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钦听了这话登时急了:“吴军将士的家人都在江东,就算孙不想救,朝廷能答应吗?魏军已经快被我们拖垮了,等不了几天就会不战自退。”他竭力说服诸葛诞坚守寿春,理由其实很简单,如果他们灰溜溜地逃回吴国肯定一无所得,如果保住寿春,就意味着淮南从此划入吴国版图,大家吃香的喝辣的。
诸葛诞听了文钦的话,决定继续坚守。
就在这时候,吴都建邺的全氏家族忽然摊上了麻烦,这与他们的保护伞——孙鲁班有直接联系。
这天,吴帝孙亮冷不防问道:“当初朱公主(孙鲁育)到底是受了谁的诬陷才被杀的?”诬陷孙鲁育的人正是孙鲁班。孙峻、孙在朝廷掌权时孙亮没法深究,现在,他要趁孙在淮南打仗之际把这事查个水落石出。
自打孙峻一死,孙鲁班的地位急转直下,她面对孙亮的质问只能百般推诿。这桩事在不久后将引发吴国政界一场巨震,这里先留个伏笔。且说因此引发的另一个波澜,便是孙鲁班保护之下的全氏家族处境堪忧。全辉和全仪(全琮的孙子)不知惹上什么纠纷,竟带着老母从建邺叛逃到了魏国。
钟会闻讯,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左右战局的良机。
几天后,被困在寿春城里的全怿、全端等人诧异地见到本该待在建邺的家仆:“你怎么到这来了?”
“少主托我送封信。”
说着,家仆将全辉的亲笔信递给全怿。
信上写道:“朝廷怪罪叔父们打了败仗,下令诛灭咱们全族。唯有侄儿携母亲逃到魏国,现在其他族人恐怕都已被屠戮殆尽!”这封信正是钟会授意全辉写的。
全怿、全端等人的心拔凉拔凉的,自己在外面拼命,家人却被朝廷赶尽杀绝,既如此,坚守孤城还有什么意义?
公元258年2月的一天,寿春城东门突然毫无预兆地打开了。全氏诸将率数千吴军一股脑儿逃出城向魏军投降。吴郡全氏,这个吴国曾经最显赫的外戚家族,从这一刻开始走向了衰败。
诸葛诞见到这一幕当场吓呆了。
“赶快关闭城门!关闭城门!”
然而,吴军已散去大半,寿春守军的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淮南三叛:死于忧患
从公元257年8月到258年4月,诸葛诞在寿春城中已经坚守了八个月,他早先筹备的一年存粮因为有几万吴军帮着吃也见了底。而这八个月来,淮南郡一场雨都没下过。
到了这个时候,就连一直主张坚守的文钦也看出再撑下去不是个事了。一天清晨,诸葛诞、文钦、唐咨从寿春南门一起冲了出去。
王基为这一刻已苦等了大半年,他早做足了准备。随着一声令下,巨石和火箭从天而降,顷刻间,诸葛诞用来突破王基防御工事的冲车全被烧毁,寿春将士的尸体和血将壕沟填得满满当当。
诸葛诞等人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地突围,最终没能冲过王基的防线,只好折返回寿春城。此战之后,寿春城中又有几万人跑出城投降,而城中的粮食眼看就没了。诸葛诞和文钦越来越绝望。
照这么守下去,没等城破就先得饿死。文钦对诸葛诞提议:“索性把淮南军遣散出城节省粮食,留下吴军坚守。”
诸葛诞听到这话,心头火腾地升了起来:“你说什么!”他怒视文钦道:“淮南将士和我生死与共,要遣散也该先遣散吴国人!”倘若诸葛诞遣散所有淮南将士,他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文钦这话什么意思?他忍不住想起昔日和文钦的种种不愉快。难不成文钦要谋害我?猜忌、怕被陷害在诸葛诞的性格中占据着重要分量,可以说,从他豢养死士、筹措军备、起兵谋反,以及他和两任扬州刺史(乐、文钦)交恶,无一不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的自然反应。这种心理是谨慎小心发展到极致的恶性衍生品,始终强有力地束缚着他的行为。
诸葛诞将自己从飞散的思绪中拉回现实,在他面前又浮现出文钦令人厌恶的面孔。
“只有留下吴国将士,吴国朝廷才不会放弃救援寿春!”文钦并没有注意到诸葛诞正气得两眼发红,他仍喋喋不休地陈述着自己的理由。而诸葛诞已完全听不到文钦的话了。文钦肯定想害我……他对此相当确定。
“你是打算杀了我然后开城投降吗?”诸葛诞的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剑柄。
“这是什么话?……”文钦的话还没落音,只见一束剑光飞速划过眼前,他感到一阵刺痛,瞬间,脖颈中鲜血喷射而出。
诸葛诞一怒之下居然把文钦杀了。
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很快得知这一噩耗:“诸葛诞是杀父仇人,纵使死在敌人刀下也不能再和仇人共事!”兄弟二人单骑逃出寿春,向魏军狂奔而去。
“禀报大将军,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倒戈归降!”
