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武夫当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也有人提及到袁肃袁司令,老百姓们在临榆县生活了几十年,十分了解官府是不敢招惹北戴河的洋人,放眼整个山海关辖区,如今只有这位袁司令敢硬这个脖子。
坊间都传闻其是大总统的侄子,可这位袁司令终归是外人,到底能不能把这个案子办的有头有尾谁都说不清楚。不过相比吴承禄和本地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老百姓们更愿意相信这位袁司令是能办实事的人,这一点从赈灾的进展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照我说,袁大人是能干的人,这次一定能把洋鬼子办踏实了。”
“算了吧,还能干,这年头当官的最能干的就是搜刮、勾结。我看,这袁司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闹的这么响当当,等灾情赈济结束之后,他还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你不懂就不要乱说,袁大人是大总统的侄子,他还怕洋人不成!”
“就是就是,我家掌柜经常去滦州办货,滦州那边都夸袁大人是好人。”
然而热议归热议,在近代中国的社会上,老百姓们热议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都会被官方会敷衍了事。平头百姓的人数再多,嗓子再大,最终还是抵不过官府喉舌的一则通告。
北戴河洋郊区同样对窦神父的案子十分关注,万福堂的信徒们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控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代言人,居然会是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这是对许多信徒精神层面上的打击,也是对涉案的许多上流名绅们利益上的冲击。
早上的时候,洋教区的许多士绅们就在一起开会讨论,声称这是中国人的污蔑。只是这种单方面的言论说服力极其微弱,因为临榆县府在昨天下午就发布了告示,将案情细节以及窦神父亲口供认的消息做了通传。
洋士绅们只能从顾全颜面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尽快把这件事掩盖下去。他们相信以先进的西方文明,足以像几十年前发生的那些教案一样,在外交上采取强硬态度逼迫北洋政府妥协,然后谁也不要再重提这件事,就这么让它消失。
心照不宣的会议结束之后,当天下午洋教区便选举了五名外国代表前往临榆县,向袁肃以及临榆县县政府提出抗议。
袁肃在临榆县县政府接见了这些所谓的代表,对于这些代表所提出的抗议也做了一一解释,而他的立场根据就是北戴河是中国领土,领事裁判权不适用于这里。
至于这些外国代表要求提供足够的证据证实窦神父的罪行,同时还要对窦神父进行公开、公正以及公平的审判。对此袁肃只说在昨天傍晚的时候,他已经将所有证供全部发往北京,该如何审判窦神父,在哪里进行审判,这些都要等待北京方面的回复。
外国代表的情绪越来激动,袁肃的态度越坚硬,整个会谈过程中他都没有任何妥协的意思。致使这些外国代表也无可奈何,他们当中自然不缺乏了解此案底细的人,很快就露出了心虚丧气的一面。这次会谈很快就不欢而散,什么结果都没有讨论出来。
到了八月二十八日,窦神父案情在《天津租界新闻》与《顺天日报》上陆续刊登出来,并且很快成为全国各地地方报纸转载的新闻。一时间,这个案子在京津塘一带立刻造成了一阵轰动,洋神父借灾情吞并土地、拐卖人口,这可是道德层面上的一记重磅炸弹。
北戴河洋教区的洋人们对此始料未及,万万没想到袁肃居然把这件事如此露骨的张扬出去,这与他们之前的计划完全背道而驰。那些参与此案的洋绅士们紧张万分,又是托关系消弱此事对自己的影响,又是花钱清除个人涉案的痕迹。
东交民巷法国公使馆更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一个神职人员竟然犯下这样的过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同时也没办法接受这样的定罪。随即,公使馆一方面派人到北洋政府外交部交涉,另外一方面组织外交调查小组深入彻查这件案子。
