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宣,吕宋府知府许柴佬见驾……”
随着內监的一声声传唤,许柴佬带着自己的两子一女,战战兢兢地跟在内侍的身后,踏进了这个庞大帝国的中枢之地。
三十年前,当他因家贫不得不出海讨生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站在这里。
如今水泥在应天府已经普遍存在了,外面的大街小巷都换成了水泥地,但是在皇宫中,除了太监宫女们走的是水泥地,大部分路面依旧是专门烧制的金砖。
走在这样的路面上,看着眼前巍峨的宫城,许柴佬的眼睛忍不住有些湿润了。
他仰起头看了看天,却想起这是逾规的表现,连忙又低下头来。
不过这一下他注意到两子一女都浑身发抖,显得神情紧张。他连忙低声斥道:“轻松一点,殿下你们又不是没有见过。”
这两子一女是许柴佬最器重的后代,除了留在吕宋的长子,他对这两个儿子的期望最高。
这两个儿子不仅是嫡子,从小请了秀才教育,也是七个儿子里面最聪明的。
而这个女儿,虽然是小妾生的,却是他的女儿里面长的最漂亮的。
三年前,这个女儿才十一岁,自然不能送到朱瞻基的面前。但是现在她已经满了十四岁,他带进皇宫,就是想要看看朱瞻基会不会对这个女儿有意思。
反正对他来说,没有那些读书人的虚荣,早年为了抢生意,抢地盘,他也干过不少黑活。
要不是遇到滇国公,给了他一个身份,他还在当海盗。
如果能成为皇亲国戚,丢一点面子,落一个卖女求荣的名声算什么。
他已经老了,两个儿子再能干,也只是在商业上。也不可能像他一样,能继承知府的位置。
许家要是不想衰落,必须现在就开始想办法。
他这次带两个儿子来京,就是想要把两个儿子安排进羽林卫学去,只要能在那里进读三年,以后许家就不用担心了。
进入谨身殿的偏殿,许柴佬惊讶地发现这里不像早朝时候的大殿,朱瞻基高高坐在上面,连脸都看不清。
现在的朱瞻基已经换了一身明黄的常服,这身龙袍除了只有四爪之外,跟皇上身上穿的一模一样。
不过,他现在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像一个公子哥,而不是威严的帝国继承人了。
一进门,许柴佬不敢怠慢,向前只走了一步,给三个孩子留下了下跪了位置,就跪了下去。“微臣许柴佬携子女叩见殿下。”
朱瞻基摆了摆手,说道:“这里不是大殿,不需要大礼,过来坐……”
许柴佬还在犹豫,跟他相识的解缙知道他不懂规矩,笑着说道:“到这里可以自在一点,按殿下的吩咐……坐。”
今日只有六个顾命大臣在座,分别坐在朱瞻基身后的两边。但是加上站立的内侍和锦衣卫,依旧形成了强大的气场。
许柴佬战战兢兢地顺着李亮的安排,坐在了朱瞻基右手下位的第一个位置,目光有些好奇地盯在了上方朱瞻基面前的大茶台边,一个美丽的身影身上。
这国之重地,怎地有女子出现?
不过看到她姿态优美地用一套紫砂茶具,泡好了一壶香浓的铁观音,他有些明白了过来。
茶泡好了,女子率先给朱瞻基端了一杯,其他几杯被端给了几位顾命大臣,还剩下了一杯,被一个内侍端给了许柴佬。
朱瞻基笑道:“许知府出身晋江,想必现在也知道福建成了浙江之后最大的茶叶产地了吧?”
许柴佬恭维说道:“微臣早些年一直嫌福建茶浓,不如龙井,毛尖这些名茶。但是在殿下的推广之下,如今的铁观音价格大涨,实乃百姓之福。”
朱瞻基问道:“据闻你早些年一直在移植茶叶到吕宋,如今可有收获?”
