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赤色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大争之世
时至初春,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丝暖意。章武三年(公元223),先帝兵败夷陵,于是国力衰微,只能困于益州一隅之地。建兴三年(公元225),丞相诸葛亮征南中,稳定了大后方,为北伐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建兴四年,曹丕逝世,史称魏文帝,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北定中原时机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中原十数年的微妙平衡被瞬间打破,战争的阴云重新笼罩华夏大地。
北伐中原的伟业是一众名臣将相的盛世,无论是战争的哪一方,无论战争的胜败,这些大人物都将会被历史铭记——要知道留名史册的机会可不常有。然而这一切伟大的历史事件都与主角无关,他正陷入一场让他焦头烂额的天灾之中。
“克之,我们二小队已经带领乡亲们按照图标,挖好一号沟渠了。”
李定,字克之。是涪陵郡下辖汉复县的广大基层公务员中的一员,身为乱世中的区区县尉,他的命运本就十分堪忧,拿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丞相一纸调令征了壮丁。要知道蜀汉区区九十万人口,竟有军队十万之众,若是明天战事不利缺了兵员,把他这个青壮年征去当个队率,在概率学上讲来一点也不离谱。
然而李定决不甘心仅仅作为一名炮灰死在丞相的北伐大业上,因为他的体内拥有一颗来自21世纪的灵魂。遥想当初他作为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刚刚拿到了令人艳羡的offer,正在意气风发要建功立业之时,不知怎的一觉醒来就来了这么个要命的年代。这个年代里没有经典的三座大山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大山”,但是帝国主义大山和封建主义大山竟然各有三座!更离谱的是这六座大山还来回撞来撞去。魏蜀吴都是封建主义头子,谁赢都不重要,只是苦了黎民百姓。身为生长在社会主义红旗下的好少年,李定自然决不相信怪力乱神,他只能把这突如其来的穿越时空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尚且不为世人所知的自然现象。
中原鏖兵的人祸还没找到他的头上,倒是有天灾先来临了。诸葛亮一折出师表表奏天子,提数万大军分路进击,转过头来益州便是一片洪涝,民不聊生。眼看着百姓便要易子而食,朝廷不但不予赈灾,反而下了中央文件,责令地方政府要克服困难,战争时期征集军需不得延误。本地的地主豪强更是坚壁清野,夜夜笙歌的同时对周围破产百姓的土地虎视眈眈。
李定心中对名臣将相的神圣光环破灭了,当此之时他只想带领乡亲们一起填饱肚子。之前他自以为颇有几分口才,教训这些没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古人还是不在话下,于是负手挺胸走到了张财主家门口,想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张财主开仓赈济乡里。张财主倒是对他这县尉很是客气,但死把着口就是不放粮。
看来寄希望于封建地主阶级是不现实的,看着人民受苦受难,封建敌人无动于衷,李定恨得牙根直痒痒。他只得放弃幻想,筹划组织乡民自救。
“汤和同志辛苦了,今天的粥已经熬好了,快和其他同志一起用食吧。”李定握住了汤和粗糙的手。
“克之,其他同志还没回来吗?我还不算太饿,等别的同志一会吧。”
“今天彭应之的一小队去河边筑坝了,他们任务比较重,可能回来还要晚一些,你要是不累,我们去他们那边看看。”
身在乱世,三国都在实行战时经济,资本主义改良在华夏大地上没有生存空间。看来想推翻这六座大山,还政于人民,只能走那条最困难的路了。好在李定是个意志坚定,性格刚强的人,并不会被可能面对的压力压垮。几个月以来他一直用涝灾前自家囤余的粮食赈济灾民,组织乡民挖沟渠排水。挖沟的效果暂时还看不到,但实打实发出去的粮食让他获得了很大的尊重。凭借着这份尊重,这些天他一直在给乡亲们讲课,给乡亲们讲解世界,为他们传授红色理念。大多数乡民不感兴趣,但还是有寥寥几个人表现不错,这个汤和便是课上的佼佼者。
沿着泥泞的路走了接近两公里,远远可见一面红旗插在河边,彭应之的救灾一小队正和其他乡民一起挥汗如雨地筑起堤坝。彭应之也亲自在劳作,他过于专注,以至于没注意到二人的到来。还是他身边的另一位队员先注意到了。彭应之放下麻袋站起身来,满脸喜悦地地走过来,“克之兄,今晚的课讲什么?”
