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大元王朝(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毫无疑问其尸身一定是被运回蒙古,葬于蓝天白云之下的绿色大草原上。
留下了一个谜“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至怯绿连河源成吉思汗之大斡耳朵始发丧……”至于葬在何处,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攻西夏途中,路过一处叫起辇谷的地方,见这里天高云阔,绿海无边,不禁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对侍从说道:“这儿做我的墓地不错!”于是死后人们便将他葬在了这里。至于此地究竟在哪里,因无墓冢标志,又无史册记载,所以争议颇多。
有人说,成吉思汗的葬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出使草原的南末使者徐霆记道:“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史学家多赞同此说。据亦邻真考证,“起辇谷”是《蒙古秘史》中的“古连勒古”的译写,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南,具体说应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
为什么成吉思汗陵会有如此多的地方?虽然墓穴不知详细所在,但墓园之地甚是广大,为何史书也不能明确记之呢?
后世子孙继承前制自成吉思汗开始,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汗等人,都埋葬在起辇谷,并且遵从成吉思汗死后的葬仪。蒙古统治者便有了自己专门的陵地,这块陵地,在元代文献中被称为“起辇谷”,是皇室成员的专用陵地,有守墓人守护。除此之外其保密措施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如拿忽必烈及以后的元代皇帝死后归葬起辇谷的记载来看,元代皇帝死后仍然按照蒙古旧俗行事。
王恽曾详细记述了元皇帝的归葬仪式“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岁次甲午,帝崩于大内紫檀殿,既殓,殡于肖墙之帐殿,从国礼也。越三日乙亥寅刻,灵驾发引,由建德门出,次近效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从中可以看出汉人官僚不能参加蒙古皇帝的丧葬仪式,所以将灵驾送到大都建德门外就必须止步了。等棺木“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员,居五里外”。在元皇帝下葬时,连蒙古贵族都要避之五里之外,并且“往葬日,遇行路人,尽杀殉葬”,避免了外人泄密。
“八百室”
蒙古帝王如此深埋之,不留痕迹,难怪后世之人不能寻到。但史书记载元皇帝都葬于同一地方起辇谷,既然无人可知道先帝之陵寝,后人又怎能找到并归葬于此呢?据《黑鞑事略》和《草木子》说:“其墓无冢”,葬后“以马践踏,使如平地”,然后“杀骆驼子其上,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处,则知葬所矣。”然而,时间一长,母骆驼也难以识别了。
《史集》记成吉思汗葬后,“讣闻传到远近地区时,后妃、诸王奔驰多日从四面八方来到那里悼死者。”他们是到成吉思汗坟上哀悼的吗?不是,他们是在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宫帐)里为死者举哀的,谁也不能接近墓地。因为成吉思汗的墓地已成为草原上的“大禁地”,蒙古语为“也可忽鲁黑”,有专人守护。“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后来为了保密,也为了方便祭祀,便设立了象征成吉思汗灵寝的“八白室”(八个白色帐篷),渐渐地后人便把“八白室”所在地当成了成吉思汗的陵园。
随着蒙古族政治中心的变动,“八白室”辗转大漠南北,清初移至伊金霍洛,伊金霍洛的蒙古意思是“主人的陵园”,在鄂尔多斯的蒙古人民心中,伊金霍洛便成了成吉思汗的安葬地。现存明代、清代成吉思汗陵旧址各一处。公元1939年,为避日寇和蒙古汉奸的劫持,“八白室”曾先后转移至甘肃(公元1939年—公元1949年)、青海(公元1949年—公元1954年),今有甘肃兴隆山大佛寺纪念堂旧址、青海塔尔寺排家尕哇纪念堂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八白室”于公元1954年从塔尔寺迎回到鄂尔多斯草原,公元1956年建成现在供游人参观膜拜的成吉思汗陵。兄弟争位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无不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垂涎三尺,成吉思汗的后人也不能免俗。
决定传位成吉思汗临终之前,钦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但成吉思汗老了(死了,蒙语之讳语)以后,汗的宝座却长达二年空缺,一直由幼子拖雷监国摄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吉思汗究竟将汗位传给了谁呢?拖雷敢违抗成吉思汗的遗命而同窝阔台争夺汗位吗?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已是花甲之岁的老人。也遂妃担心后嗣未定,成吉思汗征战途中万一有所不测,恐怕会国内大乱,天下大乱,于是向成吉思汗建议道:“合罕越高岭渡大水,所以出征长行者,唯思平定诸国矣。然风有生,万物皆无常也。若汝似大树之躯骤倾,则将似绩麻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若汝似聚今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所生英杰之四子中,其委之与谁乎?”
