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三国之最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君回来了,特来相迎。”文聘看看坐在牛车上的唐儿,又看看随行在荀贞身侧的小任,奇怪地问道,“荀君,你昨天不是刚休沐过么?怎么今天又回来了?”
文聘和荀贞相识日久,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近,荀贞休沐时,他常会放下课业,陪伴荀贞左右。昨天,他就跟着荀贞在西乡打了半天的猎。
“我辞官了。”
“辞官?”大约是与荀贞相处得久了,受荀贞的影响,文聘的性子比原先稳重了许多,但此时骤闻荀贞辞官之言,也顾不上稳重了,撑大眼,不可思议地问道,“怎么辞官了?为什么?”
可能是一路的疾驰开阔了心胸,也可能是因为想了一路的陈氏女,比起辞官前的落寞感怀,荀贞这会儿的心情很好,他开玩笑地说道:“‘呐,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在郡朝里边做的不开心,所以就辞官了。”
只可惜,他的这个玩笑太超越时代,他学的港台腔也不像,听入文聘的耳中完全是鸡同鸭讲。
文聘也知他的那个远亲文太守对荀贞不太待见,不安地说道:“是因为府君么?荀君,要不,我给家父写封信,请他……。”
“请他什么?仲业,你看我像是个蝇营狗苟的小人么?”
“聘虽年少,亦知英雄。君英姿勃发,雄杰是也。聘素慕君之为人行事,君怎可能会是小人!”
“这就是了。吾辈丈夫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区区北部督邮,百石小吏,既然不能伸展吾志,与其困窘郡朝,何不如索性挂印归来?不做就不做了,有甚可惜的?再且说了,督邮是个苦差事,府君一有令下,就得风里来、雨里去地行县,老实说,我也就早就厌了。不瞒你,今日辞官前,我落落寡欢,辞官后顿觉爽快。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此谓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荀君,这是你新作的诗么?”
小任插口说道:“荀君今天辞官前,还作了另一首诗呢。”
“什么诗?”
小任记性不错,说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文聘在荀衢门下,经书诗赋都有学习,品味了一下,说道:“好诗,好诗。只是荀君,这两首诗怎么都只有一句?”
荀贞不能告诉他们这两句诗都是后人写的,支吾了两句,把这个话题带过,笑道:“今我辞官归家,以后空闲就多了。仲业,你从叔随前县令朱公上任别处了,你自己住着也是无趣,要不搬来我家住吧?又方便你读书於仲兄门下,又方便你我朝夕相伴。”
文聘家是南阳豪族,为方便他在颍阴游学,家里给他在颍阴买了处宅子。文直走后,就剩他与几个奴仆侍从独住了。他闻言大喜,立刻把荀贞辞官这事儿抛到了脑后,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上马就走。
荀贞叫住他:“哪里去?”
“我回去收拾东西,今晚就搬去荀君家住。”
荀贞又觉好笑,又是欣慰。好笑的是他这迫不及待的样子,欣慰的是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使得他与自己亲密无间。
……
进了高阳里,荀贞先不回家,辞官是件大事,得告诉荀绲。他令小任、唐儿先赶着车、骑归家,自来荀绲家禀报辞官之事。
开门的是荀彧。荀彧去年也成了婚。见是荀贞来,他颇是惊奇:“贞之,你怎么回来了?”
荀贞笑道:“我辞官了。”
“……,可是因抗旱救灾之事?”
“知我者,文若也。两个月前,你辞官时,我就也想挂印自辞的,所以恋栈不去者,惧太守发怒,又想为百姓做点事而已。这大半个月来,我多次上书太守,求郡府出钱买粮,以救灾年。太守置之不理。既然如此,我还何必恋恋不去呢?故效文若,亦挂印归来了。”
兄弟两个都是聪明人,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并今太守刚愎迂腐,不是个明君,又明显对荀家兄弟没有好感,若恋栈不去,不但不能舒展己志,反而很有可能会招祸上身。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辞官归家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荀彧也没说什么,没有像文聘那样大惊小怪,微微一笑,说道:“今兄归家,彧读书有伴了。”
荀绲亲历过党锢,知官场风险,深谙自保之道,对荀贞辞官的决定很赞同,说道:“‘乘桴浮於海’也是君子之道。”
从荀绲家出来,荀贞又去了荀衢家。
荀衢和荀绲的意见一样,亦很赞同荀贞的决定。他说道:“辞官了也好,你今虽有盛名於郡中,我却听说很多人非议你学问不足,名不符实,你在经学上也确实不精通,正可趁此良机,读书养望。”
从荀衢家出来,夜已至。
荀贞踏着月色返家,敲开门扉,一张十六岁少女的娇颜在门后现出。两人目光相对,一个微笑,一个难掩的欣喜,月色溶溶,暖风拂面,此时无言胜有声,情意尽在其中了。
……
从此日后,荀贞便在家读书,朝起,和荀彧、荀攸、荀悦、荀祈、荀成等同龄族人共读;夜睡,与陈氏女、唐儿闺房取乐。文聘搬来了他家住,日夜相伴左右,程偃、小任等人亦朝夕随侍。
