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六 (2/2)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阁知遂宁府。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封还制书,改司农少卿,寻请外,仍与遂宁。
始莘老自蜀造朝,不以家行。高宗闻其清修独处,甚重之,一日因对,褒谕曰:"闻卿出蜀,即蒲团、纸帐如僧然,难及也。"未几,遂擢用。莘老官中都久,知公论所予夺,奸蠹者皆得其根本脉络,尝叹曰:"台谏当论天下第一事,若有所畏,姑言其次,是欺其心不敬其君者也。"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治郡,课绩为诸州最。
孝宗受禅,莘老进三议,曰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寻卒,年五十八。
论曰:黄洽浑厚有守,应辰学术精醇,尤称骨鲠。十朋、吴芾、良翰、莘老相继在台府,历诋奸幸,直言无隐,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b>部分译文</b>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他年幼时就很庄重、严肃,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五岁就知道读书,要他回答问题时往往言语惊人,他还认识许多奇异的字。汪应辰家贫没油点灯,他常常拾柴点火看书。汪应辰从别人处借书看,一经过目就不会忘记。十岁时他已能做诗,游学乡校时,郡学博士与他开玩笑说:“韩愈十三岁就能写文章,今天你哪里比得上?”汪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后才论述天下大道,只有你们依然如此。”
汪应辰未成年,首先参加乡试考中,参加礼部考试,居于前列。当时赵鼎为宰相,招他到自家的馆塾任教,认为他很独特。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仅十八岁。御试策问吏道、民力、兵势,汪应辰回答治国的重要方面,以至诚为根本,在于君主虚心纳询。皇上看了他的回答后,以为他是老成之士,等到公布名次,才知是少年,引见的人夹着汪应辰的胳膊上前拜见皇上,皇上感到很惊讶。赵鼎出列谢恩。过去进士第一名皇上要赐诗,到这时,皇上特地为汪应辰书写了中庸篇作为赏赐。汪应辰当初名洋,与姓相连好像有语病,皇上特别为他改名为应辰。皇上想立即授予他馆职,赵鼎说:“就让他先任外朝官职,以培养他成才。”于是皇上授予他镇东军签判之职。按照过去的惯例,殿试第一名不需依次补官,到这时,汪应辰得到一年半假回家。舍人胡寅所批公事文牍说“:近来接见过许多士人,询问治国之道,你未成年,却能讲明帝王以身作则的根本所在,没有邪僻之学迎合世俗的态度。”
汪应辰少年时受学于喻木雩,已经考中进士后,了解到张九成贤良,问过喻木雩后,就跟随张九成游学,学问更加长进。汪应辰初任职,赵鼎为将帅,幕府的事全部询问于他。遇到小旱灾,赵鼎令汪应辰往名山祈雨立即得到回报,越人对他说“:这是相公雨。”赵鼎说“:不对,是状元雨。”
汪应辰被召为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力主议和,王伦使金回国,金人想把河南一带归还宋朝。汪应辰上疏说“:和谈不融洽不是所要担心的,和谈融洽了但国人因循守旧不做准备才使人担心。不同意见争论不休不是所要担心的,异议停止了,但上下互相欺瞒才可怕呀。金即使与我们讲和,但疆场上应各自警戒,以防备他日来犯。今天刚大赦中外罪犯,褒奖宠幸将帅,以为从此开始可以休兵息民了。纵使忘记了许多年积下的耻辱,难道不想想突然可能发生的意外之祸吗?这就是因循守旧不做准备之所以可怕的原因。当朝廷极力排斥群议之初,对持有与朝廷意旨相去甚远的人就加以驱逐,与朝廷意见有较小的不同的人就罢黜,以至于只有一句话迎合了朝廷的意见,就会做破格提拔。所以小人窥见到往上爬的缝隙,轻浮、急躁的人阿谀奉承以求得宠幸,胆小、怯懦的人默默等待被提拔到新的职位,而忠臣正直之士都难以自立于一群小人之间,这就是上下互相欺瞒所以可怕的原因。我希望不要因为与金议和了就可以不做战争准备,应考虑灾祸随时可能到来而予以预防,常常想到敌人好像就要来犯了。”汪应辰的疏奏呈上后,秦桧很不高兴,让他离朝任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请求管理祠观,于是他得以回家。汪应辰居住在常山的永年院,这时蓬蒿长满路上,整个院子显得十分萧条,供应的粥又不能按时,人们不能忍受这种困苦,而汪应辰居住在此好像很富裕似的,他更加以修身讲学为己任。从这次开始汪应辰先后三次主管崇道观,他在隐居时,胸中的浩然之气依然不可屈服。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所交往的人都断绝了来往,汪应辰不时写信问候他。等到张九成遭父丧,言官仍对他加以攻击,而汪应辰不远千里赶去慰问,人们都认为很危险。汪应辰任袁州通判,经他处理的事情,人们都没有不同意见。他刚到袁州时,有人因为他是书生而轻视他,到这时才知道吏师也比不上他。丞相赵鼎死于朱崖,其亲属扶丧路过袁州郡,汪应辰写文章祭奠他说:“只有您两次登上宰相地位,都是正值艰难危急之时;你一被贬到南方荒凉之地,竟成为我们的生死之别。事情已经盖棺定论,皇上特别恩准允许送回你的尸骨。”官吏把祭文放入火中烧掉了。赵鼎之子借了三个士兵护送灵柩回去,走到衢州境内时,章杰驻守在那里,他禀承秦桧的意愿,指责汪应辰阿谀奉承,是赵鼎的死党,下令抓汪应辰去审讯,并搜遍他的行李,企图查找祭文,结果未找到。这时胡寅送信给秦桧,说这件事不值得追究,事情才得以罢休。
汪应辰被任命为静江府通判,因超过上任期限无人替代,于是汪应辰回去探望母亲。汪应辰继而被差遣为广州通判。当时秦桧所深深忌恨的人是赵鼎、张浚,赵鼎已经死去而张浚却还活着,这不能使秦桧感到痛快。江西运判张常先在信中注释前帅张宗元给张浚的诗,被人告到朝廷,讼词牵连到数十家,秦桧将要诬陷他们图谋不轨而全部加以罢黜。讼词已经准备好,秦桧恰好死去,汪应辰得以幸免。
第二年,汪应辰被召为吏部郎官,升为右司。汪应辰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一朝外官职,丞相苦苦挽留他说:“刚刚被提拔重用,我不能答应你。”汪应辰说:“母亲老了,不可以等了。”于是他离朝担任婺州知州。郡里积欠上供钱十三万缗,朝廷令宪司、漕司调查处理,汪应辰说操之过急就会干扰百姓,于是让各县蠲免百姓过去拖欠的钱,去除苛捐暴敛,定期统计,堵塞漏洞,全部补交了上供款。不久汪应辰遭母丧去职,在其母墓侧搭房而居。
