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亮剑之军工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下的炸弹的也不过一百多公斤,咱们一下就来了八百公斤,而且还不用飞机……”
周元凯这是说到重点了。
能打出这么远的射程又能达到800公斤装药的,这时代只怕也只有眼前这原型机可以做到。
更可怕的还是这东西十分廉价,整个就是一个飞机模型再加几个火箭发动机,如果说有什么值钱费时的,那就属陀螺仪以及以它为基础的一套控制设备了。
不过在数据基本到位后还是出现了一点问题。
苏教授在第八天的试飞后,就对王学新说:“营长,我们发现原型机在对大角度偏离时的处理还存在些误差,详细的说,就是当原型机机身倾斜30度以上时,原型机的反应不尽人意,这很可能使原型机偏离原定的轨道影响精度……”
王学新想了想,觉得不对啊,系统给出的数据应该不会错才对。
再往细里一想,就隐隐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系统给的数据如果没错,那就是研发团队因为设备粗糙或者为了赶工短时间生产出来的原型机误差较大,比如陀螺仪的反应由控制系统传递到原型机的方向舵的过程中有误差。
这些误差大倾角较小调整幅度较小时还可以忽略不计。
但如果倾角较大需要较大的修正数据,误差也就被放大了,于是就有了不尽人意的结果。
王学新想了想,就回答道:“苏教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或许可以不要求一次调整到位,而是分为几步,比如从大倾角调整到小倾角,再由小倾角调整回正确的位置,你觉得呢?”
苏教授被王学新这么一说就尴尬了……他们这些研发人员怎么就没想到这方法?
究其原因,苏教授认为是自己以及研发团队始终把原型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当作一个机器……其实它的确是个机器。
但思维上不能这么思考。
因为当苏教授等人把它当作机器后,就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以为机器嘛,只要数据对就能一步到位,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就是数据有问题,于是还需要调整。
因此,研发团队脑海里就是冷冰冰的数据和调整,根本没考虑到其它思路。
王学新却给出了另一条思路……
难道飞行员驾驶飞机就能一步到位?
他们也常常调过头了再进行微调,这无伤大雅不是?
那凭什么机器就不能这么干!
苏教授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就去跟和志民商量了。
当初,苏教授刚到完县机场时,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能大展拳脚。
现在,却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第855章保密
有了王学新微调的思路后,原型机的自动飞行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那就是对敌人保密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保密问题指的不是人为的泄密,而是这种“高精度火箭弹”是一种廉价且呈规模性轰炸的东西……汉斯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向日不落帝国发射了上万枚v1导弹。
不过客观的说,当时汉斯是把这种导弹用错了地方,他们用它来轰炸日不落帝国本土希望能迫使其投降,而这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目标,尤其当时鹰酱已经参战并为日不落帝国本土运去了许多补给甚至还运去了大批鹰酱军队……用于准备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的是,v1导弹只能引起小规模的恐慌和骚乱,对日不落及鹰酱的进攻战略不会有半点影响。
汉斯要是真明白v1导弹的价值,就应该把它用于争夺制空权上……当时汉斯已经失去了制空权,在失去制空权后汉斯的地面部队就处处受制,其中尤其是汉斯一直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
最典型的就是在诺曼底登陆战中,汉斯几个师的装甲部队被盟军的战机、轰炸机打残在赶往前线的路上……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坦克就是敌机的靶子。
汉斯始终就没有想到一点:夺取制空权不一定要在空中作战不一定需要用战斗机一点点的抢回来。
他们手里有v1导弹,虽然这时v1导弹的精度还不高,但如果能集中轰炸敌人的机场……那是不是说可以重创敌人的空中力量甚至使敌人的战机无处降落?
