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亮剑之军工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实孙良诚的投降没有带来多少有价值的情报……这要怪顽军内部工作不够严密,鬼子能轻而易举的侦察到想要知道的情报。
比如鬼子对中条山就了如指掌。
冈村宁次之所以要重用孙良诚,一方面是希望用孙良诚作为一种表率……投降帝国的人就能得到高官厚禄,其它的顽军指挥官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
另一方面,冈村宁次是希望借用孙良诚的投降让八路军相信他的目标是顽军而不是中条山。
因此,冈村宁次甚至还派出战机以及部队配合。
但冈村宁次等来等去,发现八路军根本就没反应。
冈村宁次坐在办公桌一边看着情报一边思考着这个问题,身为大将的他颇有风度的保持冷静,但筱冢义男就有些坐不住了,他焦急的给前线部队又是电话又是电报,偶尔还冲着参谋怒吼:“怎么回事?八路军到现在还没动静,是不是你们进攻的烈度不够……”
筱冢义男的逻辑是:只要把顽军逼急了,他们就会向八路军求救。
事实上不能说“求救”,确切的说应该是“命令”。
因为此时的八路军是在顽军系统下的部队,顽军命令八路军夹击黄河北岸的帝国军队是理所当然的。
到时八路军承受不住压力,自然就会出兵。
八路军的确有这样的打算,不过不是因为所谓的“命令”。
顽军早就失去了“命令”八路军的资格……现在不只没给军饷,还联合鬼子封锁、绞杀抗战根据地,接着又发动事变公然破坏合作,这“命令”就连顽军都说不出口。
八路军之所以想出兵,完全是为了从华夏战场的大局出发。
不过在知道这很可能是鬼子的阴谋之后,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冈村宁次沉默了一会儿,就把正忙成一团筱冢义男叫了过来。
“就到这里吧!”冈村宁次说:“八路军不会上当的!”
“大将阁下!”筱冢义男还不甘心,说:“我们的进攻可以再猛烈一些……”
冈村宁次举手打断了筱冢义男的话:“不要白费力气了,我觉得他们已经看穿了我们的意图!”
说着,冈村宁次就给筱冢义男递上了一封情报,筱冢义男接过一看,是八路军各部正在大批量生产子弹雷的情报。
筱冢义男一脸懵:“大将阁下,八路军一直都在生产子弹雷,这没有什么不妥……”
“不!”冈村宁次再次打断了筱冢义男的话:“现在的子弹雷跟以前的子弹雷不同。以前,八路军生产子弹雷只是为了封锁交通与我们打游击,所以需求量不算太大。但是现在……他们普及到各个部队自行生产,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筱冢义男茫然的摇了摇头,他实在想不出这有什么区别。
“如果!”冈村宁次分析到:“他们需要的量不多,完全可以后方制作运到前线。现在要普及到前线各部队自行生产,就说明他们要短时间布设大量的地雷。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筱冢义男这时才找到点头绪:“如果他们有夹击的帝国军队的计划,就不需要那么多地雷!”
进攻战对地雷的需求不可能这么大,这是最直观的。
冈村宁次点了点头,说:“所以,他们不是在想着进攻,而是在积极为防御做准备。”
于是筱冢义男就明白了,八路军的确看穿了他们!
第585章口令
战场突然一片死一样的沉寂,于是王学新就意识到真正的战争就要来了……鬼子意识到佯攻顽军无法使八路军上当,就不会继续在顽军方向浪费时间和弹药。
应该说,从战略方面考虑,此时的鬼子也不太适合进攻顽军。
顽军虽说战斗力差不经打,问题在于它足够庞大有一定的实力,想短时间一口吃掉几乎是不可能的。
反观八路军,它们生活在被顽军和鬼子共同封锁的后方,甚至可以说是“敌占区”,综合实力比顽军弱得多兵力也少得多,就算战斗力更强意志更坚定,但短时间压制甚至剿灭也不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还是此时的八路军正在利用毛熊和鹰酱突破这种封锁,将来能爆发出的战斗力将会成为令人恐怖的存在,冈村宁次看到了这一点,希望将其扼杀在摇蓝中,于是先集中兵力对付八路军就顺理成章了。
八路军这段时间的状态没有太多的变化,就是按王学新设想的那样按部就搬的各种准备。
常规训练方面做到了每天更换口令,隔天不定时段的进行一次渗透演练……
每天更换口令虽说对鬼子精锐部队或许不会起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抓俘虏或者用内奸告密等方式得到口令。
但每天更换口令在部队内部并不是难事,甚至可以说是举手之劳,比如独立团,李云龙一大早起床就想一个词然后发布全团,一方面可以测试全团的通讯是否通畅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敌人渗透的难度,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李云龙这口令让人有些无语……
第一天的口令是“地瓜烧”。
第二天的口令是“酚酒”。
第三天的口令是“他娘的”……估计是想到每天只能喝三碗,于是在骂娘了。
结果是赵刚听不下去了,不满的冲着李云龙喊:“你这说的都是什么口令?有这么叫口令的吗?咋都跟酒有关?”
李云龙回答:“我说老赵,这你就不懂啦!口令还规定了啥才叫正常?这要是正常的口令,比如说大山、流水之类的,那鬼子是不是也更容易猜了?”
赵刚一听觉得也对,口令也应该是让人猜不到,甚至就算听到战士们互相之间喊也会怀疑上一阵才对。
比如“他娘的”。
对口令时就会出现这情况:
“口令!”
“他娘的!还问老子口令?”