许柴佬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吕宋多风,多雨,一年只有两季,茶叶远远比不上本土。”
在朱瞻基出海之时,南洲被发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让大臣们为各地重新命名。
南洲(澳洲),南洋(东南亚),西洋(南亚),西洲(非洲),欧罗巴,这都是被大明官方确定下来的名称。
而这些地方的大明人称大明,则必须称本土。
这个本土的面积有点大,北到北冰洋,西北到乌拉尔山脉,正西以大清湖(巴尔喀什湖)为界,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
虽然目前是以大清湖为界,那里暂时还是奕力把里和帖木儿国的地界,但是从朱棣将乌拉尔山脉都划入大明,也能知道大明的野心远不止此。
要不是欧洲实在太远,人又太混杂,朱棣恨不得把整个地球都包圆了。
他执意要打帖木儿国,目的也是想把大明的西边地界一直打到里海去。他可是一直想要重现大唐荣光。
至于打下来之后如何管理,他才不会管。
与许柴佬闲聊了几句,让他显得不那么紧张后,朱瞻基询问起了吕宋如今的情况。
吕宋的发展,实际上是出乎朱瞻基的预料的,在他想来,纳吉即使以后成为大明的粮仓,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但是许柴佬从永乐三年,被郑和儿戏般地封为吕宋总督之后,那里其实就也已经进入了良性的发展。
以前的时候,许柴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对当地进行开发。虽然他教会了当地的土人开垦荒地,种粮种茶,造船制陶。
但是他个人的力量太弱了,根本满足不了整个吕宋的需要。
而且,吕宋的土人也太懒了,树上的水果摘下来就能填饱肚子,为什么要去辛辛苦苦干活?
好看的衣服那么贵,穿一段时间就坏了,我何苦要穿衣服?何况,吕宋根本不需要穿衣服!
所以,许柴佬虽然在当地发展了十几年,却一直没有带动整个吕宋的发展。
但是从朱瞻基发现南洲,在上面发现了大片金矿,消息传回了大明,一切就不一样了。
何况,在吕宋岛上也有大片的金矿。
吕宋距离应天府的距离,实际上比到交趾还要近,只是没有大陆相连而已。
现在,吕宋已经成了大明开发南洲的桥头堡,受到的重视自然不一样了。
原本福建的海禁,在东番岛重新设立水寨的时候,就已经名存实亡。
如今,在官府的宣传下,大批没有土地的农民,在海军和內监船队的运载下,一批批地送到吕宋。
他们从南洋拉回粮食,从福建,江浙一带人多地少的地方拉人过去,这样船就来回都不放空。
官府的动员跟私人偷偷摸摸地开发是完全不同的,大批的百姓被运到了吕宋,那里的土地就能随便开发。
官府不仅可以借贷种子,工具,还能五年免税。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粮食还能卖给官府。
虽然生活略有不便,但是內监的贸易船队每隔一段时间,都能送来食盐,布料,工具,甚至还有从西洋(印度)拉回来的牛。
从古至今,印度都是世界最大的养牛场,在后世,他们有三亿头牛,在现在虽然没有统计,但是数量也不会低于一亿。
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关键的原因就是在印度牛是神物,不能被杀。
印度教的历史有两千年,两千年来,印度的牛除了自然老死,被杀的寥寥无几。
这样繁殖下来,才造成了印度牛的泛滥。
內监跟印度人做生意,眼过去布料,瓷器,茶叶,运回来的除了金银,就是牛的数量最多。
这些牛被平价卖给农户,只要哪能活过三年,还官府一头小牛,就能少出一半的钱。
这也让民间老百姓们的养牛激情都被调动了起来,如今大明不仅马匹众多,牛的数量也增加的很快。
吕宋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期。三年多时间,吕宋就增加了三十万汉人,开发的土地超过两百万亩,再加上原有的三百多万亩土地,如今的粮食产量能达到两千万石以上。
一亩地能出四石粮食,不是因为土地肥沃,完全是因为那里一年三熟。
