,必是世家才能养得出那种不是浮于表面的优雅——但胡汝邻断没想到,这位的世家出身竟是如此惊人,吴兴沈氏之女啊。
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位世家女竟然是道玄子孙药王的亲传弟子!
胡汝邻仍有些不可置信的感觉,任谁在城门口听到监殿长老说“这是我师兄道玄子的医道亲传弟子”都要呼吸停滞一下,不,两下,胡汝邻就觉得他现在心跳还有些不正常。
实在是太年轻了啊!
医道不比其他,必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就算天资纵横,没有治病经历,那也是纸上谈兵。就拿钟敬亭来讲,祖辈、父辈都是京城名医,自己从三岁起就背医经,十岁就随父亲行医,十五岁就能做助手,累积了十年的临床经验才选入太医署。而这位沈娘子出身吴兴沈氏这样的甲姓世家,难道还能从小学医?不可能有钟敬亭这样的家世便利,在医道上的造诣能有多深?
胡汝邻不由怀疑曾医丞对这位女道师的赞誉了。
太医署也有著名的女医,但多是精擅产科和妇科,医科的女医很少,时疫科更是从来没有女医,更遑论治疫经验丰富的女医了。胡汝邻并非时疫科出身,而是以太医署副长官领队,但他在医科上的临床经验却是丰富的,而疫病原也在医科这个大类里,只是从敬宗朝起才独立分为一科,但病症原理仍属于医科,如今目睹沈清猗这般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吧?心中由不得生出怀疑。
沈清猗感觉敏锐,如何不知这位太医丞在暗中观察她?或许心中还在考量,怀疑。
她神色淡然,这种质疑的目光她在药殿见得多了,比起胡医丞这种隐晦,药殿的药师可是毫不掩饰,何况她还顶着“道玄子医道唯一亲传”的名头,别说以切磋为名的考较,就是下毒试探都经历好几回,若非她有力的回击,毒倒了几个药师,只怕后面还不得消停。这些药师固然年龄都比她大,论年岁几乎都是祖父辈了,入药殿前也是民间或太医署有名的大夫,医治的患者、临床的经验不知比她多多少,但这又如何?论具体治病她不如这些老医家,然而正因老于经验,却也局限于经验,不敢大胆尝新。而时疫若能用老方子,遵循以前的经验,如何疫病不绝?
她胜于他们的,原本就不是经验。
只是对自己的母亲来讲,不是良人——父亲的真情给了太多的女人,母亲又能占几分呢?
她压下心头的复杂,诚心向父亲行了一礼,道:“敬诺。”
行礼送别毕,道潇子回身洒然一甩袖,道:“先不安顿了。去你们日常商议的地方,说说疫情。”
“喏。”道门派到这边的药师负责人正是道潇子的八弟子至和,他闻声应喏,便与观主应鹤在前领路,往住持茶室去——那里已成为药师们商讨疫情的地方。为了进出方便,茶室内改置禅椅高案,水磨砖地上也撤了白苇席,众人不用脱履即入。
依序落座后,道侍上了煎茶,道潇子拿盏喝了一口,便问至和:“疫情如何?”