因成吉思汗是自己打的天下,没有考虑到选定汗位后嗣的问题,且“未尝有遭死之事”而忽略了这件大事。
今经汗妃也遂一提醒,觉得也是时候了,于是在呼日勒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立储风波成吉思汗意定三子窝阔台为汗,而哈敦(皇后)孛尔帖所生的另外三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四子拖雷为此大吵起来。术赤与拖雷一党,察合台与窝阔台一党,争得不可开交,察合台与术赤之间简直就要爆发一场决斗。后经成吉思汗和大臣们的劝解,争吵暂告平息。
成吉思汗以古老的“折箭训子”的故事和五头蛇冻死,一头蛇却能钻进洞中保命的故事来教育四个儿子要团结,并最终确立窝阔台为汗。临终遗嘱明确说:“吾殆至寿终时矣,我为汝等创此基业,无论东西南北,自此首往彼首,皆有一岁期程。我遗命无他,汝等欲能御敌,多得民人,必合众心为一心,方可长享国祚。我死后汝等奉窝阔台为主……”他并要诸子立下文书,保证在他死后不许改变窝阔台为汗的决定。
但是,成吉思汗的遗嘱虽起到了直接作用,由于汗位继承的规矩和蒙古“幼子守产”的制度,从而使窝阔台登上汗位也是困难重重。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窝阔台坐上汗位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拖雷也不会轻易让本应属于自己的汗位落入别人之手,他一定会阻挠并伺机争夺的。
拖雷幼子守产蒙古人素有“幼子守产”的风俗,即蒙古人的家产继承法。当父亲在世时,年长一些的儿子们就各自分得一份家产(包括牲畜、奴婢和属民等),从此分家立业。余下的家产及父亲的营帐等全归长妻所生的幼子继承,这就是“幼子守产”的风俗。整个大蒙古帝国也是成吉思汗的家产,也要按这一原则分配。而且根据蒙古草原习惯,正妻所生的长子与幼子有优先继承权,因而成吉思汗立三子窝阔台为汗,术赤与拖雷怎能不有怨言。
长子术赤因孛尔帖被抢,夺回后不久即生产,被人怀疑不是成吉思汗的亲儿子,所以汗位难以定他。但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征战时必携与俱,并亲呢地称其为那可儿(伴当),但汗位的继承权却没落到拖雷头上,拖雷应是最愤怒的。当然成吉思汗心中也是觉得有点对不住拖雷,这从他分配给儿子们的职务与领地上就可看得出来。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说,成吉思汗根据四个儿子的才能,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职掌:长子术赤管狩猎,次子察合台掌法令,三子窝阔台主朝政,四子拖雷统领军队。
另一位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曾记道,成吉思汗考查了诸子才能之后,给了他们相适宜的职务。但对汗位的安排,有所犹豫,时而想到气度恢弘、宽厚明达的三子,时而又想到勇敢善战、有勇有谋的幼子。经过再三权衡,说道:“王位和国家的事是桩困难的事,让窝阔台去治理吧。我的禹儿惕(宫帐)和家室,及军队、财宝等,都交给拖雷管。”并且拖雷的领土分的是“帝国的中心”——蒙古本土,足可见成吉思汗对幼子的愧疚之心。
在成吉思汗时代,拖雷便有也可那颜(大官人)的称呼,在许多人心目中拖雷才是未来汗位的继承人。窝阔台的当选,拖雷内心一定是反对的,且拖雷分掌军队,成吉思汗死后,一定会发生宫廷争权斗争,呼日勒大会上的争吵便露出了这种苗头。
