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靖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道一般,云里雾里,不知其义。正如六经注我,众说纷纭。”
杨廷和他们心里一凛:陛下对经义真的已经有了一些深入见解。
朱厚熜确实已经找到了一些眉目,因此借着费宏提出这个话题,把自己的一条线索抛了出去:“究其根源,理学心学之辩是在理之一上。人欲的存在让追寻天理变得太难,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说法,让人难以厘清自己的所思所行究竟哪些属于天理,哪些属于人欲。没有一把尺子在那里,心学干脆认为性即理。杨阁老言之有理,心学更看重天赋,隐患更大。”
众人确认了,陛下确实触及到了本源。
理学认为天地间有许多东西是亘古不灭、不因人而改变的真理,由此定下的礼法秩序符合皇权统治的需要,人人遵从一些道德要求,但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与尺子。
这既是因为每个人的欲念不同,无法制定出关于个人修养上的标准,也让每个人可以有灵活的道德底线。
如今是同流合污着,把这底线、下限不断地压低了。
“朕这一年多来经历了不少事,略有所得,也不知对错。”朱厚熜斟酌了一下,开口说道,“金石水火无灵,其理易明。草木、飞禽、走兽有灵,遵天时兽性便可繁衍,其理亦不难明,明之则能驯养之、防备之。唯人灵性十足,人之性情各异,其理难明。”
“朕以为,天理便是天理,人性只是天理于人身上之表现。人性合了天理,天理便为其散开一条路。人性悖了天理,不仅求道无成,也终将受天理所惩。正如一人悖天理,害人害己。多人悖了天理,祸害家国。世人皆悖天理,那只怕便是天谴灭族之祸了。”
“思来想去也不新鲜,与治国而言无非道术相济,内儒外法之道。朕之所得,无非认为天理之下有物之理、人之理。格物致知是知物理,以之寻人理自是太难。致良知更重人之理,却也不免忽视天理、物理于人理之约束。就好比不知水之理,岂能因一句知行合一就先去试着治理水患?”
“以格物致知明物理,行于诸事不致于悖天理而不得其法;以守人伦道德为人理良知、以致良知为人性修行之法、以律例条则为人性悖于天理之约束准绳。过去其实也是如此,朕这所得,也不知说得是否清楚明白?”
此时此刻,姚镆也已经到任了。
十八罗汉及张璧、顾鼎臣看着表情期待的皇帝,无不心神剧震。
不论这番言论对错,不论他对于理学、心学的评判和见解是否正确,不论他是不是天子,现在说出这番话的只是一个虚岁十六的少年。
寻常这个年纪的少年,能通晓经义的就已经极为少见。如果于史事、时事再有所思考,书法、行文到了一定水准,那么科举之路已经一片坦途。
在学问本身这个领域,有自己见解又大致能够自圆其说的,已经堪称大儒。
现在,皇帝的表述仍旧没有推翻儒学的框架。他这相当于把理学、心学的观点做了一番新的解释。
引入了物理、人理这两个概念,认为它们是天理在不同对象中的表现形式。
人性的层面,无所谓善恶,但以一个冥冥中的天理纲领之。具象来说,儒家提倡的良知道德是应当追求和被提倡的,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理良知是诚意正心修身之法。
而外在的律例则自然可以表现为儒家对天理之于人性应该有的标准、界限。逾越了这个界限,那就是有悖于天理,害人害己,祸家祸国。
解释权,仍然在儒家手里。
是不是内儒外法……其实千百年来,儒家不是一直吸收着来自法家、道家、释家等各种学说的见解吗?
儒和法一直是存在的,不然何来既有礼部也有刑部?
心学自理学而来,程朱提出的理学框架里,对于如何致知、什么是知一直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
今天,御书房内的二十人听到了一种新的见解。
格物致知,是知物理;诚意正心修身的过程,岂非可以解释为理解了什么叫格物、致知之后的修行过程?
从物理去窥见那永恒不变的天理一角,诚意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心就是确定了方向,然后顺应天理去修行人理。
于物理、人理都有所得了,那自然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里的每一件实务,其实都是既有物理,也有人理。
譬如经商,种养货物岂非物理?整个过程里涉及到那么多人的管理,岂非人理?
譬如治河,水性水情岂非物理?但要派遣徭役、管理财账,又岂非处处涉及人理?
最最主要的问题:这一切仍然在儒学的框架里!
