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重生之将门弱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严二夫人生气:“你胡搅蛮缠!这是我的意思吗?”
严二官人仰天长叹:“谁在胡搅蛮缠?唯女子与小人难……”
严二夫人打断:“难什么难?!你不带上我,我就死给你看!你看三弟和三弟妹总在外面,两口子走了那么多地方!我羡慕死了!我自从过了门就陪着你守着书院,也得出去走走!你别想自己偷着出去玩!……”
严二官人接着摇头:“我爹肯定不会同意的!”
严二夫人哼了一声:“我女儿去的时候,她爹也没同意!这能阻止她吗?”
严二官人抱头:“你先出去,我头疼!我还得帮着爹找人呢!”
严二夫人成竹在胸地说:“就这么定了!你要是改主意我可跟你急!”一扭身就走。
严二官人对着她后背说:“什么定了?!定什么?什么都没有定!”严二夫人根本不理他,出门而去。严二官人对空哀叹:“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
这是屈原“远游”里的句子,严敬总说严二官人死读书,一点没有灵气,可现在严二官人觉得这么背出来特别有感觉,他也想写点儿东西……
可惜灵感倏忽而过,严二官人没抓住,只能垂头丧气地打开名册,开始挑拣精于术数学生,结果发现严氏书院虽然有近千学子,可精于术数的书生,于册上不过二三十人。
孔子倡周礼六艺,因为他认为春秋礼义崩坏,就大力提倡周礼。周礼六艺是为贵族孩子提供的教育,分六个学科: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有九数。反正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思。孔子自己就受过全面良好的教育,据说身材又高又壮,不然也无法从一系列的颠沛流离中幸存下来,在平均年龄大概才十几岁的战乱环境里,活到了七十多。
数在六艺中处于末位,严氏书院用的教材就是“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除了加减乘除外,还有个开平方或者负数,有实数系统的雏形。
因为这“数”并不难,大家随便一学就过了,没有几个人再往深里去研究术数,学子们为了科举,都去学更艰深的文史经典。现在要找精于术数的,就要看他们是不是研习了《九章算术》之外的书籍,可否有才有学。
严二官人花了段时间走访这些学子的家长。这些孩子都出身中等人家,有建功立业的动力,一听说是严老夫子要严二官人来询问的,大多说要去——严敬是谁?曾经的严相!这些孩子平时连严敬的面都见不到,现在如果借着这个机会露个脸,日后他提点一声,也许就能当官了!这不就是这些平民家庭省吃俭用地把孩子送到严敬书院来的目的吗?跻身官僚阶层,不再是个平民或者商人。……
至于有危险,家长们觉得富贵险中求,而正在青春期的少年们都觉得离死亡很远,认为其他人都死了,自己也死不了。所以几乎严二官人询问的所有人都表示愿意去边关。有其他学子听见了流言蜚语,也叫着要投军,还特别疯狂,严二官人反复删减,最后定下了五十人。
严敬一个个读了他们的背景,排除了种种顾虑,就让他们在书院里对着孔子之位礼拜发誓,保证不能叛国叛军。结果离年底还半年多,人选的问题就解决了。余下的时间就是让教术数的夫子给他们多上上课,就等着新年时严三官人夫妇回来过年,然后严二官人带领他们去边关。
严二官人好容易说服了父亲自己作为严氏书院的管理者,理应跟着这些孩子走,他自然不敢告诉自己父亲自己的夫人也在闹着要去,更不敢说他大逆不道的女儿已经在边关了。他抱着得过且过的心,不劝阻夫人,也不对父亲说实话,就准备着瞒天过海,到时候一走了之。因为他认为到边关是去说服自己那个一向不听话的女儿,多一张严二夫人的嘴也许就多了一分胜算。
五月时,南方的雨季以瓢泼大雨悍然登场,只几天,就江河暴涨,接着到处是破堤破坝,险情频频。过些时日,长江沿岸地区也进入了雨季,同样是暴雨连绵。等到黄河地区进入雨季时,又是倾盆降雨!虽然不是天天大雨,但是雨多晴少,黄河九曲,自古就是一条水难之河,结果多处决口,几处改道,涝灾泛滥南北,让刚从长年旱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再次陷入了困苦。
太子看着几尺高的灾情奏章,心生烦躁。他现在算是明白皇帝为何让他亲政了:没好事!全是坏事,而且,是没法解决的坏事!你们这么上书求救,朝廷能干什么?给你们钱?给你们粮食?给你们调集人力?一样儿也做不到!那你们还费这力气做什么?
