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乱明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明正嘉年间,因为少林棍僧参与早期的抗倭寇斗争,以及后来程冲斗的《少林棍术阐宗》一书问世,少林棍术便名扬天下。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也提到它,俞大猷的《剑经》中也提到它,不过俞在书中是以批评的语言来描述,其所见到的少林棍术,说其已失棍术真传,并让宗擎、普从两位和尚随他在军中学艺。普从学成后还俗,不愿再做和尚,宗擎则过了十多年再见俞大猷时说,他已在少林寺传了百人。事实上当时少林寺的棍术至少有二系在传承,一为俞大猷去少林寺前,少林僧习的棍;二为宗擎返寺后传的俞氏棍法,俞氏在少林寺所见的棍应源自中州人李叟。明中叶约1450年前后,剃度于少林寺的某严州公子觉远,请民间武术家白玉峰及李叟入少林寺传授武艺。白氏创“十八罗汉手”及“五拳”传僧俗弟子,李叟则传他原先就精的“红拳”(也称太祖长拳、大洪拳)、“擒拿术”及“棍术”。李叟的棍术在牛瀚章老师的留谱中有详细记载,又称之为“八盘连环棍”,分“七法八点”,共六十六势,每势名称皆有详细记载,主要也是单头棍。(注:当时僧、俗弟子同在少林寺学艺的情形,在俗家弟子程冲斗入少林寺时,还一直持续着。)

    因此明中叶中州人李叟才是少林棍术的祖师爷。那时,白氏的五拳、李叟的大红拳尚不被广闻,但在明嘉靖年间唐荆川作的峨嵋道人歌中却提到过少林寺的拳术,只因抗倭寇而使少**术闻名天下的武僧用的是棍术,故外界对其拳术就忽视了,渲染的尽是棍术,其实白氏五拳、及李叟传的大红拳都是非常优秀的。

    在少林棍术出名后,少林僧开始策划如何将其棍术的起源神化。

    首先,这些16世纪初的少林僧,找到了一位12世纪就被少林寺住持祖端(生活于1150年间)所立的一通少林碑刻上的护法神“那罗延()”,“那罗延”在佛教神话中是位战士,手持金刚杵()。于是当时的少林寺住持文载(1454-1524年)于1517年立了一通碑刻,提名为“那罗延神护法示迹”,碑文把“那罗延”视为该寺的舞棍护法神。这便是明代最早记录少林寺武术的碑文,而1517年前所有的少林寺碑对“那罗延”会否棍术,乃至少林寺后来说的各种武术,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记载“那罗延”是少林寺的伽蓝神。以往的寺院都以关公为伽蓝神,少林寺则于1517年将伽蓝神,改为会棍术的“那罗延”。这与明中叶,朝廷开始重新重视并提倡“武备”的大环境有着直接的关联,而“那罗延”也就成为了少林寺“武备”的象征。这事发生在16世纪初,有意思的是少林僧不仅将“那罗延”与“武备”混为一谈,在16世纪中后期,又将“那罗延”与佛教护法使者,统称为“天龙八部”之一的“紧那罗(梵语:)”混在一起。与“那罗延”一样,“紧那罗”也是来自印度的神,并常被描绘为半人半神,有时又是天堂里的音乐家,而使二者混淆在一起,除了他们的汉语名字相似之外,并无其他原因,可见16世纪中叶的少林僧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笔者按:少林寺这个“武备”的象征,概念范围还包括了嘉靖万历年间的通背拳创始人董成在其留谱《十问》中的少林寺武术创始人、来自民间创“五拳”的武林高手白玉峰,李叟传的棍术又变成“紧那罗”的“金刚杵”。于是,通背拳谱上人格化的“武备”,就泛指创拳的白玉峰,传棍的李叟以及将武术引进少林寺的“原严州名公子”觉远了,即凡指少林寺武术的创始人)

    从此,“那罗延”手上的“金刚杵”被转到了“紧那罗”手上,并一直被少林僧沿用至今了。

    接着,少林僧还从其他几个方面来提高其棍术授自天神“紧那罗”的地位:

    第一.除了少林棍术是少林寺“伽蓝护法”及“武备”象征外,少林僧还进一步将“紧那罗”提升到以前从未享有的地位:一位菩萨,被认为是不亚于观世音菩萨的神。

    第二.曾化身为鬔头、裸背、赤足,在厨中作务的圣人形象出现,并在元末红巾军洗劫寺时,护寺惊走劫匪。这个转化的形象,暗喻出身卑下,在厨作务的禅宗六祖慧能。于是六祖慧能也被巧妙地转化到“紧那罗”身上,也即以“紧那罗”菩萨出现时(手持金刚杵,化作圣人出现时),则为六祖慧能手持烧火棍。(笔者按:少林寺的禅宗是元代禅宗大师福裕和尚入住后开始的,其前少林寺不是禅宗。从这点上也可看到带着禅宗六祖慧能化身的少林寺“伽蓝护法”的“紧那罗”不可能出现在元代前,而“那罗延神护法示迹”碑出现在明中晚叶,正是符合少林寺武术开启于明中叶的历史事实)