“哦?”司马昭第一反应是杀了他们,这话几乎脱口而出,但他忍住了。文钦虽罪不容赦,可文鸯、文虎穷途末路才来归顺,若杀了他们,必会坚定寿春叛军的意志。
司马昭赦免了文氏兄弟,又让文氏兄弟冲着寿春城内喊话:“连我们都被赦免,其他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在喊声中,诸葛诞的士气濒临崩溃边缘。
此时,司马昭终于要亲自进驻到寿春城下了。这半年来,他一直坐镇丘头,将前线指挥权交给王基,现在,他看到胜券在握才亲临前线。他并非单纯想要沐浴胜利的曙光,也不是嫉妒下属独揽战功,而是作为司马家族新锐权臣,他必须要借这场战役稳固自己的地位。
4月,司马昭来到寿春城下,他站在距城墙不远的地方往城楼上眺望。
“大将军,危险!这里在敌军射程之内!”
然而,寿春城上的守军连一支箭都没射出来。不言而喻,诸葛诞的士气彻底崩溃了。
“可以攻城了……”司马昭小声沉吟,接着,他定了定神,猛地举起手中令旗,用最嘹亮的声音喊道:“全军攻城!”
一时间,寿春城下的魏军如潮水般汹涌起来,冲车猛烈地撞击着城门,云梯一排排搭上城墙,可寿春城中的守军都被饥饿和恐惧压迫得一动不动。
“快起来守城!守城!”诸葛诞奋力叫喊,却无人响应。
诸葛诞放弃了无谓的指挥,在数百死士的簇拥下从一个小门夺路而出。
“那逃窜者莫不是诸葛诞?快追上去!”司马昭的部将胡奋手疾眼快,指挥部队向诸葛诞发起包抄。胡奋是胡遵之子,胡烈的弟弟。
诸葛诞身为儒将并不擅长冲锋陷阵,很快,他被胡奋军团团围住。
“杀!”胡奋高喊,魏军纷纷举起兵刃刺向诸葛诞。
这些年,诸葛诞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恐惧中,今天,他终于从被自己夸大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竟感到无比轻松。他仰起头望向阴沉的天空:“好像要下雨了……”他嘴角微翘,摇晃着渐渐失去感觉的身躯,最后倒在了血泊中。从此以后,他再无须担心被人谋害了。
公元258年4月10日,诸葛诞阵亡。没过多少日子,淮南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雨曾被诸葛诞期盼已久,可他再也看不到了。
唐咨见大势已去,扑通跪倒在地。“唐咨愿降!唐咨愿降!”他大喊着。战后,唐咨被司马昭赦免,官拜安远将军。这位自曹丕时代便逃亡吴国的叛将终于在三十年后重返故国,又过了五年,他督造巨型战舰,为攻伐吴国尽心尽力。
寿春城攻破后,诸葛诞被夷灭三族。可是,琅邪诸葛氏的这一支并没有绝后,诸葛诞的幼子诸葛靓已安全逃到吴国,诸葛诞的长女因为夫家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的关系也没被株连,她正是日后著名的诸葛太妃,在很久以后,姐弟俩还会出现在故事里。
文鸯、文虎兄弟在战后不仅没被卸磨杀驴,更因功封侯。颇具戏剧化的是,三十年后,司马伷和诸葛太妃的儿子司马繇(即诸葛诞的外孙)跟文氏兄弟又扯出了一桩命案,终致文氏被夷灭三族。究其缘由,还是跟诸葛诞脱不了关系,其中原委后面会讲到。