本着自己难过,也不能让自己的敌人好受的原则,太子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一份旨意:让原来为民祈福消除了旱情的沈二小姐再次入庙祈福——你不是说你的祈祷感动了上天吗?那就再去一次吧!太子觉得,既然沈二小姐是个聪明人,把她调出府来,也许她的婚事就能在她不在时定下来,她没法插手。而且,如果想对她下手,还可以在外面再试试。就是没法杀了她,至少能让她提心吊胆一番。
还有一件事让太子开怀片刻:一份从遥远的海边小城送出的奏章,经过层层批阅,因其指摘严重,终于被递入了皇城:一名罗姓县令,指镇北侯和平远侯两家勾结!
这真太珍贵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太子可不敢浪费掉这么宝贝的证据,他将这份奏章截留了下来。他再也不敢大量地销毁奏章,但是如果给三皇子复阅的奏章少那么一两份,完全可以推说成是遗失。他要把这份奏章留到最需要的时候再用,而不是现在单独呈给皇帝。北戎还没有发动,谁也无法撼动镇北侯。
太子又想起自己前一年时曾建言修水利,看看!这不就说中了?!可是他也知道,那时那么一说,就是为了和三皇子的加强军力抗衡,真的要修,也一样没钱没粮。可是这并不妨碍太子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竭力渲染当初自己如何有预见,想把以前三皇子的储粮备荒之言给比下去。朝上的文官多少的太子一边的人,一时称赞太子远见卓识之类的溢美之词充斥了朝野。
叶大公子让人把几次印刷《路人谈古》的一些分红让人带给了四皇子,请他转给“路人”。叶大公子授意送信的人对四皇子谈起了京城现在对太子去年兴水利之言的种种赞美言论,其中不乏贬低三皇子强兵论的轻蔑言语。于是不久,叶大公子就又接到了署名“路人”几篇文字。还是借说典故,暗讽时政。言辞虽然平和,但是观点尖锐,其中讲到过往治水的先例,从兴修水利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官制的清明、所需的时限等等方面讲了许多失败的例子,进而引申到如果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贸然兴建水利,必然劳民过甚,恐引起乱事。笔触一转,又谈到了成功的储粮备荒,抵御外夷的先例。评价间,似乎是说放着蛮夷不加抵御,而去兴建水利,简直是授人以柄……
反正说到最后,人们就看出来了,相比与三皇子之储粮论,某人所说的“兴水利”之言,看来就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理所当然的无知念头,根本不明白天时地利人力的限制,罔顾外强的威胁,若是真听了,祸患无穷,幸好没听。
这几篇文章立刻被清流们用来反击太子,一时间,朝野的论调又变了,太子方面的歌功颂德显得那么浅薄,太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能标榜自己有预见能力的事例,很快被抹杀得一干二净不说,还被丑化成了个白痴般的呓语。
太子方面的幕僚们赶紧开始口诛笔伐,可惜敌不过“路人”所写的那些文字的分量。
太子皱眉读着幕僚送来的“路人”写的文章,一边读一边说:“奸佞!小人!……”读完骂完,还不解气,用手狠狠地将几张纸撕成了碎片,扔到了地上。太子气得手抖着指地上:“找出这个人,杀了他!”
幕僚们也点头说:“此人形同三皇子那边的专用文人了,的确可恶!可惜此人行事甚是诡秘,从来不出面,书局所印的文稿,都是由叶大公子送的。他写的东西又都是史实,从不明言时政,无法抓他的把柄。”
太子问:“是叶大公子写吗?”
幕僚摇头:“肯定不是,叶大公子过去没写出过什么文章,更别说这么好的策论了。”
太子凝眉沉思:“会不会是叶中书?”
幕僚又摇头:“不该是,这策略中的观点十分新奇,据说这次叶中书因为叶大公子没有让他看稿子就送印了,还专门追到了书馆去看草样。”
太子又问:“谁在印?”
幕僚回答:“开始是叶家的书馆,后来,简老夫子几个门生的书馆看在同门情谊上也帮着印了。”
太子咬着牙:“去,让人把这几家书馆都烧了!看他们谁还敢印!”