服丧期满,汪应辰拜官秘书少监,升为权吏部尚书。李显忠妄报安丰军功应赏的名单五千余人,汪应辰上奏驳回了他。汪应辰任权户部侍郎兼侍讲。汪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节省了冗费,他常奏道:“皇上最亲近的扈从转升职位三天后,而堂吏增给的食钱就达一万多;工匠洗涤器皿仅给十万多缗,而堂吏的食钱六十多万缗;雕塑显仁神像,半年的时间还未完成一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付了三万缗、银绢六百匹两。其他都类似于此。”皇上惊讶浪费之大,命令吏部加以裁减。
金改变盟约,皇上诏求寻找足食足兵的良策,汪应辰说:“陆贽有句话说:‘将如不是这种人才,兵虽多也不足以依靠;驾驭军队的将帅失去了他的权威,虽然有才干也不能用。’我所担心的,不在于兵力不足,而在于军政没有整顿好。自从与金讲和以来,将士骄惰,士兵不操练,敌人未到就望风而逃,敌人已经退了就假报战功,不仅逃脱了惩罚,而且有的人还得到赏赐。在政局稳定时,诏令就有所不行,一旦危急,谁能听从命令为国家赴难。希望陛下英明果断,赏善惩恶,使人人洗心革面内怀忧患意识,听从上级命令,然后号令必定畅通无阻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皇上立皇储,因为孝宗的名字与唐代庐江王、晋代楚王相同,诏令改为“晔”汪应辰认为此名与唐昭宗同,报告左相陈康伯,于是孝宗的名字被改为今天这个。朝廷开会讨论秀王的封爵,汪应辰议定其称号为“太子本生之亲”意见上报,皇上降旨说“:皇太子的生父,可封为秀王。”不久高宗准备传位给孝宗,打算在传位之日降旨大赦天下,汪应辰说:“唐太宗受位于唐高祖,第二年正月开始改元。”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朝廷又议论改元为“重熙”汪应辰说契丹曾经以此纪年,于是改为隆兴。朝廷大典礼仪,多是汪应辰所定。
朝廷召集大臣议论太上皇的尊号,李焘、陈康伯私下议论以“光尧寿圣”为号。等到廷议时,有人说:“定尊号始于开元年间,罢于元丰年间,今天不应当恢复,况且太上皇视天下如抛弃的破鞋子,难道还会看重这个?”汪应辰主张这种看法尤其坚决。有人又说:“皇上尊奉父亲,怎么能引用元丰的例子加以比较呢?”于是议状上写了一半,空了一半。第二天,汪应辰又与金安节等十二人各陈己见,大概内容是“光尧”接近“神尧”“寿圣”是宋英宗的诞辰节的名称,曾用以命名寺观。御史周必大也以此来问,汪应辰回答用“尧”怎可用“光”这些话传到高宗耳里,高宗于是趁孝宗到德寿宫去之机,说:“汪应辰一向不喜欢我。”于是孝宗下令:尊号的议论,已曾奏明,不容再浪费时间。金安节等人于是奉令不再提。
汪应辰几次请求补为朝外官,于是被任命为福州知州。不久,升为敷文阁待制,推举朱熹代替自己。汪应辰到任二年,正遇朝廷谋求蜀帅,于是以敷文阁直学士之职任四川制置使、成都府知府。汪应辰到宫中辞行,皇上将降诏令他为抚谕使。汪应辰进入四川境内后,写信给宣抚使吴瞞,令他按皇上的抚谕令申严号令。已经到了成都,汪应辰下令免去利路百姓的军饷运输之役,把沿边戍守的士兵迁移到郡内就粮,释放保胜义士,让他们恢复旧业,贮存左藏所消除的白契二百万以备不测,这些措施汪应辰全部奏明实行了。有人说蜀中纲马驿程经由梁、洋、金、房四州,山路险峻,应乘船而下,皇上诏令吴瞞处理此事。执政、大将都同意这种意见,汪应辰与夔州将帅王十朋竭力说这样不合适,于是此事得以中止。夏秋二税的勘合钱,每贯另取二十钱,孝宗曾诏令减去三分之一,有人想增加,汪应辰与两位漕臣一起上奏,说“:勘合钱不以钞统计,而以贯石匹两统计,这是表面上减少了而实际上增加了。以成都一路统计,每年收入三十万,今天加上年增加的为六十万,按四路统计,不知增加了几倍。虽然希望增利的人感到不便,但百姓受到的恩惠增加了。”
吴瞞当时驻扎在蜀的入口处武兴,其兵精为天下第一,吴瞞已经年老又有病,汪应辰私下奏请关陕大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应当预先考虑替补人员。于是执政传下旨令,如果吴瞞不能起床,令制置司暂代其职。不久吴瞞死去,汪应辰于是掌握了宣抚大权,蜀道也肃静了。
虞允文不久以知枢密院事宣抚四川,汪应辰引用张浚的例子,请求罢除制置司,未得到批准。总领所暗中委派官吏考核四川隐匿契税之事,汪应辰奏道:“契税于民不便处有四个方面,一是妨碍农民,使农业荒废,二是纵吏扰民,三是违犯法规、损害教化,四是助长奸情、挑起讼争。比来户部已令人自首,州县收取的已不少,没有收全的,可按法令行事,不应做出这种烦扰之事。”皇上说:“言极有理,立即取消停止考核。”
蜀大旱,皇上诏问救荒之策,汪应辰奏道:“利、阆、梓三州的军马粮料,根据百姓的能力平均分摊,官府虽然支付购买粮料的钱,百姓实际上得不到半价的价钱,如果选派官吏在粮食丰收之地购买,可以使民力得到宽松,州府没钱买粮被束住了手脚,请求给予度牒。”皇上说:“汪应辰治理蜀有声有色,并如此留意民事。”皇上下令给蜀度牒四百,作为购粮本钱赈济百姓,于是汪应辰写信给各漕臣,立即救荒,并把绵、剑和籴之法告诉他们,全蜀百姓深得恩惠。
刘珙拜官同知枢密院事,进言道:“汪应辰、陈良翰、张木式学问、品行、才能,都是我比不上的。”不久,汪应辰得到命令回朝。邛州之安仁年成不好,以致百姓起而为盗,危害到邻郡,汪应辰立即上奏,并令茶马使招安、捕捉盗寇。中旬,杀掉了盗寇的首领,其余的全部安抚。有人询问虞允文说“:汪帅没有隐瞒盗寇之事不报告皇上吗?”宣司于是秘密奏报,派人欺骗汪应辰说:“邛州盗寇之事未敢上报,不清楚制司怎么办?”汪应辰上奏检查自己,虞允文内心感到很惭愧。汪应辰将要离开成都,他代纳了成都一府激赏绢约三万三千九百八十四匹。
冬至,汪应辰入宫觐见,回答皇上的提问,以畏天爱民为内容。皇上说:“你久在蜀地,使我减轻了对西边的担忧,军政民事方面的弊端全部铲除,蜀中除去虚有的税额,百姓得到了实惠。”汪应辰奏道“:去除了虚有的税额那么州县财政宽裕,还有二件弊端未除,一是预借,二是对籴。预借是各州县历年相沿袭下来的,对籴是用以补充州县的亏缺,百姓纳米一石,就需籴一石,官府给百姓的籴米钱或者半价,或者不支付,并多征多取。陛下近来捐出百万用以去除预借的弊端,对籴的祸害只存于几州,希望一起除去,那么弊端全部革除无余了。”
汪应辰拜官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与侍读。他论述爱民的六件事,在庙堂讨论时大家意见不统一,不赞成的人很多。一天,陈良佑进宫对话,皇上告诉他“:汪应辰说你在蜀多放荡不拘。”陈良佑奏道:“我与汪应辰昨同从班,汪应辰请求朝外职,得到衢州的一个职位,我惋惜他的离去,同时奏请挽留他。当时边境来报出现危急,我不知道汪应辰是为了个人考虑,我的请求已经奏明皇上,汪应辰因此对我大为忿恨,于是因为这件事中伤我。”皇上说“:是你奸邪呀!”
