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靖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德十六年的榜眼黄佐在出仕后官运亨通,先是因为广东被张孚敬杀了大半高官而得了个从四品的参议,而后便在广东一干五年,因为新法试行之功升到了正三品。
好在只是南京的吏部右侍郎,不算太耀眼,跟总督山东的张孚敬不能比。
但饶是如此,他与徐阶前脚到了南京吏部,后脚就开始了京察,贾咏知道自己这个主掌最好少插手,这本应负责协助的主赞太宰才是主角。
黄佐连称不敢,表了态会用心,就静静坐在那。
五年的时间,他在广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深知此事虽由自己出面,实则为陛下在这里掌握大局的,是此刻仅列席旁听,垂眼低眉仿佛睡着了一般的杨廷和。
贾咏也先看向了杨廷和,心中不无一点幽怨。
他以前的职位,是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的官品虽不高,但国子监祭酒的官职意义很不同。
正德十六年的殿试,他是阅卷官之一。
内阁定额六员后,当时廷推,杨廷和一力推举他这个从四品的人为陪,简直骇人听闻——岂有没当做尚书就直接入阁的?
但当时居然还真被推选为陪跑之人的,和张子麟一起陪跑。那次入阁的,是石珤、孙交。
此后在“新党”、“旧党”嘉靖元年的“朝争”过程中,贾咏直接先当了北京礼部右侍郎,而后又在嘉靖三年南京出现问题后被杨廷和继续推举来到了南京担任吏部尚书。
他是杨廷和的人。
这几年,杨廷和任首辅、主持新法,贾咏确实升得很快,但却没想到杨廷和送自己一路青云是要来主持这么一个烫手的事。
京察啊!
“……历来京察,先有科道察前建言,吏部堂上官覆议,考功司要做访单密托科道官共为咨访、要请各衙堂上官为属官撰写考语,还要各衙门四品以上官员拟写自陈疏。如此诸事办妥,才奏请陛下定下日子,部院堂上官开衙堂审。”
贾咏复述了一下以前的规矩,然后就对夏言和六科都给事说道:“都察院、六科,仍旧依例先建言吧。”
从贾咏话里说的内容就看得出来,这京察前期的工作只是铺垫,最终会落到“堂审”这个环节。
用了审字,已经看得出来最后一个环节几乎就是处理人的,虽然表面上是所有五品及以下都得过一次堂。
在那之前,所谓科道察前建言,无非就是拉名单。
吏部对科道官建言的“名单”,再按规矩制作好访单,委托科道官去查访;同时结合南京各衙门堂上官对属官的评语,根据考察八目评出四等结果。
八目,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堂审,就是给个辩驳的机会。五品及以下的考察结果,在部院京察这个环节就会决定。
四品及以上,按规矩是在堂审后开始写自陈疏,由皇帝决定去留。他们不用被堂审,这是朱袍人的体面和特权。
历来京察,大多都掺杂了清洗的元素。
因此,京察也历来都被官员所抗拒。一开始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定下六年一考都不能严格遵守。
这六年一考成为正察。正察不遵守,借什么灾变之名临时京察、实则清除异己的闰察则不定期会出现。
眼下不是闰察,皇帝继位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确实名正言顺。
但众人忘不了,新法当中,还有考功法呢!既然有了考功法,还有这个京察的必要吗?
南京六科都给事都沉默不语:南京官员大多都是在这里养老的,他们也谈不上多例外。
养老人何必为难养老人?
要知道科道官的品级都比较低,他们也在被考察之列。
夏言则开了口:“久未京察,建言咨访历来也一同进行,那便各司其职吧。科道官尽快拟疏,奏评南京诸官优劣,考功司也尽快把访单做好,择日再合议。”
“……阁台以为如何?”贾咏仍旧尊敬地问向杨廷和。
这个时候,杨廷和才睁开了眼睛,缓缓点了点头:“历来京察,这建言咨访,轻易便花去三五月时间。一则咨访急不来,二则也不能偏听、偏信。如今六月便下了旨,半年时间,总该是够用的,如此安排甚妥。就算不够用,多花上一些时日,也要为求谨慎,别冤枉好官。为官不易,五品以下前途皆系于此,鸣和,公瑾,才伯,你们需谨记啊。”
贾咏微微张了张嘴。
夏言建议不用等到科道官的建言都上来了才制作访单,意思就是别纠结于减轻工作量:正五品及以前,全员遍访。
杨廷和则更狠。嘴上说着别冤枉好官,实则不就是细细查访,慢慢查访?半年甚至都不够,还要拖到明年去?
五品以下官员虽更多,但也用不了这么久吧?怎么感觉……目标是四品以上?
夏言确定了杨廷和的态度,眼睛里精光一冒。
新君继位,他夏言才是第一个得到天恩之人。但参与了京营重设筹办一事之后,他来南京已经是第六个年头。
六年时间,官品升迁不可谓不快,如今已是正二品。
但是这毕竟是南京,远离中枢。同样是正二品,实则只怕仅等同于北京的正三品。
距离参策看似只有一步了,但实则还有至少两步,而这两步,越来越难。
他已经很清楚,连杨廷和都来南京了,他想从南京离开,除非皇帝不需要再在南京安排这么多自己人来镇场子。
这次,就是一次清洗,以京察之名!
大杀广东、山东的张孚敬,已经是总督了。
京察这柄无形之刀,如今建言咨访奏劾这些权柄,握在他夏言手上!
