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培养,一旦青少年时代养成了坏习惯,长大了就很难改过来。颜之推接着还引用当时的一句俗话“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就是说,教老婆要从她嫁过来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要从婴儿时代就开始。为什么呢?因为在传统社会,老婆刚嫁过来的时候,年纪还轻,十五六岁,又没有依靠,在家里完全没有地位,要在夫家站稳脚跟,就必须虚心接受丈夫和婆婆的指点才行,所以这个时候教育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为什么教孩子要从婴儿期开始呢?因为婴儿刚生下来,离开父母不能生存,一切都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教他什么就是什么,也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

    颜之推在这一篇中提出了教育子女的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教育要从严,不能只爱不教。

    颜之推说:“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我看到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宠爱,总觉得不能同意)。”还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做父母的既威严又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并由此产生孝心了)。”就是说,他很不同意一般人对子女只爱不教,说只有父母威严又有慈爱,子女才会畏惧谨慎,对父母产生孝顺之心。

    父母对子女慈爱是一种天性,甚至可以说这是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物种要延续自身的生命都必须具有的品性。一只母狗生了一群小狗,当陌生人走近,它便会龇牙咧嘴地发出恐吓的叫声,生怕自己的子女受到伤害。愚夫愚妇,没有受过任何教育,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子女,所谓“水往下流”“虎毒不食子”。但对子女要严加管教,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的,因为这需要更高的理性,更长远的目光。教养程度不高、理性不强的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怕孩子受委屈,不忍心看孩子受眼前之苦,该骂不骂,该打不打,用颜之推的话来讲,就是“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不愿意严厉地呵责怒骂,怕伤了子女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怕子女皮肉受苦)”,一些父母甚至溺爱自己的子女,失去是非准则,“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就是说,孩子想吃什么就喂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应该批评的反而奖励,应该责骂的却一笑而过。这样的结果是让孩子不懂得是非,以为应当这样,等到长大了,习惯养成,再来管教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父母的责骂反而引起子女的反感,造成父子之间的怨恨,养出一些逆子、败家子来,“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本来就该如此。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必然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加严重。我们应当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慈是天性,是不需要教的;而孝却不是天性,是需要教的。所以我们看传统的《十三经》里面,有一部《孝经》,却没有《慈经》,就是这个道理。康有为在《大同书》里也说过:“人之情,于慈为顺德,于孝为逆德。”“顺德”是顺天性而得到的,是无须教的;“逆德”则是逆天性才有的,所以必须教。如果我们不想自己的子女将来变成不孝子、逆子,那就请从小严加管教吧,否则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了。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举了一严一宠两个例子。一个是梁朝的名将王僧辩,母亲管教甚严,他已经做了将军,年过四十,若做错了事,母亲还会拿棍子打他,结果他成就了一番大功业。另外一个例子是梁朝的一个学士,很聪明,有点小才华,父母逢人便夸奖,有了错误则替他掩盖,结果从小养成了骄傲自大的习惯,后来做武将周逖的幕僚,因为言语顶撞,被周逖杀了,连肠子都抽出来,以血涂鼓。所以父母对儿女太过宠爱,反而会害了他们,而严加管教才是真正的长远的爱。

    颜之推提出的第三个教子原则是: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亲密。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还提到,父母跟儿女之间,一方面要亲爱周到,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以过于亲密。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亲对孩子要有威严,不能过分亲密;骨肉之间要相亲相爱,不能简慢。如果流于简慢,就无法做到父慈子孝;如果过分亲密,就会产生放肆不敬的行为)。”“狎”是亲昵,亲爱得没有分寸,没有规矩;“简”是怠慢,不周到,不细致。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父子之间首先是一种尊卑的关系,这种关系永远不可能颠倒,连君臣关系也是仿照父子关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这种尊卑关系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整个社会都会乱套。所以父子之间再亲密,也不可以没有分寸没有规矩。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并不是说对儿女不要慈爱,或儿女对父母不要孝顺,而是说慈爱与孝顺都要在承认尊卑上下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不破坏这个基础,慈爱与孝顺则愈周到愈好。

    颜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儿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慈孝要周到,这是很全面的看法。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亲密,不注意尊卑上下、应有的距离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关心不够。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不睦,就是这样产生的。

    颜之推教子的第四个原则是:父母对子女不可以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如果在子女中有偏爱,并且把这种偏爱明显地表现在言谈行为甚至物质分配上,就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睦,甚至造成子女之间的仇恨,引发严重的后果。颜之推在《教子》篇中就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希望子孙引以为戒。

    颜之推在《教子》篇的最后提出教育子女的一个根本原则:教子要有义方,身教重于言教。

    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北齐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对颜之推讲,他有一个儿子,十七岁了,略通文墨,他就让儿子学鲜卑语、弹琵琶,用来服侍当时的达官贵人,很得达官贵人的宠爱。因为北齐是鲜卑人的政权,琵琶是鲜卑皇族和贵族喜欢的乐器,所以讲鲜卑话、弹琵琶,能得到达官贵人的赏爱,因而就有当官发财的机会。讲完这个故事后,颜之推发感慨说: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教育子女的方法真奇怪啊,如果用这种歪门邪道,就是子女能当部长、总理,我也不愿意让你们走这条路。”

    在颜之推的时代,中国北方的政权都是胡人建立的,他自己也在北齐做官二十来年,所以他的话不能不说得很含蓄,但是他的感慨是明显深沉的。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感叹里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对本民族文化也就是汉文化的热爱;第二,对趋炎附势、不择手段谋求利益的人的鄙视;第三,颜之推在这里其实提出了教育子女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则问题,即:怎么教子女?教子女什么?天下父母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子孙发达,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子成龙,使女成凤,使子孙发达呢?这就大有讲究了。一些目光短浅的父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一时的权势,总想走捷径,甚至不择手段通过歪门邪道来达到目的,而不知道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则是要让他们走正道,让他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教子要有义方”(朱柏庐《治家格言》)什么是“义方”?怎样才叫“有义方”?简单地说,就是以“圣贤之道”来教育子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教给子女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但是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就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思想境界了。这样就归结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教育子女的前提和根本乃是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境界不高,却要教出优秀的子女来,恐怕很难。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多是靠身教而非言教,自己思想境界高,堂堂正正,事业有成就,对社会有贡献,就是子女的最好榜样。如果做父母的自己不走正道,却要儿女走正道,自己天天打麻将,甚至沉溺于赌博,却要子女不打麻将,不沉溺网络,这如何办得到呢?《颜氏家训·教子》最后一段提到的那个教儿子说鲜卑语、弹琵琶的北齐士人,不难想象,他自己就是一个趋炎附势而不懂大义的小人。

    《颜氏家训》出现在两晋之后的南朝,显然不是个偶然现象,也不是颜氏一家特别重视家教,而是魏晋南北朝整个士族阶级重视家教、重视门风的反映,是他们在管理家族、教育子弟方面的经验总结。魏晋南北朝以后,隋唐兴起,人才选拔的途径逐渐由荐举征辟变为科举考试,这种变化使得大士族的存在失去了社会依据,大士族于是逐渐瓦解而变成许多小士族,直到中国传统社会被现代社会(五四以后)代替之前,遍布中国各地的大小士族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骨干,社会各阶层的管理人才基本上都出身于这些士族家庭。所以,像魏晋时期的大士族,后世虽然已经不多见,但中国士族的家训传统却一直受重视,不仅是读书人家庭培养子弟的规范,也是整个社会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础,因而累世相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