汪应辰在朝廷多方革除弊端,宫中贵人对他都侧目而视。德寿宫正用砖修石池,在池内用水银使金凫鱼飘浮于上,孝宗经过此地,高宗指给他看说:“宫内水银正缺乏,这是从汪尚书家中买来的。”孝宗大怒说“:汪应辰力说我置房廊与民争利,自己却贩卖水银。”汪应辰知道后,极力请求去职。恰好又发布发运均输的旨令,汪应辰叹道:“我不可能留下了,只是竭力辨白冤屈,那么请求补朝外官一定能得到。”于是他竭力论述这件事有害无利,于是以端明殿学士之职任平江府知府。
韩玉受旨挑选马,经过平江郡,汪应辰在礼节上对他有所简慢。韩玉回朝廷后,谗言于皇上说;“我所经过的州县,没有像平江郡那样不安定的。”皇上怪罪汪应辰。平江的米纲运到了京城,其米的数量有亏损,有人报告皇上知道,汪应辰被连贬几级。汪应辰竭力支撑着病体请求管理一祠观,从此在家卧床不起,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死于家中。
汪应辰接人待物温雅谦逊,遇到事情固执己见不回头,以致流落在岭峤十七年。秦桧死后,汪应辰才回到朝廷,他刚正不阿,敢说并毫不避讳。少年时他跟随吕居仁、胡安国游学,张木式、吕祖谦很器重他,告诉他达道的方法。汪应辰曾解释说克己之私如用兵克敌,易能去除仇恨消除欲望,书能使人坚决限制饮酒,惩窒、刚制都是克胜的意思,可以不经常检查吗?他对义理如此精通。汪应辰好贤乐善,这是出于他的天性,尤其对人十分友爱,曾把祖先的田地让给其兄汪衢,即使没房子住也不后悔。其子汪达,继他之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
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天资聪颖,理解力强,每天背诵数千言。等到长大后,有文才品行,聚集生徒于梅溪,听他讲课的有一百多人。王十朋进入太学,主考官认为他的文章很独特。
秦桧死后,皇上亲政,策试士人,告诉考官说“:对策中有陈述朝政迫切问题而又正确的人,就放在前面。”王十朋以“权”来对策,大概内容说:“总揽大权的人,不是像秦始皇那样想通过审批文书而独掌大权,也不是像隋文帝那样靠上传下达处理政事,也不是像唐德宗那样自任强明、不任宰相,不像唐宣宗那样精于吏事、以察为明,只希望陛下以过去的作为借鉴以警惕未来,使威福全出自皇上。曾有不能用翠玉为首饰的禁令,而以翠羽为首饰的人仍一如既往,这难道是法令不能禁止的吗?还是朝廷勤俭节约的风气没有形成?法令最公正的莫如选举士人,名节最重的莫如科举中第。往年权臣的子孙、门客等窃取高第,有司把国家的名节作为取媚权臣的工具,能得到人才吗?希望陛下以端正自己作为根本,任用贤人以助国家,广泛采纳,听取各方意见,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王十朋的对策达数万多字。皇上赞赏他学识渊博,议论朴实、正确,于是提升王十朋为第一名。学者争相传诵他的策文,把他比作古代的晁错、董仲舒。
皇上采纳他的意见,严格了以金银翠玉做首饰的禁令,取出交趾进贡的翠玉烧掉。下诏说“:十朋是我亲自提拔。”授予王十朋绍兴府签判之职。王十朋到了绍兴后,有人认为书生容易对付,王十朋裁决事务如神,官吏不得为非作歹。当时以四科取士,统帅王师心说王十朋身兼四种才能,唯一可以应诏皇上。皇上召王十朋为秘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开始,教授进学堂居宾客之位,王十朋不愿意,皇孙特别加礼让教授坐中间。
金将背弃盟约,轮到王十朋对答,说“:自从建炎到今天,金内部未曾不互相残杀,然而一个主子死了,一个主子又出现了,中国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关键要看国家准备的怎么样。抵御敌人最急切的莫如选用人才,今天有天资聪颖、忠贞仁义、文武双全可以为将相的人,有擅长用兵、士兵乐于为他效力可以为大帅的人,有的被闲置于各地,有的在藩郡养老,希望皇上起用他们,以粉碎敌人的阴谋,以求恢复国土。”这是指张浚、刘钅奇。又说:“今天权力虽归于陛下,政令又出自许多部门,这是一个秦桧死了一百个秦桧出生了。杨存中掌握三衙,又与北司互相勾结,以盗取大权。汉代的祸起于恭、显,王氏为相是终结;唐代的祸起于北方的军队,藩镇与之相为表里。今天杨存中以管军之职位列三公,利源都入其门,暗中勾结诸将,互援私党。枢密本来是掌兵之职,上朝站立时竟排居其后。杨存中的子弟亲戚,布满清闲重要的地方。台谏官上书时,对他委曲庇护,法令独不行于管军之门,如何能立国?至于清资加到平庸之辈头上;高爵滥封于医门;诸军承受,作威作福、自以为是,比唐代的监军还要厉害;皇城里的巡逻兵,频繁巡视,比周代的监谤还要厉害;将帅剥削下属贿赂上级,与三军士卒结下怨仇,又于道路上随意抓人为兵,与百姓结下怨仇;这都不是治理好国家的事情。”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除去了巡逻士兵,罢除了诸军承受,更换了枢密、管军的位次,解除了杨存中的兵权,王十朋所说的大部分都施行了。秦桧长久地堵塞了皇上听取各方意见的道路,到这时王十朋与冯方、胡宪、查龠铸钱之案,连及士大夫噬舷纶、李浩相继议论国事,太学生做五贤诗记述他们的事迹。皇上任命王十朋为著作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风雷雨雪交替发作,王十朋认为是阳不胜阴的征兆,写信给陈康伯,希望以春秋中有关灾异的学说为根据尽力向皇帝陈述崇阳抑阴,以消除天变带来的灾祸,皇上升王十朋为大宗正丞,王十朋请求回家主持宫观。金朝攻打边境,王十朋建议起用刘钅奇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让张浚统帅金陵,皇上全部采纳他的意见。
孝宗即位,起用王十朋为严州知州。召他入宫回答问题,王十朋首先说:“太上皇并非疲倦忧虑时局,而把国家托付给陛下,太上皇比尧、舜还要贤明,陛下就当考虑如何统治才不辜负太上皇。今天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忧乐,人才的进退,朝廷的罚赏,应当像舜继承服从尧那样,果断行事,以完成继承的大业。”皇上任命王十朋为司封郎中,历升为国子司业。王十朋说“:今天占居其门的人往往没完全尽其职,应该加以改革。君主有三大职责,就是任贤、纳谏、赏罚。”皇上十分赞赏。任命王十朋为起居舍人,升他为侍讲。当时左右御史失职很久了,十朋被任命为起居郎,胡铨上奏四件事,记在胡铨传中。皇上又任命王十朋为侍御史,皇上对胡铨说:“近来任命的台谏官,外面怎样议论?”胡铨说:“都说皇上得到人才。”皇上说“:你与王十朋都是我亲自提拔的。”
王十朋见皇上英明、精锐,每次见到皇上必定陈述恢复国土的计划。等到将要北伐时,王十朋上疏说:“天子的孝心最大的是光宗耀祖,使国家安定,在前任国王已富裕的基础上而能守成的,周代成、康王和汉代文、景帝就是这样的;承继了前代衰弱局面而能振兴的,商代高宗、周代宣王是这样的人;先君的耻辱而能为之洗清的,汉宣帝使单于为臣、唐太宗俘虏颉利就是一个例子;先君有仇而能为他报复的,夏代少康灭浇、汉代光武帝杀王莽就是一例。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的孝心是一致的。靖康之祸,自古以来都没有,陛下英武,决心立志于兴复国土。我听说陛下每次面对大臣们奏事,就说:‘应当如创业之时。’又说:‘应当像骑在马上打天下那样治理国家。’又说‘:某事应等国土恢复后再做。’近来大臣们被召进宫,讲到陵墓寝庙时,圣上的脸上呈现出悲痛的样子,说:‘四十年了。’陛下的心真如少康、高宗、宣王、光武的心,为什么大臣之心不能符合圣上的心?希望警告在位的人,除去附和上级的私心,辅助国家的大业,那么国家中兴有日可待了。”王十朋又论述史浩的八条罪状,这就是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讪上,皇上于是罢黜史浩,让他做绍兴知府。王十朋再次上疏说“:陛下即使能够像舜一样去除邪恶,未必能像舜一样端正名声平定罪恶。绍兴距离行都很近,史浩曾为它的属官,奸诈贪赃的名声远近闻名,又有什么颜面再见到他的下属百姓。”于是皇上让史浩主管一祠观。