王淩、毌丘俭、诸葛诞,这三位魏国扬州都督在淮南发起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王淩在没有兵权的窘境下束手待擒,毌丘俭率六万大军进逼洛阳,和司马师对峙一个月后战败,诸葛诞相比他的前两任准备得尤为充分,他举十六万大军,并得到吴国的支持,和司马昭僵持近一年后战败。这三起叛乱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庞大,虽则王淩、毌丘俭、诸葛诞三人各自有不同的利益牵扯和政治立场,但他们剑锋所指的方向,皆是魏国权臣司马家族,而非曹氏皇族。如此,被后世胜利者命名的“淮南三叛”,或可称之为“淮南三义”就更加准确了。
诸葛诞的死士大多战死沙场,幸存者也都成了俘虏。死士们在刑场上站成几排,挨个等着问斩。不过,行刑者应该是接到了指示——如有愿意归降的,便能免除死刑。他开始朝着第一个死士厉声喝问:“降不降?”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一个死士被斩首。
“降不降?”行刑者接着问第二个人。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二个死士同样这样回答,同样被斩首。
……
行刑者每杀一人,都要询问相同的问题,可得到的回答也都相同。就这样,他一直杀到了最后一个人。
“降不降?”行刑者已累得气喘吁吁。
这名死士看着面前一排排同伴的尸体,想起多年前诸葛诞让他免于死罪的情景。那一年,诸葛诞曾两次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你怕死吗?”“不怕。”他两次均是同样的回答。既不怕死,是为死士。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死士漠然重复着这句话。可又有谁不怕死呢?为义而死?为恩情而死?为气节而死?为荣誉而死?生命和这些比起来究竟孰轻孰重?他多年来反复询问自己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答案,此刻,他还在想,但命已经没了。
与天下人博弈>
文钦听了这话登时急了:“吴军将士的家人都在江东,就算孙不想救,朝廷能答应吗?魏军已经快被我们拖垮了,等不了几天就会不战自退。”他竭力说服诸葛诞坚守寿春,理由其实很简单,如果他们灰溜溜地逃回吴国肯定一无所得,如果保住寿春,就意味着淮南从此划入吴国版图,大家吃香的喝辣的。
诸葛诞听了文钦的话,决定继续坚守。
就在这时候,吴都建邺的全氏家族忽然摊上了麻烦,这与他们的保护伞——孙鲁班有直接联系。
这天,吴帝孙亮冷不防问道:“当初朱公主(孙鲁育)到底是受了谁的诬陷才被杀的?”诬陷孙鲁育的人正是孙鲁班。孙峻、孙在朝廷掌权时孙亮没法深究,现在,他要趁孙在淮南打仗之际把这事查个水落石出。
自打孙峻一死,孙鲁班的地位急转直下,她面对孙亮的质问只能百般推诿。这桩事在不久后将引发吴国政界一场巨震,这里先留个伏笔。且说因此引发的另一个波澜,便是孙鲁班保护之下的全氏家族处境堪忧。全辉和全仪(全琮的孙子)不知惹上什么纠纷,竟带着老母从建邺叛逃到了魏国。
钟会闻讯,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左右战局的良机。
几天后,被困在寿春城里的全怿、全端等人诧异地见到本该待在建邺的家仆:“你怎么到这来了?”
“少主托我送封信。”
说着,家仆将全辉的亲笔信递给全怿。
信上写道:“朝廷怪罪叔父们打了败仗,下令诛灭咱们全族。唯有侄儿携母亲逃到魏国,现在其他族人恐怕都已被屠戮殆尽!”这封信正是钟会授意全辉写的。
全怿、全端等人的心拔凉拔凉的,自己在外面拼命,家人却被朝廷赶尽杀绝,既如此,坚守孤城还有什么意义?