实际上,那里的老百姓比大明的老百姓轻松多了,他们完全不需要精耕细作,除了除草,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当吕宋那里的消息逐渐传回了大明,引得大明的老百姓移民的心思更强了。
也因为吕宋增加了那么多人,所以在朱棣抵达吕宋的时候,许柴佬就提出了在吕宋设置布政司,因为一个知府管不了这么多的一块地盘,这么多人。
但是朱棣却把责任推给了朱瞻基,他现在一门心思跟帖木儿国打仗,哪里有心思管吕宋的事情。
许柴佬本就有心来京城向朱瞻基效忠,自然是开心无比。伺候走了朱棣,他就将一切准备妥当,来到了应天府。
朱瞻基对吕宋的情况比较了解,也知道光靠一个知府,很难管理好一个十一万平方公里的海岛。
在吕宋设立布政司是势在必行的,不过布政使的安排,就是一件麻烦事了。
按照道理,应该是让许柴佬继续担任布政使的,毕竟吕宋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发展起来,而且谁也没有他在那里的威信... -->>
“宣,吕宋府知府许柴佬见驾……”
随着內监的一声声传唤,许柴佬带着自己的两子一女,战战兢兢地跟在内侍的身后,踏进了这个庞大帝国的中枢之地。
三十年前,当他因家贫不得不出海讨生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站在这里。
如今水泥在应天府已经普遍存在了,外面的大街小巷都换成了水泥地,但是在皇宫中,除了太监宫女们走的是水泥地,大部分路面依旧是专门烧制的金砖。
走在这样的路面上,看着眼前巍峨的宫城,许柴佬的眼睛忍不住有些湿润了。
他仰起头看了看天,却想起这是逾规的表现,连忙又低下头来。
不过这一下他注意到两子一女都浑身发抖,显得神情紧张。他连忙低声斥道:“轻松一点,殿下你们又不是没有见过。”
这两子一女是许柴佬最器重的后代,除了留在吕宋的长子,他对这两个儿子的期望最高。
这两个儿子不仅是嫡子,从小请了秀才教育,也是七个儿子里面最聪明的。
而这个女儿,虽然是小妾生的,却是他的女儿里面长的最漂亮的。
三年前,这个女儿才十一岁,自然不能送到朱瞻基的面前。但是现在她已经满了十四岁,他带进皇宫,就是想要看看朱瞻基会不会对这个女儿有意思。
反正对他来说,没有那些读书人的虚荣,早年为了抢生意,抢地盘,他也干过不少黑活。
要不是遇到滇国公,给了他一个身份,他还在当海盗。
如果能成为皇亲国戚,丢一点面子,落一个卖女求荣的名声算什么。
他已经老了,两个儿子再能干,也只是在商业上。也不可能像他一样,能继承知府的位置。
许家要是不想衰落,必须现在就开始想办法。
他这次带两个儿子来京,就是想要把两个儿子安排进羽林卫学去,只要能在那里进读三年,以后许家就不用担心了。
进入谨身殿的偏殿,许柴佬惊讶地发现这里不像早朝时候的大殿,朱瞻基高高坐在上面,连脸都看不清。
现在的朱瞻基已经换了一身明黄的常服,这身龙袍除了只有四爪之外,跟皇上身上穿的一模一样。
不过,他现在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像一个公子哥,而不是威严的帝国继承人了。
一进门,许柴佬不敢怠慢,向前只走了一步,给三个孩子留下了下跪了位置,就跪了下去。“微臣许柴佬携子女叩见殿下。”
朱瞻基摆了摆手,说道:“这里不是大殿,不需要大礼,过来坐……”
许柴佬还在犹豫,跟他相识的解缙知道他不懂规矩,笑着说道:“到这里可以自在一点,按殿下的吩咐……坐。”
今日只有六个顾命大臣在座,分别坐在朱瞻基身后的两边。但是加上站立的内侍和锦衣卫,依旧形成了强大的气场。
许柴佬战战兢兢地顺着李亮的安排,坐在了朱瞻基右手下位的第一个位置,目光有些好奇地盯在了上方朱瞻基面前的大茶台边,一个美丽的身影身上。
这国之重地,怎地有女子出现?
不过看到她姿态优美地用一套紫砂茶具,泡好了一壶香浓的铁观音,他有些明白了过来。
茶泡好了,女子率先给朱瞻基端了一杯,其他几杯被端给了几位顾命大臣,还剩下了一杯,被一个内侍端给了许柴佬。
朱瞻基笑道:“许知府出身晋江,想必现在也知道福建成了浙江之后最大的茶叶产地了吧?”
许柴佬恭维说道:“微臣早些年一直嫌福建茶浓,不如龙井,毛尖这些名茶。但是在殿下的推广之下,如今的铁观音价格大涨,实乃百姓之福。”
朱瞻基问道:“据闻你早些年一直在移植茶叶到吕宋,如今可有收获?”