大忽里勒台会阻碍窝阔台登上汗位的另一个原因是汗位的继承制度——汗必须由家族成员、高级将领、贵族参加的大忽里勒台会上被众人推举出来,才算正式而合法地坐上汗位。因为这一规定,窝阔台不能只依据成吉思汗的遗命继位,古代瓷器而要等大忽里勒台的最后决定。在汗位空缺的两年里(成吉思汗去世到大忽里勒台召开),由拖雷以幼子的身份监国摄政。
波斯史学家载:公元1229年举行的大忽里勒台会议是欢乐与团结的,宗王们一致同意成吉思汗的遗命,推举窝阔台为汗。但汉文史料里大会却不是风平浪静的。
《元史》之《耶律楚材传》中曾记拖雷以“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企图把大忽里勒台的日期延后。又据李微朋《耶律楚材墓志》记,大忽里勒台的原定结束日期为公元1229年8月24日,但至22日“尚犹豫不决”。忽里勒台一般为40天,三天狂欢,以后开始商议,这个会议整整讨论了35天还未定下,显然,宗王们并不是一致拥立窝阔台的。
会上有争议,窝阔台的对手必然是拖雷。窝阔台谦让的话里包含了问题的实质:“虽则成吉思汗遗诏在此,然尚有我的兄长和叔伯,他们比我更胜此任。再者,遵照蒙古风俗,长室之幼儿为父亲继承人,而兀鲁黑那颜(拖雷)是长斡耳朵(宫帐)的幼子,始终日夜晨昏侍成吉思汗,耳闻目睹和熟悉他所有的律令。这些人都健在,我怎能继承汗位呢?”一言道出拖雷的对抗地位。
明争暗斗拖雷监国两年,也不会轻易交出大权。但史书中却载拖雷尽心尽力扶窝阔台登上汗位,此不与争斗的行为,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然事实绝非如此。只因当时术赤已死,拖雷一人无法与察合台、窝阔台争斗,势孤不能取胜。时间紧迫,拖雷也只好采取暂且退让的策略,转而支持窝阔台,使斗争真相被遮盖起来,并获得个好名声。
但窝阔台又怎能不心知肚明呢,在他登汗位不久,拖雷便不明不白死去了,窝阔台有没有动手脚,天知道。两个人的矛盾,转化为两派的斗争。拖雷未得推立,在术赤与拖雷两系产生了深刻不满,两系的后人始终认为,汗位应属拖雷,他们的斗争更明朗化。
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各个儿子又手握重兵,各踞一方,成吉思汗无疑没有为后代留下一个明确的答案。元朝的短命,皇权争夺,子孙不团结,无疑是成吉思汗最不愿又不得不看到的局面。堪称有为的窝阔台史书上说窝阔台以庄严、聪明、能干、善断、谨慎、坚定、老成持重、宽宏大量、公正著称。
自评功过窝阔台对自己的功过有过一番评价,他曾说:“继承父亲大业后,我做了四件好事:第一,征服了金国,讨平了中原的百姓;第二,在各地设立驿站,沟通了东西南北的交通,便利了使臣往来和运输物品;第三,在干旱的地区掘井,使百姓获得丰美的水草;第四,在各城池派军队镇守,使百姓安居乐业。
“继承父亲的大业后,我也有对不起百姓的地方:第一,我嗜酒如命,整日沉湎于葡萄美酒;(后来果然死于酗酒。)第二,我曾强夺叔父斡惕赤斤部落的女子,愧对叔父;(史载:窝阔台曾命该部落七岁以上的姑娘和少妇4000人聚集一处,当着她们的父兄丈夫,列为两行,自选最美的纳入宫中,其次赏给诸臣,再次的交给妓院。挑剩的任凭在场的士卒蹂躏。)第三,暗害了功臣朵忽鲁。他曾为我父亲效力,我却杀了他,如今悔之莫及;第四,我贪图天地所生的野兽,为防野兽跑到兄弟的领地,立寨筑墙加以阻拦,招来兄弟的怨言,这也是我的过错。继承父亲汗位后我做了这四件好事,犯了这四大过错。”
窝阔台自述有四功四过,作为皇帝有这样的态度也算难能可贵了。但《元史·太宗纪》对他的评价却是“举无过事”,意思说他从来没干过坏事。这显然是封建史家的阿谀之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今中外,岂有例外?
