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大宋不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宋金的仗打完了,和谈也暂时落下了帷幕,看似该尘埃落定了,客应天府上下却变得更加地忙碌起来。
先说宋金两国使团,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金人使团马不停蹄地返回了燕京,与金主完颜亶交差。
连带着,完颜亮和宇文虚中也跟着使团返回了燕京,并没有被带到开封府继续关押。
对于金人耍的这种小聪明,李申之只当没看见。
当初宇文虚中的赎金给了,完颜亮的赎金还没给呢。
宋国使团却没有直接返回临安府,而是在赵鼎的带领下,前往了开封府。
在出发之前,饶是赵鼎赵相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开封府的破败依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将随行的画工散落出去,由他们如实地记录开封府如今的景象,是使团的重要使命之一。
赵鼎原本打算等和谈陷入僵局之后再瞅空将画工撒出来,没成想和谈竟然如此之快地达成了一致,双方都满意的一致,索性亲自领着画工们来开封府跑了一趟。
来到大内门前时,皇宫大门紧锁,门口站着一队士兵把手。
应天府也派了官员一路为赵鼎服务,当赵鼎抵达开封府时,梁兴也一路作陪。
梁兴解释道:“之前金人时长进皇宫糟蹋,俺们占了这里之后,便将金人全都关了起来,锁上了大门,再不让乱人进去。”
赵鼎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等进到皇宫大内的时候,满面疮痍,黄嘈杂生,宛如几十年没有人住过破庙一般,只能从其宏大的规模窥视往日的雄伟。
岳银瓶夺下皇宫大内之后,便将这里上了锁封了起来,更使得这里没有丝毫人气,阴森瘆人。
梁兴领着太行山义军事实上成了开封府的衙门,但是却主要以维护治安秩序为主。开封城内的商贸往来,依然由那一批吏员们负责。
这帮吏员中,有的人从靖康年间就干着这行,金人来了没动他们,义军来了依然没动他们。
任他城头变换大王旗,最底层的这帮小吏始终没有变。
于是乎赵鼎来了之后,很快便掌握了开封府的主动权,指挥起基层官吏来如臂使指。
在留下了几个官员负责接管开封府之后,赵鼎才打道回府,一路赶回临安城复命。
……
闲话说完,再说应天府。
抛开朝堂不谈,应天府现如今有几件当务之急的事情,需要即刻着手去办。
首先第一件,在大名府驻防。
能索回大名府,的确是一桩意外之喜。大名府虽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但是经过北宋一百多年的经营,人为地将其打造成了一个战略要地。
甚至可以说,大名府就是北宋的燕京,北宋的长城。
事实上,大名府在北宋的官方文书里,确有“北京”之称。
既然索来了如此一块重要的地方,那就要将其牢牢地握在手中。
李申之的打算,是将大名府打造成与应天府一样的堡垒,使得金人生不出一丝丝的侵占之心。来一次,就让金人撞个头破血流。
应天府如今的工业规模比之当初增大了好几倍,完全可以支撑重修大名府的物资消耗。
工业化的生产能力是无穷的,贫穷不是工业的敌人,市场才是。
不怕生产不出物资,就怕生产出来的物资消耗不掉。
且说大名府如此重要的地方,该派何人去筑城,派何人去驻守?
