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巨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号。
坎宁安几乎是在一瞬间之内。就凭经验与本能做出了这三种判断。
随即,他就下达了全速前进的命令。
显然,坎宁安选择了在他看来最为理想的战术。
被敌人困在巴拿马湾之内,是进退无路,要想把速度优势发挥出来,就得进入更广阔的海域。
只是,就在他下令加速的时候,南面的四艘“英宗”级战列舰也开始进行战术转向。
收到这一消息之后,坎宁安不再怀疑对手地野心。
那个在南大西洋上歼灭了z舰队,干掉了菲利普斯,还将“反击”号逼得走投无路地大明帝国海军上校(此时已经是准将)不但想击溃欧洲联合舰队,还想全歼欧洲联合舰队,不然怎么会让舰队在队列整齐的情况下进行战术转向?
此时,再想转向返回巴拿马已经太迟了。
坎宁安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趁敌人还没有“关上大门”之前,从敌人地两支主力编队之间的缝隙穿过去。
从东面绕过来的四艘“皇帝”级战列舰还在二十多公里之外,西南面进行战术转向的四艘“英宗”级战列舰至少要在十分钟之后才能重新组成编队,加速到二十四节以上,至少还需要二十五分钟。而此时,敌人两支主力编队的间隔距离大概是三十五公里。
在此期间,欧洲联合舰队不但能把速度提高到二十八节,还能向南航行大概二十公里。
按照坎宁安的测算,欧洲联合舰队正好能够从敌人的两支主力编队之间穿过去。
坎宁安的计算很精确,战术掌握得也很细腻。
这正是英国海军将领的特点,从纳尔逊,罗德尼这些历史上的名将开始,英国海军就非常重视战术,并且在好几场极为关键的海战中,凭借其强大的战术指挥与协调能力战胜了比自身更强大的敌人。
作为海军强国,英国海军与帝国海军一样,非常重视传统。
像坎宁安这类的英国海军将领,在其正式成为海军军人之前,就被海军传统思想熏陶了十几年,然后又接受了传统的海军战术教育,在他们成为军官,并且一步步迈向将领的时候,更是随时随地都受到了海军传统思想的影响。当他们成为海军将领,成为舰队指挥官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传统派将领了。
类似的情况,在帝国海军中也屡见不鲜。
也正是如此,随着新技术对海军战术的影响逐渐显现,大量新战术出现之后,传统派将领往往难以迅速适应新的海战模式,结果反而是受到传统影响比较少,以往被看着海军“叛逆”的将领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如果说坎宁安在性格上很像祖寿清,那么在战术指挥上,他与祖寿清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祖寿清是绝不会选择向南突围这种战术的。
另外,任何战术指挥要想发挥作用,都必须建立在准确及时的情报基础之上。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战场态势,往往越看似正确的战术决策越容易导致最惨痛的失败。
现在的情况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坎宁安知道第一舰队没有护航驱逐舰,他还会向南突围吗?如果坎宁安知道敌人的八艘战列舰都只装了不到百分之十五的燃油,排水量远远低于标准排水量,最大航速铁定超过了标称航速的情况下,他还会选择这种看似最稳妥的战术吗?