可是公使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预先估计,这件事涉案十分复杂,调查起来只怕会非常困难,而且需要消耗很长的时日。等到这个案子彻底调查清楚时,那会儿只怕全世界都已经获悉这次宗教界的恶性丑闻。
经过紧急的会商,公使馆最终决定尽快结束这个案子并消除案情的影响。
中法两国外交人员就此案的协商经过几乎鲜为人知,但不难猜测也就是一些老套路,通过提供外交施压和其他方面的弥补,希望中方控制案情的影响。大不了将所有罪名都归咎在窦神父一人身上,然后草草的结案了事。
现如今国际外交形势都聚焦在欧洲局势的变化,这次教案在大局面前根本上不了台面。
北洋政府外交部对这件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只是走走形式,公开痛斥并谴责了窦神父违反乱纪的行为,随后又接受法国公使馆的道歉。紧接着便承诺会尽快派人将犯人押回北京受审,表面上坚决以中国法律论罪,但实际上却是再也没有下文。
北京派来押解窦神父的特派专员,是与中央赈灾物资一起在三十日这一天下午抵达临榆县。袁肃没有前去迎接火车,只是派了陈文年陪同吴立可和吴承禄二人一起来到火车站接应。在火车站杂工和士兵们的协力之下,所有赈灾物资都卸载完毕,并转入县政府的官仓。
第5章,商业计划
特派专员因为事情紧急,几乎没有在临榆县停留三个钟头,等到这一列火车卸完物资之后,便带着窦神父乘车返回北京去了。对于袁肃而言,他所能做的仅仅只有这一点,利用报纸将洋神父的罪行公诸于众,在舆论上给列强制造压力。虽然他很清楚这是没有结果的结果,可这总比被洋人刻意掩盖要强的多。
忙了整整一下午,陈文年在傍晚时才返回行营面见袁肃,向袁肃汇报了中央赈灾物资的安顿情况。此次赈灾物资一共是一千五百石大米、五百石面粉、四百石杂食和一百石食盐,外加京津一带捐赠的衣物、生活用品等共计两千余件,现如今全部点算完毕,由第一混成旅的士兵押入官仓。
“辛苦了,有了这批赈灾物资,接下来就好办多了。”袁肃欣慰的点了点头,继而又问道,“哦,对了,京城派来的赈灾会办可有同来?”
“到是到了,我正想与你说一说这件事。”陈文年微微拧起了眉头,脸色露出几分郁闷,语气很认真的说道。
“怎么,有什么事吗?”袁肃问道。
“这赈灾会办名叫赵方毓,随行办事人员说此人是内阁总理赵智庵的侄子,从下车开始态度便十分傲慢,从始至终都未曾与我搭过一句话。办理完交接手续之后,这赵方毓便受了吴承禄的邀请去府上宴席去了。吴县长倒是在一旁提及了一声,说赈灾司令行营就在火车站不远处,可是那赵方毓根本没理会,实在是可恶。”陈文年闷声闷气的说道。
“是吗?”袁肃微微变了脸色,心中不由自主寻思起来。
原本赈灾会办这个头衔已经很让人奇怪了,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同是中央派来督办赈灾的官员,按理说抵达临榆县后第一件事就是与前线赈灾总司令会面,全面了解目前赈灾的进展以及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任务。
岂不说这赵方毓来主持赈灾工作,到现在居然连面都不来见上一见,实在很难理解。
要说此人仗着国务总理赵秉钧的名号傲慢无礼,可是也不打听打听袁肃还是大总统的侄子,得罪什么人也不至于得罪与大总统有关的人。可偏偏赵方毓就这么做了,这其中显然是有不简单的一面。
“大人,我总感觉这件事有问题,赵方毓一下火车直接去找吴承禄,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礼数的。除非,这个赵方毓来临榆县是另有目的。”陈文年意味深远的说道。
“走一步看一步,倒要看看这赵方毓能耍什么花招。”袁肃眯着眼睛的说道。
第二天一早,袁肃前往官仓视察物资,同时顺便在县政府与吴立可见了一面,商谈赈灾物资的安排和用度。同时打探了一下昨天晚上赵方毓与吴承禄在宴会上说了一些什么,吴立可虽然昨天是陪同一起前往镇守使府上参加宴席,可整个吃饭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而宴会结束之后,吴立可便先一步告辞离去,倒是赵方毓继续留在吴承禄府上。
“袁大人,赵会办和吴镇守的事,下官人微言轻岂能掺和?”