公元258年2月的一天,寿春城东门突然毫无预兆地打开了。全氏诸将率数千吴军一股脑儿逃出城向魏军投降。吴郡全氏,这个吴国曾经最显赫的外戚家族,从这一刻开始走向了衰败。
诸葛诞见到这一幕当场吓呆了。
“赶快关闭城门!关闭城门!”
然而,吴军已散去大半,寿春守军的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淮南三叛:死于忧患
从公元257年8月到258年4月,诸葛诞在寿春城中已经坚守了八个月,他早先筹备的一年存粮因为有几万吴军帮着吃也见了底。而这八个月来,淮南郡一场雨都没下过。
到了这个时候,就连一直主张坚守的文钦也看出再撑下去不是个事了。一天清晨,诸葛诞、文钦、唐咨从寿春南门一起冲了出去。
王基为这一刻已苦等了大半年,他早做足了准备。随着一声令下,巨石和火箭从天而降,顷刻间,诸葛诞用来突破王基防御工事的冲车全被烧毁,寿春将士的尸体和血将壕沟填得满满当当。
诸葛诞等人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地突围,最终没能冲过王基的防线,只好折返回寿春城。此战之后,寿春城中又有几万人跑出城投降,而城中的粮食眼看就没了。诸葛诞和文钦越来越绝望。
照这么守下去,没等城破就先得饿死。文钦对诸葛诞提议:“索性把淮南军遣散出城节省粮食,留下吴军坚守。”
诸葛诞听到这话,心头火腾地升了起来:“你说什么!”他怒视文钦道:“淮南将士和我生死与共,要遣散也该先遣散吴国人!”倘若诸葛诞遣散所有淮南将士,他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文钦这话什么意思?他忍不住想起昔日和文钦的种种不愉快。难不成文钦要谋害我?猜忌、怕被陷害在诸葛诞的性格中占据着重要分量,可以说,从他豢养死士、筹措军备、起兵谋反,以及他和两任扬州刺史(乐、文钦)交恶,无一不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的自然反应。这种心理是谨慎小心发展到极致的恶性衍生品,始终强有力地束缚着他的行为。
诸葛诞将自己从飞散的思绪中拉回现实,在他面前又浮现出文钦令人厌恶的面孔。
“只有留下吴国将士,吴国朝廷才不会放弃救援寿春!”文钦并没有注意到诸葛诞正气得两眼发红,他仍喋喋不休地陈述着自己的理由。而诸葛诞已完全听不到文钦的话了。文钦肯定想害我……他对此相当确定。
“你是打算杀了我然后开城投降吗?”诸葛诞的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剑柄。
“这是什么话?……”文钦的话还没落音,只见一束剑光飞速划过眼前,他感到一阵刺痛,瞬间,脖颈中鲜血喷射而出。
诸葛诞一怒之下居然把文钦杀了。
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很快得知这一噩耗:“诸葛诞是杀父仇人,纵使死在敌人刀下也不能再和仇人共事!”兄弟二人单骑逃出寿春,向魏军狂奔而去。
“禀报大将军,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倒戈归降!”
“哦?”司马昭第一反应是杀了他们,这话几乎脱口而出,但他忍住了。文钦虽罪不容赦,可文鸯、文虎穷途末路才来归顺,若杀了他们,必会坚定寿春叛军的意志。
司马昭赦免了文氏兄弟,又让文氏兄弟冲着寿春城内喊话:“连我们都被赦免,其他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在喊声中,诸葛诞的士气濒临崩溃边缘。
此时,司马昭终于要亲自进驻到寿春城下了。这半年来,他一直坐镇丘头,将前线指挥权交给王基,现在,他看到胜券在握才亲临前线。他并非单纯想要沐浴胜利的曙光,也不是嫉妒下属独揽战功,而是作为司马家族新锐权臣,他必须要借这场战役稳固自己的地位。
4月,司马昭来到寿春城下,他站在距城墙不远的地方往城楼上眺望。
“大将军,危险!这里在敌军射程之内!”
然而,寿春城上的守军连一支箭都没射出来。不言而喻,诸葛诞的士气彻底崩溃了。
“可以攻城了……”司马昭小声沉吟,接着,他定了定神,猛地举起手中令旗,用最嘹亮的声音喊道:“全军攻城!”