虽然这最终也改变不了结果,因为以鹰酱的生产速度,只怕再多的v1都炸不过来。
但这至少可以延缓盟军的攻势使汉斯的地面部队不致于处处受制甚至还没发挥作用就被炸得失去了战斗力。
王学新作为一个现代人当然就不会犯这方面的错误了。
所以他对“高精度火箭弹”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针对敌人的军事单位而不是什么首都……汉斯是用v1轰炸日不落的首都以期让其失去作战的信心而选择和谈,但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妄想。
要想达到这效果,除非是给v1装上核弹头。
因此,王学新才不像汉斯那样,对v1射程上的定位是两百多公里……只有这射程才能打到日不落的首都。
对王学新而言,三十几公里的射程就够用了,如果是五十几公里那更好。
不过实战中,最好还是在三十几公里内发射,距离远了精度也就差了,反正能打到鬼子只有十几公里射程的重炮并将其压制住就行。
问题在于……
这种规模化的“高精度火箭弹”一打就是几十枚,用的时间久了多打几批那就是成百上千枚。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下的炸弹的也不过一百多公斤,咱们一下就来了八百公斤,而且还不用飞机……”
周元凯这是说到重点了。
能打出这么远的射程又能达到800公斤装药的,这时代只怕也只有眼前这原型机可以做到。
更可怕的还是这东西十分廉价,整个就是一个飞机模型再加几个火箭发动机,如果说有什么值钱费时的,那就属陀螺仪以及以它为基础的一套控制设备了。
不过在数据基本到位后还是出现了一点问题。
苏教授在第八天的试飞后,就对王学新说:“营长,我们发现原型机在对大角度偏离时的处理还存在些误差,详细的说,就是当原型机机身倾斜30度以上时,原型机的反应不尽人意,这很可能使原型机偏离原定的轨道影响精度……”
王学新想了想,觉得不对啊,系统给出的数据应该不会错才对。
再往细里一想,就隐隐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系统给的数据如果没错,那就是研发团队因为设备粗糙或者为了赶工短时间生产出来的原型机误差较大,比如陀螺仪的反应由控制系统传递到原型机的方向舵的过程中有误差。
这些误差大倾角较小调整幅度较小时还可以忽略不计。
但如果倾角较大需要较大的修正数据,误差也就被放大了,于是就有了不尽人意的结果。
王学新想了想,就回答道:“苏教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或许可以不要求一次调整到位,而是分为几步,比如从大倾角调整到小倾角,再由小倾角调整回正确的位置,你觉得呢?”
苏教授被王学新这么一说就尴尬了……他们这些研发人员怎么就没想到这方法?
究其原因,苏教授认为是自己以及研发团队始终把原型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当作一个机器……其实它的确是个机器。
但思维上不能这么思考。
因为当苏教授等人把它当作机器后,就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以为机器嘛,只要数据对就能一步到位,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就是数据有问题,于是还需要调整。
因此,研发团队脑海里就是冷冰冰的数据和调整,根本没考虑到其它思路。
王学新却给出了另一条思路……
难道飞行员驾驶飞机就能一步到位?
他们也常常调过头了再进行微调,这无伤大雅不是?
那凭什么机器就不能这么干!
苏教授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就去跟和志民商量了。
当初,苏教授刚到完县机场时,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能大展拳脚。
现在,却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第855章保密
有了王学新微调的思路后,原型机的自动飞行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那就是对敌人保密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保密问题指的不是人为的泄密,而是这种“高精度火箭弹”是一种廉价且呈规模性轰炸的东西……汉斯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向日不落帝国发射了上万枚v1导弹。
不过客观的说,当时汉斯是把这种导弹用错了地方,他们用它来轰炸日不落帝国本土希望能迫使其投降,而这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目标,尤其当时鹰酱已经参战并为日不落帝国本土运去了许多补给甚至还运去了大批鹰酱军队……用于准备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的是,v1导弹只能引起小规模的恐慌和骚乱,对日不落及鹰酱的进攻战略不会有半点影响。
汉斯要是真明白v1导弹的价值,就应该把它用于争夺制空权上……当时汉斯已经失去了制空权,在失去制空权后汉斯的地面部队就处处受制,其中尤其是汉斯一直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
最典型的就是在诺曼底登陆战中,汉斯几个师的装甲部队被盟军的战机、轰炸机打残在赶往前线的路上……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坦克就是敌机的靶子。
汉斯始终就没有想到一点:夺取制空权不一定要在空中作战不一定需要用战斗机一点点的抢回来。
他们手里有v1导弹,虽然这时v1导弹的精度还不高,但如果能集中轰炸敌人的机场……那是不是说可以重创敌人的空中力量甚至使敌人的战机无处降落?
虽然这最终也改变不了结果,因为以鹰酱的生产速度,只怕再多的v1都炸不过来。
但这至少可以延缓盟军的攻势使汉斯的地面部队不致于处处受制甚至还没发挥作用就被炸得失去了战斗力。
王学新作为一个现代人当然就不会犯这方面的错误了。
所以他对“高精度火箭弹”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针对敌人的军事单位而不是什么首都……汉斯是用v1轰炸日不落的首都以期让其失去作战的信心而选择和谈,但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妄想。
要想达到这效果,除非是给v1装上核弹头。
因此,王学新才不像汉斯那样,对v1射程上的定位是两百多公里……只有这射程才能打到日不落的首都。
对王学新而言,三十几公里的射程就够用了,如果是五十几公里那更好。
不过实战中,最好还是在三十几公里内发射,距离远了精度也就差了,反正能打到鬼子只有十几公里射程的重炮并将其压制住就行。
问题在于……
这种规模化的“高精度火箭弹”一打就是几十枚,用的时间久了多打几批那就是成百上千枚。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