“哦,无妨。我只是随意问问,毕竟赈灾工作总得与这位赵会办合计合计,也不知道赵会办什么时候才肯到行营走上一趟。”袁肃意味深远的说道。
“这个……袁大人……有些话下官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就怕袁大人会误会下官的用意不纯。”吴立可迟疑了一下,随即语重心长的说道。
“吴大人但说无妨。”袁肃下意识的看向吴立可,说话时的态度很认真。
“下官深知袁大人别有用心,然则此事非同小可,殊不知袁大人心里有盘算,吴镇守未必就会坐以待毙。若袁大人还能信任下官,那就请听下官一言,索性叫赈灾的差事推交给赵会办,袁大人尽早返回滦州才是。”吴立可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好像说出这番话之前需要鼓足了勇气似的。
袁肃沉默了一阵,脸色讳莫如深。他自然知道吴立可的意思,也听明白吴立可想说的是什么,可想而知自己要拿吴承禄开刀的事情已经出动了吴承禄本人。这件事原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之前大张旗鼓的拉拢本地官绅,又是明说又是暗说,县城的官绅们少不了有吴承禄的死党,暗地里把消息通知于吴承禄未可知。
他之所以敢如此明目张胆,一方面是知道自己足以掌握主动权,另外一方面则是吴承禄有失职罪有实,再者以吴承禄庸庸碌碌的情况,自然而然是无从应对。
可是现在听吴立可这么一说,吴承禄分明是已经有对策,而且十之八九已经进行到有火候的阶段了。吴承禄究竟有什么对策?又是谁出的对策?这对策是否与赵方毓有关?
倘若真的与赵方毓有关,那这件事恐怕还要追溯到京城。毕竟安排赵方毓来临榆县是内阁总理的意思,也就是说吴承禄的对策就是利用中央来进行制压。
也有人提及到袁肃袁司令,老百姓们在临榆县生活了几十年,十分了解官府是不敢招惹北戴河的洋人,放眼整个山海关辖区,如今只有这位袁司令敢硬这个脖子。
坊间都传闻其是大总统的侄子,可这位袁司令终归是外人,到底能不能把这个案子办的有头有尾谁都说不清楚。不过相比吴承禄和本地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老百姓们更愿意相信这位袁司令是能办实事的人,这一点从赈灾的进展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照我说,袁大人是能干的人,这次一定能把洋鬼子办踏实了。”
“算了吧,还能干,这年头当官的最能干的就是搜刮、勾结。我看,这袁司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闹的这么响当当,等灾情赈济结束之后,他还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你不懂就不要乱说,袁大人是大总统的侄子,他还怕洋人不成!”
