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大明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林延潮疏奏入,天子不听。
于是林延潮上疏请辞,辞疏上云,臣入阁三年来,言以事功振兴国家,但却无一功有益于国家,尸位素餐莫过于此。
天子下旨安抚林延潮言,卿平播,退倭之功,天下皆知,何言无一功。
对于林延潮的辞官,天子不允。
时人云,林延潮有去意。
淮安府。
起明朝起漕运以来,这里是天下最繁华之地。
此乃漕运总督,漕运总兵驻地。
由南北上的漕船到达淮安后,先要在此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千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
同时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漕船在此卸货或者载货。另外城中还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作为漕粮储备之用。
每到了漕运旺季,城外码头皆是脚夫贩夫,货物堆满码头,城内鳞次栉比的店肆酒楼,市不以夜息。
但这样繁华之下,却由极大的腐败酝酿而生。
当时由四石米完一石漕米之说,也就是朝廷至少要花费一千六百万石粮食,才能办出这每年四百万漕粮。
首先是办漕的州县官员贪污。
其次是种种漕规,每经一县盘剥一道,过淮时,有淮规,抵京,有通规,交仓,有仓规,过坝,有坝规,通闸,有闸规。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买洋船火轮,由河漕改为海漕,并雇商人经办,朝廷竟每年节约了一千万两办漕银。
可即便如此,仍抵不过漕运派的强大能量,清朝最后又从海运回到了漕运的路线上。
一直到了庚子赔款时,清朝实在无钱可用,才正式废除了漕运。
现在的淮安城内,因漕运利益带来的一等畸形繁荣。
这是在沿河州县身上敲骨吸髓而带来的。路上漕员官轿往来,仪仗几乎如钦差大吏,饭肆酒楼里正通宵达旦摆着酒宴,穿戴绸衫的商人们通过掮客结交办漕官员,也有一掷千金的贵公子搂着衣着绮丽的女子饮酒联诗。
一场酒宴过去,下一桌随即摆上,至于吃不完的饭菜随手倒去,引得一堆乞丐争抢。
酒香食香揉合成一等糜烂之臭,飘散在淮安城内。
当顾宪成抵至淮安时,所见所闻的就是这样一幕。
他坐着一辆驴车抵至淮安漕运总督衙门时,已是傍晚。
他投文给门吏称要见漕运总督,门吏看他一介布衣,仍口气甚大的样子有些不屑,但为了慎重起见还是试着禀告了。
没料到不一会儿,一位漕督的师爷亲自出门迎接。
顾宪成被迎至总督府内,李三才亲自作陪开席。
顾宪成一坐下,但见席面上不过三四道菜肴,而且尽是素菜,不由微微一笑。
众所周知这漕河总督乃天下第一富得流油的差事,李三才此举是故意在自己面前装清廉。
但顾宪成不以为意,坐下后与李三才高谈阔论。
顾宪成道:“前一阵吾路过苏州,认识一个叫陆二的商贾,他在苏州一带往来贩运灯草过活。”
“这陆二的灯草不过八两银子,一路经过地方好几处抽他的税,抽走的银子已用去了四两。这船走到青山,索税的又至,陆二囊中已空,计无所出,最后取灯草上岸,一把火烧之。”
“这矿监税使之害如斯矣。”
李三才闻言叹道:“叔时所言极是,满朝官员上疏言废除矿监税使者不知多少,奈何圣上就是不听。听闻前一段,林侯官上疏直言,甚至因此辞相。”
顾宪成闻言笑了笑道:“莫非淮督还以为今日之林侯官,还是当初上疏死谏天子的林侯官了。”
“哦?叔时这是何意?”
顾宪成道:“人是会变的,天下苦矿税久矣,但说来说去都是几个小臣在作出头鸟。他们在天子面前又有多少斤两。”
“至于真正可为出头鸟的庙堂诸公,他们早已被功名利禄所笼络。这天子一安抚,林侯官又回阁任职,可见其言并非真心。”
李三才叹道:“嘉靖大礼仪时,杨文襄(杨一清)为天子起复入阁,路经拜会刘文靖(刘健)。”
“刘文靖斥其,公无法甘于澹泊,被时局所诱,他日王上(嘉靖)轻视我们这些人,这个先例就从你而始了。”
“你说这满朝诸公之中,又有哪个真正能为百姓做主呢?”