应天府的大小相公们议事的时候,隐隐之中形成了一种权力循环。
张浚是最终签发命令的人,有点类似于皇帝。
李申之拥有近乎于一票否决的权力,他的建议同时也具备很强的效力,有点类似于强势的丞相。
至于赵瑗与赵不凡二人,有些类似于副丞相,各分管一摊。
其中赵瑗由于身份的原因,还具有一定的监察职责。
再加上岳银瓶这样的军方大佬,一个小朝廷算是齐活儿了。
当然了,张浚不可能是皇帝,他顶多只是皇权的化身。就像总统是最高权力的化身一样。
到底该派谁去大名府,众人的意见不太一样。
张浚说道:“按老夫之意,当从几个知县中拔擢一人,充任大名府知府。就人选来说,老夫觉得韩平和陆游都可以当此大任。”
李申之说道:“下官与张相公意见不同。大名府时刻面临着军事的威胁,必须要有一个知兵之人任知府才行。”
张浚问道:“申之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申之说道:“人选是有,就怕张相公不同意。”
众人纳闷,这李申之何时开始顾及起了别人的意见?既然李申之有这样的顾忌,说明他的建议八成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到底是什么样的建议会离奇到张浚都无法接受,大家倒是有些好奇。
张浚说道:“且说来听听。”
李申之说道:“下官心中的第一人选,是张牧之。第二人选,是梁兴。此二人虽不曾在官府中任职,但是两人统领山寨,对于如何管理一方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此二人与金人打了这许多年的仗,军事能力这块让人能放得下心。”
张浚说道:“张牧之没有出身,骤然拔擢到如此的高度不妥。倒是那梁兴,虽未在朝中任职,但名义上也算得上是岳家军中的统制。将他拔擢起来,倒也不算全无根基。”
军中的统制大概相当于师一级,转任政府的市长,算得上是平级调动。
李申之说道:“梁兴倒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只是不知他的家在太行山上,是否愿意抛家舍业去大名府扎根。”
这时,赵瑗插话道:“申之曾经说过要军政分家,为何不在新设大名府之时便施行?”
李申之侧目看向赵瑗,竖起了大拇指,赞道:“建国公此议甚妙,自当如此。”
这样的建议,大概算是李申之与赵瑗之间的默契了吧。
李申之想要通过赵瑗来改造朝廷中枢的结构,而赵瑗想通过李申之来加强基层的统治。
就大名府而言,刚好试验一番李申之所谓的军政分离。
军政分离,指的是军队的建设与粮秣不再依靠地方,而是由中央统一拨付... -->>
宋金的仗打完了,和谈也暂时落下了帷幕,看似该尘埃落定了,客应天府上下却变得更加地忙碌起来。
先说宋金两国使团,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金人使团马不停蹄地返回了燕京,与金主完颜亶交差。
连带着,完颜亮和宇文虚中也跟着使团返回了燕京,并没有被带到开封府继续关押。
对于金人耍的这种小聪明,李申之只当没看见。
当初宇文虚中的赎金给了,完颜亮的赎金还没给呢。
宋国使团却没有直接返回临安府,而是在赵鼎的带领下,前往了开封府。
在出发之前,饶是赵鼎赵相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开封府的破败依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将随行的画工散落出去,由他们如实地记录开封府如今的景象,是使团的重要使命之一。
赵鼎原本打算等和谈陷入僵局之后再瞅空将画工撒出来,没成想和谈竟然如此之快地达成了一致,双方都满意的一致,索性亲自领着画工们来开封府跑了一趟。
来到大内门前时,皇宫大门紧锁,门口站着一队士兵把手。
应天府也派了官员一路为赵鼎服务,当赵鼎抵达开封府时,梁兴也一路作陪。
梁兴解释道:“之前金人时长进皇宫糟蹋,俺们占了这里之后,便将金人全都关了起来,锁上了大门,再不让乱人进去。”
赵鼎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等进到皇宫大内的时候,满面疮痍,黄嘈杂生,宛如几十年没有人住过破庙一般,只能从其宏大的规模窥视往日的雄伟。