思绪在每一个人的脑中流淌而过,杨廷和、蒋冕、石珤、费宏等本身经义造诣就不算浅的人身躯不由得微颤起来。
他们都用一种莫名期待又敬畏的眼神看向皇帝,有渴求,也有不确定。
太庙是功业的至高荣誉,而摆在眼前的,可能是通往圣贤的台阶。
“大道始终如一,而路径千万条。”朱厚熜发现好像有效果,“朕设万法馆,便是想看看会不会有所启发。近来得一些供奉推荐,丘文庄公所述《大学衍义补》,朕读之颇有裨益。丘仲深一代理学名家,其著述中亦不乏经世治国之术。朕灵光乍现,方有所悟。若天理总纲物理、人理,则道、术不相悖,皆是通往大道之路桥舟车。智者顿悟,愚者笃行,人人皆有所得。”
千言万语堵在众人心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因为仓促之间如聆仙音,却又不敢断言其对错。
只是有一点绝对是可以肯定的。
杨廷和眼中是那种纯粹的羡慕,少了些君臣之间地位差距带来的拘谨:“臣等惭愧……陛下偶有所得,已近乎大道。臣……奏请陛下再细细剖解。”
与之前那册《大明财税制度草案》比起来,今天这短短几段话给他们带来的冲击要剧烈得多。
杨廷和真的摆出了请教的姿态。
朱厚熜并不在乎这方面的名声,如果真能够用儒学的皮把科学装进去,让读书人从此可以光明正大钻研一下“物理”,那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何况他是皇帝,谁又敢抢他的荣誉?
于是他点了点头:“此事关于治国之道,君臣之间自然要多多辨析。朕也已经去信王伯安,听他如何看。兹事体大,朕无意颠覆学统,故而若不能让卿等发自肺腑认同,不可轻易宣之于外。若儒门因此得以焕然一新,卿等于青史之上不亚于圣贤。”
十八罗汉加上二伴读连连点头:对对对,陛下,我们想要的就是这个!
从这一天开始,已经设好天罗地网的这群钓鱼佬们,老年学习班进阶成为老年理论研讨班。
新规则要有新理论指导。
“朕当前所想到的就是这些了,卿等可随后再结合自己的学问见解,思辩一番,明日再互相交流。”
二十个人离座诚心拜倒:“臣等受教、领命,陛下圣明!”
达者为先,二十人近乎师之礼。
朱厚熜微微一笑:这个开始很不错,朕可以开始尝试引领大明先进思想了。
道一般,云里雾里,不知其义。正如六经注我,众说纷纭。”
杨廷和他们心里一凛:陛下对经义真的已经有了一些深入见解。
朱厚熜确实已经找到了一些眉目,因此借着费宏提出这个话题,把自己的一条线索抛了出去:“究其根源,理学心学之辩是在理之一上。人欲的存在让追寻天理变得太难,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说法,让人难以厘清自己的所思所行究竟哪些属于天理,哪些属于人欲。没有一把尺子在那里,心学干脆认为性即理。杨阁老言之有理,心学更看重天赋,隐患更大。”
众人确认了,陛下确实触及到了本源。
理学认为天地间有许多东西是亘古不灭、不因人而改变的真理,由此定下的礼法秩序符合皇权统治的需要,人人遵从一些道德要求,但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与尺子。
这既是因为每个人的欲念不同,无法制定出关于个人修养上的标准,也让每个人可以有灵活的道德底线。
如今是同流合污着,把这底线、下限不断地压低了。
“朕这一年多来经历了不少事,略有所得,也不知对错。”朱厚熜斟酌了一下,开口说道,“金石水火无灵,其理易明。草木、飞禽、走兽有灵,遵天时兽性便可繁衍,其理亦不难明,明之则能驯养之、防备之。唯人灵性十足,人之性情各异,其理难明。”
“朕以为,天理便是天理,人性只是天理于人身上之表现。人性合了天理,天理便为其散开一条路。人性悖了天理,不仅求道无成,也终将受天理所惩。正如一人悖天理,害人害己。多人悖了天理,祸害家国。世人皆悖天理,那只怕便是天谴灭族之祸了。”
“思来想去也不新鲜,与治国而言无非道术相济,内儒外法之道。朕之所得,无非认为天理之下有物之理、人之理。格物致知是知物理,以之寻人理自是太难。致良知更重人之理,却也不免忽视天理、物理于人理之约束。就好比不知水之理,岂能因一句知行合一就先去试着治理水患?”
“以格物致知明物理,行于诸事不致于悖天理而不得其法;以守人伦道德为人理良知、以致良知为人性修行之法、以律例条则为人性悖于天理之约束准绳。过去其实也是如此,朕这所得,也不知说得是否清楚明白?”