顾宪成道:“是啊,林侯官再如何,也不敢真正反对天子。这天下间,恐怕唯有淮督与我二人看得清他的真面目,其他人甚至连邹,赵二公这样的大贤都被其所惑了。”
“这也是我为何一直推举公入阁之故。”
李三才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可是淮督可知道,天子这一次欲启用公之恩师入阁?”
李三才闻言神色一变:“此事当真?”
顾宪成点了点头道:“千真万确,乃邹公亲口所言,他还派人至太仓查实了。”
李三才面色有些凝重。
但见顾宪成道:“我之前与邹,赵二公言过,赵兰溪,沈四明不过木偶,朱山阴,张新建不过婴儿而已,唯独林侯官可虑也。”
“然而林侯官再如何,也是反对矿监税使的,若非他在位,东宫也是迟迟不立。而他如今能晏然安于其位者,全赖王太仓不出也,若王太仓出山,不仅矿税之事永无废止之日,我等因国本事被罪诸公,也唯有林林相望,再无东山之日了。”
当年三王并封之事后,王锡爵对顾宪成,赵南星这一片反对他的官员‘大杀特杀’,被贬了不知多少官员。
现在东宫已立,顾宪成这样自诩为‘劝进有功’,‘擎天保驾’之臣,将来就等着朝廷颁发军功章了,可一旦王锡爵重新入阁,他们就彻底凉凉了。
李三才闻言没有言语,一边是一直对他不惜余力提携的恩师,一边是顾宪成为首的两百余名因争国本而被罢的官员,以及将来的天子。
这道题如何选?
答案已经是很显然。
李三才肃然道:“本督还有一位贵客,明日再设宴与叔时相聊。”
顾宪成笑了笑,脸上没有失落之色,他相信自己已是说动李三才了。
次日,李三才再度宴请顾宪成。
但见席上菜肴上百道,山珍海味,猴脑熊掌皆有,可谓水陆毕陈。
顾宪成不由诧异问道:“公何故由勤俭之极,一夜间至奢华之极?”
李三才洒然大笑道:“此乃偶然耳,昨日府上没准备,故而寥寥数菜,今日偶有,因此罗列至此,叔时既是巧遇,咱们也凑巧食之。”
顾宪成闻言大笑:“道甫,真坦荡之大丈夫也。”
当下二人坐下。
酒过三巡,李三才道:“叔时办这么大的书院,想来所难者必是筹款之事,我这里有两万两银子,叔时拿去办学,也算李某为天下读书人略尽绵薄之力。”
换了其他方式,顾宪成决不肯收这钱,但说起为东林书院办学,顾宪成倒是接受了。他当即道:“既是淮督如此盛情,顾某却之不恭,在此先替书院五千孔孟弟子谢过了。”
李三才抚须大笑,顿了顿他言道:“叔时,实言相告,吾非廉也。”
顾宪成当然明白,李三才以私人名义拿出两万两来赞助东林书院怎么会是个清官呢?
李三才叹道:“此乃陋习之所至,你知道每年漕运过淮陋有多少吗?其中积歇又有多少?摊派又有多少?吏书又有多少?投文过堂又有多少?”
顾宪成明白,这积歇,又称积年歇家,是过淮漕船之保人,代替漕丁与漕运衙门打交道的人。
摊派,就是漕运衙门的开支,摊派至漕船上。
吏书,是过淮呈文必须有漕运衙门书吏经手代为书写,这必须给钱。
投文过堂,过淮文书经手的官员人各一份好处。
李三才道:“积弊所至,这钱即便吾不收,但也漏不到百姓那去,前任漕督付知远何等清廉,也仅能自持。”
“这漕河沿岸,几千名官吏,几万名漕丁,几十万百姓都仰赖这一条河为生,林侯官说要以海漕取代河漕可乎?一旦朝廷不养着这些人,明日就会有人揭竿而起!朝廷之上又有谁能担待得起这个责任?他林侯官能吗?”
顾宪成道:“那么依淮督之意?”
“林侯官主张废除矿税,我漕运官员无不赞成,但继续加码海漕不可。若林侯官能答允以后主政不提此事,我李三才将率两淮官员联名上奏天子废除矿税。”
顾宪成闻言心底冷笑,李三才的话大义凛然,但其实还是意在林延潮能汲引他入阁。
“除此之外,我可以给林侯官,及顾兄一份大礼。”
“哦?”