南京六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
正德十六年的榜眼黄佐在出仕后官运亨通,先是因为广东被张孚敬杀了大半高官而得了个从四品的参议,而后便在广东一干五年,因为新法试行之功升到了正三品。
好在只是南京的吏部右侍郎,不算太耀眼,跟总督山东的张孚敬不能比。
但饶是如此,他与徐阶前脚到了南京吏部,后脚就开始了京察,贾咏知道自己这个主掌最好少插手,这本应负责协助的主赞太宰才是主角。
黄佐连称不敢,表了态会用心,就静静坐在那。
五年的时间,他在广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深知此事虽由自己出面,实则为陛下在这里掌握大局的,是此刻仅列席旁听,垂眼低眉仿佛睡着了一般的杨廷和。
贾咏也先看向了杨廷和,心中不无一点幽怨。
他以前的职位,是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的官品虽不高,但国子监祭酒的官职意义很不同。
正德十六年的殿试,他是阅卷官之一。
内阁定额六员后,当时廷推,杨廷和一力推举他这个从四品的人为陪,简直骇人听闻——岂有没当做尚书就直接入阁的?
但当时居然还真被推选为陪跑之人的,和张子麟一起陪跑。那次入阁的,是石珤、孙交。
此后在“新党”、“旧党”嘉靖元年的“朝争”过程中,贾咏直接先当了北京礼部右侍郎,而后又在嘉靖三年南京出现问题后被杨廷和继续推举来到了南京担任吏部尚书。
他是杨廷和的人。
这几年,杨廷和任首辅、主持新法,贾咏确实升得很快,但却没想到杨廷和送自己一路青云是要来主持这么一个烫手的事。
京察啊!
“……历来京察,先有科道察前建言,吏部堂上官覆议,考功司要做访单密托科道官共为咨访、要请各衙堂上官为属官撰写考语,还要各衙门四品以上官员拟写自陈疏。如此诸事办妥,才奏请陛下定下日子,部院堂上官开衙堂审。”
贾咏复述了一下以前的规矩,然后就对夏言和六科都给事说道:“都察院、六科,仍旧依例先建言吧。”
从贾咏话里说的内容就看得出来,这京察前期的工作只是铺垫,最终会落到“堂审”这个环节。
用了审字,已经看得出来最后一个环节几乎就是处理人的,虽然表面上是所有五品及以下都得过一次堂。
在那之前,所谓科道察前建言,无非就是拉名单。
吏部对科道官建言的“名单”,再按规矩制作好访单,委托科道官去查访;同时结合南京各衙门堂上官对属官的评语,根据考察八目评出四等结果。
八目,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堂审,就是给个辩驳的机会。五品及以下的考察结果,在部院京察这个环节就会决定。
四品及以上,按规矩是在堂审后开始写自陈疏,由皇帝决定去留。他们不用被堂审,这是朱袍人的体面和特权。
历来京察,大多都掺杂了清洗的元素。
因此,京察也历来都被官员所抗拒。一开始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定下六年一考都不能严格遵守。
这六年一考成为正察。正察不遵守,借什么灾变之名临时京察、实则清除异己的闰察则不定期会出现。
眼下不是闰察,皇帝继位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确实名正言顺。
但众人忘不了,新法当中,还有考功法呢!既然有了考功法,还有这个京察的必要吗?
南京六科都给事都沉默不语:南京官员大多都是在这里养老的,他们也谈不上多例外。
养老人何必为难养老人?
要知道科道官的品级都比较低,他们也在被考察之列。
夏言则开了口:“久未京察,建言咨访历来也一同进行,那便各司其职吧。科道官尽快拟疏,奏评南京诸官优劣,考功司也尽快把访单做好,择日再合议。”
“……阁台以为如何?”贾咏仍旧尊敬地问向杨廷和。
这个时候,杨廷和才睁开了眼睛,缓缓点了点头:“历来京察,这建言咨访,轻易便花去三五月时间。一则咨访急不来,二则也不能偏听、偏信。如今六月便下了旨,半年时间,总该是够用的,如此安排甚妥。就算不够用,多花上一些时日,也要为求谨慎,别冤枉好官。为官不易,五品以下前途皆系于此,鸣和,公瑾,才伯,你们需谨记啊。”
贾咏微微张了张嘴。
夏言建议不用等到科道官的建言都上来了才制作访单,意思就是别纠结于减轻工作量:正五品及以前,全员遍访。
杨廷和则更狠。嘴上说着别冤枉好官,实则不就是细细查访,慢慢查访?半年甚至都不够,还要拖到明年去?
五品以下官员虽更多,但也用不了这么久吧?怎么感觉……目标是四品以上?
夏言确定了杨廷和的态度,眼睛里精光一冒。
新君继位,他夏言才是第一个得到天恩之人。但参与了京营重设筹办一事之后,他来南京已经是第六个年头。
六年时间,官品升迁不可谓不快,如今已是正二品。
但是这毕竟是南京,远离中枢。同样是正二品,实则只怕仅等同于北京的正三品。
距离参策看似只有一步了,但实则还有至少两步,而这两步,越来越难。
他已经很清楚,连杨廷和都来南京了,他想从南京离开,除非皇帝不需要再在南京安排这么多自己人来镇场子。
这次,就是一次清洗,以京察之名!
大杀广东、山东的张孚敬,已经是总督了。
京察这柄无形之刀,如今建言咨访奏劾这些权柄,握在他夏言手上!
南京六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