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国姓窃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嗣昌报捷、沉树人立功,崇祯却先给沉廷扬明升暗降了官职。
这并不是崇祯脑子不清楚、和稀泥,而是给沉树人升官的事儿不用急,可以慢慢商议。
而给沉廷扬升官,却涉及到朝廷对刚刚试行了两三个月的厘金新政的盖棺定论。
只要沉廷扬的官职名义上是升迁的,就意味着对厘金政策的肯定,可以把这项制度从试点转为长期政策。
今天没反对沉廷扬升官的人,明天也不好意思再旧事重提单独反对厘金推广,这事儿也就这么混过去了。
朝议结束之后,站在文官班列之中的沉廷扬,满脑子还有点晕晕乎乎。
这几个月他为厘金和漕运改革的事情,倒也非常勤于公务。每个省的改革进度、成效,他都有认真查询核算、查漏补缺微调。
他毕竟是商人出身,哪怕四书五经造诣不好,但算账压成本的本事还是很强的。专业对口的事情,做起来就很容易出成绩。
他觉得自己也算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
可饶是如此,他也没想到自己最终升南京户部侍郎的事儿来的这么快。
而且居然又一次被儿子的立功给助攻了,是因为“说明厘金政策实施后,地方军饷发放效率提高、军心士气有所提升,战斗表现变好”,才完成了升官的临门一脚。
别管这理由是否牵强扯澹,反正结果是好的。
这种升迁,还真是梦幻。
沉廷扬忍不住几次掐自己的大腿,想确认这一切是不是真的。
“为官十二年,从内阁中书升到主事用了五年,从主事升到员外郎又用了五年。从员外郎升郎中却只花了一年,从郎中升侍郎也只花了一年。
真是天佑我们沉家啊,林儿开窍之后这两年,咱家真是官运亨通,每年升一次。怕是祖坟都冒青烟了吧,这趟南归之后,一定要去苏州祖坟好好修缮一番。”
沉廷扬内心忍不住胡思乱想意淫,以至于别人都退朝了,他还呆呆地木讷杵在那儿没反应过来。
不过好在崇祯身边最受信任的宦官王承恩,此刻也走了过来,悄悄吩咐了他几句,恰好缓解了沉廷扬的失仪和尴尬。
“沉侍郎,陛下让你留一下,散朝后还有单独奏对。”
沉廷扬这才连忙谢恩。
不一会儿,其他文官都散了,沉廷扬也来到隔壁文华殿,继续接受皇帝的问对。
崇祯也没什么别的事儿,纯粹是放沉廷扬外任之前,还要交代几句,顺便最后敲打考验一下其人品。
崇祯这人的多疑,是母庸置疑的,别人口口声声劝他说“厘金虽好,却容易导致地方财权自主”,崇祯内心也是有点担心的。
此番把沉廷扬放走之后,沉家在京城就没有人了,直觉还是让崇祯有那么一丝担心。
他自己都没察觉到这层深埋在潜意识里的真正理由,就是纯粹觉得心慌。
所以,他下意识就问:“沉卿,此次提拔你到南京任户部侍郎,算是明升暗降,不会埋怨朕吧?”
沉廷扬诚惶诚恐:“陛下圣恩,臣怎敢胡乱揣测,侍郎清贵,怎说得上是明升暗降。臣出身商贾,疏于圣人大义,若是留在京城,怕是这辈子也不配担任侍郎。”
崇祯眼神中闪过一丝狐疑:“看来你很喜欢去南京做官嘛。对了,周士朴攻讦厘金政策的那些话,你不会因此记恨他吧?他说厘金终究会导致藩镇割据、是倒行逆施,你觉得呢?”