但见李三才抚须道:“昨日我言还有贵客,并非虚言。
我恩师……不,王太仓派其仆从进京路过淮安,此人与我相熟,故而我要款待他喝一顿酒,吃一顿饭。”
顾宪成微微冷笑,李三才真是能伏低做小,身为天下最有权势的总督,居然连王锡爵家一个仆人都需如此亲自款待。
“我与他相聊,得知他怀揣着恩师与天子的一封密信连夜进京。”
顾宪成神色一变。
但见李三才举重若轻地道:“我得知此事,故意与他饮酒,将他灌醉之后,取来密信一观,且抄录下来。”
说完李三才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来道:“信中写着什么,尽在此纸中了,此人什么都不知道,酒醒后今晨已是进京。”
顾宪成闻此大喜,欲取信一看,却见李三才反掌将纸按住。
顾宪成看了李三才一眼道:“若是淮督能阻王太仓出山,岂非社稷第一功哉?”
李三才闻言这才放开了手,眼眶里竟有几分湿润。
十余日后,这一封王锡爵与天子的书信已在京中各个官员手里流传。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天子对于言官弹劾批评奏章烦不甚烦。
王锡爵在信中这样写‘上于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
也就是天子对于这样奏章一律留中,不要理睬,当作鸟叫就好了。
此信一出,顿时满朝一片哗然。
特别是那些官员,无论当过言官,还是曾经担任过言官的,骂过天子,还是没骂过天子的,就如同被人捅了一刀般,众人一起大骂王锡爵混账!
而于此同时,林延潮也收到了邹元标,顾宪成的来信。
却说林顾二人绝交十年来,林延潮曾给顾宪成写了十几封信都石沉大海,但这一次顾宪成居然给林延潮写信了。
对林延潮而言,简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能让顾宪成破天荒给林延潮写信,只因为一个人……李三才。
面对李三才出卖王锡爵的事,着实令林延潮有些感慨。
在利益面前,果真节操什么都是不存在的。
当年王锡爵对李三才这个弟子喜爱得不得了,几次在同僚面前称赞,老夫生平最得意的弟子就是此子了。
对于王锡爵这样的君子,能够说这样的话,已是很难了。
他对李三才的提携,不仅是口上说说,当年番薯之功从林延潮这拿来让给了李三才,还一路栽培他至淮督任上。就算申时行当年栽培林延潮都远远没到这个份上。
当然李三才也不是白给,每一任为官都有称道的地方,也印证了王锡爵的眼光。
当然最后李三才还是出卖了王锡爵。
顾宪成信中所言,李三才此举等于为林延潮扫清了心腹之患,故而在河漕海漕之间,朝廷必须放弃对海漕扶持,同时将来增补阁臣人选,必须优先考虑此人。
林延潮闻此不由置之一笑。
再看邹元标来信也是大力举荐李三才。
但是当初王锡爵支持李三才时,林延潮对此人还忌惮三分。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李三才已是不足为虑了。
官场上对出卖座主的官员是怎么样一个看法,这样野心勃勃之辈,入阁后自己岂能与他相安的,这些不用多说。
至于河漕,林延潮是这样看的。
现在河漕这摊子就如同一潭死水,面对这潭死水,自己亲自下场去搅动,想要带动全局,只能连你一起带进沟里。
要破局,必须用外力打破于此,为死水中注入新水。
当初提出海漕,即是兴海贸,也是为了革除漕弊。用来外力来打破僵局,合起来说也是为了通商惠工。
这几年梅家为首的海商不仅得海漕之利,现在连倭人朝鲜,也开贡道从海上与他们往来,现在称得上财雄势厚。去年天子万寿,宫里没钱,也是由梅家这些皇家海商出钱出力,这才办得热热闹闹,讨得天子高兴。
李三才若错估了这一点,想以河漕事来与自己发难,不用自己动手,也有人会出手好好教育他一番。
于是林延潮写信给顾宪成。
信中林延潮言道:“漕运几十万百姓衣食,吾岂不知,然与大明六千万子民相较,孰轻孰重……”
林延潮向顾宪成言,自己确实有以海漕废除河漕之意,既是看在河督与你顾兄的面子,此事可以暂缓一二。
但漕运之弊,李三才必须出手革除,如此自己才可以暂时不扩大海漕的漕额。
没错,林延潮从没有真要废除河漕,全部仰仗于海漕的打算。
最重要是沈一贯反对此事,如此内阁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于是林延潮责令李三才从数点革除漕弊。