史正志与史浩不是同一个族,拜于史浩门下并像对父亲一样侍奉他,王十朋说史正志阴险奸邪,望风使舵以求升取,应该废黜史正志以严肃典章刑法。林安宅出入史浩、龙大渊的门下,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到史浩等被黜时假称有病请求退休,王十朋一起论述其罪,都被罢免。
张浚率军恢复了灵壁、虹县,归附的人数以万计,又恢复了宿州。王十朋上奏说“:王师以考虑百姓的利益为先,开始对他们招纳,招纳不到就讨伐他们,请求以此警告张浚。金军将领已经投降的,应迅速加封赏爵,以激励归顺者。”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遇上李显忠、邵宏渊不和,朝廷军队失去纪律,张浚上表自我弹劾,主和者乘机唱反调。王十朋上疏说“:我一向不了解张浚,听到他发誓不与敌人共生存,心中实在仰慕他。前次轮到回答皇上问题时,就说金一定毁除盟约,请求用张浚。陛下即位后,令张浚督军守江、淮,今天张浚派将夺取二县,一月三捷,都证明皇上任用张浚并没有错。等到官军一失利,横议飞起。我认为今天的军队,为了祖宗的陵墓寝庙,为了为二帝复仇,为了二百年的境土,为了中原吊民伐罪,不能与以前好大生事的军队相比。陛下恢复国土的志愿已经确立,实在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被大众议论而动摇,然而异论纷纷,张浚已经等待定罪,我怎么还能位居台谏风宪之职呢!请求皇上贬谪我。”又说“:我听说近日皇上想派龙大渊抚谕淮南,可信吗?”皇上说:“没有此事。”王十朋又说:“听说皇上想以杨存中为御营使。”皇上默认。
皇上改命王十朋为吏部侍郎,王十朋极力推辞,皇上任命他为饶州知州。饶州与湖相连,强盗出没其间,听说王十朋来了,一晚上全逃走了。丞相洪适请求要过去学校的地基以扩大其园圃,王十朋说“:先圣所居的地方,王十朋怎么敢给人。”王十朋被调到夔州任知州,饶州百姓到各衙门请求留住他,没有结果,于是百姓斩断大桥,以阻止王十朋的离去,王十朋于是坐车从小道走了,大家又修好桥,以“王公”命名。
皇上调王十朋为湖州知州,召他进宫对话,刘珙请求留下他,皇上说“:我难道不了解王十朋,只是湖州遭水灾,没有王十朋不能安抚好。”王十朋到了湖州,户部责问拖欠的虚款三十四万,王十朋令部下持券前往辨明,吏部不允许,王十朋就请求去主管一祠观。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十朋以前在湖州拿出俸禄创办贡院,这时又为泉州建了一个,尤其宏伟雄壮。
王十朋共历任四郡,布施皇上恩惠,体恤百姓疾苦,士人中之贤者纷纷归到门下,都以礼相待。每月初一、十五在学宫会集学生,讲解经学,询问治政之事,下属间有不称职的,反复告诫,使他们自我改过。百姓交租让他们自己称量,听到的人相互转告,拖欠租子很久的也愿意偿还。遇到上庭打官司的,王十朋温和地晓之以理,大多数人都心服而退。所到地方的人都绘他的像并祀奉他,离去的时候,老幼痛哭流涕地挽留他,并送他到境外,思念他像思念父母一样。饶州干旱很久了,王十朋一到饶州境雨就下了;湖州阴雨连绵,王十朋一到湖州境就雨过天晴。王十朋祷告的一定应验,他的诚意不仅仅使人感动,而且也使天地鬼神感动。
东宫建成,王十朋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他极力推辞,皇上诏令州郡以礼请他来,王十朋于是勉强带病前往朝廷,因为脚病不能走,皇上诏令派人扶着,免去他的拜礼。王十朋拜见东宫,太子因为过去跟他学习,对他更加礼貌。皇上又诏令王十朋免去到朝廷参拜,派中使到他家赐给他一套衣服和金带。王十朋病好后,多次上书告老,最后以龙图阁学士之职退休,任命下达就死了,终年六十岁。绍熙三年(1192),皇上赐给王十朋谥号为“忠文”
王十朋对父母很孝顺,守丧其间不与妻子同床,与二个弟弟友爱,郊祀推恩时先奏上他们的名字,死后他的二个儿子还是布衣。王十朋的书室匾上写着“不欺”常常自比作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朱熹、张木式很尊敬他。
王十朋的儿子闻诗、闻礼,都好学自立。闻诗为光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闻礼为常州知州、江东转运判官,治政时能守住家法,人们也思念、仰慕他们。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朝工部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幼年时,正是严禁学读苏氏文章之时,而他却喜欢朗诵学习苏氏的文章。绍兴年间,杜莘老考中进士,因为双亲年纪大不能前往参加朝廷的策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杜莘老被任命为梁山军教授,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
秦桧死后,魏良臣主持朝政,杜莘老上疏论述天下的利害之事。魏良臣向朝廷推荐他,杜莘老被分配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彗星在东方出现,高宗下诏求直言,杜莘老上书论述说:“彗星,是绿色的气体所生,多为战争的征兆。国家为了百姓停止了战争,而将帅骄士兵惰,军政不整。因此今天上天警告我们要整顿人事,多考虑那些令人担忧的事情,并加强预防,没有比这种事更重要的了。”他又陈述了时弊十件。当时应答诏令的人很多,皇上令选择其中议论切中的人加以推恩以勉励他,后来经过评审,杜莘老位于首位,因此他被提升了一级,升为敕令删定官、太常寺主簿,升为博士。轮到他回答皇上的提问,他说:“金将要废除盟约,我们应该整顿边备,不要指望敌人不会侵犯,我们要有所准备以待来攻。”皇上再三称好。
宋朝国都南迁后,典章制度散失,多是有关部门根据记忆记录的,遇到凶礼又避讳不记录。显仁皇后崩逝,在讨论葬礼时有疑问,官吏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杜莘老根据古代礼仪加以裁定。大殓的前一天,宰相传旨询问含玉的规定,杜莘老说:“礼院过去确实没有记载此事,请按照周礼典瑞郑玄注制定礼仪,就可以了。”杜莘老又立即写文奏上,皇上看了后说“:你是真正的礼官呀。”等到虞祭时,有人说皇上哀伤过度以致成疾,想让宰相代行此事。杜莘老说:“古今没有这样做的。”最终改正了这种做法。
杜莘老升为秘书郎,他与皇上讨论江、淮守备之事,皇上说:“你说到这件事,真是十分地忧国。”皇上提拔他为监察御史。杜莘老升为殿中侍御史,他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说:“知道你不畏强暴,所以有这个任命,从此靠你了。”陈俊卿已经被解除了言官之职,力求离朝,杜莘老于是上奏,从容地说“:多事之秋,令陈俊卿等位居谋划国事之处,对国家一定大有益处。”皇上认为是这样,陈俊卿于是又留下了。
金派使者送来侮辱性的信,带来了钦宗凶吉的情况,请求淮、汉之地,指名索取大臣。皇上决定亲征,杜莘老上疏赞美皇上,并说:“敌人欺骗上天背弃盟约,应当不用害怕,随时准备等待来犯,不要因为小小的失利、挫折就被异议所动摇,被献谀的话所迷惑而放松警惕,那么人心有依靠而士气振作。皇上应该不限于早晚,接见大臣、侍从,商讨国家大事;重申令侍从、台谏、监司、守臣立即推举可用之才。”杜莘老又说“:皇上亲征之期日近,而禁卫军只有五千余人,其中老弱士兵占一半,以至于不能参加战斗,希望圣上立即加以留意考虑。”杜莘老所说之事都得以施行。