除此之外,如果坎宁安知道对方还有三艘主力舰的话,恐怕打死他,他都不会南下。
这三艘主力舰就是装备了三百毫米主炮的“海龙”级大型巡洋舰。该舰的三百毫米主炮可不是帝国海军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无畏舰上的那种火炮,而是全新研制的,威力甚至不亚于早期十四英寸(三百五十毫米)节的“超级节。”
据帝国海军测试“海龙”级上的三百毫米节在一万八千米的距离上,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能够穿透三百三十毫米的装甲(垂直厚度)。即便是对付敌舰的水平装甲,穿甲厚度也在二百毫米以上(水平装甲的厚度,入射角为三十五度时,等同于三百三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结果,当了望员报告南面出现三艘主力舰的时候,坎宁安一下就惊呆了。
王”号。
坎宁安几乎是在一瞬间之内。就凭经验与本能做出了这三种判断。
随即,他就下达了全速前进的命令。
显然,坎宁安选择了在他看来最为理想的战术。
被敌人困在巴拿马湾之内,是进退无路,要想把速度优势发挥出来,就得进入更广阔的海域。
只是,就在他下令加速的时候,南面的四艘“英宗”级战列舰也开始进行战术转向。
收到这一消息之后,坎宁安不再怀疑对手地野心。
那个在南大西洋上歼灭了z舰队,干掉了菲利普斯,还将“反击”号逼得走投无路地大明帝国海军上校(此时已经是准将)不但想击溃欧洲联合舰队,还想全歼欧洲联合舰队,不然怎么会让舰队在队列整齐的情况下进行战术转向?
此时,再想转向返回巴拿马已经太迟了。
坎宁安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趁敌人还没有“关上大门”之前,从敌人地两支主力编队之间的缝隙穿过去。
从东面绕过来的四艘“皇帝”级战列舰还在二十多公里之外,西南面进行战术转向的四艘“英宗”级战列舰至少要在十分钟之后才能重新组成编队,加速到二十四节以上,至少还需要二十五分钟。而此时,敌人两支主力编队的间隔距离大概是三十五公里。
在此期间,欧洲联合舰队不但能把速度提高到二十八节,还能向南航行大概二十公里。
按照坎宁安的测算,欧洲联合舰队正好能够从敌人的两支主力编队之间穿过去。
坎宁安的计算很精确,战术掌握得也很细腻。
这正是英国海军将领的特点,从纳尔逊,罗德尼这些历史上的名将开始,英国海军就非常重视战术,并且在好几场极为关键的海战中,凭借其强大的战术指挥与协调能力战胜了比自身更强大的敌人。
作为海军强国,英国海军与帝国海军一样,非常重视传统。
像坎宁安这类的英国海军将领,在其正式成为海军军人之前,就被海军传统思想熏陶了十几年,然后又接受了传统的海军战术教育,在他们成为军官,并且一步步迈向将领的时候,更是随时随地都受到了海军传统思想的影响。当他们成为海军将领,成为舰队指挥官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传统派将领了。
类似的情况,在帝国海军中也屡见不鲜。
也正是如此,随着新技术对海军战术的影响逐渐显现,大量新战术出现之后,传统派将领往往难以迅速适应新的海战模式,结果反而是受到传统影响比较少,以往被看着海军“叛逆”的将领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如果说坎宁安在性格上很像祖寿清,那么在战术指挥上,他与祖寿清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祖寿清是绝不会选择向南突围这种战术的。
另外,任何战术指挥要想发挥作用,都必须建立在准确及时的情报基础之上。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战场态势,往往越看似正确的战术决策越容易导致最惨痛的失败。
现在的情况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坎宁安知道第一舰队没有护航驱逐舰,他还会向南突围吗?如果坎宁安知道敌人的八艘战列舰都只装了不到百分之十五的燃油,排水量远远低于标准排水量,最大航速铁定超过了标称航速的情况下,他还会选择这种看似最稳妥的战术吗?
除此之外,如果坎宁安知道对方还有三艘主力舰的话,恐怕打死他,他都不会南下。
这三艘主力舰就是装备了三百毫米主炮的“海龙”级大型巡洋舰。该舰的三百毫米主炮可不是帝国海军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无畏舰上的那种火炮,而是全新研制的,威力甚至不亚于早期十四英寸(三百五十毫米)节的“超级节。”
据帝国海军测试“海龙”级上的三百毫米节在一万八千米的距离上,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能够穿透三百三十毫米的装甲(垂直厚度)。即便是对付敌舰的水平装甲,穿甲厚度也在二百毫米以上(水平装甲的厚度,入射角为三十五度时,等同于三百三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结果,当了望员报告南面出现三艘主力舰的时候,坎宁安一下就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