若是李三才真正整治漕运有功,固然是好,若是不行,自己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而写信给顾宪成一个月后,林延潮晋为文华殿大学士。
sp; 林延潮疏奏入,天子不听。
于是林延潮上疏请辞,辞疏上云,臣入阁三年来,言以事功振兴国家,但却无一功有益于国家,尸位素餐莫过于此。
天子下旨安抚林延潮言,卿平播,退倭之功,天下皆知,何言无一功。
对于林延潮的辞官,天子不允。
时人云,林延潮有去意。
淮安府。
起明朝起漕运以来,这里是天下最繁华之地。
此乃漕运总督,漕运总兵驻地。
由南北上的漕船到达淮安后,先要在此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千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
同时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漕船在此卸货或者载货。另外城中还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作为漕粮储备之用。
每到了漕运旺季,城外码头皆是脚夫贩夫,货物堆满码头,城内鳞次栉比的店肆酒楼,市不以夜息。
但这样繁华之下,却由极大的腐败酝酿而生。
当时由四石米完一石漕米之说,也就是朝廷至少要花费一千六百万石粮食,才能办出这每年四百万漕粮。
首先是办漕的州县官员贪污。
其次是种种漕规,每经一县盘剥一道,过淮时,有淮规,抵京,有通规,交仓,有仓规,过坝,有坝规,通闸,有闸规。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买洋船火轮,由河漕改为海漕,并雇商人经办,朝廷竟每年节约了一千万两办漕银。
可即便如此,仍抵不过漕运派的强大能量,清朝最后又从海运回到了漕运的路线上。
一直到了庚子赔款时,清朝实在无钱可用,才正式废除了漕运。
现在的淮安城内,因漕运利益带来的一等畸形繁荣。
这是在沿河州县身上敲骨吸髓而带来的。路上漕员官轿往来,仪仗几乎如钦差大吏,饭肆酒楼里正通宵达旦摆着酒宴,穿戴绸衫的商人们通过掮客结交办漕官员,也有一掷千金的贵公子搂着衣着绮丽的女子饮酒联诗。
一场酒宴过去,下一桌随即摆上,至于吃不完的饭菜随手倒去,引得一堆乞丐争抢。
酒香食香揉合成一等糜烂之臭,飘散在淮安城内。
当顾宪成抵至淮安时,所见所闻的就是这样一幕。
他坐着一辆驴车抵至淮安漕运总督衙门时,已是傍晚。
他投文给门吏称要见漕运总督,门吏看他一介布衣,仍口气甚大的样子有些不屑,但为了慎重起见还是试着禀告了。
没料到不一会儿,一位漕督的师爷亲自出门迎接。
顾宪成被迎至总督府内,李三才亲自作陪开席。
顾宪成一坐下,但见席面上不过三四道菜肴,而且尽是素菜,不由微微一笑。
众所周知这漕河总督乃天下第一富得流油的差事,李三才此举是故意在自己面前装清廉。
但顾宪成不以为意,坐下后与李三才高谈阔论。
顾宪成道:“前一阵吾路过苏州,认识一个叫陆二的商贾,他在苏州一带往来贩运灯草过活。”
“这陆二的灯草不过八两银子,一路经过地方好几处抽他的税,抽走的银子已用去了四两。这船走到青山,索税的又至,陆二囊中已空,计无所出,最后取灯草上岸,一把火烧之。”
“这矿监税使之害如斯矣。”
李三才闻言叹道:“叔时所言极是,满朝官员上疏言废除矿监税使者不知多少,奈何圣上就是不听。听闻前一段,林侯官上疏直言,甚至因此辞相。”
顾宪成闻言笑了笑道:“莫非淮督还以为今日之林侯官,还是当初上疏死谏天子的林侯官了。”
“哦?叔时这是何意?”
顾宪成道:“人是会变的,天下苦矿税久矣,但说来说去都是几个小臣在作出头鸟。他们在天子面前又有多少斤两。”
“至于真正可为出头鸟的庙堂诸公,他们早已被功名利禄所笼络。这天子一安抚,林侯官又回阁任职,可见其言并非真心。”
李三才叹道:“嘉靖大礼仪时,杨文襄(杨一清)为天子起复入阁,路经拜会刘文靖(刘健)。”
“刘文靖斥其,公无法甘于澹泊,被时局所诱,他日王上(嘉靖)轻视我们这些人,这个先例就从你而始了。”
“你说这满朝诸公之中,又有哪个真正能为百姓做主呢?”