“就是就是,我家掌柜经常去滦州办货,滦州那边都夸袁大人是好人。”
然而热议归热议,在近代中国的社会上,老百姓们热议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都会被官方会敷衍了事。平头百姓的人数再多,嗓子再大,最终还是抵不过官府喉舌的一则通告。
北戴河洋郊区同样对窦神父的案子十分关注,万福堂的信徒们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控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代言人,居然会是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这是对许多信徒精神层面上的打击,也是对涉案的许多上流名绅们利益上的冲击。
早上的时候,洋教区的许多士绅们就在一起开会讨论,声称这是中国人的污蔑。只是这种单方面的言论说服力极其微弱,因为临榆县府在昨天下午就发布了告示,将案情细节以及窦神父亲口供认的消息做了通传。
洋士绅们只能从顾全颜面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尽快把这件事掩盖下去。他们相信以先进的西方文明,足以像几十年前发生的那些教案一样,在外交上采取强硬态度逼迫北洋政府妥协,然后谁也不要再重提这件事,就这么让它消失。
心照不宣的会议结束之后,当天下午洋教区便选举了五名外国代表前往临榆县,向袁肃以及临榆县县政府提出抗议。
袁肃在临榆县县政府接见了这些所谓的代表,对于这些代表所提出的抗议也做了一一解释,而他的立场根据就是北戴河是中国领土,领事裁判权不适用于这里。
至于这些外国代表要求提供足够的证据证实窦神父的罪行,同时还要对窦神父进行公开、公正以及公平的审判。对此袁肃只说在昨天傍晚的时候,他已经将所有证供全部发往北京,该如何审判窦神父,在哪里进行审判,这些都要等待北京方面的回复。
外国代表的情绪越来激动,袁肃的态度越坚硬,整个会谈过程中他都没有任何妥协的意思。致使这些外国代表也无可奈何,他们当中自然不缺乏了解此案底细的人,很快就露出了心虚丧气的一面。这次会谈很快就不欢而散,什么结果都没有讨论出来。
到了八月二十八日,窦神父案情在《天津租界新闻》与《顺天日报》上陆续刊登出来,并且很快成为全国各地地方报纸转载的新闻。一时间,这个案子在京津塘一带立刻造成了一阵轰动,洋神父借灾情吞并土地、拐卖人口,这可是道德层面上的一记重磅炸弹。
北戴河洋教区的洋人们对此始料未及,万万没想到袁肃居然把这件事如此露骨的张扬出去,这与他们之前的计划完全背道而驰。那些参与此案的洋绅士们紧张万分,又是托关系消弱此事对自己的影响,又是花钱清除个人涉案的痕迹。
东交民巷法国公使馆更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一个神职人员竟然犯下这样的过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同时也没办法接受这样的定罪。随即,公使馆一方面派人到北洋政府外交部交涉,另外一方面组织外交调查小组深入彻查这件案子。
可是公使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预先估计,这件事涉案十分复杂,调查起来只怕会非常困难,而且需要消耗很长的时日。等到这个案子彻底调查清楚时,那会儿只怕全世界都已经获悉这次宗教界的恶性丑闻。
经过紧急的会商,公使馆最终决定尽快结束这个案子并消除案情的影响。
中法两国外交人员就此案的协商经过几乎鲜为人知,但不难猜测也就是一些老套路,通过提供外交施压和其他方面的弥补,希望中方控制案情的影响。大不了将所有罪名都归咎在窦神父一人身上,然后草草的结案了事。
现如今国际外交形势都聚焦在欧洲局势的变化,这次教案在大局面前根本上不了台面。
北洋政府外交部对这件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只是走走形式,公开痛斥并谴责了窦神父违反乱纪的行为,随后又接受法国公使馆的道歉。紧接着便承诺会尽快派人将犯人押回北京受审,表面上坚决以中国法律论罪,但实际上却是再也没有下文。
北京派来押解窦神父的特派专员,是与中央赈灾物资一起在三十日这一天下午抵达临榆县。袁肃没有前去迎接火车,只是派了陈文年陪同吴立可和吴承禄二人一起来到火车站接应。在火车站杂工和士兵们的协力之下,所有赈灾物资都卸载完毕,并转入县政府的官仓。
第5章,商业计划
特派专员因为事情紧急,几乎没有在临榆县停留三个钟头,等到这一列火车卸完物资之后,便带着窦神父乘车返回北京去了。对于袁肃而言,他所能做的仅仅只有这一点,利用报纸将洋神父的罪行公诸于众,在舆论上给列强制造压力。虽然他很清楚这是没有结果的结果,可这总比被洋人刻意掩盖要强的多。
忙了整整一下午,陈文年在傍晚时才返回行营面见袁肃,向袁肃汇报了中央赈灾物资的安顿情况。此次赈灾物资一共是一千五百石大米、五百石面粉、四百石杂食和一百石食盐,外加京津一带捐赠的衣物、生活用品等共计两千余件,现如今全部点算完毕,由第一混成旅的士兵押入官仓。
“辛苦了,有了这批赈灾物资,接下来就好办多了。”袁肃欣慰的点了点头,继而又问道,“哦,对了,京城派来的赈灾会办可有同来?”