带御器械刘炎掌管禁中市易,他与北方商人勾结,牟取暴利。一天,他看见杜莘老,于是谈及朝政大事,言语狂妄荒谬,杜莘老听到后,斥责他并奏请让他降职为嘉州监税官。知枢密院事周麟之,当初请求出使金国,等到金的侮辱性的信到后,他听说金将要重兵侵入边境,于是十分恐慌,建议说不必派使者。杜莘老弹劾周麟之,他说:“内怀奸心欺骗皇上,避开事情和困难,当感到生命有危险时,恐惧以至于哭泣,大家对他有‘哭杀富郑公’之讥。”不久皇上给周麟之一个宫观闲职。杜莘老再次上书弹劾他,于是皇上责罚他去瑞州。
皇上宠幸的医官承宣使王继先恃宠干涉法规,比官府还富裕,其子弟直接进入馆阁任职,其住宅规模豪华程度超越了等级,还有一些其他的产业、额外的财富遍布于郊外,几十年来没有敢动摇他的地位,他听到边境紧急的消息,就乘车带上贵重宝物回到吴兴以逃避敌人的算计。杜莘老论疏他有十条罪状,皇上说:“当初因为太后靠吃他的药,稍稍给予了一些恩宠予他,不想这小人骄横到如此地步。”杜莘老说:“王继先的罪状之多,就如他的头发之多数也数不清,我所上奏的,只是一个大概。”皇上起身说:“有恩惠没有威严,有赏赐没有惩罚,即使是尧舜也不能治理好天下。”于是诏令王继先在福州居住,其子孙都勒令停职。没收其财产以千万计,诏令卖掉王继先的财物,把所得之钱放入御前激赏库,专门用以奖赏将士,天下百姓都拍手称快。
内侍张去为把御马院西兵二百人头顶上的头发理去,国都的人感到惊异,议论纷纷。杜莘老弹劾他,皇上怀疑杜莘老没有调查清楚,很不高兴。杜莘老坚持上奏不停,竟罢去了张去为的御马院之职,以致让他退休,而杜莘老也以直显谟阁任遂宁府知府。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驳还制书,于是杜莘老被改任司农少卿,不久他请求任朝外官,仍然给他遂宁知府之职。
当初杜莘老从蜀到朝廷去,没有带家眷同行。高宗听说他清静修身独处,很看重他。一天杜莘老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褒谕他说:“听说你离开蜀后,就坐用蒲草编成的圆垫,用纸做的帐子,像僧人一样,别人难以比得上你呀。”不久,就提拔选用他。杜莘老在中都任职很久了,颇知公论之褒贬,对奸佞者的主要罪行也了解得清清楚楚,曾叹道:“台谏应当论及天下第一大事,如果有所畏惧,姑且论及其次要的,这是欺骗他的良心不尊敬他的国君呀。”等到杜莘老任言官,言无不尽,毫不隐讳,把众人所指责的事全部去除,其名声轰动一时,国都的人一称赞骨头硬敢言的人就指为杜殿院。杜莘老治理郡事,年终考核为各州第一。
孝宗受禅即位,杜莘老呈进三条建议,即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不久杜莘老死去,终年五十八岁。
阁知遂宁府。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封还制书,改司农少卿,寻请外,仍与遂宁。
始莘老自蜀造朝,不以家行。高宗闻其清修独处,甚重之,一日因对,褒谕曰:"闻卿出蜀,即蒲团、纸帐如僧然,难及也。"未几,遂擢用。莘老官中都久,知公论所予夺,奸蠹者皆得其根本脉络,尝叹曰:"台谏当论天下第一事,若有所畏,姑言其次,是欺其心不敬其君者也。"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治郡,课绩为诸州最。
孝宗受禅,莘老进三议,曰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寻卒,年五十八。
论曰:黄洽浑厚有守,应辰学术精醇,尤称骨鲠。十朋、吴芾、良翰、莘老相继在台府,历诋奸幸,直言无隐,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b>部分译文</b>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他年幼时就很庄重、严肃,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五岁就知道读书,要他回答问题时往往言语惊人,他还认识许多奇异的字。汪应辰家贫没油点灯,他常常拾柴点火看书。汪应辰从别人处借书看,一经过目就不会忘记。十岁时他已能做诗,游学乡校时,郡学博士与他开玩笑说:“韩愈十三岁就能写文章,今天你哪里比得上?”汪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后才论述天下大道,只有你们依然如此。”
汪应辰未成年,首先参加乡试考中,参加礼部考试,居于前列。当时赵鼎为宰相,招他到自家的馆塾任教,认为他很独特。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仅十八岁。御试策问吏道、民力、兵势,汪应辰回答治国的重要方面,以至诚为根本,在于君主虚心纳询。皇上看了他的回答后,以为他是老成之士,等到公布名次,才知是少年,引见的人夹着汪应辰的胳膊上前拜见皇上,皇上感到很惊讶。赵鼎出列谢恩。过去进士第一名皇上要赐诗,到这时,皇上特地为汪应辰书写了中庸篇作为赏赐。汪应辰当初名洋,与姓相连好像有语病,皇上特别为他改名为应辰。皇上想立即授予他馆职,赵鼎说:“就让他先任外朝官职,以培养他成才。”于是皇上授予他镇东军签判之职。按照过去的惯例,殿试第一名不需依次补官,到这时,汪应辰得到一年半假回家。舍人胡寅所批公事文牍说“:近来接见过许多士人,询问治国之道,你未成年,却能讲明帝王以身作则的根本所在,没有邪僻之学迎合世俗的态度。”
汪应辰少年时受学于喻木雩,已经考中进士后,了解到张九成贤良,问过喻木雩后,就跟随张九成游学,学问更加长进。汪应辰初任职,赵鼎为将帅,幕府的事全部询问于他。遇到小旱灾,赵鼎令汪应辰往名山祈雨立即得到回报,越人对他说“:这是相公雨。”赵鼎说“:不对,是状元雨。”
汪应辰被召为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力主议和,王伦使金回国,金人想把河南一带归还宋朝。汪应辰上疏说“:和谈不融洽不是所要担心的,和谈融洽了但国人因循守旧不做准备才使人担心。不同意见争论不休不是所要担心的,异议停止了,但上下互相欺瞒才可怕呀。金即使与我们讲和,但疆场上应各自警戒,以防备他日来犯。今天刚大赦中外罪犯,褒奖宠幸将帅,以为从此开始可以休兵息民了。纵使忘记了许多年积下的耻辱,难道不想想突然可能发生的意外之祸吗?这就是因循守旧不做准备之所以可怕的原因。当朝廷极力排斥群议之初,对持有与朝廷意旨相去甚远的人就加以驱逐,与朝廷意见有较小的不同的人就罢黜,以至于只有一句话迎合了朝廷的意见,就会做破格提拔。所以小人窥见到往上爬的缝隙,轻浮、急躁的人阿谀奉承以求得宠幸,胆小、怯懦的人默默等待被提拔到新的职位,而忠臣正直之士都难以自立于一群小人之间,这就是上下互相欺瞒所以可怕的原因。我希望不要因为与金议和了就可以不做战争准备,应考虑灾祸随时可能到来而予以预防,常常想到敌人好像就要来犯了。”汪应辰的疏奏呈上后,秦桧很不高兴,让他离朝任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请求管理祠观,于是他得以回家。汪应辰居住在常山的永年院,这时蓬蒿长满路上,整个院子显得十分萧条,供应的粥又不能按时,人们不能忍受这种困苦,而汪应辰居住在此好像很富裕似的,他更加以修身讲学为己任。从这次开始汪应辰先后三次主管崇道观,他在隐居时,胸中的浩然之气依然不可屈服。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所交往的人都断绝了来往,汪应辰不时写信问候他。等到张九成遭父丧,言官仍对他加以攻击,而汪应辰不远千里赶去慰问,人们都认为很危险。汪应辰任袁州通判,经他处理的事情,人们都没有不同意见。他刚到袁州时,有人因为他是书生而轻视他,到这时才知道吏师也比不上他。丞相赵鼎死于朱崖,其亲属扶丧路过袁州郡,汪应辰写文章祭奠他说:“只有您两次登上宰相地位,都是正值艰难危急之时;你一被贬到南方荒凉之地,竟成为我们的生死之别。事情已经盖棺定论,皇上特别恩准允许送回你的尸骨。”官吏把祭文放入火中烧掉了。赵鼎之子借了三个士兵护送灵柩回去,走到衢州境内时,章杰驻守在那里,他禀承秦桧的意愿,指责汪应辰阿谀奉承,是赵鼎的死党,下令抓汪应辰去审讯,并搜遍他的行李,企图查找祭文,结果未找到。这时胡寅送信给秦桧,说这件事不值得追究,事情才得以罢休。