许柴佬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吕宋多风,多雨,一年只有两季,茶叶远远比不上本土。”
在朱瞻基出海之时,南洲被发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让大臣们为各地重新命名。
南洲(澳洲),南洋(东南亚),西洋(南亚),西洲(非洲),欧罗巴,这都是被大明官方确定下来的名称。
而这些地方的大明人称大明,则必须称本土。
这个本土的面积有点大,北到北冰洋,西北到乌拉尔山脉,正西以大清湖(巴尔喀什湖)为界,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
虽然目前是以大清湖为界,那里暂时还是奕力把里和帖木儿国的地界,但是从朱棣将乌拉尔山脉都划入大明,也能知道大明的野心远不止此。
要不是欧洲实在太远,人又太混杂,朱棣恨不得把整个地球都包圆了。
他执意要打帖木儿国,目的也是想把大明的西边地界一直打到里海去。他可是一直想要重现大唐荣光。
至于打下来之后如何管理,他才不会管。
与许柴佬闲聊了几句,让他显得不那么紧张后,朱瞻基询问起了吕宋如今的情况。
吕宋的发展,实际上是出乎朱瞻基的预料的,在他想来,纳吉即使以后成为大明的粮仓,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但是许柴佬从永乐三年,被郑和儿戏般地封为吕宋总督之后,那里其实就也已经进入了良性的发展。
以前的时候,许柴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对当地进行开发。虽然他教会了当地的土人开垦荒地,种粮种茶,造船制陶。
但是他个人的力量太弱了,根本满足不了整个吕宋的需要。
而且,吕宋的土人也太懒了,树上的水果摘下来就能填饱肚子,为什么要去辛辛苦苦干活?
好看的衣服那么贵,穿一段时间就坏了,我何苦要穿衣服?何况,吕宋根本不需要穿衣服!
所以,许柴佬虽然在当地发展了十几年,却一直没有带动整个吕宋的发展。
但是从朱瞻基发现南洲,在上面发现了大片金矿,消息传回了大明,一切就不一样了。
何况,在吕宋岛上也有大片的金矿。
吕宋距离应天府的距离,实际上比到交趾还要近,只是没有大陆相连而已。
现在,吕宋已经成了大明开发南洲的桥头堡,受到的重视自然不一样了。
原本福建的海禁,在东番岛重新设立水寨的时候,就已经名存实亡。
如今,在官府的宣传下,大批没有土地的农民,在海军和內监船队的运载下,一批批地送到吕宋。
他们从南洋拉回粮食,从福建,江浙一带人多地少的地方拉人过去,这样船就来回都不放空。
官府的动员跟私人偷偷摸摸地开发是完全不同的,大批的百姓被运到了吕宋,那里的土地就能随便开发。
官府不仅可以借贷种子,工具,还能五年免税。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粮食还能卖给官府。
虽然生活略有不便,但是內监的贸易船队每隔一段时间,都能送来食盐,布料,工具,甚至还有从西洋(印度)拉回来的牛。
从古至今,印度都是世界最大的养牛场,在后世,他们有三亿头牛,在现在虽然没有统计,但是数量也不会低于一亿。
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关键的原因就是在印度牛是神物,不能被杀。
印度教的历史有两千年,两千年来,印度的牛除了自然老死,被杀的寥寥无几。
这样繁殖下来,才造成了印度牛的泛滥。
內监跟印度人做生意,眼过去布料,瓷器,茶叶,运回来的除了金银,就是牛的数量最多。
这些牛被平价卖给农户,只要哪能活过三年,还官府一头小牛,就能少出一半的钱。
这也让民间老百姓们的养牛激情都被调动了起来,如今大明不仅马匹众多,牛的数量也增加的很快。
吕宋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期。三年多时间,吕宋就增加了三十万汉人,开发的土地超过两百万亩,再加上原有的三百多万亩土地,如今的粮食产量能达到两千万石以上。
一亩地能出四石粮食,不是因为土地肥沃,完全是因为那里一年三熟。
实际上,那里的老百姓比大明的老百姓轻松多了,他们完全不需要精耕细作,除了除草,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当吕宋那里的消息逐渐传回了大明,引得大明的老百姓移民的心思更强了。
也因为吕宋增加了那么多人,所以在朱棣抵达吕宋的时候,许柴佬就提出了在吕宋设置布政司,因为一个知府管不了这么多的一块地盘,这么多人。
但是朱棣却把责任推给了朱瞻基,他现在一门心思跟帖木儿国打仗,哪里有心思管吕宋的事情。
许柴佬本就有心来京城向朱瞻基效忠,自然是开心无比。伺候走了朱棣,他就将一切准备妥当,来到了应天府。
朱瞻基对吕宋的情况比较了解,也知道光靠一个知府,很难管理好一个十一万平方公里的海岛。
在吕宋设立布政司是势在必行的,不过布政使的安排,就是一件麻烦事了。
按照道理,应该是让许柴佬继续担任布政使的,毕竟吕宋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发展起来,而且谁也没有他在那里的威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