宽厚的一面当时蒙古人的习俗规定,在春天和夏天,任何人都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置身水中,不在河中洗手,不用金银器汲水,也不把湿衣服铺在草原上。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引来雷击。这不难理解,在科学还很落后的古代,草原上的电闪雷鸣的确是够吓人的。
有一次,窝阔台和二哥察合台一起外出打猎,看到一个人在池塘里洗澡。严守习俗的察合台要立刻杀了那人。窝阔台说:“现在没时间,我们已经很累了,让卫士今晚先把他看守起来,明天再审讯处死吧。”趁察合台不注意,他把一枚银币丢入池塘,私下关照那个违禁的人在审讯时说:我是一个穷人,我的钱掉到水里去了,我下水是想把它捞起来。第二天审讯时,那人就这样说了。派人到池塘去打捞,果真找到了银币。窝阔台说:“谁有胆量敢违反禁令呢?要知道这个不幸的人是为了这点小钱而冒险下水的啊。”于是那人在保证今后决不重犯后被宽恕了,窝阔台还赏了他十个银币。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窝阔台确实比较开明,因此也颇得人心。愚蠢的国王以杀人来树立自己的威势,聪明的君主则反其道而行之。
慷慨的大汗成吉思汗生前对他几个儿子有过一番评价,他说:“想要精通礼俗、规矩、律法的人,就到察合台处去。追求勇敢、荣誉、武功的人,就去效力于拖雷。喜好慷慨大度和想发财致富的人可去亲近窝阔台。”史书上确实记载了不少窝阔台慷慨施舍的轶事。
有一次,窝阔台走过集市,小铺里的蜜枣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他很想尝一尝,回到宫里就吩咐侍卫官去买那个小铺的蜜枣。侍卫买回一盘蜜枣,窝阔台一边品尝,一边问道:“付了多少钱?”侍卫道:“付了一两银子。”窝阔台说:“这么好吃的蜜枣,一两银子太少了。”侍卫说:“我所给的已经超过它们的价值十倍了。”窝阔台把他痛骂一顿说道:“在店主的一生中,什么时候他还能碰得上像我们这样的买主呢?”他命令侍卫立刻再送十倍的银子给店主。
有个穷人用羚羊角做了一只大杯子,坐在窝阔台的出行之处。当窝阔台走过来时,他站起来献上杯子。窝阔台收了下来,并吩咐侍从给他50两银子。一个极普通的杯子,居然要给这么重的赏金,侍从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就又问了一下。窝阔台生气地说:“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不要回驳我的赏赐,也不要对穷人吝惜我的财富!如今我就要和你们作对,快给他一百两银子吧。”
中亚某国曾将一条用宝石镶嵌的金腰带献给窝阔台,他十分喜欢,平时经常佩带。有一次金腰带的扣子坏了,就把它交给工匠修理。工匠私下把腰带卖了,却总是推托还没修好。最后把他抓起来严加审讯,他才承认已卖钱花掉了。工匠被投入死牢,窝阔台知道真相后说:“虽然这也是一桩大罪,但做出这样的事来,正证明他极端穷困、无路可走,给他150两银子,让他重新做人,今后不许重犯。”工匠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因祸得福,自然是感激涕零,逢人便称颂大汗的宽宏大量。
一个贫穷的伊斯兰教徒向一个官员借了四两银子的债,但无力偿还。那个官员便把他抓去审问,威胁如三天之内不还清债,就要逼迫他改信基督教,并要把他脱光了在市场上打一百棍。穷人急中生智,跪在大汗的宫前告御状。窝阔台赏给他一百两银子,下令把债主抓来,把他的妻子和房屋判给穷人,还把债主脱光了在市场上打了一百棍。看热闹的穷人无不拍手叫好。
赢得身后名在财富和名声之间,窝阔台似乎更看重后者,他曾说:“热衷于聚财的人是缺乏理智的,钱财的好处有限,人无不死,纵然有金山银山,死后又有何益?人又不能从彼世回来,所以我们要把真正的宝藏保存在心中,把尘世的财富散发给臣民,使美名远扬。”
窝阔台确实是够慷慨的,不过对他这样的一国之主来说,这些赏金不过是九牛一毛。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库里的钱财本来就是从百姓头上刮来的。出格的施舍毕竟起到了广告效应,为大汗买来了好名声。蒙古西征的继续成吉思汗的子孙继承了其骁勇善战的品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诸子分得领地第一次西征大胜以后,成吉思汗把占领地区作为“兀鲁思”(汗国封建领地),分封绐他三个儿子。
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今成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属之。)术赤比成吉思汗早死,这一封地归于其子拔都。
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察合台汗国。
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令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均属之,后来被称为窝阔台汗国。依照蒙古惯例,在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古代风景画鉴赏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
但毫无疑问其尸身一定是被运回蒙古,葬于蓝天白云之下的绿色大草原上。
留下了一个谜“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至怯绿连河源成吉思汗之大斡耳朵始发丧……”至于葬在何处,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攻西夏途中,路过一处叫起辇谷的地方,见这里天高云阔,绿海无边,不禁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对侍从说道:“这儿做我的墓地不错!”于是死后人们便将他葬在了这里。至于此地究竟在哪里,因无墓冢标志,又无史册记载,所以争议颇多。
有人说,成吉思汗的葬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出使草原的南末使者徐霆记道:“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史学家多赞同此说。据亦邻真考证,“起辇谷”是《蒙古秘史》中的“古连勒古”的译写,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南,具体说应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
为什么成吉思汗陵会有如此多的地方?虽然墓穴不知详细所在,但墓园之地甚是广大,为何史书也不能明确记之呢?