    第三.将少林棍术的历史前推、放长,并编造故事,少林僧故意在碑刻上说:“大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坐伽蓝之地”。

    少林寺在14世纪50年代确实遭到过土匪的袭击,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事件发生在1356年,而不是碑刻上的1351年。“红巾”并未“畏之而退”,而是农民红巾军未费吹灰之力占据了嵩山少林寺,少林僧四处奔散逃命,众寺僧逃往山东避难。寺庙被占,财物遭到劫掠,由于农民起义军往往破坏性极强,寺院几乎被毁。14世纪的资料证实,没有提到有任何抵抗侵犯者的和尚。而明代早期的资料也只记述了寺院所遭受的浩劫,而不是寺院的胜利。事实上如唐豪指出的那样:“在1359年是查干.铁木尔指挥朝廷大军反击红巾军,迫使他们退出河南时,少林和尚才得以返回少林寺”。要知道那时,少林和尚已逃离少林寺有3年之久。

    因此,明代中叶的少林寺这个碑刻,既编造了“烧火僧吓退红巾军”的故事,也编造了“紧那罗”持棍护法出现在少林寺的时间的两个谎言!

    更有甚者,清代的少林僧竟不顾唐代的原始碑刻,将少林僧一因不愿赖以维持生命的耕地被霸占而饿死,二因得到**的纸条要少林僧认清形势的鼓舞,欲保护财产而联合当地军民一起突袭擒拿王仁则助唐一事,说成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把原始碑刻上只字未提会不会武艺的少林僧(完全可能一点武术也不会)说是“棍僧”,“助唐”说成“救唐王”。于是编造谎言,将少林棍术的历史进一步推早到唐初。

    第四.少林僧不但编造故事说,其棍术授自神圣的“紧那罗”,到后来,“紧那罗”又被渲染成“武备”,是一切少**术的来源(包括所创的白氏五拳、罗汉拳等)。将少林寺武术最初的创造与传播者白玉峰、李叟及觉远上人的功劳,均集中在“紧那罗”即少林寺“武备”的身上。

    有意思的是明嘉靖年间,通背拳创始人怀庆府人董成,也将他二位业师张文魁、郭万清的老师隐喻成“宋太祖”及“紧那罗武备”,说二位对武勇是“生而知之”者。张文魁、郭万清分别传授了董成大红拳(也称太祖拳、洪拳)及白氏五拳,而张、郭则极可能是白氏、李叟的俗家徒子或徒孙。《焦作武术》一书“于村武术源远流长”239页上记载:“明嘉靖年间。。适有山东青州人白天启绰号拳王者途经敝庄献身卖艺以传绝技。。。其名曰‘大洪拳、长拳、黑虎拳。。。。’第一代传人邑X武生员张五章,张五臣”,说明嘉靖年间怀庆府一带传大洪拳的不仅仅是张文魁,还有白天启。以张文魁的大洪拳之师或师爷李叟,隐射“托名创该拳艺的宋太祖”;又以郭万清的五拳老师或师爷白玉峰,隐射为“武备”的少林“紧那罗神”。因此,在通背拳谱里的“武备紧那罗”已不再是棍术的化身,而是指对少**术贡献最大的白玉峰。(注:红拳或大洪拳始自元末明初,不知何人创始,之所以托名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主要隐喻宋太祖定下的“三十二条治国策略”。早期在山东、河南一带流传,后传至西北)

    有研究者还认为,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影响了包括俗家程冲斗在内的一些少林僧对“紧那罗”的神奇描述。

    总之,用佛教神“紧那罗”及“罗汉”传授少林寺僧武功之说,可以让少林僧为保卫寺院利益而练武杀生,并觉得心安理得。

    可惜,少**僧似乎并未将习武与佛教的开悟结合起来,这方面道家的武术就结合得比较好。日本的泽庵宗彭(1573-1645年)提出了击剑中“无心”的理论,并经铃木大拙发挥形成流行的“忘生死论”的武士道精神,而中国民间也早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后人托称为岳飞所言),明末董秉乾老道创的“董氏六合枪“(王堡枪)也说“心忘手,手忘枪,一触而就,如眼帘护眼”。

    明中、晚期的少**僧的确在征讨匪贼、镇压农民起义及早期抗击倭寇斗争中为当时的朝廷做过贡献(还有其它地方的寺僧也抗倭过,如杭州的僧人等),但也有不少少**僧自己成为匪贼,为害一方,甚至组成反政府武装。如王士性(1547-1598年)在他的《豫志》(约1595年)中,严厉斥责少林僧们有盗抢与反叛的倾向。他说:“那些僧人今日削发则为僧,明日长发则为民,任自为之。……无论僧行,既不饮酒食肉者,百无一人”。他警告他的同僚们“河南僧人是危险的煽动者”。并总结道:“少林寺住持僧人,以吃喝打斗虚度岁月,没什么价值”,“饮酒啖肉,习武教艺,止识拳棍,不知棒喝”。(笔者在新西兰也见过少林寺武僧集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