一时间,寿春城下的魏军如潮水般汹涌起来,冲车猛烈地撞击着城门,云梯一排排搭上城墙,可寿春城中的守军都被饥饿和恐惧压迫得一动不动。
“快起来守城!守城!”诸葛诞奋力叫喊,却无人响应。
诸葛诞放弃了无谓的指挥,在数百死士的簇拥下从一个小门夺路而出。
“那逃窜者莫不是诸葛诞?快追上去!”司马昭的部将胡奋手疾眼快,指挥部队向诸葛诞发起包抄。胡奋是胡遵之子,胡烈的弟弟。
诸葛诞身为儒将并不擅长冲锋陷阵,很快,他被胡奋军团团围住。
“杀!”胡奋高喊,魏军纷纷举起兵刃刺向诸葛诞。
这些年,诸葛诞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恐惧中,今天,他终于从被自己夸大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竟感到无比轻松。他仰起头望向阴沉的天空:“好像要下雨了……”他嘴角微翘,摇晃着渐渐失去感觉的身躯,最后倒在了血泊中。从此以后,他再无须担心被人谋害了。
公元258年4月10日,诸葛诞阵亡。没过多少日子,淮南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雨曾被诸葛诞期盼已久,可他再也看不到了。
唐咨见大势已去,扑通跪倒在地。“唐咨愿降!唐咨愿降!”他大喊着。战后,唐咨被司马昭赦免,官拜安远将军。这位自曹丕时代便逃亡吴国的叛将终于在三十年后重返故国,又过了五年,他督造巨型战舰,为攻伐吴国尽心尽力。
寿春城攻破后,诸葛诞被夷灭三族。可是,琅邪诸葛氏的这一支并没有绝后,诸葛诞的幼子诸葛靓已安全逃到吴国,诸葛诞的长女因为夫家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的关系也没被株连,她正是日后著名的诸葛太妃,在很久以后,姐弟俩还会出现在故事里。
文鸯、文虎兄弟在战后不仅没被卸磨杀驴,更因功封侯。颇具戏剧化的是,三十年后,司马伷和诸葛太妃的儿子司马繇(即诸葛诞的外孙)跟文氏兄弟又扯出了一桩命案,终致文氏被夷灭三族。究其缘由,还是跟诸葛诞脱不了关系,其中原委后面会讲到。
王淩、毌丘俭、诸葛诞,这三位魏国扬州都督在淮南发起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王淩在没有兵权的窘境下束手待擒,毌丘俭率六万大军进逼洛阳,和司马师对峙一个月后战败,诸葛诞相比他的前两任准备得尤为充分,他举十六万大军,并得到吴国的支持,和司马昭僵持近一年后战败。这三起叛乱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庞大,虽则王淩、毌丘俭、诸葛诞三人各自有不同的利益牵扯和政治立场,但他们剑锋所指的方向,皆是魏国权臣司马家族,而非曹氏皇族。如此,被后世胜利者命名的“淮南三叛”,或可称之为“淮南三义”就更加准确了。
诸葛诞的死士大多战死沙场,幸存者也都成了俘虏。死士们在刑场上站成几排,挨个等着问斩。不过,行刑者应该是接到了指示——如有愿意归降的,便能免除死刑。他开始朝着第一个死士厉声喝问:“降不降?”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一个死士被斩首。
“降不降?”行刑者接着问第二个人。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
第二个死士同样这样回答,同样被斩首。
……
行刑者每杀一人,都要询问相同的问题,可得到的回答也都相同。就这样,他一直杀到了最后一个人。
“降不降?”行刑者已累得气喘吁吁。
这名死士看着面前一排排同伴的尸体,想起多年前诸葛诞让他免于死罪的情景。那一年,诸葛诞曾两次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你怕死吗?”“不怕。”他两次均是同样的回答。既不怕死,是为死士。
“为诸葛公死,无怨无悔!”死士漠然重复着这句话。可又有谁不怕死呢?为义而死?为恩情而死?为气节而死?为荣誉而死?生命和这些比起来究竟孰轻孰重?他多年来反复询问自己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答案,此刻,他还在想,但命已经没了。
与天下人博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