每隔几天,他就以习骑射为由去一次西乡,在坐落在繁阳亭的新庄子里住上两三日,或与许仲、江禽、陈褒等人操练轻侠、里民,或给轻侠们讲解兵法、推演沙盘。有时与原盼、史调、左巨、高素、冯巩等西乡的老相识饮酒欢聚;有时邀荀攸、荀彧、荀成、荀祈、陈群、文聘、戏志才等族人亲友射猎山野。至逢佳节,则盛装冠带,献酒於荀绲、荀衢等族中长辈座前。
有时接到乐进、小夏、江鹄从铁官里送来的书信,凡提到铁官徒有何请求需要的,只要能办的,必尽心尽力。有时听一听徐福、郭嘉在阳翟的日常琐事,虽不能近距离接触,却也有满足了窥视名人隐私的小小恶趣味。偶有昔日的同僚、外地的朋友登门,如钟繇、李宣,就设酒宴招待,酣畅痛饮。
日子过得看似逍遥自在,而随着时光一天天的流逝,随着光和七年一点点的逼近,於这表面的安逸之下,无法与外人诉说的紧迫和压力变得越来越沉重起来。
这一年,夏大旱,秋歉收,郡府没有救灾的准备,府库空虚,无粮赈济,颍川十七县的百姓许多流离失所。唯有西乡,因荀贞自家掏钱,及早遣小任等远赴三河、三辅等富庶的名郡买来了一些粮食,受他恩惠,乡民们平安渡过了这个灾年。
秋九月,听行商们说:五原山岸崩。冬十二月,东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这一年的冬天颍川也十分寒冷。先遇灾年,又逢大寒,出行道上,饿殍在路。
便在这灾荒苦寒,一片的哀鸿遍野之中,过了除夕,迎来新年。
光和七年,正月二十三,这天上午,一个从京都传来的新闻震惊了荀贞。听完这个新闻后,他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紧张不安的同时,却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该来的终於来了:济阴人唐周上书朝廷,告钜鹿人张角谋反。朝廷车裂张角党人马元义,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椽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
1,这一年,夏大旱,秋歉收。
《后汉书·灵帝纪》说光和六年“夏,大旱。……,大有年。”
“大有年”的意思丰收。又大旱,又丰收,挺奇怪的。旱灾通常两种写法,一种“旱”,一种“大旱”。光和五年是“旱”,光和六年“大旱”,显然比光和五年的灾情更重。这个“大有年”不知道怎么来的。黄巾起义前的那些年,疫病、灾害连连,从这个角度看来,不管这一年是不是丰收,似都亦无关重要了。
君回来了,特来相迎。”文聘看看坐在牛车上的唐儿,又看看随行在荀贞身侧的小任,奇怪地问道,“荀君,你昨天不是刚休沐过么?怎么今天又回来了?”
文聘和荀贞相识日久,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近,荀贞休沐时,他常会放下课业,陪伴荀贞左右。昨天,他就跟着荀贞在西乡打了半天的猎。
“我辞官了。”
“辞官?”大约是与荀贞相处得久了,受荀贞的影响,文聘的性子比原先稳重了许多,但此时骤闻荀贞辞官之言,也顾不上稳重了,撑大眼,不可思议地问道,“怎么辞官了?为什么?”
可能是一路的疾驰开阔了心胸,也可能是因为想了一路的陈氏女,比起辞官前的落寞感怀,荀贞这会儿的心情很好,他开玩笑地说道:“‘呐,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在郡朝里边做的不开心,所以就辞官了。”
只可惜,他的这个玩笑太超越时代,他学的港台腔也不像,听入文聘的耳中完全是鸡同鸭讲。
文聘也知他的那个远亲文太守对荀贞不太待见,不安地说道:“是因为府君么?荀君,要不,我给家父写封信,请他……。”
“请他什么?仲业,你看我像是个蝇营狗苟的小人么?”
“聘虽年少,亦知英雄。君英姿勃发,雄杰是也。聘素慕君之为人行事,君怎可能会是小人!”
“这就是了。吾辈丈夫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区区北部督邮,百石小吏,既然不能伸展吾志,与其困窘郡朝,何不如索性挂印归来?不做就不做了,有甚可惜的?再且说了,督邮是个苦差事,府君一有令下,就得风里来、雨里去地行县,老实说,我也就早就厌了。不瞒你,今日辞官前,我落落寡欢,辞官后顿觉爽快。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此谓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荀君,这是你新作的诗么?”
小任插口说道:“荀君今天辞官前,还作了另一首诗呢。”
“什么诗?”
小任记性不错,说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文聘在荀衢门下,经书诗赋都有学习,品味了一下,说道:“好诗,好诗。只是荀君,这两首诗怎么都只有一句?”
荀贞不能告诉他们这两句诗都是后人写的,支吾了两句,把这个话题带过,笑道:“今我辞官归家,以后空闲就多了。仲业,你从叔随前县令朱公上任别处了,你自己住着也是无趣,要不搬来我家住吧?又方便你读书於仲兄门下,又方便你我朝夕相伴。”
文聘家是南阳豪族,为方便他在颍阴游学,家里给他在颍阴买了处宅子。文直走后,就剩他与几个奴仆侍从独住了。他闻言大喜,立刻把荀贞辞官这事儿抛到了脑后,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上马就走。
荀贞叫住他:“哪里去?”