后世子孙继承前制自成吉思汗开始,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汗等人,都埋葬在起辇谷,并且遵从成吉思汗死后的葬仪。蒙古统治者便有了自己专门的陵地,这块陵地,在元代文献中被称为“起辇谷”,是皇室成员的专用陵地,有守墓人守护。除此之外其保密措施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如拿忽必烈及以后的元代皇帝死后归葬起辇谷的记载来看,元代皇帝死后仍然按照蒙古旧俗行事。
王恽曾详细记述了元皇帝的归葬仪式“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岁次甲午,帝崩于大内紫檀殿,既殓,殡于肖墙之帐殿,从国礼也。越三日乙亥寅刻,灵驾发引,由建德门出,次近效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从中可以看出汉人官僚不能参加蒙古皇帝的丧葬仪式,所以将灵驾送到大都建德门外就必须止步了。等棺木“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员,居五里外”。在元皇帝下葬时,连蒙古贵族都要避之五里之外,并且“往葬日,遇行路人,尽杀殉葬”,避免了外人泄密。
“八百室”
蒙古帝王如此深埋之,不留痕迹,难怪后世之人不能寻到。但史书记载元皇帝都葬于同一地方起辇谷,既然无人可知道先帝之陵寝,后人又怎能找到并归葬于此呢?据《黑鞑事略》和《草木子》说:“其墓无冢”,葬后“以马践踏,使如平地”,然后“杀骆驼子其上,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处,则知葬所矣。”然而,时间一长,母骆驼也难以识别了。
《史集》记成吉思汗葬后,“讣闻传到远近地区时,后妃、诸王奔驰多日从四面八方来到那里悼死者。”他们是到成吉思汗坟上哀悼的吗?不是,他们是在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宫帐)里为死者举哀的,谁也不能接近墓地。因为成吉思汗的墓地已成为草原上的“大禁地”,蒙古语为“也可忽鲁黑”,有专人守护。“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后来为了保密,也为了方便祭祀,便设立了象征成吉思汗灵寝的“八白室”(八个白色帐篷),渐渐地后人便把“八白室”所在地当成了成吉思汗的陵园。
随着蒙古族政治中心的变动,“八白室”辗转大漠南北,清初移至伊金霍洛,伊金霍洛的蒙古意思是“主人的陵园”,在鄂尔多斯的蒙古人民心中,伊金霍洛便成了成吉思汗的安葬地。现存明代、清代成吉思汗陵旧址各一处。公元1939年,为避日寇和蒙古汉奸的劫持,“八白室”曾先后转移至甘肃(公元1939年—公元1949年)、青海(公元1949年—公元1954年),今有甘肃兴隆山大佛寺纪念堂旧址、青海塔尔寺排家尕哇纪念堂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八白室”于公元1954年从塔尔寺迎回到鄂尔多斯草原,公元1956年建成现在供游人参观膜拜的成吉思汗陵。兄弟争位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无不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垂涎三尺,成吉思汗的后人也不能免俗。
决定传位成吉思汗临终之前,钦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但成吉思汗老了(死了,蒙语之讳语)以后,汗的宝座却长达二年空缺,一直由幼子拖雷监国摄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吉思汗究竟将汗位传给了谁呢?拖雷敢违抗成吉思汗的遗命而同窝阔台争夺汗位吗?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已是花甲之岁的老人。也遂妃担心后嗣未定,成吉思汗征战途中万一有所不测,恐怕会国内大乱,天下大乱,于是向成吉思汗建议道:“合罕越高岭渡大水,所以出征长行者,唯思平定诸国矣。然风有生,万物皆无常也。若汝似大树之躯骤倾,则将似绩麻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若汝似聚今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所生英杰之四子中,其委之与谁乎?”