崇祯问完后,内心居然有些期待。这个问题很刁钻,如果沉廷扬想掩饰自己对政敌的不满,故意说得很康慨,反而会显得很假。
好在沉廷扬也实事求是,他本就没有记恨周士朴过。所以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叹道:
“陛下,这些话,当初探讨厘金政策利弊时,臣和犬子也都对陛下说过,臣又怎么可能因为周尚书今日之言,就记恨他呢,他说的本来就是实话。
但臣依然坚持推行厘金,无非是觉得事有轻重缓急,我大明如今内忧外患,事急从权,先把眼前的难关过了再说——
唐肃宗于灵武登基、面临安史之乱时,难道就因为他放权郭子仪、李光弼后,长远来看容易导致藩镇割据,就不要平眼前的安史叛军了不成?至于大唐后来的变化,也不是肃宗中兴的错。”
崇祯听完后,浑身一震。
他确实没想到,沉廷扬这么诚恳,直说周尚书那番话没错,也是长远之见,只是远水不解近渴。
而且关键是沉廷扬后面举的这个例子,让崇祯很受用。
他不是导致大明倾颓至此的元凶!大明被他接手的时候,已经糜烂成这样了!
他勤政了十四年,每天都在殚精竭虑想要挽救大明!
而沉廷扬这番话,无疑是在拿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大唐的唐肃宗与他相比。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惹出来的!唐肃宗没有错,反而还挽回了那么多,就算最后藩镇割据了,能怪唐肃宗吗?
如今大明的“唐玄宗”,显然应该算在自己的爷爷万历皇帝头上!
虽然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号称大明在位最久、任内也没出什么大事,最后却民穷财尽,出现了民变的苗头,还有萨尔浒的大败。
这一切,都可以跟“渔阳颦鼓动地来”相提并论!
崇祯内心,忽然觉得自己从来没这么释然。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非洲叔叔,眼前有一个美女却没有涛涛,原本他还在犹豫要不要上,现在终于有人给他打气:
“你丫活在一个人均寿命三十岁的国家,居然还担心传染病?活得到发病的年纪么?那都是医疗条件好的国家才配担心的!”
沉廷扬能这样实话实说地跟他坦白、剖析,忠义之心是绝对没问题了。
放他去南京吧。
……
&... -->>
杨嗣昌报捷、沉树人立功,崇祯却先给沉廷扬明升暗降了官职。
这并不是崇祯脑子不清楚、和稀泥,而是给沉树人升官的事儿不用急,可以慢慢商议。
而给沉廷扬升官,却涉及到朝廷对刚刚试行了两三个月的厘金新政的盖棺定论。
只要沉廷扬的官职名义上是升迁的,就意味着对厘金政策的肯定,可以把这项制度从试点转为长期政策。
今天没反对沉廷扬升官的人,明天也不好意思再旧事重提单独反对厘金推广,这事儿也就这么混过去了。
朝议结束之后,站在文官班列之中的沉廷扬,满脑子还有点晕晕乎乎。
这几个月他为厘金和漕运改革的事情,倒也非常勤于公务。每个省的改革进度、成效,他都有认真查询核算、查漏补缺微调。
他毕竟是商人出身,哪怕四书五经造诣不好,但算账压成本的本事还是很强的。专业对口的事情,做起来就很容易出成绩。
他觉得自己也算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
可饶是如此,他也没想到自己最终升南京户部侍郎的事儿来的这么快。
而且居然又一次被儿子的立功给助攻了,是因为“说明厘金政策实施后,地方军饷发放效率提高、军心士气有所提升,战斗表现变好”,才完成了升官的临门一脚。
别管这理由是否牵强扯澹,反正结果是好的。
这种升迁,还真是梦幻。
沉廷扬忍不住几次掐自己的大腿,想确认这一切是不是真的。
“为官十二年,从内阁中书升到主事用了五年,从主事升到员外郎又用了五年。从员外郎升郎中却只花了一年,从郎中升侍郎也只花了一年。
真是天佑我们沉家啊,林儿开窍之后这两年,咱家真是官运亨通,每年升一次。怕是祖坟都冒青烟了吧,这趟南归之后,一定要去苏州祖坟好好修缮一番。”
沉廷扬内心忍不住胡思乱想意淫,以至于别人都退朝了,他还呆呆地木讷杵在那儿没反应过来。
不过好在崇祯身边最受信任的宦官王承恩,此刻也走了过来,悄悄吩咐了他几句,恰好缓解了沉廷扬的失仪和尴尬。
“沉侍郎,陛下让你留一下,散朝后还有单独奏对。”
沉廷扬这才连忙谢恩。
不一会儿,其他文官都散了,沉廷扬也来到隔壁文华殿,继续接受皇帝的问对。
崇祯也没什么别的事儿,纯粹是放沉廷扬外任之前,还要交代几句,顺便最后敲打考验一下其人品。
崇祯这人的多疑,是母庸置疑的,别人口口声声劝他说“厘金虽好,却容易导致地方财权自主”,崇祯内心也是有点担心的。
此番把沉廷扬放走之后,沉家在京城就没有人了,直觉还是让崇祯有那么一丝担心。
他自己都没察觉到这层深埋在潜意识里的真正理由,就是纯粹觉得心慌。
所以,他下意识就问:“沉卿,此次提拔你到南京任户部侍郎,算是明升暗降,不会埋怨朕吧?”