顾宪成道:“是啊,林侯官再如何,也不敢真正反对天子。这天下间,恐怕唯有淮督与我二人看得清他的真面目,其他人甚至连邹,赵二公这样的大贤都被其所惑了。”
“这也是我为何一直推举公入阁之故。”
李三才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可是淮督可知道,天子这一次欲启用公之恩师入阁?”
李三才闻言神色一变:“此事当真?”
顾宪成点了点头道:“千真万确,乃邹公亲口所言,他还派人至太仓查实了。”
李三才面色有些凝重。
但见顾宪成道:“我之前与邹,赵二公言过,赵兰溪,沈四明不过木偶,朱山阴,张新建不过婴儿而已,唯独林侯官可虑也。”
“然而林侯官再如何,也是反对矿监税使的,若非他在位,东宫也是迟迟不立。而他如今能晏然安于其位者,全赖王太仓不出也,若王太仓出山,不仅矿税之事永无废止之日,我等因国本事被罪诸公,也唯有林林相望,再无东山之日了。”
当年三王并封之事后,王锡爵对顾宪成,赵南星这一片反对他的官员‘大杀特杀’,被贬了不知多少官员。
现在东宫已立,顾宪成这样自诩为‘劝进有功’,‘擎天保驾’之臣,将来就等着朝廷颁发军功章了,可一旦王锡爵重新入阁,他们就彻底凉凉了。
李三才闻言没有言语,一边是一直对他不惜余力提携的恩师,一边是顾宪成为首的两百余名因争国本而被罢的官员,以及将来的天子。
这道题如何选?
答案已经是很显然。
李三才肃然道:“本督还有一位贵客,明日再设宴与叔时相聊。”
顾宪成笑了笑,脸上没有失落之色,他相信自己已是说动李三才了。
次日,李三才再度宴请顾宪成。
但见席上菜肴上百道,山珍海味,猴脑熊掌皆有,可谓水陆毕陈。
顾宪成不由诧异问道:“公何故由勤俭之极,一夜间至奢华之极?”
李三才洒然大笑道:“此乃偶然耳,昨日府上没准备,故而寥寥数菜,今日偶有,因此罗列至此,叔时既是巧遇,咱们也凑巧食之。”
顾宪成闻言大笑:“道甫,真坦荡之大丈夫也。”
当下二人坐下。
酒过三巡,李三才道:“叔时办这么大的书院,想来所难者必是筹款之事,我这里有两万两银子,叔时拿去办学,也算李某为天下读书人略尽绵薄之力。”
换了其他方式,顾宪成决不肯收这钱,但说起为东林书院办学,顾宪成倒是接受了。他当即道:“既是淮督如此盛情,顾某却之不恭,在此先替书院五千孔孟弟子谢过了。”
李三才抚须大笑,顿了顿他言道:“叔时,实言相告,吾非廉也。”
顾宪成当然明白,李三才以私人名义拿出两万两来赞助东林书院怎么会是个清官呢?
李三才叹道:“此乃陋习之所至,你知道每年漕运过淮陋有多少吗?其中积歇又有多少?摊派又有多少?吏书又有多少?投文过堂又有多少?”
顾宪成明白,这积歇,又称积年歇家,是过淮漕船之保人,代替漕丁与漕运衙门打交道的人。
摊派,就是漕运衙门的开支,摊派至漕船上。
吏书,是过淮呈文必须有漕运衙门书吏经手代为书写,这必须给钱。
投文过堂,过淮文书经手的官员人各一份好处。
李三才道:“积弊所至,这钱即便吾不收,但也漏不到百姓那去,前任漕督付知远何等清廉,也仅能自持。”
“这漕河沿岸,几千名官吏,几万名漕丁,几十万百姓都仰赖这一条河为生,林侯官说要以海漕取代河漕可乎?一旦朝廷不养着这些人,明日就会有人揭竿而起!朝廷之上又有谁能担待得起这个责任?他林侯官能吗?”
顾宪成道:“那么依淮督之意?”
“林侯官主张废除矿税,我漕运官员无不赞成,但继续加码海漕不可。若林侯官能答允以后主政不提此事,我李三才将率两淮官员联名上奏天子废除矿税。”
顾宪成闻言心底冷笑,李三才的话大义凛然,但其实还是意在林延潮能汲引他入阁。
“除此之外,我可以给林侯官,及顾兄一份大礼。”
“哦?”