至和已经五十一岁,颌下长须,道袍下身材清瘦,眼圈下也隐有青色,说话的声音却是不疾不徐,给人一种踏实感,“众位医家对疫症的判断有些分歧,要讲清楚疫情,得从头讲起。”说着目光看向在座的太医丞胡汝邻和医学博士常焘,向常焘颔首道,“具体情况还是扬州医官局最了解——有劳常博士。”
医官局负责人常焘今年刚刚跨过六十大关,胡须还是乌黑的,只是两边鬓发有些花白,矮胖的身躯墩实,但那双浮泡眼下的青黑之色却比至和严重得多,连声音都有些嘶哑了,闻言也不客套,直接讲起了疫病的开端。
这些疫案中已经有提,但没那么详细,沈清猗和至桓都是认真倾听。道潇子却靠在椅上半眯着眼,拿着茶盏时而啜一口,也不知是不是在认真听。但包括胡汝邻和常焘在内都没什么异色,道门药殿的长老向来都是炼丹的,如何会有心思去研究疫病?这位长老过来不过是体现道门对疫情的重视,这已足以让胡、常二人心中感激了,遇到这么猛烈的疫情谁还会想争功啊?只盼着来援的医家越多越好。
常焘说疫情的时候,胡汝邻端着茶盏,暗暗注意着沈清猗与至桓两人。
去岁庭州鼠疫时,他正在负责一项重要的药研方剂,是由另一位太医丞曾祖望率医过去,回来后就提到道门的十几位药师,其中最出色的就有至元、至桓这二位。
而至桓就是胡汝邻曾经共事的同僚钟敬亭,十年前在太医署就很有名,三十七岁已经是主管一科的医正,是少负奇才的人物。胡汝邻那时也是医正,和钟敬亭是同僚,年龄却比他大了十六岁,可称其父辈了,而这位前程远大的后辈却在任医正的三年后就递了辞呈,说悟道要辞官静修,令署中哗然。但居官之人忽然悟道而辞官为僧或道,在大唐并不是奇谈:易学高僧一行出家前任职司天台,西明寺住持如净出家前任职太府寺;嵩阳观观主含虚出家前任职国子监,景阳观观主法邃出家前任职刑部……钟敬亭在其中还不算官高位显的,不过在长治朝算是头一位,引起了一番谈议,但时隔不久就被另外的新鲜事给冲淡了,直到无人提起。
但胡汝邻却是个心思极细的,便关注到在钟敬亭之前就有一些地方名医“失踪”了,在钟敬亭之后也有一些名医辞馆或游历无消息了……当时他心中就有各种揣测,至曾医丞一行从庭州回来,与太医署高层说起包括至桓道师在内的道门药师都是谁谁谁,众人都恍然了,原来那些医家是“出家”“游历”到道门药殿去了。胡汝邻心中有些艳羡,却不算太嫉妒,药殿名声虽高,他却是俗人,舍不得这红尘富贵,儿孙环绕,艳羡两下也就罢了。
这位至元女道师曾医丞曾重点提到,似乎是药殿的重要人物,但不知其名姓和出身,然观其行止气度,必是世家才能养得出那种不是浮于表面的优雅——但胡汝邻断没想到,这位的世家出身竟是如此惊人,吴兴沈氏之女啊。
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位世家女竟然是道玄子孙药王的亲传弟子!
胡汝邻仍有些不可置信的感觉,任谁在城门口听到监殿长老说“这是我师兄道玄子的医道亲传弟子”都要呼吸停滞一下,不,两下,胡汝邻就觉得他现在心跳还有些不正常。
实在是太年轻了啊!
医道不比其他,必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就算天资纵横,没有治病经历,那也是纸上谈兵。就拿钟敬亭来讲,祖辈、父辈都是京城名医,自己从三岁起就背医经,十岁就随父亲行医,十五岁就能做助手,累积了十年的临床经验才选入太医署。而这位沈娘子出身吴兴沈氏这样的甲姓世家,难道还能从小学医?不可能有钟敬亭这样的家世便利,在医道上的造诣能有多深?
胡汝邻不由怀疑曾医丞对这位女道师的赞誉了。
太医署也有著名的女医,但多是精擅产科和妇科,医科的女医很少,时疫科更是从来没有女医,更遑论治疫经验丰富的女医了。胡汝邻并非时疫科出身,而是以太医署副长官领队,但他在医科上的临床经验却是丰富的,而疫病原也在医科这个大类里,只是从敬宗朝起才独立分为一科,但病症原理仍属于医科,如今目睹沈清猗这般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吧?心中由不得生出怀疑。
沈清猗感觉敏锐,如何不知这位太医丞在暗中观察她?或许心中还在考量,怀疑。
她神色淡然,这种质疑的目光她在药殿见得多了,比起胡医丞这种隐晦,药殿的药师可是毫不掩饰,何况她还顶着“道玄子医道唯一亲传”的名头,别说以切磋为名的考较,就是下毒试探都经历好几回,若非她有力的回击,毒倒了几个药师,只怕后面还不得消停。这些药师固然年龄都比她大,论年岁几乎都是祖父辈了,入药殿前也是民间或太医署有名的大夫,医治的患者、临床的经验不知比她多多少,但这又如何?论具体治病她不如这些老医家,然而正因老于经验,却也局限于经验,不敢大胆尝新。而时疫若能用老方子,遵循以前的经验,如何疫病不绝?
她胜于他们的,原本就不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