“到是到了,我正想与你说一说这件事。”陈文年微微拧起了眉头,脸色露出几分郁闷,语气很认真的说道。
“怎么,有什么事吗?”袁肃问道。
“这赈灾会办名叫赵方毓,随行办事人员说此人是内阁总理赵智庵的侄子,从下车开始态度便十分傲慢,从始至终都未曾与我搭过一句话。办理完交接手续之后,这赵方毓便受了吴承禄的邀请去府上宴席去了。吴县长倒是在一旁提及了一声,说赈灾司令行营就在火车站不远处,可是那赵方毓根本没理会,实在是可恶。”陈文年闷声闷气的说道。
“是吗?”袁肃微微变了脸色,心中不由自主寻思起来。
原本赈灾会办这个头衔已经很让人奇怪了,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同是中央派来督办赈灾的官员,按理说抵达临榆县后第一件事就是与前线赈灾总司令会面,全面了解目前赈灾的进展以及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任务。
岂不说这赵方毓来主持赈灾工作,到现在居然连面都不来见上一见,实在很难理解。
要说此人仗着国务总理赵秉钧的名号傲慢无礼,可是也不打听打听袁肃还是大总统的侄子,得罪什么人也不至于得罪与大总统有关的人。可偏偏赵方毓就这么做了,这其中显然是有不简单的一面。
“大人,我总感觉这件事有问题,赵方毓一下火车直接去找吴承禄,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礼数的。除非,这个赵方毓来临榆县是另有目的。”陈文年意味深远的说道。
“走一步看一步,倒要看看这赵方毓能耍什么花招。”袁肃眯着眼睛的说道。
第二天一早,袁肃前往官仓视察物资,同时顺便在县政府与吴立可见了一面,商谈赈灾物资的安排和用度。同时打探了一下昨天晚上赵方毓与吴承禄在宴会上说了一些什么,吴立可虽然昨天是陪同一起前往镇守使府上参加宴席,可整个吃饭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而宴会结束之后,吴立可便先一步告辞离去,倒是赵方毓继续留在吴承禄府上。
“袁大人,赵会办和吴镇守的事,下官人微言轻岂能掺和?”
“哦,无妨。我只是随意问问,毕竟赈灾工作总得与这位赵会办合计合计,也不知道赵会办什么时候才肯到行营走上一趟。”袁肃意味深远的说道。
“这个……袁大人……有些话下官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就怕袁大人会误会下官的用意不纯。”吴立可迟疑了一下,随即语重心长的说道。
“吴大人但说无妨。”袁肃下意识的看向吴立可,说话时的态度很认真。
“下官深知袁大人别有用心,然则此事非同小可,殊不知袁大人心里有盘算,吴镇守未必就会坐以待毙。若袁大人还能信任下官,那就请听下官一言,索性叫赈灾的差事推交给赵会办,袁大人尽早返回滦州才是。”吴立可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好像说出这番话之前需要鼓足了勇气似的。
袁肃沉默了一阵,脸色讳莫如深。他自然知道吴立可的意思,也听明白吴立可想说的是什么,可想而知自己要拿吴承禄开刀的事情已经出动了吴承禄本人。这件事原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之前大张旗鼓的拉拢本地官绅,又是明说又是暗说,县城的官绅们少不了有吴承禄的死党,暗地里把消息通知于吴承禄未可知。
他之所以敢如此明目张胆,一方面是知道自己足以掌握主动权,另外一方面则是吴承禄有失职罪有实,再者以吴承禄庸庸碌碌的情况,自然而然是无从应对。
可是现在听吴立可这么一说,吴承禄分明是已经有对策,而且十之八九已经进行到有火候的阶段了。吴承禄究竟有什么对策?又是谁出的对策?这对策是否与赵方毓有关?
倘若真的与赵方毓有关,那这件事恐怕还要追溯到京城。毕竟安排赵方毓来临榆县是内阁总理的意思,也就是说吴承禄的对策就是利用中央来进行制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