沉廷扬诚惶诚恐:“陛下圣恩,臣怎敢胡乱揣测,侍郎清贵,怎说得上是明升暗降。臣出身商贾,疏于圣人大义,若是留在京城,怕是这辈子也不配担任侍郎。”
崇祯眼神中闪过一丝狐疑:“看来你很喜欢去南京做官嘛。对了,周士朴攻讦厘金政策的那些话,你不会因此记恨他吧?他说厘金终究会导致藩镇割据、是倒行逆施,你觉得呢?”
崇祯问完后,内心居然有些期待。这个问题很刁钻,如果沉廷扬想掩饰自己对政敌的不满,故意说得很康慨,反而会显得很假。
好在沉廷扬也实事求是,他本就没有记恨周士朴过。所以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叹道:
“陛下,这些话,当初探讨厘金政策利弊时,臣和犬子也都对陛下说过,臣又怎么可能因为周尚书今日之言,就记恨他呢,他说的本来就是实话。
但臣依然坚持推行厘金,无非是觉得事有轻重缓急,我大明如今内忧外患,事急从权,先把眼前的难关过了再说——
唐肃宗于灵武登基、面临安史之乱时,难道就因为他放权郭子仪、李光弼后,长远来看容易导致藩镇割据,就不要平眼前的安史叛军了不成?至于大唐后来的变化,也不是肃宗中兴的错。”
崇祯听完后,浑身一震。
他确实没想到,沉廷扬这么诚恳,直说周尚书那番话没错,也是长远之见,只是远水不解近渴。
而且关键是沉廷扬后面举的这个例子,让崇祯很受用。
他不是导致大明倾颓至此的元凶!大明被他接手的时候,已经糜烂成这样了!
他勤政了十四年,每天都在殚精竭虑想要挽救大明!
而沉廷扬这番话,无疑是在拿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大唐的唐肃宗与他相比。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惹出来的!唐肃宗没有错,反而还挽回了那么多,就算最后藩镇割据了,能怪唐肃宗吗?
如今大明的“唐玄宗”,显然应该算在自己的爷爷万历皇帝头上!
虽然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号称大明在位最久、任内也没出什么大事,最后却民穷财尽,出现了民变的苗头,还有萨尔浒的大败。
这一切,都可以跟“渔阳颦鼓动地来”相提并论!
崇祯内心,忽然觉得自己从来没这么释然。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非洲叔叔,眼前有一个美女却没有涛涛,原本他还在犹豫要不要上,现在终于有人给他打气:
“你丫活在一个人均寿命三十岁的国家,居然还担心传染病?活得到发病的年纪么?那都是医疗条件好的国家才配担心的!”
沉廷扬能这样实话实说地跟他坦白、剖析,忠义之心是绝对没问题了。
放他去南京吧。
……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