但见李三才抚须道:“昨日我言还有贵客,并非虚言。
我恩师……不,王太仓派其仆从进京路过淮安,此人与我相熟,故而我要款待他喝一顿酒,吃一顿饭。”
顾宪成微微冷笑,李三才真是能伏低做小,身为天下最有权势的总督,居然连王锡爵家一个仆人都需如此亲自款待。
“我与他相聊,得知他怀揣着恩师与天子的一封密信连夜进京。”
顾宪成神色一变。
但见李三才举重若轻地道:“我得知此事,故意与他饮酒,将他灌醉之后,取来密信一观,且抄录下来。”
说完李三才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来道:“信中写着什么,尽在此纸中了,此人什么都不知道,酒醒后今晨已是进京。”
顾宪成闻此大喜,欲取信一看,却见李三才反掌将纸按住。
顾宪成看了李三才一眼道:“若是淮督能阻王太仓出山,岂非社稷第一功哉?”
李三才闻言这才放开了手,眼眶里竟有几分湿润。
十余日后,这一封王锡爵与天子的书信已在京中各个官员手里流传。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天子对于言官弹劾批评奏章烦不甚烦。
王锡爵在信中这样写‘上于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
也就是天子对于这样奏章一律留中,不要理睬,当作鸟叫就好了。
此信一出,顿时满朝一片哗然。
特别是那些官员,无论当过言官,还是曾经担任过言官的,骂过天子,还是没骂过天子的,就如同被人捅了一刀般,众人一起大骂王锡爵混账!
而于此同时,林延潮也收到了邹元标,顾宪成的来信。
却说林顾二人绝交十年来,林延潮曾给顾宪成写了十几封信都石沉大海,但这一次顾宪成居然给林延潮写信了。
对林延潮而言,简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能让顾宪成破天荒给林延潮写信,只因为一个人……李三才。
面对李三才出卖王锡爵的事,着实令林延潮有些感慨。
在利益面前,果真节操什么都是不存在的。
当年王锡爵对李三才这个弟子喜爱得不得了,几次在同僚面前称赞,老夫生平最得意的弟子就是此子了。
对于王锡爵这样的君子,能够说这样的话,已是很难了。
他对李三才的提携,不仅是口上说说,当年番薯之功从林延潮这拿来让给了李三才,还一路栽培他至淮督任上。就算申时行当年栽培林延潮都远远没到这个份上。
当然李三才也不是白给,每一任为官都有称道的地方,也印证了王锡爵的眼光。
当然最后李三才还是出卖了王锡爵。
顾宪成信中所言,李三才此举等于为林延潮扫清了心腹之患,故而在河漕海漕之间,朝廷必须放弃对海漕扶持,同时将来增补阁臣人选,必须优先考虑此人。
林延潮闻此不由置之一笑。
再看邹元标来信也是大力举荐李三才。
但是当初王锡爵支持李三才时,林延潮对此人还忌惮三分。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李三才已是不足为虑了。
官场上对出卖座主的官员是怎么样一个看法,这样野心勃勃之辈,入阁后自己岂能与他相安的,这些不用多说。
至于河漕,林延潮是这样看的。
现在河漕这摊子就如同一潭死水,面对这潭死水,自己亲自下场去搅动,想要带动全局,只能连你一起带进沟里。
要破局,必须用外力打破于此,为死水中注入新水。
当初提出海漕,即是兴海贸,也是为了革除漕弊。用来外力来打破僵局,合起来说也是为了通商惠工。
这几年梅家为首的海商不仅得海漕之利,现在连倭人朝鲜,也开贡道从海上与他们往来,现在称得上财雄势厚。去年天子万寿,宫里没钱,也是由梅家这些皇家海商出钱出力,这才办得热热闹闹,讨得天子高兴。
李三才若错估了这一点,想以河漕事来与自己发难,不用自己动手,也有人会出手好好教育他一番。
于是林延潮写信给顾宪成。
信中林延潮言道:“漕运几十万百姓衣食,吾岂不知,然与大明六千万子民相较,孰轻孰重……”
林延潮向顾宪成言,自己确实有以海漕废除河漕之意,既是看在河督与你顾兄的面子,此事可以暂缓一二。
但漕运之弊,李三才必须出手革除,如此自己才可以暂时不扩大海漕的漕额。
没错,林延潮从没有真要废除河漕,全部仰仗于海漕的打算。
最重要是沈一贯反对此事,如此内阁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于是林延潮责令李三才从数点革除漕弊。
若是李三才真正整治漕运有功,固然是好,若是不行,自己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而写信给顾宪成一个月后,林延潮晋为文华殿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