因成吉思汗是自己打的天下,没有考虑到选定汗位后嗣的问题,且“未尝有遭死之事”而忽略了这件大事。
今经汗妃也遂一提醒,觉得也是时候了,于是在呼日勒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立储风波成吉思汗意定三子窝阔台为汗,而哈敦(皇后)孛尔帖所生的另外三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四子拖雷为此大吵起来。术赤与拖雷一党,察合台与窝阔台一党,争得不可开交,察合台与术赤之间简直就要爆发一场决斗。后经成吉思汗和大臣们的劝解,争吵暂告平息。
成吉思汗以古老的“折箭训子”的故事和五头蛇冻死,一头蛇却能钻进洞中保命的故事来教育四个儿子要团结,并最终确立窝阔台为汗。临终遗嘱明确说:“吾殆至寿终时矣,我为汝等创此基业,无论东西南北,自此首往彼首,皆有一岁期程。我遗命无他,汝等欲能御敌,多得民人,必合众心为一心,方可长享国祚。我死后汝等奉窝阔台为主……”他并要诸子立下文书,保证在他死后不许改变窝阔台为汗的决定。
但是,成吉思汗的遗嘱虽起到了直接作用,由于汗位继承的规矩和蒙古“幼子守产”的制度,从而使窝阔台登上汗位也是困难重重。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窝阔台坐上汗位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拖雷也不会轻易让本应属于自己的汗位落入别人之手,他一定会阻挠并伺机争夺的。
拖雷幼子守产蒙古人素有“幼子守产”的风俗,即蒙古人的家产继承法。当父亲在世时,年长一些的儿子们就各自分得一份家产(包括牲畜、奴婢和属民等),从此分家立业。余下的家产及父亲的营帐等全归长妻所生的幼子继承,这就是“幼子守产”的风俗。整个大蒙古帝国也是成吉思汗的家产,也要按这一原则分配。而且根据蒙古草原习惯,正妻所生的长子与幼子有优先继承权,因而成吉思汗立三子窝阔台为汗,术赤与拖雷怎能不有怨言。
长子术赤因孛尔帖被抢,夺回后不久即生产,被人怀疑不是成吉思汗的亲儿子,所以汗位难以定他。但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征战时必携与俱,并亲呢地称其为那可儿(伴当),但汗位的继承权却没落到拖雷头上,拖雷应是最愤怒的。当然成吉思汗心中也是觉得有点对不住拖雷,这从他分配给儿子们的职务与领地上就可看得出来。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说,成吉思汗根据四个儿子的才能,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职掌:长子术赤管狩猎,次子察合台掌法令,三子窝阔台主朝政,四子拖雷统领军队。
另一位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曾记道,成吉思汗考查了诸子才能之后,给了他们相适宜的职务。但对汗位的安排,有所犹豫,时而想到气度恢弘、宽厚明达的三子,时而又想到勇敢善战、有勇有谋的幼子。经过再三权衡,说道:“王位和国家的事是桩困难的事,让窝阔台去治理吧。我的禹儿惕(宫帐)和家室,及军队、财宝等,都交给拖雷管。”并且拖雷的领土分的是“帝国的中心”——蒙古本土,足可见成吉思汗对幼子的愧疚之心。
在成吉思汗时代,拖雷便有也可那颜(大官人)的称呼,在许多人心目中拖雷才是未来汗位的继承人。窝阔台的当选,拖雷内心一定是反对的,且拖雷分掌军队,成吉思汗死后,一定会发生宫廷争权斗争,呼日勒大会上的争吵便露出了这种苗头。