幕僚有些发愁:天天下雨,怎么烧?看来这位殿下脑子是有点错位了。等了一会儿,才说:“现在日夜在下雨,烧可能有些困难,派人去打砸还可以。”
太子想想,点头说:“派人去打砸,把书籍什么的找出来,烧!”
太子虽然坚定,可是天不作美,一连几天都是下大雨,雨中人们眼睛都睁不开,哪怕是乘车,来回都不方便。要去打砸的人只好等啊等,等到雨终于停了,就都挤在一辆马车里去下手了。
太阳好容易出来一天,连绵大雨后,满街都是烂泥,各家都忙着到街边院子里晒衣服晒单子,城中满是人。想打砸叶家书馆的几个人刚刚拿着棒子从车上下来,就引来了周围众多的目光。许多人围拢过来,几乎是好奇地看着这几个人到了叶家书馆前,见其中一个人抬脚踹门,有人就大喊:“他们想打劫叶家书馆呀!”
百姓们对读书人都有种尊敬,对书馆书店什么的,也爱屋及乌,很有爱惜之心。若是去打砸个茶馆肉铺也就罢了,也许是商家有仇之类的,可打砸书馆就不对了!
本来被雨闷在家里好几天的人们,可算找机会出门了,听到喊声,都蜂拥而至:“谁在打砸?”“哎?!怎么砸人家书馆呀!嗨!住手!”“大家快来帮忙呀!这些人要烧书啊!”……
几百热心管闲事的市井百姓一齐出手,就把前来打砸书馆的人给扭住了。等到三皇子府中的叶大公子得了信儿,带着人匆匆赶来时,那些来进行犯罪活动的人早被捆结实了,一堆放在书馆前,承受着大家的教训:“你怎么不学好呢?!干什么不成怎么来干坏事?!”“书馆也是能砸的?这是读书人的地方,你没见识就不要胡来!”……
叶大公子马上知道这事情不简单,严厉地问:“是谁让你们来的?!”
旁边的百姓啧啧感叹:“看看人家!一句话就显出不同了!”“就是呀!谁让你们来的?!”
严二夫人生气:“你胡搅蛮缠!这是我的意思吗?”
严二官人仰天长叹:“谁在胡搅蛮缠?唯女子与小人难……”
严二夫人打断:“难什么难?!你不带上我,我就死给你看!你看三弟和三弟妹总在外面,两口子走了那么多地方!我羡慕死了!我自从过了门就陪着你守着书院,也得出去走走!你别想自己偷着出去玩!……”
严二官人接着摇头:“我爹肯定不会同意的!”
严二夫人哼了一声:“我女儿去的时候,她爹也没同意!这能阻止她吗?”
严二官人抱头:“你先出去,我头疼!我还得帮着爹找人呢!”
严二夫人成竹在胸地说:“就这么定了!你要是改主意我可跟你急!”一扭身就走。
严二官人对着她后背说:“什么定了?!定什么?什么都没有定!”严二夫人根本不理他,出门而去。严二官人对空哀叹:“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
这是屈原“远游”里的句子,严敬总说严二官人死读书,一点没有灵气,可现在严二官人觉得这么背出来特别有感觉,他也想写点儿东西……
可惜灵感倏忽而过,严二官人没抓住,只能垂头丧气地打开名册,开始挑拣精于术数学生,结果发现严氏书院虽然有近千学子,可精于术数的书生,于册上不过二三十人。
孔子倡周礼六艺,因为他认为春秋礼义崩坏,就大力提倡周礼。周礼六艺是为贵族孩子提供的教育,分六个学科: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有九数。反正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思。孔子自己就受过全面良好的教育,据说身材又高又壮,不然也无法从一系列的颠沛流离中幸存下来,在平均年龄大概才十几岁的战乱环境里,活到了七十多。