 ... -->>
其实孙良诚的投降没有带来多少有价值的情报……这要怪顽军内部工作不够严密,鬼子能轻而易举的侦察到想要知道的情报。
比如鬼子对中条山就了如指掌。
冈村宁次之所以要重用孙良诚,一方面是希望用孙良诚作为一种表率……投降帝国的人就能得到高官厚禄,其它的顽军指挥官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
另一方面,冈村宁次是希望借用孙良诚的投降让八路军相信他的目标是顽军而不是中条山。
因此,冈村宁次甚至还派出战机以及部队配合。
但冈村宁次等来等去,发现八路军根本就没反应。
冈村宁次坐在办公桌一边看着情报一边思考着这个问题,身为大将的他颇有风度的保持冷静,但筱冢义男就有些坐不住了,他焦急的给前线部队又是电话又是电报,偶尔还冲着参谋怒吼:“怎么回事?八路军到现在还没动静,是不是你们进攻的烈度不够……”
筱冢义男的逻辑是:只要把顽军逼急了,他们就会向八路军求救。
事实上不能说“求救”,确切的说应该是“命令”。
因为此时的八路军是在顽军系统下的部队,顽军命令八路军夹击黄河北岸的帝国军队是理所当然的。
到时八路军承受不住压力,自然就会出兵。
八路军的确有这样的打算,不过不是因为所谓的“命令”。
顽军早就失去了“命令”八路军的资格……现在不只没给军饷,还联合鬼子封锁、绞杀抗战根据地,接着又发动事变公然破坏合作,这“命令”就连顽军都说不出口。
八路军之所以想出兵,完全是为了从华夏战场的大局出发。
不过在知道这很可能是鬼子的阴谋之后,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冈村宁次沉默了一会儿,就把正忙成一团筱冢义男叫了过来。
“就到这里吧!”冈村宁次说:“八路军不会上当的!”
“大将阁下!”筱冢义男还不甘心,说:“我们的进攻可以再猛烈一些……”
冈村宁次举手打断了筱冢义男的话:“不要白费力气了,我觉得他们已经看穿了我们的意图!”
说着,冈村宁次就给筱冢义男递上了一封情报,筱冢义男接过一看,是八路军各部正在大批量生产子弹雷的情报。
筱冢义男一脸懵:“大将阁下,八路军一直都在生产子弹雷,这没有什么不妥……”
“不!”冈村宁次再次打断了筱冢义男的话:“现在的子弹雷跟以前的子弹雷不同。以前,八路军生产子弹雷只是为了封锁交通与我们打游击,所以需求量不算太大。但是现在……他们普及到各个部队自行生产,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筱冢义男茫然的摇了摇头,他实在想不出这有什么区别。
“如果!”冈村宁次分析到:“他们需要的量不多,完全可以后方制作运到前线。现在要普及到前线各部队自行生产,就说明他们要短时间布设大量的地雷。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筱冢义男这时才找到点头绪:“如果他们有夹击的帝国军队的计划,就不需要那么多地雷!”
进攻战对地雷的需求不可能这么大,这是最直观的。
冈村宁次点了点头,说:“所以,他们不是在想着进攻,而是在积极为防御做准备。”
于是筱冢义男就明白了,八路军的确看穿了他们!
第585章口令
战场突然一片死一样的沉寂,于是王学新就意识到真正的战争就要来了……鬼子意识到佯攻顽军无法使八路军上当,就不会继续在顽军方向浪费时间和弹药。
应该说,从战略方面考虑,此时的鬼子也不太适合进攻顽军。
顽军虽说战斗力差不经打,问题在于它足够庞大有一定的实力,想短时间一口吃掉几乎是不可能的。
反观八路军,它们生活在被顽军和鬼子共同封锁的后方,甚至可以说是“敌占区”,综合实力比顽军弱得多兵力也少得多,就算战斗力更强意志更坚定,但短时间压制甚至剿灭也不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还是此时的八路军正在利用毛熊和鹰酱突破这种封锁,将来能爆发出的战斗力将会成为令人恐怖的存在,冈村宁次看到了这一点,希望将其扼杀在摇蓝中,于是先集中兵力对付八路军就顺理成章了。
八路军这段时间的状态没有太多的变化,就是按王学新设想的那样按部就搬的各种准备。
常规训练方面做到了每天更换口令,隔天不定时段的进行一次渗透演练……
每天更换口令虽说对鬼子精锐部队或许不会起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抓俘虏或者用内奸告密等方式得到口令。
但每天更换口令在部队内部并不是难事,甚至可以说是举手之劳,比如独立团,李云龙一大早起床就想一个词然后发布全团,一方面可以测试全团的通讯是否通畅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敌人渗透的难度,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李云龙这口令让人有些无语……
第一天的口令是“地瓜烧”。
第二天的口令是“酚酒”。
第三天的口令是“他娘的”……估计是想到每天只能喝三碗,于是在骂娘了。
结果是赵刚听不下去了,不满的冲着李云龙喊:“你这说的都是什么口令?有这么叫口令的吗?咋都跟酒有关?”
李云龙回答:“我说老赵,这你就不懂啦!口令还规定了啥才叫正常?这要是正常的口令,比如说大山、流水之类的,那鬼子是不是也更容易猜了?”
赵刚一听觉得也对,口令也应该是让人猜不到,甚至就算听到战士们互相之间喊也会怀疑上一阵才对。
比如“他娘的”。
对口令时就会出现这情况:
“口令!”
“他娘的!还问老子口令?”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