岳银瓶夺下皇宫大内之后,便将这里上了锁封了起来,更使得这里没有丝毫人气,阴森瘆人。
梁兴领着太行山义军事实上成了开封府的衙门,但是却主要以维护治安秩序为主。开封城内的商贸往来,依然由那一批吏员们负责。
这帮吏员中,有的人从靖康年间就干着这行,金人来了没动他们,义军来了依然没动他们。
任他城头变换大王旗,最底层的这帮小吏始终没有变。
于是乎赵鼎来了之后,很快便掌握了开封府的主动权,指挥起基层官吏来如臂使指。
在留下了几个官员负责接管开封府之后,赵鼎才打道回府,一路赶回临安城复命。
……
闲话说完,再说应天府。
抛开朝堂不谈,应天府现如今有几件当务之急的事情,需要即刻着手去办。
首先第一件,在大名府驻防。
能索回大名府,的确是一桩意外之喜。大名府虽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但是经过北宋一百多年的经营,人为地将其打造成了一个战略要地。
甚至可以说,大名府就是北宋的燕京,北宋的长城。
事实上,大名府在北宋的官方文书里,确有“北京”之称。
既然索来了如此一块重要的地方,那就要将其牢牢地握在手中。
李申之的打算,是将大名府打造成与应天府一样的堡垒,使得金人生不出一丝丝的侵占之心。来一次,就让金人撞个头破血流。
应天府如今的工业规模比之当初增大了好几倍,完全可以支撑重修大名府的物资消耗。
工业化的生产能力是无穷的,贫穷不是工业的敌人,市场才是。
不怕生产不出物资,就怕生产出来的物资消耗不掉。
且说大名府如此重要的地方,该派何人去筑城,派何人去驻守?
应天府的大小相公们议事的时候,隐隐之中形成了一种权力循环。
张浚是最终签发命令的人,有点类似于皇帝。
李申之拥有近乎于一票否决的权力,他的建议同时也具备很强的效力,有点类似于强势的丞相。
至于赵瑗与赵不凡二人,有些类似于副丞相,各分管一摊。
其中赵瑗由于身份的原因,还具有一定的监察职责。
再加上岳银瓶这样的军方大佬,一个小朝廷算是齐活儿了。
当然了,张浚不可能是皇帝,他顶多只是皇权的化身。就像总统是最高权力的化身一样。
到底该派谁去大名府,众人的意见不太一样。
张浚说道:“按老夫之意,当从几个知县中拔擢一人,充任大名府知府。就人选来说,老夫觉得韩平和陆游都可以当此大任。”
李申之说道:“下官与张相公意见不同。大名府时刻面临着军事的威胁,必须要有一个知兵之人任知府才行。”
张浚问道:“申之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申之说道:“人选是有,就怕张相公不同意。”
众人纳闷,这李申之何时开始顾及起了别人的意见?既然李申之有这样的顾忌,说明他的建议八成不会被大家所接受。
到底是什么样的建议会离奇到张浚都无法接受,大家倒是有些好奇。
张浚说道:“且说来听听。”
李申之说道:“下官心中的第一人选,是张牧之。第二人选,是梁兴。此二人虽不曾在官府中任职,但是两人统领山寨,对于如何管理一方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此二人与金人打了这许多年的仗,军事能力这块让人能放得下心。”
张浚说道:“张牧之没有出身,骤然拔擢到如此的高度不妥。倒是那梁兴,虽未在朝中任职,但名义上也算得上是岳家军中的统制。将他拔擢起来,倒也不算全无根基。”
军中的统制大概相当于师一级,转任政府的市长,算得上是平级调动。
李申之说道:“梁兴倒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只是不知他的家在太行山上,是否愿意抛家舍业去大名府扎根。”
这时,赵瑗插话道:“申之曾经说过要军政分家,为何不在新设大名府之时便施行?”
李申之侧目看向赵瑗,竖起了大拇指,赞道:“建国公此议甚妙,自当如此。”
这样的建议,大概算是李申之与赵瑗之间的默契了吧。
李申之想要通过赵瑗来改造朝廷中枢的结构,而赵瑗想通过李申之来加强基层的统治。
就大名府而言,刚好试验一番李申之所谓的军政分离。
军政分离,指的是军队的建设与粮秣不再依靠地方,而是由中央统一拨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