“我回去收拾东西,今晚就搬去荀君家住。”
荀贞又觉好笑,又是欣慰。好笑的是他这迫不及待的样子,欣慰的是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使得他与自己亲密无间。
……
进了高阳里,荀贞先不回家,辞官是件大事,得告诉荀绲。他令小任、唐儿先赶着车、骑归家,自来荀绲家禀报辞官之事。
开门的是荀彧。荀彧去年也成了婚。见是荀贞来,他颇是惊奇:“贞之,你怎么回来了?”
荀贞笑道:“我辞官了。”
“……,可是因抗旱救灾之事?”
“知我者,文若也。两个月前,你辞官时,我就也想挂印自辞的,所以恋栈不去者,惧太守发怒,又想为百姓做点事而已。这大半个月来,我多次上书太守,求郡府出钱买粮,以救灾年。太守置之不理。既然如此,我还何必恋恋不去呢?故效文若,亦挂印归来了。”
兄弟两个都是聪明人,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并今太守刚愎迂腐,不是个明君,又明显对荀家兄弟没有好感,若恋栈不去,不但不能舒展己志,反而很有可能会招祸上身。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辞官归家是最好的选择。因此,荀彧也没说什么,没有像文聘那样大惊小怪,微微一笑,说道:“今兄归家,彧读书有伴了。”
荀绲亲历过党锢,知官场风险,深谙自保之道,对荀贞辞官的决定很赞同,说道:“‘乘桴浮於海’也是君子之道。”
从荀绲家出来,荀贞又去了荀衢家。
荀衢和荀绲的意见一样,亦很赞同荀贞的决定。他说道:“辞官了也好,你今虽有盛名於郡中,我却听说很多人非议你学问不足,名不符实,你在经学上也确实不精通,正可趁此良机,读书养望。”
从荀衢家出来,夜已至。
荀贞踏着月色返家,敲开门扉,一张十六岁少女的娇颜在门后现出。两人目光相对,一个微笑,一个难掩的欣喜,月色溶溶,暖风拂面,此时无言胜有声,情意尽在其中了。
……
从此日后,荀贞便在家读书,朝起,和荀彧、荀攸、荀悦、荀祈、荀成等同龄族人共读;夜睡,与陈氏女、唐儿闺房取乐。文聘搬来了他家住,日夜相伴左右,程偃、小任等人亦朝夕随侍。
每隔几天,他就以习骑射为由去一次西乡,在坐落在繁阳亭的新庄子里住上两三日,或与许仲、江禽、陈褒等人操练轻侠、里民,或给轻侠们讲解兵法、推演沙盘。有时与原盼、史调、左巨、高素、冯巩等西乡的老相识饮酒欢聚;有时邀荀攸、荀彧、荀成、荀祈、陈群、文聘、戏志才等族人亲友射猎山野。至逢佳节,则盛装冠带,献酒於荀绲、荀衢等族中长辈座前。
有时接到乐进、小夏、江鹄从铁官里送来的书信,凡提到铁官徒有何请求需要的,只要能办的,必尽心尽力。有时听一听徐福、郭嘉在阳翟的日常琐事,虽不能近距离接触,却也有满足了窥视名人隐私的小小恶趣味。偶有昔日的同僚、外地的朋友登门,如钟繇、李宣,就设酒宴招待,酣畅痛饮。
日子过得看似逍遥自在,而随着时光一天天的流逝,随着光和七年一点点的逼近,於这表面的安逸之下,无法与外人诉说的紧迫和压力变得越来越沉重起来。
这一年,夏大旱,秋歉收,郡府没有救灾的准备,府库空虚,无粮赈济,颍川十七县的百姓许多流离失所。唯有西乡,因荀贞自家掏钱,及早遣小任等远赴三河、三辅等富庶的名郡买来了一些粮食,受他恩惠,乡民们平安渡过了这个灾年。
秋九月,听行商们说:五原山岸崩。冬十二月,东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这一年的冬天颍川也十分寒冷。先遇灾年,又逢大寒,出行道上,饿殍在路。
便在这灾荒苦寒,一片的哀鸿遍野之中,过了除夕,迎来新年。
光和七年,正月二十三,这天上午,一个从京都传来的新闻震惊了荀贞。听完这个新闻后,他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紧张不安的同时,却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该来的终於来了:济阴人唐周上书朝廷,告钜鹿人张角谋反。朝廷车裂张角党人马元义,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椽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
1,这一年,夏大旱,秋歉收。
《后汉书·灵帝纪》说光和六年“夏,大旱。……,大有年。”
“大有年”的意思丰收。又大旱,又丰收,挺奇怪的。旱灾通常两种写法,一种“旱”,一种“大旱”。光和五年是“旱”,光和六年“大旱”,显然比光和五年的灾情更重。这个“大有年”不知道怎么来的。黄巾起义前的那些年,疫病、灾害连连,从这个角度看来,不管这一年是不是丰收,似都亦无关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