大忽里勒台会阻碍窝阔台登上汗位的另一个原因是汗位的继承制度——汗必须由家族成员、高级将领、贵族参加的大忽里勒台会上被众人推举出来,才算正式而合法地坐上汗位。因为这一规定,窝阔台不能只依据成吉思汗的遗命继位,古代瓷器而要等大忽里勒台的最后决定。在汗位空缺的两年里(成吉思汗去世到大忽里勒台召开),由拖雷以幼子的身份监国摄政。
波斯史学家载:公元1229年举行的大忽里勒台会议是欢乐与团结的,宗王们一致同意成吉思汗的遗命,推举窝阔台为汗。但汉文史料里大会却不是风平浪静的。
《元史》之《耶律楚材传》中曾记拖雷以“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企图把大忽里勒台的日期延后。又据李微朋《耶律楚材墓志》记,大忽里勒台的原定结束日期为公元1229年8月24日,但至22日“尚犹豫不决”。忽里勒台一般为40天,三天狂欢,以后开始商议,这个会议整整讨论了35天还未定下,显然,宗王们并不是一致拥立窝阔台的。
会上有争议,窝阔台的对手必然是拖雷。窝阔台谦让的话里包含了问题的实质:“虽则成吉思汗遗诏在此,然尚有我的兄长和叔伯,他们比我更胜此任。再者,遵照蒙古风俗,长室之幼儿为父亲继承人,而兀鲁黑那颜(拖雷)是长斡耳朵(宫帐)的幼子,始终日夜晨昏侍成吉思汗,耳闻目睹和熟悉他所有的律令。这些人都健在,我怎能继承汗位呢?”一言道出拖雷的对抗地位。
明争暗斗拖雷监国两年,也不会轻易交出大权。但史书中却载拖雷尽心尽力扶窝阔台登上汗位,此不与争斗的行为,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然事实绝非如此。只因当时术赤已死,拖雷一人无法与察合台、窝阔台争斗,势孤不能取胜。时间紧迫,拖雷也只好采取暂且退让的策略,转而支持窝阔台,使斗争真相被遮盖起来,并获得个好名声。
但窝阔台又怎能不心知肚明呢,在他登汗位不久,拖雷便不明不白死去了,窝阔台有没有动手脚,天知道。两个人的矛盾,转化为两派的斗争。拖雷未得推立,在术赤与拖雷两系产生了深刻不满,两系的后人始终认为,汗位应属拖雷,他们的斗争更明朗化。
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各个儿子又手握重兵,各踞一方,成吉思汗无疑没有为后代留下一个明确的答案。元朝的短命,皇权争夺,子孙不团结,无疑是成吉思汗最不愿又不得不看到的局面。堪称有为的窝阔台史书上说窝阔台以庄严、聪明、能干、善断、谨慎、坚定、老成持重、宽宏大量、公正著称。
自评功过窝阔台对自己的功过有过一番评价,他曾说:“继承父亲大业后,我做了四件好事:第一,征服了金国,讨平了中原的百姓;第二,在各地设立驿站,沟通了东西南北的交通,便利了使臣往来和运输物品;第三,在干旱的地区掘井,使百姓获得丰美的水草;第四,在各城池派军队镇守,使百姓安居乐业。
“继承父亲的大业后,我也有对不起百姓的地方:第一,我嗜酒如命,整日沉湎于葡萄美酒;(后来果然死于酗酒。)第二,我曾强夺叔父斡惕赤斤部落的女子,愧对叔父;(史载:窝阔台曾命该部落七岁以上的姑娘和少妇4000人聚集一处,当着她们的父兄丈夫,列为两行,自选最美的纳入宫中,其次赏给诸臣,再次的交给妓院。挑剩的任凭在场的士卒蹂躏。)第三,暗害了功臣朵忽鲁。他曾为我父亲效力,我却杀了他,如今悔之莫及;第四,我贪图天地所生的野兽,为防野兽跑到兄弟的领地,立寨筑墙加以阻拦,招来兄弟的怨言,这也是我的过错。继承父亲汗位后我做了这四件好事,犯了这四大过错。”
窝阔台自述有四功四过,作为皇帝有这样的态度也算难能可贵了。但《元史·太宗纪》对他的评价却是“举无过事”,意思说他从来没干过坏事。这显然是封建史家的阿谀之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今中外,岂有例外?