汪应辰被任命为静江府通判,因超过上任期限无人替代,于是汪应辰回去探望母亲。汪应辰继而被差遣为广州通判。当时秦桧所深深忌恨的人是赵鼎、张浚,赵鼎已经死去而张浚却还活着,这不能使秦桧感到痛快。江西运判张常先在信中注释前帅张宗元给张浚的诗,被人告到朝廷,讼词牵连到数十家,秦桧将要诬陷他们图谋不轨而全部加以罢黜。讼词已经准备好,秦桧恰好死去,汪应辰得以幸免。
第二年,汪应辰被召为吏部郎官,升为右司。汪应辰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一朝外官职,丞相苦苦挽留他说:“刚刚被提拔重用,我不能答应你。”汪应辰说:“母亲老了,不可以等了。”于是他离朝担任婺州知州。郡里积欠上供钱十三万缗,朝廷令宪司、漕司调查处理,汪应辰说操之过急就会干扰百姓,于是让各县蠲免百姓过去拖欠的钱,去除苛捐暴敛,定期统计,堵塞漏洞,全部补交了上供款。不久汪应辰遭母丧去职,在其母墓侧搭房而居。
服丧期满,汪应辰拜官秘书少监,升为权吏部尚书。李显忠妄报安丰军功应赏的名单五千余人,汪应辰上奏驳回了他。汪应辰任权户部侍郎兼侍讲。汪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节省了冗费,他常奏道:“皇上最亲近的扈从转升职位三天后,而堂吏增给的食钱就达一万多;工匠洗涤器皿仅给十万多缗,而堂吏的食钱六十多万缗;雕塑显仁神像,半年的时间还未完成一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付了三万缗、银绢六百匹两。其他都类似于此。”皇上惊讶浪费之大,命令吏部加以裁减。
金改变盟约,皇上诏求寻找足食足兵的良策,汪应辰说:“陆贽有句话说:‘将如不是这种人才,兵虽多也不足以依靠;驾驭军队的将帅失去了他的权威,虽然有才干也不能用。’我所担心的,不在于兵力不足,而在于军政没有整顿好。自从与金讲和以来,将士骄惰,士兵不操练,敌人未到就望风而逃,敌人已经退了就假报战功,不仅逃脱了惩罚,而且有的人还得到赏赐。在政局稳定时,诏令就有所不行,一旦危急,谁能听从命令为国家赴难。希望陛下英明果断,赏善惩恶,使人人洗心革面内怀忧患意识,听从上级命令,然后号令必定畅通无阻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皇上立皇储,因为孝宗的名字与唐代庐江王、晋代楚王相同,诏令改为“晔”汪应辰认为此名与唐昭宗同,报告左相陈康伯,于是孝宗的名字被改为今天这个。朝廷开会讨论秀王的封爵,汪应辰议定其称号为“太子本生之亲”意见上报,皇上降旨说“:皇太子的生父,可封为秀王。”不久高宗准备传位给孝宗,打算在传位之日降旨大赦天下,汪应辰说:“唐太宗受位于唐高祖,第二年正月开始改元。”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朝廷又议论改元为“重熙”汪应辰说契丹曾经以此纪年,于是改为隆兴。朝廷大典礼仪,多是汪应辰所定。
朝廷召集大臣议论太上皇的尊号,李焘、陈康伯私下议论以“光尧寿圣”为号。等到廷议时,有人说:“定尊号始于开元年间,罢于元丰年间,今天不应当恢复,况且太上皇视天下如抛弃的破鞋子,难道还会看重这个?”汪应辰主张这种看法尤其坚决。有人又说:“皇上尊奉父亲,怎么能引用元丰的例子加以比较呢?”于是议状上写了一半,空了一半。第二天,汪应辰又与金安节等十二人各陈己见,大概内容是“光尧”接近“神尧”“寿圣”是宋英宗的诞辰节的名称,曾用以命名寺观。御史周必大也以此来问,汪应辰回答用“尧”怎可用“光”这些话传到高宗耳里,高宗于是趁孝宗到德寿宫去之机,说:“汪应辰一向不喜欢我。”于是孝宗下令:尊号的议论,已曾奏明,不容再浪费时间。金安节等人于是奉令不再提。
汪应辰几次请求补为朝外官,于是被任命为福州知州。不久,升为敷文阁待制,推举朱熹代替自己。汪应辰到任二年,正遇朝廷谋求蜀帅,于是以敷文阁直学士之职任四川制置使、成都府知府。汪应辰到宫中辞行,皇上将降诏令他为抚谕使。汪应辰进入四川境内后,写信给宣抚使吴瞞,令他按皇上的抚谕令申严号令。已经到了成都,汪应辰下令免去利路百姓的军饷运输之役,把沿边戍守的士兵迁移到郡内就粮,释放保胜义士,让他们恢复旧业,贮存左藏所消除的白契二百万以备不测,这些措施汪应辰全部奏明实行了。有人说蜀中纲马驿程经由梁、洋、金、房四州,山路险峻,应乘船而下,皇上诏令吴瞞处理此事。执政、大将都同意这种意见,汪应辰与夔州将帅王十朋竭力说这样不合适,于是此事得以中止。夏秋二税的勘合钱,每贯另取二十钱,孝宗曾诏令减去三分之一,有人想增加,汪应辰与两位漕臣一起上奏,说“:勘合钱不以钞统计,而以贯石匹两统计,这是表面上减少了而实际上增加了。以成都一路统计,每年收入三十万,今天加上年增加的为六十万,按四路统计,不知增加了几倍。虽然希望增利的人感到不便,但百姓受到的恩惠增加了。”
吴瞞当时驻扎在蜀的入口处武兴,其兵精为天下第一,吴瞞已经年老又有病,汪应辰私下奏请关陕大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应当预先考虑替补人员。于是执政传下旨令,如果吴瞞不能起床,令制置司暂代其职。不久吴瞞死去,汪应辰于是掌握了宣抚大权,蜀道也肃静了。
虞允文不久以知枢密院事宣抚四川,汪应辰引用张浚的例子,请求罢除制置司,未得到批准。总领所暗中委派官吏考核四川隐匿契税之事,汪应辰奏道:“契税于民不便处有四个方面,一是妨碍农民,使农业荒废,二是纵吏扰民,三是违犯法规、损害教化,四是助长奸情、挑起讼争。比来户部已令人自首,州县收取的已不少,没有收全的,可按法令行事,不应做出这种烦扰之事。”皇上说:“言极有理,立即取消停止考核。”
蜀大旱,皇上诏问救荒之策,汪应辰奏道:“利、阆、梓三州的军马粮料,根据百姓的能力平均分摊,官府虽然支付购买粮料的钱,百姓实际上得不到半价的价钱,如果选派官吏在粮食丰收之地购买,可以使民力得到宽松,州府没钱买粮被束住了手脚,请求给予度牒。”皇上说:“汪应辰治理蜀有声有色,并如此留意民事。”皇上下令给蜀度牒四百,作为购粮本钱赈济百姓,于是汪应辰写信给各漕臣,立即救荒,并把绵、剑和籴之法告诉他们,全蜀百姓深得恩惠。
刘珙拜官同知枢密院事,进言道:“汪应辰、陈良翰、张木式学问、品行、才能,都是我比不上的。”不久,汪应辰得到命令回朝。邛州之安仁年成不好,以致百姓起而为盗,危害到邻郡,汪应辰立即上奏,并令茶马使招安、捕捉盗寇。中旬,杀掉了盗寇的首领,其余的全部安抚。有人询问虞允文说“:汪帅没有隐瞒盗寇之事不报告皇上吗?”宣司于是秘密奏报,派人欺骗汪应辰说:“邛州盗寇之事未敢上报,不清楚制司怎么办?”汪应辰上奏检查自己,虞允文内心感到很惭愧。汪应辰将要离开成都,他代纳了成都一府激赏绢约三万三千九百八十四匹。
冬至,汪应辰入宫觐见,回答皇上的提问,以畏天爱民为内容。皇上说:“你久在蜀地,使我减轻了对西边的担忧,军政民事方面的弊端全部铲除,蜀中除去虚有的税额,百姓得到了实惠。”汪应辰奏道“:去除了虚有的税额那么州县财政宽裕,还有二件弊端未除,一是预借,二是对籴。预借是各州县历年相沿袭下来的,对籴是用以补充州县的亏缺,百姓纳米一石,就需籴一石,官府给百姓的籴米钱或者半价,或者不支付,并多征多取。陛下近来捐出百万用以去除预借的弊端,对籴的祸害只存于几州,希望一起除去,那么弊端全部革除无余了。”
汪应辰拜官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与侍读。他论述爱民的六件事,在庙堂讨论时大家意见不统一,不赞成的人很多。一天,陈良佑进宫对话,皇上告诉他“:汪应辰说你在蜀多放荡不拘。”陈良佑奏道:“我与汪应辰昨同从班,汪应辰请求朝外职,得到衢州的一个职位,我惋惜他的离去,同时奏请挽留他。当时边境来报出现危急,我不知道汪应辰是为了个人考虑,我的请求已经奏明皇上,汪应辰因此对我大为忿恨,于是因为这件事中伤我。”皇上说“:是你奸邪呀!”