数在六艺中处于末位,严氏书院用的教材就是“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除了加减乘除外,还有个开平方或者负数,有实数系统的雏形。
因为这“数”并不难,大家随便一学就过了,没有几个人再往深里去研究术数,学子们为了科举,都去学更艰深的文史经典。现在要找精于术数的,就要看他们是不是研习了《九章算术》之外的书籍,可否有才有学。
严二官人花了段时间走访这些学子的家长。这些孩子都出身中等人家,有建功立业的动力,一听说是严老夫子要严二官人来询问的,大多说要去——严敬是谁?曾经的严相!这些孩子平时连严敬的面都见不到,现在如果借着这个机会露个脸,日后他提点一声,也许就能当官了!这不就是这些平民家庭省吃俭用地把孩子送到严敬书院来的目的吗?跻身官僚阶层,不再是个平民或者商人。……
至于有危险,家长们觉得富贵险中求,而正在青春期的少年们都觉得离死亡很远,认为其他人都死了,自己也死不了。所以几乎严二官人询问的所有人都表示愿意去边关。有其他学子听见了流言蜚语,也叫着要投军,还特别疯狂,严二官人反复删减,最后定下了五十人。
严敬一个个读了他们的背景,排除了种种顾虑,就让他们在书院里对着孔子之位礼拜发誓,保证不能叛国叛军。结果离年底还半年多,人选的问题就解决了。余下的时间就是让教术数的夫子给他们多上上课,就等着新年时严三官人夫妇回来过年,然后严二官人带领他们去边关。
严二官人好容易说服了父亲自己作为严氏书院的管理者,理应跟着这些孩子走,他自然不敢告诉自己父亲自己的夫人也在闹着要去,更不敢说他大逆不道的女儿已经在边关了。他抱着得过且过的心,不劝阻夫人,也不对父亲说实话,就准备着瞒天过海,到时候一走了之。因为他认为到边关是去说服自己那个一向不听话的女儿,多一张严二夫人的嘴也许就多了一分胜算。
五月时,南方的雨季以瓢泼大雨悍然登场,只几天,就江河暴涨,接着到处是破堤破坝,险情频频。过些时日,长江沿岸地区也进入了雨季,同样是暴雨连绵。等到黄河地区进入雨季时,又是倾盆降雨!虽然不是天天大雨,但是雨多晴少,黄河九曲,自古就是一条水难之河,结果多处决口,几处改道,涝灾泛滥南北,让刚从长年旱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再次陷入了困苦。
太子看着几尺高的灾情奏章,心生烦躁。他现在算是明白皇帝为何让他亲政了:没好事!全是坏事,而且,是没法解决的坏事!你们这么上书求救,朝廷能干什么?给你们钱?给你们粮食?给你们调集人力?一样儿也做不到!那你们还费这力气做什么?
本着自己难过,也不能让自己的敌人好受的原则,太子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一份旨意:让原来为民祈福消除了旱情的沈二小姐再次入庙祈福——你不是说你的祈祷感动了上天吗?那就再去一次吧!太子觉得,既然沈二小姐是个聪明人,把她调出府来,也许她的婚事就能在她不在时定下来,她没法插手。而且,如果想对她下手,还可以在外面再试试。就是没法杀了她,至少能让她提心吊胆一番。
还有一件事让太子开怀片刻:一份从遥远的海边小城送出的奏章,经过层层批阅,因其指摘严重,终于被递入了皇城:一名罗姓县令,指镇北侯和平远侯两家勾结!