此时此刻,姚镆也已经到任了。
十八罗汉及张璧、顾鼎臣看着表情期待的皇帝,无不心神剧震。
不论这番言论对错,不论他对于理学、心学的评判和见解是否正确,不论他是不是天子,现在说出这番话的只是一个虚岁十六的少年。
寻常这个年纪的少年,能通晓经义的就已经极为少见。如果于史事、时事再有所思考,书法、行文到了一定水准,那么科举之路已经一片坦途。
在学问本身这个领域,有自己见解又大致能够自圆其说的,已经堪称大儒。
现在,皇帝的表述仍旧没有推翻儒学的框架。他这相当于把理学、心学的观点做了一番新的解释。
引入了物理、人理这两个概念,认为它们是天理在不同对象中的表现形式。
人性的层面,无所谓善恶,但以一个冥冥中的天理纲领之。具象来说,儒家提倡的良知道德是应当追求和被提倡的,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理良知是诚意正心修身之法。
而外在的律例则自然可以表现为儒家对天理之于人性应该有的标准、界限。逾越了这个界限,那就是有悖于天理,害人害己,祸家祸国。
解释权,仍然在儒家手里。
是不是内儒外法……其实千百年来,儒家不是一直吸收着来自法家、道家、释家等各种学说的见解吗?
儒和法一直是存在的,不然何来既有礼部也有刑部?
心学自理学而来,程朱提出的理学框架里,对于如何致知、什么是知一直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
今天,御书房内的二十人听到了一种新的见解。
格物致知,是知物理;诚意正心修身的过程,岂非可以解释为理解了什么叫格物、致知之后的修行过程?
从物理去窥见那永恒不变的天理一角,诚意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心就是确定了方向,然后顺应天理去修行人理。
于物理、人理都有所得了,那自然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里的每一件实务,其实都是既有物理,也有人理。
譬如经商,种养货物岂非物理?整个过程里涉及到那么多人的管理,岂非人理?
譬如治河,水性水情岂非物理?但要派遣徭役、管理财账,又岂非处处涉及人理?
最最主要的问题:这一切仍然在儒学的框架里!
思绪在每一个人的脑中流淌而过,杨廷和、蒋冕、石珤、费宏等本身经义造诣就不算浅的人身躯不由得微颤起来。
他们都用一种莫名期待又敬畏的眼神看向皇帝,有渴求,也有不确定。
太庙是功业的至高荣誉,而摆在眼前的,可能是通往圣贤的台阶。
“大道始终如一,而路径千万条。”朱厚熜发现好像有效果,“朕设万法馆,便是想看看会不会有所启发。近来得一些供奉推荐,丘文庄公所述《大学衍义补》,朕读之颇有裨益。丘仲深一代理学名家,其著述中亦不乏经世治国之术。朕灵光乍现,方有所悟。若天理总纲物理、人理,则道、术不相悖,皆是通往大道之路桥舟车。智者顿悟,愚者笃行,人人皆有所得。”
千言万语堵在众人心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因为仓促之间如聆仙音,却又不敢断言其对错。
只是有一点绝对是可以肯定的。
杨廷和眼中是那种纯粹的羡慕,少了些君臣之间地位差距带来的拘谨:“臣等惭愧……陛下偶有所得,已近乎大道。臣……奏请陛下再细细剖解。”
与之前那册《大明财税制度草案》比起来,今天这短短几段话给他们带来的冲击要剧烈得多。
杨廷和真的摆出了请教的姿态。
朱厚熜并不在乎这方面的名声,如果真能够用儒学的皮把科学装进去,让读书人从此可以光明正大钻研一下“物理”,那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何况他是皇帝,谁又敢抢他的荣誉?
于是他点了点头:“此事关于治国之道,君臣之间自然要多多辨析。朕也已经去信王伯安,听他如何看。兹事体大,朕无意颠覆学统,故而若不能让卿等发自肺腑认同,不可轻易宣之于外。若儒门因此得以焕然一新,卿等于青史之上不亚于圣贤。”
十八罗汉加上二伴读连连点头:对对对,陛下,我们想要的就是这个!
从这一天开始,已经设好天罗地网的这群钓鱼佬们,老年学习班进阶成为老年理论研讨班。
新规则要有新理论指导。
“朕当前所想到的就是这些了,卿等可随后再结合自己的学问见解,思辩一番,明日再互相交流。”
二十个人离座诚心拜倒:“臣等受教、领命,陛下圣明!”
达者为先,二十人近乎师之礼。
朱厚熜微微一笑:这个开始很不错,朕可以开始尝试引领大明先进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