汪应辰在朝廷多方革除弊端,宫中贵人对他都侧目而视。德寿宫正用砖修石池,在池内用水银使金凫鱼飘浮于上,孝宗经过此地,高宗指给他看说:“宫内水银正缺乏,这是从汪尚书家中买来的。”孝宗大怒说“:汪应辰力说我置房廊与民争利,自己却贩卖水银。”汪应辰知道后,极力请求去职。恰好又发布发运均输的旨令,汪应辰叹道:“我不可能留下了,只是竭力辨白冤屈,那么请求补朝外官一定能得到。”于是他竭力论述这件事有害无利,于是以端明殿学士之职任平江府知府。
韩玉受旨挑选马,经过平江郡,汪应辰在礼节上对他有所简慢。韩玉回朝廷后,谗言于皇上说;“我所经过的州县,没有像平江郡那样不安定的。”皇上怪罪汪应辰。平江的米纲运到了京城,其米的数量有亏损,有人报告皇上知道,汪应辰被连贬几级。汪应辰竭力支撑着病体请求管理一祠观,从此在家卧床不起,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死于家中。
汪应辰接人待物温雅谦逊,遇到事情固执己见不回头,以致流落在岭峤十七年。秦桧死后,汪应辰才回到朝廷,他刚正不阿,敢说并毫不避讳。少年时他跟随吕居仁、胡安国游学,张木式、吕祖谦很器重他,告诉他达道的方法。汪应辰曾解释说克己之私如用兵克敌,易能去除仇恨消除欲望,书能使人坚决限制饮酒,惩窒、刚制都是克胜的意思,可以不经常检查吗?他对义理如此精通。汪应辰好贤乐善,这是出于他的天性,尤其对人十分友爱,曾把祖先的田地让给其兄汪衢,即使没房子住也不后悔。其子汪达,继他之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
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天资聪颖,理解力强,每天背诵数千言。等到长大后,有文才品行,聚集生徒于梅溪,听他讲课的有一百多人。王十朋进入太学,主考官认为他的文章很独特。
秦桧死后,皇上亲政,策试士人,告诉考官说“:对策中有陈述朝政迫切问题而又正确的人,就放在前面。”王十朋以“权”来对策,大概内容说:“总揽大权的人,不是像秦始皇那样想通过审批文书而独掌大权,也不是像隋文帝那样靠上传下达处理政事,也不是像唐德宗那样自任强明、不任宰相,不像唐宣宗那样精于吏事、以察为明,只希望陛下以过去的作为借鉴以警惕未来,使威福全出自皇上。曾有不能用翠玉为首饰的禁令,而以翠羽为首饰的人仍一如既往,这难道是法令不能禁止的吗?还是朝廷勤俭节约的风气没有形成?法令最公正的莫如选举士人,名节最重的莫如科举中第。往年权臣的子孙、门客等窃取高第,有司把国家的名节作为取媚权臣的工具,能得到人才吗?希望陛下以端正自己作为根本,任用贤人以助国家,广泛采纳,听取各方意见,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王十朋的对策达数万多字。皇上赞赏他学识渊博,议论朴实、正确,于是提升王十朋为第一名。学者争相传诵他的策文,把他比作古代的晁错、董仲舒。
皇上采纳他的意见,严格了以金银翠玉做首饰的禁令,取出交趾进贡的翠玉烧掉。下诏说“:十朋是我亲自提拔。”授予王十朋绍兴府签判之职。王十朋到了绍兴后,有人认为书生容易对付,王十朋裁决事务如神,官吏不得为非作歹。当时以四科取士,统帅王师心说王十朋身兼四种才能,唯一可以应诏皇上。皇上召王十朋为秘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开始,教授进学堂居宾客之位,王十朋不愿意,皇孙特别加礼让教授坐中间。
金将背弃盟约,轮到王十朋对答,说“:自从建炎到今天,金内部未曾不互相残杀,然而一个主子死了,一个主子又出现了,中国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关键要看国家准备的怎么样。抵御敌人最急切的莫如选用人才,今天有天资聪颖、忠贞仁义、文武双全可以为将相的人,有擅长用兵、士兵乐于为他效力可以为大帅的人,有的被闲置于各地,有的在藩郡养老,希望皇上起用他们,以粉碎敌人的阴谋,以求恢复国土。”这是指张浚、刘钅奇。又说:“今天权力虽归于陛下,政令又出自许多部门,这是一个秦桧死了一百个秦桧出生了。杨存中掌握三衙,又与北司互相勾结,以盗取大权。汉代的祸起于恭、显,王氏为相是终结;唐代的祸起于北方的军队,藩镇与之相为表里。今天杨存中以管军之职位列三公,利源都入其门,暗中勾结诸将,互援私党。枢密本来是掌兵之职,上朝站立时竟排居其后。杨存中的子弟亲戚,布满清闲重要的地方。台谏官上书时,对他委曲庇护,法令独不行于管军之门,如何能立国?至于清资加到平庸之辈头上;高爵滥封于医门;诸军承受,作威作福、自以为是,比唐代的监军还要厉害;皇城里的巡逻兵,频繁巡视,比周代的监谤还要厉害;将帅剥削下属贿赂上级,与三军士卒结下怨仇,又于道路上随意抓人为兵,与百姓结下怨仇;这都不是治理好国家的事情。”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除去了巡逻士兵,罢除了诸军承受,更换了枢密、管军的位次,解除了杨存中的兵权,王十朋所说的大部分都施行了。秦桧长久地堵塞了皇上听取各方意见的道路,到这时王十朋与冯方、胡宪、查龠铸钱之案,连及士大夫噬舷纶、李浩相继议论国事,太学生做五贤诗记述他们的事迹。皇上任命王十朋为著作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风雷雨雪交替发作,王十朋认为是阳不胜阴的征兆,写信给陈康伯,希望以春秋中有关灾异的学说为根据尽力向皇帝陈述崇阳抑阴,以消除天变带来的灾祸,皇上升王十朋为大宗正丞,王十朋请求回家主持宫观。金朝攻打边境,王十朋建议起用刘钅奇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让张浚统帅金陵,皇上全部采纳他的意见。
孝宗即位,起用王十朋为严州知州。召他入宫回答问题,王十朋首先说:“太上皇并非疲倦忧虑时局,而把国家托付给陛下,太上皇比尧、舜还要贤明,陛下就当考虑如何统治才不辜负太上皇。今天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忧乐,人才的进退,朝廷的罚赏,应当像舜继承服从尧那样,果断行事,以完成继承的大业。”皇上任命王十朋为司封郎中,历升为国子司业。王十朋说“:今天占居其门的人往往没完全尽其职,应该加以改革。君主有三大职责,就是任贤、纳谏、赏罚。”皇上十分赞赏。任命王十朋为起居舍人,升他为侍讲。当时左右御史失职很久了,十朋被任命为起居郎,胡铨上奏四件事,记在胡铨传中。皇上又任命王十朋为侍御史,皇上对胡铨说:“近来任命的台谏官,外面怎样议论?”胡铨说:“都说皇上得到人才。”皇上说“:你与王十朋都是我亲自提拔的。”
王十朋见皇上英明、精锐,每次见到皇上必定陈述恢复国土的计划。等到将要北伐时,王十朋上疏说:“天子的孝心最大的是光宗耀祖,使国家安定,在前任国王已富裕的基础上而能守成的,周代成、康王和汉代文、景帝就是这样的;承继了前代衰弱局面而能振兴的,商代高宗、周代宣王是这样的人;先君的耻辱而能为之洗清的,汉宣帝使单于为臣、唐太宗俘虏颉利就是一个例子;先君有仇而能为他报复的,夏代少康灭浇、汉代光武帝杀王莽就是一例。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的孝心是一致的。靖康之祸,自古以来都没有,陛下英武,决心立志于兴复国土。我听说陛下每次面对大臣们奏事,就说:‘应当如创业之时。’又说:‘应当像骑在马上打天下那样治理国家。’又说‘:某事应等国土恢复后再做。’近来大臣们被召进宫,讲到陵墓寝庙时,圣上的脸上呈现出悲痛的样子,说:‘四十年了。’陛下的心真如少康、高宗、宣王、光武的心,为什么大臣之心不能符合圣上的心?希望警告在位的人,除去附和上级的私心,辅助国家的大业,那么国家中兴有日可待了。”王十朋又论述史浩的八条罪状,这就是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讪上,皇上于是罢黜史浩,让他做绍兴知府。王十朋再次上疏说“:陛下即使能够像舜一样去除邪恶,未必能像舜一样端正名声平定罪恶。绍兴距离行都很近,史浩曾为它的属官,奸诈贪赃的名声远近闻名,又有什么颜面再见到他的下属百姓。”于是皇上让史浩主管一祠观。
史正志与史浩不是同一个族,拜于史浩门下并像对父亲一样侍奉他,王十朋说史正志阴险奸邪,望风使舵以求升取,应该废黜史正志以严肃典章刑法。林安宅出入史浩、龙大渊的门下,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到史浩等被黜时假称有病请求退休,王十朋一起论述其罪,都被罢免。
张浚率军恢复了灵壁、虹县,归附的人数以万计,又恢复了宿州。王十朋上奏说“:王师以考虑百姓的利益为先,开始对他们招纳,招纳不到就讨伐他们,请求以此警告张浚。金军将领已经投降的,应迅速加封赏爵,以激励归顺者。”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遇上李显忠、邵宏渊不和,朝廷军队失去纪律,张浚上表自我弹劾,主和者乘机唱反调。王十朋上疏说“:我一向不了解张浚,听到他发誓不与敌人共生存,心中实在仰慕他。前次轮到回答皇上问题时,就说金一定毁除盟约,请求用张浚。陛下即位后,令张浚督军守江、淮,今天张浚派将夺取二县,一月三捷,都证明皇上任用张浚并没有错。等到官军一失利,横议飞起。我认为今天的军队,为了祖宗的陵墓寝庙,为了为二帝复仇,为了二百年的境土,为了中原吊民伐罪,不能与以前好大生事的军队相比。陛下恢复国土的志愿已经确立,实在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被大众议论而动摇,然而异论纷纷,张浚已经等待定罪,我怎么还能位居台谏风宪之职呢!请求皇上贬谪我。”又说“:我听说近日皇上想派龙大渊抚谕淮南,可信吗?”皇上说:“没有此事。”王十朋又说:“听说皇上想以杨存中为御营使。”皇上默认。