“今晚不讲课,今晚有一个重要的会要开,全体干部都要出席。”李定微笑着说。
“来了就帮把手吧,我们这边也快结束了。”彭应之疲惫地说,他的手嫩白嫩白的,一看就不是普通的庄户人,此刻即便把手垂在身边,也能明显地看到他的手在微微颤抖。
相比于大多数在李定身边的人不同,彭应之和李定一样有着坚定的推翻朝廷的革命热情,这倒不是他政治觉悟高,而是因为他是故江阳太守彭漾之子,与蜀汉统治阶级有着深仇大恨。虽然彭应之参加革命的初衷是想着为父报仇,动机不纯,但结识李定之后他深深为李定课上的内容所折服,如今他已经是课上的学习小组组长了。
连着下... -->>
1、大争之世
时至初春,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丝暖意。章武三年(公元223),先帝兵败夷陵,于是国力衰微,只能困于益州一隅之地。建兴三年(公元225),丞相诸葛亮征南中,稳定了大后方,为北伐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建兴四年,曹丕逝世,史称魏文帝,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北定中原时机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中原十数年的微妙平衡被瞬间打破,战争的阴云重新笼罩华夏大地。
北伐中原的伟业是一众名臣将相的盛世,无论是战争的哪一方,无论战争的胜败,这些大人物都将会被历史铭记——要知道留名史册的机会可不常有。然而这一切伟大的历史事件都与主角无关,他正陷入一场让他焦头烂额的天灾之中。
“克之,我们二小队已经带领乡亲们按照图标,挖好一号沟渠了。”
李定,字克之。是涪陵郡下辖汉复县的广大基层公务员中的一员,身为乱世中的区区县尉,他的命运本就十分堪忧,拿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丞相一纸调令征了壮丁。要知道蜀汉区区九十万人口,竟有军队十万之众,若是明天战事不利缺了兵员,把他这个青壮年征去当个队率,在概率学上讲来一点也不离谱。
然而李定决不甘心仅仅作为一名炮灰死在丞相的北伐大业上,因为他的体内拥有一颗来自21世纪的灵魂。遥想当初他作为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刚刚拿到了令人艳羡的offer,正在意气风发要建功立业之时,不知怎的一觉醒来就来了这么个要命的年代。这个年代里没有经典的三座大山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大山”,但是帝国主义大山和封建主义大山竟然各有三座!更离谱的是这六座大山还来回撞来撞去。魏蜀吴都是封建主义头子,谁赢都不重要,只是苦了黎民百姓。身为生长在社会主义红旗下的好少年,李定自然决不相信怪力乱神,他只能把这突如其来的穿越时空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尚且不为世人所知的自然现象。
中原鏖兵的人祸还没找到他的头上,倒是有天灾先来临了。诸葛亮一折出师表表奏天子,提数万大军分路进击,转过头来益州便是一片洪涝,民不聊生。眼看着百姓便要易子而食,朝廷不但不予赈灾,反而下了中央文件,责令地方政府要克服困难,战争时期征集军需不得延误。本地的地主豪强更是坚壁清野,夜夜笙歌的同时对周围破产百姓的土地虎视眈眈。
李定心中对名臣将相的神圣光环破灭了,当此之时他只想带领乡亲们一起填饱肚子。之前他自以为颇有几分口才,教训这些没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古人还是不在话下,于是负手挺胸走到了张财主家门口,想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张财主开仓赈济乡里。张财主倒是对他这县尉很是客气,但死把着口就是不放粮。
看来寄希望于封建地主阶级是不现实的,看着人民受苦受难,封建敌人无动于衷,李定恨得牙根直痒痒。他只得放弃幻想,筹划组织乡民自救。
“汤和同志辛苦了,今天的粥已经熬好了,快和其他同志一起用食吧。”李定握住了汤和粗糙的手。
“克之,其他同志还没回来吗?我还不算太饿,等别的同志一会吧。”
“今天彭应之的一小队去河边筑坝了,他们任务比较重,可能回来还要晚一些,你要是不累,我们去他们那边看看。”
身在乱世,三国都在实行战时经济,资本主义改良在华夏大地上没有生存空间。看来想推翻这六座大山,还政于人民,只能走那条最困难的路了。好在李定是个意志坚定,性格刚强的人,并不会被可能面对的压力压垮。几个月以来他一直用涝灾前自家囤余的粮食赈济灾民,组织乡民挖沟渠排水。挖沟的效果暂时还看不到,但实打实发出去的粮食让他获得了很大的尊重。凭借着这份尊重,这些天他一直在给乡亲们讲课,给乡亲们讲解世界,为他们传授红色理念。大多数乡民不感兴趣,但还是有寥寥几个人表现不错,这个汤和便是课上的佼佼者。
沿着泥泞的路走了接近两公里,远远可见一面红旗插在河边,彭应之的救灾一小队正和其他乡民一起挥汗如雨地筑起堤坝。彭应之也亲自在劳作,他过于专注,以至于没注意到二人的到来。还是他身边的另一位队员先注意到了。彭应之放下麻袋站起身来,满脸喜悦地地走过来,“克之兄,今晚的课讲什么?”
“今晚不讲课,今晚有一个重要的会要开,全体干部都要出席。”李定微笑着说。
“来了就帮把手吧,我们这边也快结束了。”彭应之疲惫地说,他的手嫩白嫩白的,一看就不是普通的庄户人,此刻即便把手垂在身边,也能明显地看到他的手在微微颤抖。
相比于大多数在李定身边的人不同,彭应之和李定一样有着坚定的推翻朝廷的革命热情,这倒不是他政治觉悟高,而是因为他是故江阳太守彭漾之子,与蜀汉统治阶级有着深仇大恨。虽然彭应之参加革命的初衷是想着为父报仇,动机不纯,但结识李定之后他深深为李定课上的内容所折服,如今他已经是课上的学习小组组长了。
连着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