宽厚的一面当时蒙古人的习俗规定,在春天和夏天,任何人都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置身水中,不在河中洗手,不用金银器汲水,也不把湿衣服铺在草原上。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引来雷击。这不难理解,在科学还很落后的古代,草原上的电闪雷鸣的确是够吓人的。
有一次,窝阔台和二哥察合台一起外出打猎,看到一个人在池塘里洗澡。严守习俗的察合台要立刻杀了那人。窝阔台说:“现在没时间,我们已经很累了,让卫士今晚先把他看守起来,明天再审讯处死吧。”趁察合台不注意,他把一枚银币丢入池塘,私下关照那个违禁的人在审讯时说:我是一个穷人,我的钱掉到水里去了,我下水是想把它捞起来。第二天审讯时,那人就这样说了。派人到池塘去打捞,果真找到了银币。窝阔台说:“谁有胆量敢违反禁令呢?要知道这个不幸的人是为了这点小钱而冒险下水的啊。”于是那人在保证今后决不重犯后被宽恕了,窝阔台还赏了他十个银币。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窝阔台确实比较开明,因此也颇得人心。愚蠢的国王以杀人来树立自己的威势,聪明的君主则反其道而行之。
慷慨的大汗成吉思汗生前对他几个儿子有过一番评价,他说:“想要精通礼俗、规矩、律法的人,就到察合台处去。追求勇敢、荣誉、武功的人,就去效力于拖雷。喜好慷慨大度和想发财致富的人可去亲近窝阔台。”史书上确实记载了不少窝阔台慷慨施舍的轶事。
有一次,窝阔台走过集市,小铺里的蜜枣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他很想尝一尝,回到宫里就吩咐侍卫官去买那个小铺的蜜枣。侍卫买回一盘蜜枣,窝阔台一边品尝,一边问道:“付了多少钱?”侍卫道:“付了一两银子。”窝阔台说:“这么好吃的蜜枣,一两银子太少了。”侍卫说:“我所给的已经超过它们的价值十倍了。”窝阔台把他痛骂一顿说道:“在店主的一生中,什么时候他还能碰得上像我们这样的买主呢?”他命令侍卫立刻再送十倍的银子给店主。
有个穷人用羚羊角做了一只大杯子,坐在窝阔台的出行之处。当窝阔台走过来时,他站起来献上杯子。窝阔台收了下来,并吩咐侍从给他50两银子。一个极普通的杯子,居然要给这么重的赏金,侍从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就又问了一下。窝阔台生气地说:“对你们说过多少次,不要回驳我的赏赐,也不要对穷人吝惜我的财富!如今我就要和你们作对,快给他一百两银子吧。”
中亚某国曾将一条用宝石镶嵌的金腰带献给窝阔台,他十分喜欢,平时经常佩带。有一次金腰带的扣子坏了,就把它交给工匠修理。工匠私下把腰带卖了,却总是推托还没修好。最后把他抓起来严加审讯,他才承认已卖钱花掉了。工匠被投入死牢,窝阔台知道真相后说:“虽然这也是一桩大罪,但做出这样的事来,正证明他极端穷困、无路可走,给他150两银子,让他重新做人,今后不许重犯。”工匠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因祸得福,自然是感激涕零,逢人便称颂大汗的宽宏大量。
一个贫穷的伊斯兰教徒向一个官员借了四两银子的债,但无力偿还。那个官员便把他抓去审问,威胁如三天之内不还清债,就要逼迫他改信基督教,并要把他脱光了在市场上打一百棍。穷人急中生智,跪在大汗的宫前告御状。窝阔台赏给他一百两银子,下令把债主抓来,把他的妻子和房屋判给穷人,还把债主脱光了在市场上打了一百棍。看热闹的穷人无不拍手叫好。
赢得身后名在财富和名声之间,窝阔台似乎更看重后者,他曾说:“热衷于聚财的人是缺乏理智的,钱财的好处有限,人无不死,纵然有金山银山,死后又有何益?人又不能从彼世回来,所以我们要把真正的宝藏保存在心中,把尘世的财富散发给臣民,使美名远扬。”
窝阔台确实是够慷慨的,不过对他这样的一国之主来说,这些赏金不过是九牛一毛。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库里的钱财本来就是从百姓头上刮来的。出格的施舍毕竟起到了广告效应,为大汗买来了好名声。蒙古西征的继续成吉思汗的子孙继承了其骁勇善战的品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诸子分得领地第一次西征大胜以后,成吉思汗把占领地区作为“兀鲁思”(汗国封建领地),分封绐他三个儿子。
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今成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属之。)术赤比成吉思汗早死,这一封地归于其子拔都。
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察合台汗国。
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令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均属之,后来被称为窝阔台汗国。依照蒙古惯例,在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古代风景画鉴赏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