皇上改命王十朋为吏部侍郎,王十朋极力推辞,皇上任命他为饶州知州。饶州与湖相连,强盗出没其间,听说王十朋来了,一晚上全逃走了。丞相洪适请求要过去学校的地基以扩大其园圃,王十朋说“:先圣所居的地方,王十朋怎么敢给人。”王十朋被调到夔州任知州,饶州百姓到各衙门请求留住他,没有结果,于是百姓斩断大桥,以阻止王十朋的离去,王十朋于是坐车从小道走了,大家又修好桥,以“王公”命名。
皇上调王十朋为湖州知州,召他进宫对话,刘珙请求留下他,皇上说“:我难道不了解王十朋,只是湖州遭水灾,没有王十朋不能安抚好。”王十朋到了湖州,户部责问拖欠的虚款三十四万,王十朋令部下持券前往辨明,吏部不允许,王十朋就请求去主管一祠观。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十朋以前在湖州拿出俸禄创办贡院,这时又为泉州建了一个,尤其宏伟雄壮。
王十朋共历任四郡,布施皇上恩惠,体恤百姓疾苦,士人中之贤者纷纷归到门下,都以礼相待。每月初一、十五在学宫会集学生,讲解经学,询问治政之事,下属间有不称职的,反复告诫,使他们自我改过。百姓交租让他们自己称量,听到的人相互转告,拖欠租子很久的也愿意偿还。遇到上庭打官司的,王十朋温和地晓之以理,大多数人都心服而退。所到地方的人都绘他的像并祀奉他,离去的时候,老幼痛哭流涕地挽留他,并送他到境外,思念他像思念父母一样。饶州干旱很久了,王十朋一到饶州境雨就下了;湖州阴雨连绵,王十朋一到湖州境就雨过天晴。王十朋祷告的一定应验,他的诚意不仅仅使人感动,而且也使天地鬼神感动。
东宫建成,王十朋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他极力推辞,皇上诏令州郡以礼请他来,王十朋于是勉强带病前往朝廷,因为脚病不能走,皇上诏令派人扶着,免去他的拜礼。王十朋拜见东宫,太子因为过去跟他学习,对他更加礼貌。皇上又诏令王十朋免去到朝廷参拜,派中使到他家赐给他一套衣服和金带。王十朋病好后,多次上书告老,最后以龙图阁学士之职退休,任命下达就死了,终年六十岁。绍熙三年(1192),皇上赐给王十朋谥号为“忠文”
王十朋对父母很孝顺,守丧其间不与妻子同床,与二个弟弟友爱,郊祀推恩时先奏上他们的名字,死后他的二个儿子还是布衣。王十朋的书室匾上写着“不欺”常常自比作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朱熹、张木式很尊敬他。
王十朋的儿子闻诗、闻礼,都好学自立。闻诗为光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闻礼为常州知州、江东转运判官,治政时能守住家法,人们也思念、仰慕他们。
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朝工部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幼年时,正是严禁学读苏氏文章之时,而他却喜欢朗诵学习苏氏的文章。绍兴年间,杜莘老考中进士,因为双亲年纪大不能前往参加朝廷的策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杜莘老被任命为梁山军教授,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
秦桧死后,魏良臣主持朝政,杜莘老上疏论述天下的利害之事。魏良臣向朝廷推荐他,杜莘老被分配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彗星在东方出现,高宗下诏求直言,杜莘老上书论述说:“彗星,是绿色的气体所生,多为战争的征兆。国家为了百姓停止了战争,而将帅骄士兵惰,军政不整。因此今天上天警告我们要整顿人事,多考虑那些令人担忧的事情,并加强预防,没有比这种事更重要的了。”他又陈述了时弊十件。当时应答诏令的人很多,皇上令选择其中议论切中的人加以推恩以勉励他,后来经过评审,杜莘老位于首位,因此他被提升了一级,升为敕令删定官、太常寺主簿,升为博士。轮到他回答皇上的提问,他说:“金将要废除盟约,我们应该整顿边备,不要指望敌人不会侵犯,我们要有所准备以待来攻。”皇上再三称好。
宋朝国都南迁后,典章制度散失,多是有关部门根据记忆记录的,遇到凶礼又避讳不记录。显仁皇后崩逝,在讨论葬礼时有疑问,官吏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杜莘老根据古代礼仪加以裁定。大殓的前一天,宰相传旨询问含玉的规定,杜莘老说:“礼院过去确实没有记载此事,请按照周礼典瑞郑玄注制定礼仪,就可以了。”杜莘老又立即写文奏上,皇上看了后说“:你是真正的礼官呀。”等到虞祭时,有人说皇上哀伤过度以致成疾,想让宰相代行此事。杜莘老说:“古今没有这样做的。”最终改正了这种做法。
杜莘老升为秘书郎,他与皇上讨论江、淮守备之事,皇上说:“你说到这件事,真是十分地忧国。”皇上提拔他为监察御史。杜莘老升为殿中侍御史,他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说:“知道你不畏强暴,所以有这个任命,从此靠你了。”陈俊卿已经被解除了言官之职,力求离朝,杜莘老于是上奏,从容地说“:多事之秋,令陈俊卿等位居谋划国事之处,对国家一定大有益处。”皇上认为是这样,陈俊卿于是又留下了。
金派使者送来侮辱性的信,带来了钦宗凶吉的情况,请求淮、汉之地,指名索取大臣。皇上决定亲征,杜莘老上疏赞美皇上,并说:“敌人欺骗上天背弃盟约,应当不用害怕,随时准备等待来犯,不要因为小小的失利、挫折就被异议所动摇,被献谀的话所迷惑而放松警惕,那么人心有依靠而士气振作。皇上应该不限于早晚,接见大臣、侍从,商讨国家大事;重申令侍从、台谏、监司、守臣立即推举可用之才。”杜莘老又说“:皇上亲征之期日近,而禁卫军只有五千余人,其中老弱士兵占一半,以至于不能参加战斗,希望圣上立即加以留意考虑。”杜莘老所说之事都得以施行。
带御器械刘炎掌管禁中市易,他与北方商人勾结,牟取暴利。一天,他看见杜莘老,于是谈及朝政大事,言语狂妄荒谬,杜莘老听到后,斥责他并奏请让他降职为嘉州监税官。知枢密院事周麟之,当初请求出使金国,等到金的侮辱性的信到后,他听说金将要重兵侵入边境,于是十分恐慌,建议说不必派使者。杜莘老弹劾周麟之,他说:“内怀奸心欺骗皇上,避开事情和困难,当感到生命有危险时,恐惧以至于哭泣,大家对他有‘哭杀富郑公’之讥。”不久皇上给周麟之一个宫观闲职。杜莘老再次上书弹劾他,于是皇上责罚他去瑞州。
皇上宠幸的医官承宣使王继先恃宠干涉法规,比官府还富裕,其子弟直接进入馆阁任职,其住宅规模豪华程度超越了等级,还有一些其他的产业、额外的财富遍布于郊外,几十年来没有敢动摇他的地位,他听到边境紧急的消息,就乘车带上贵重宝物回到吴兴以逃避敌人的算计。杜莘老论疏他有十条罪状,皇上说:“当初因为太后靠吃他的药,稍稍给予了一些恩宠予他,不想这小人骄横到如此地步。”杜莘老说:“王继先的罪状之多,就如他的头发之多数也数不清,我所上奏的,只是一个大概。”皇上起身说:“有恩惠没有威严,有赏赐没有惩罚,即使是尧舜也不能治理好天下。”于是诏令王继先在福州居住,其子孙都勒令停职。没收其财产以千万计,诏令卖掉王继先的财物,把所得之钱放入御前激赏库,专门用以奖赏将士,天下百姓都拍手称快。
内侍张去为把御马院西兵二百人头顶上的头发理去,国都的人感到惊异,议论纷纷。杜莘老弹劾他,皇上怀疑杜莘老没有调查清楚,很不高兴。杜莘老坚持上奏不停,竟罢去了张去为的御马院之职,以致让他退休,而杜莘老也以直显谟阁任遂宁府知府。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驳还制书,于是杜莘老被改任司农少卿,不久他请求任朝外官,仍然给他遂宁知府之职。
当初杜莘老从蜀到朝廷去,没有带家眷同行。高宗听说他清静修身独处,很看重他。一天杜莘老回答皇上的提问。皇上褒谕他说:“听说你离开蜀后,就坐用蒲草编成的圆垫,用纸做的帐子,像僧人一样,别人难以比得上你呀。”不久,就提拔选用他。杜莘老在中都任职很久了,颇知公论之褒贬,对奸佞者的主要罪行也了解得清清楚楚,曾叹道:“台谏应当论及天下第一大事,如果有所畏惧,姑且论及其次要的,这是欺骗他的良心不尊敬他的国君呀。”等到杜莘老任言官,言无不尽,毫不隐讳,把众人所指责的事全部去除,其名声轰动一时,国都的人一称赞骨头硬敢言的人就指为杜殿院。杜莘老治理郡事,年终考核为各州第一。
孝宗受禅即位,杜莘老呈进三条建议,即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不久杜莘老死去,终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