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www.liujiuzw.com,海啸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陈明峰每天的行程就跟坐班一样,固定的时间就被传旨的太监领进宫,陪着木匠皇帝完善他的作品。
有时候王安捧着奏折来请旨,他就在一旁听着,或者木匠皇帝会指示他帮忙批阅奏折。
读奏折,陈明峰是没问题,毫无障碍,要说提笔写字他可露怯了,一来毛笔字压根没练过,写出来字自己都没眼看,别说给内阁的那些阁老大学生过目了;二来他只会写简体字,古体字会认但是不会写,写起字来跟半文盲没什么两样。
是以陈明峰向来都是推脱自己没有资格批阅奏折,坚决不干秉笔太监的事儿。
这一日,木匠皇帝潜心制作西班牙战舰的三桅主帆,王安端坐于文案前提笔批红,陈明峰坐在王安的侧边翻阅奏折。
一份御史江秉谦上书的奏折引起了陈明峰的注意,翻看一看是关于辽东前线,言道“辽东经抚不和”,请求诏命廷臣会议。
所谓的“经抚不和”指的就是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广元巡抚王化贞。
按道理说熊廷弼领兵部尚书兼任右都御史,经略辽东军务,又赐尚方宝剑,是毋庸置疑的辽东军事一把手,但是明朝向来是以文统武,王化贞是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两人的职权便有了重叠。
巡抚王化贞主张分兵守要害,而辽东经略熊廷弼主张集中兵力守广宁,两人守御方针不同,故而产生分歧和争吵。
新进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不和睦,故意打压他,所以对王化贞的主张坚决支持,命令王化贞不受熊廷弼的节制、自行其是。
王化贞是叶向高的门生,朝中大臣以內宫首辅为尊,一面倒的支持巡抚王化贞,导致辽东经略空有经略之名,实际上手头只能调动五千士兵,完全被边缘化。
陈明峰认真通读了一遍,感觉事关重大,手持奏折快步走向朱由校,朗声说道:“陛下,辽东塘报。”
“念。”朱由校头也没抬,甩出一句话。
木匠皇帝向来对辽东重视,也爱钻研兵事,听陈明峰说是辽东塘报立马就回过神,只是不舍得放下手中完成了一半的前主帆。
陈明峰大声诵读了一番御史的奏折,说道:“陛下,古来天无二日,令无二出,如今辽东前线经抚不和,恐于战事不利。”
“依爱卿之言呢?”
陈明峰沉吟片刻,开口说道:“依奏折所言巡抚王化贞在广宁招集散亡,激励士民,联络西部蒙古,所对并无不妥。熊经略老建议广宁用马步兵,列垒三岔河上;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以为策应,也足见。熊经略老于兵事,兼有大局观。巡抚、经略各有才干,为稳定计,当择一用之。若是放任辽东前线经抚不和,恐生事端。”
“朕知道了。”朱由校摆了摆手,“交由廷议商议。”
明朝自宣仁之后,皇权运作机制发生了确实的变化,形成了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六部执行的完善体制。内阁票拟需要皇帝批红才能成为决策,同样的没有内阁票拟皇帝中旨传出,被视为不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
朝廷大政事,必令廷臣会议,然后请旨定夺。参预廷议官员一般为九卿(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史)和科道官。又事涉有关机构,有关机构长官亦参与廷议。其初,内阁与议,天顺以后,内阁大学士则不参加廷议,原因是内阁职在票拟,关乎决策,阁臣参加廷议,就会影响行政部门的官员充分发表意见。
廷议达成的共识,“从众议之多者”,即以与会多数人的意见为准。
后世每说明朝皇帝不上朝是怠政,实则明中后期有一整套行政流... -->>
陈明峰每天的行程就跟坐班一样,固定的时间就被传旨的太监领进宫,陪着木匠皇帝完善他的作品。
有时候王安捧着奏折来请旨,他就在一旁听着,或者木匠皇帝会指示他帮忙批阅奏折。
读奏折,陈明峰是没问题,毫无障碍,要说提笔写字他可露怯了,一来毛笔字压根没练过,写出来字自己都没眼看,别说给内阁的那些阁老大学生过目了;二来他只会写简体字,古体字会认但是不会写,写起字来跟半文盲没什么两样。
是以陈明峰向来都是推脱自己没有资格批阅奏折,坚决不干秉笔太监的事儿。
这一日,木匠皇帝潜心制作西班牙战舰的三桅主帆,王安端坐于文案前提笔批红,陈明峰坐在王安的侧边翻阅奏折。
一份御史江秉谦上书的奏折引起了陈明峰的注意,翻看一看是关于辽东前线,言道“辽东经抚不和”,请求诏命廷臣会议。
所谓的“经抚不和”指的就是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广元巡抚王化贞。
按道理说熊廷弼领兵部尚书兼任右都御史,经略辽东军务,又赐尚方宝剑,是毋庸置疑的辽东军事一把手,但是明朝向来是以文统武,王化贞是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两人的职权便有了重叠。
巡抚王化贞主张分兵守要害,而辽东经略熊廷弼主张集中兵力守广宁,两人守御方针不同,故而产生分歧和争吵。
新进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不和睦,故意打压他,所以对王化贞的主张坚决支持,命令王化贞不受熊廷弼的节制、自行其是。
王化贞是叶向高的门生,朝中大臣以內宫首辅为尊,一面倒的支持巡抚王化贞,导致辽东经略空有经略之名,实际上手头只能调动五千士兵,完全被边缘化。
陈明峰认真通读了一遍,感觉事关重大,手持奏折快步走向朱由校,朗声说道:“陛下,辽东塘报。”
“念。”朱由校头也没抬,甩出一句话。
木匠皇帝向来对辽东重视,也爱钻研兵事,听陈明峰说是辽东塘报立马就回过神,只是不舍得放下手中完成了一半的前主帆。
陈明峰大声诵读了一番御史的奏折,说道:“陛下,古来天无二日,令无二出,如今辽东前线经抚不和,恐于战事不利。”
“依爱卿之言呢?”
陈明峰沉吟片刻,开口说道:“依奏折所言巡抚王化贞在广宁招集散亡,激励士民,联络西部蒙古,所对并无不妥。熊经略老建议广宁用马步兵,列垒三岔河上;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以为策应,也足见。熊经略老于兵事,兼有大局观。巡抚、经略各有才干,为稳定计,当择一用之。若是放任辽东前线经抚不和,恐生事端。”
“朕知道了。”朱由校摆了摆手,“交由廷议商议。”
明朝自宣仁之后,皇权运作机制发生了确实的变化,形成了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六部执行的完善体制。内阁票拟需要皇帝批红才能成为决策,同样的没有内阁票拟皇帝中旨传出,被视为不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
朝廷大政事,必令廷臣会议,然后请旨定夺。参预廷议官员一般为九卿(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史)和科道官。又事涉有关机构,有关机构长官亦参与廷议。其初,内阁与议,天顺以后,内阁大学士则不参加廷议,原因是内阁职在票拟,关乎决策,阁臣参加廷议,就会影响行政部门的官员充分发表意见。
廷议达成的共识,“从众议之多者”,即以与会多数人的意见为准。
后世每说明朝皇帝不上朝是怠政,实则明中后期有一整套行政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