这真太珍贵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太子可不敢浪费掉这么宝贝的证据,他将这份奏章截留了下来。他再也不敢大量地销毁奏章,但是如果给三皇子复阅的奏章少那么一两份,完全可以推说成是遗失。他要把这份奏章留到最需要的时候再用,而不是现在单独呈给皇帝。北戎还没有发动,谁也无法撼动镇北侯。
太子又想起自己前一年时曾建言修水利,看看!这不就说中了?!可是他也知道,那时那么一说,就是为了和三皇子的加强军力抗衡,真的要修,也一样没钱没粮。可是这并不妨碍太子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竭力渲染当初自己如何有预见,想把以前三皇子的储粮备荒之言给比下去。朝上的文官多少的太子一边的人,一时称赞太子远见卓识之类的溢美之词充斥了朝野。
叶大公子让人把几次印刷《路人谈古》的一些分红让人带给了四皇子,请他转给“路人”。叶大公子授意送信的人对四皇子谈起了京城现在对太子去年兴水利之言的种种赞美言论,其中不乏贬低三皇子强兵论的轻蔑言语。于是不久,叶大公子就又接到了署名“路人”几篇文字。还是借说典故,暗讽时政。言辞虽然平和,但是观点尖锐,其中讲到过往治水的先例,从兴修水利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官制的清明、所需的时限等等方面讲了许多失败的例子,进而引申到如果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贸然兴建水利,必然劳民过甚,恐引起乱事。笔触一转,又谈到了成功的储粮备荒,抵御外夷的先例。评价间,似乎是说放着蛮夷不加抵御,而去兴建水利,简直是授人以柄……
反正说到最后,人们就看出来了,相比与三皇子之储粮论,某人所说的“兴水利”之言,看来就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理所当然的无知念头,根本不明白天时地利人力的限制,罔顾外强的威胁,若是真听了,祸患无穷,幸好没听。
这几篇文章立刻被清流们用来反击太子,一时间,朝野的论调又变了,太子方面的歌功颂德显得那么浅薄,太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能标榜自己有预见能力的事例,很快被抹杀得一干二净不说,还被丑化成了个白痴般的呓语。
太子方面的幕僚们赶紧开始口诛笔伐,可惜敌不过“路人”所写的那些文字的分量。
太子皱眉读着幕僚送来的“路人”写的文章,一边读一边说:“奸佞!小人!……”读完骂完,还不解气,用手狠狠地将几张纸撕成了碎片,扔到了地上。太子气得手抖着指地上:“找出这个人,杀了他!”
幕僚们也点头说:“此人形同三皇子那边的专用文人了,的确可恶!可惜此人行事甚是诡秘,从来不出面,书局所印的文稿,都是由叶大公子送的。他写的东西又都是史实,从不明言时政,无法抓他的把柄。”
太子问:“是叶大公子写吗?”
幕僚摇头:“肯定不是,叶大公子过去没写出过什么文章,更别说这么好的策论了。”
太子凝眉沉思:“会不会是叶中书?”
幕僚又摇头:“不该是,这策略中的观点十分新奇,据说这次叶中书因为叶大公子没有让他看稿子就送印了,还专门追到了书馆去看草样。”
太子又问:“谁在印?”
幕僚回答:“开始是叶家的书馆,后来,简老夫子几个门生的书馆看在同门情谊上也帮着印了。”
太子咬着牙:“去,让人把这几家书馆都烧了!看他们谁还敢印!”
幕僚有些发愁:天天下雨,怎么烧?看来这位殿下脑子是有点错位了。等了一会儿,才说:“现在日夜在下雨,烧可能有些困难,派人去打砸还可以。”
太子想想,点头说:“派人去打砸,把书籍什么的找出来,烧!”
太子虽然坚定,可是天不作美,一连几天都是下大雨,雨中人们眼睛都睁不开,哪怕是乘车,来回都不方便。要去打砸的人只好等啊等,等到雨终于停了,就都挤在一辆马车里去下手了。
太阳好容易出来一天,连绵大雨后,满街都是烂泥,各家都忙着到街边院子里晒衣服晒单子,城中满是人。想打砸叶家书馆的几个人刚刚拿着棒子从车上下来,就引来了周围众多的目光。许多人围拢过来,几乎是好奇地看着这几个人到了叶家书馆前,见其中一个人抬脚踹门,有人就大喊:“他们想打劫叶家书馆呀!”
百姓们对读书人都有种尊敬,对书馆书店什么的,也爱屋及乌,很有爱惜之心。若是去打砸个茶馆肉铺也就罢了,也许是商家有仇之类的,可打砸书馆就不对了!
本来被雨闷在家里好几天的人们,可算找机会出门了,听到喊声,都蜂拥而至:“谁在打砸?”“哎?!怎么砸人家书馆呀!嗨!住手!”“大家快来帮忙呀!这些人要烧书啊!”……
几百热心管闲事的市井百姓一齐出手,就把前来打砸书馆的人给扭住了。等到三皇子府中的叶大公子得了信儿,带着人匆匆赶来时,那些来进行犯罪活动的人早被捆结实了,一堆放在书馆前,承受着大家的教训:“你怎么不学好呢?!干什么不成怎么来干坏事?!”“书馆也是能砸的?这是读书人的地方,你没见识就不要胡来!”……
叶大公子马上知道这事情不简单,严厉地问:“是谁让你们来的?!”
旁边的百姓啧啧感叹:“看看人家!一句话就显出不同了!”“就是呀!谁让你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